隔上月余,劉策與麾下跟隨朱靈,,平叛不服之眾人,,每戰(zhàn)必勝,有損耗直接從俘虜中補充,,而一同隨劉策來的鄉(xiāng)人,,死去三個。
劉策讓人裹了他們骨灰,,遣人送往落山屯與小楊村,,只是劉策心中,再無開始那般焦慮和不安,,對于這類生死,,也已經看淡。
劉沖與文丑關系更進一步,,劉沖自文丑處,,學得了諸多技巧,甚至文丑欣喜之下,,送給劉沖一把鋒利剛斧,,這原本是文丑頗為喜歡的武器,劉沖地位不如文丑,,得不到袁紹封賞,,又沒有趁手兵刃,,索性送予了劉沖。
這一日,,劉策收了訓練,,已經守在一旁的傳令兵稟報,道:“報,,朱靈將軍前來,,見到騎長在訓練,已經等了一個時辰,?!?p> 劉策囑咐劉沖,讓劉沖安排后續(xù)事宜,,來不及更換衣物,,便大步走向營帳。
進入袁紹軍中,,兵士在劉策的督促下,,已經少了諸多不好習氣,劉策也立下了自家軍規(guī),,其中一條,,便是訓練之間,除卻軍令,,旁人一概不見,。
劉策掀開營帳,見到朱靈一身輕裝,,正在營中饒有興趣的看著自己擺的粗略地形圖,,這非是畫出來的線條,而是劉策用泥土砂石以不同地形不同高度,,鋪開的真實概況,,跟隨朱靈剿匪征戰(zhàn)之時,劉策記下沿途標識,,回到軍中,,憑借記憶,把它們還原,,雖然與真實地形有很大偏差,,比起那些粗略的線條,已是天壤之別,,一州一縣一城池,,哪怕是常年生活在其中的本地人,對于周邊環(huán)境,,也只是了解大概,,有時候還會淡忘一些環(huán)境,,劉策這般標記,是為記載真實,,即便是不了解地形的主將,,也可很精準的判斷形勢。
劉策此縮小版的冀州,,只囊括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冀州的領域,劉策尚未涉足,,因此沒有記載,。
朱靈見到劉策進來,面色肅然道:“我一直覺得劉策你統(tǒng)軍有方,,技藝驚人,,今日見到軍中布置,才知道我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p> 劉策解下訓練裝束,依次掛在營帳一偶,,道:“朱將軍過譽,這段時間聽從將軍教誨,,策感悟頗深,,我與兄長劉沖以及同伴,皆很感謝將軍,,訓練之中要一心一意,,怕軍士心有雜念,這才立下如此軍規(guī),,將軍來見,,可直接讓傳令兵通告即可,讓朱將軍等候良久,,策心中有愧,。”
朱靈擺擺手,,道:“軍中原本就該如此,,況且,若有軍規(guī),,我不去遵守,,一軍之首便如此,談何能讓下屬信服,,劉策,,實不相瞞,,此次我來,乃是有一急事,,想請你助我,。”
劉策拉過兩張座椅,,一張自坐,,指著另一張道:“朱將軍莫要著急,還請細細講來,,看看策是否能夠幫得上你,。”
朱靈坐下,,面有優(yōu)色,,道:“劉策,你可知幽州公孫瓚發(fā)兵冀州,,袁公一方拖延,,一方調遣物質備戰(zhàn)?!?p> 劉策點頭,,道:“袁公雄才大略,以一城一池拖延公孫瓚,,此乃良謀,,如今已經入秋,恐怕起兵事,,要等來年才可,。”
朱靈嘆了口氣,,接著道:“公孫瓚入冀州,,多數(shù)城池望風披靡舉城投降,我乃冀州清河國人,,前幾日,,軍中細作來報,守備季雍已然獻了城池,,清河乃是我故居,,我已請命于袁公,收復清河,,只是袁公一心備戰(zhàn),,軍士大都用于防御公孫瓚部,實無更多將士與我平叛,,公孫瓚又派遣麾下精兵衛(wèi)清河,,聽聞幽州兵士與外族作戰(zhàn),,悍勇持強,排兵布陣之事,,我自不懼,,只是公孫瓚此次領軍大將是嚴綱,黃巾賊亂時,,我曾與嚴綱有過往來,,嚴綱其人不善良謀,技藝十分驚人,,麾下騎兵如臂揮指,,可謂是公孫瓚軍白馬義從之下另一精兵,騎兵速來主奔襲,,破陣沖圍無往不利,,守城防備,則無甚大用,,我不懼賊兵,,只怕那嚴綱搦戰(zhàn),當年之時,,我不是嚴綱敵手,,后嚴綱跟隨公孫瓚在幽州游擊,武藝或更上一層,,我知道兄弟與劉沖武藝只在顏良文丑兩位將軍之下,,必然勝過嚴綱,且嚴綱麾下騎兵精銳,,戰(zhàn)場之上,若是被騎兵突襲,,我必大敗,,軍中有克制騎兵之師,然已調御公孫瓚,,不能予我破陣,,我觀你訓練在于應對騎兵,可為一奇兵,,想請兄弟與我一同前往,,助我克清河?!?p> 劉策聽聞,,沉默片刻,皺起眉頭道:“為兵者,,食人俸祿,,當以命相搏,,然,若是此次敵人是步戰(zhàn),,策必全力以赴,,不敢推脫,朱將軍,,我麾下兒郎只訓練月余,,未曾對上真正騎兵,你比我更知兵事,,兵種相克,,我即便五百眾前去,也只是增加人數(shù),,對戰(zhàn)局聊無意義,,如果將軍執(zhí)意如此,策恐怕無法相助,?!?p> 朱靈的臉色有些赤紅,顯然知曉己身有些咄咄逼人,,劉策一營針對騎兵訓練,,以備騎兵突襲,此時尚未成軍,,強行推入戰(zhàn)場,,無法左右其身,反而會毀了這一營士兵,。
與劉策相識已有一段時日,,此時劉策已然不悅,若是再強求,,劉策必會拒絕,。
朱靈雙手端起杯水,右手掀開杯蓋,,顫抖著擊打水杯邊緣,,終究無法揭開一盞清水。
朱靈猛然把杯蓋掩住,,重重放在桌上,,道:“劉兄弟,我實不能忍鄉(xiāng)里被公孫瓚奴役,,恰才所言,,多有唐突,朱靈這里向兄弟道歉,靈知練就一軍,,要一兩年長久,,毀于一旦,多有痛心,,也罷,,如此,只需兄弟與劉沖與我一同前往起清河可否,?”
劉策神色變得緩和,,言語漸閔,“鄉(xiāng)里恩情,,策多有感觸,,這是人之本性,朱將軍這般珍重鄉(xiāng)情,,是性情中人,,將軍能體諒劉策私心,劉策感激不盡,,既如此,,策自答允,隨同兄長及軍中好手同往清河,,還請朱將軍稟告袁公,,請來袁公軍令,策必與朱將軍一同平叛而歸,?!?p> 朱靈見劉策答允,心中一陣驚喜,,若是先前平叛只有五分把握的話,,有了劉策劉沖,已經有了七分勝算,,高興道:“此事朱靈欠兄弟一個情分,,我自去向袁公請令,你訓練完尚未更衣,,不必遠送?!?p> “如此,,我便整備行裝,只待袁公軍令,,與朱將軍一同前往,。”
與朱靈一同走出營地,劉策望著朱靈的身影,,心中一陣黯然,。
清河被破,朱靈心中亂了分寸,,如果朱靈無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這場仗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
只是,,青牛竹杖,,斑駁銅影,熟悉之人,,熟悉的環(huán)境,,又有幾人能夠不為所動。
落山屯多次被黃巾騷擾,,全屯群策群力,,終擊退匪眾,這種情志劉策深緬其心,,對于朱靈這般心思,,劉策很理解,然而不會茍同,,朱靈有自己的目的,,劉策同樣有自己的責任,同鄉(xiāng)之人跟隨劉策,,劉策要確保麾下眾人不去魯莽送死,。
這不僅僅是對老屯長得承諾,更多的是鄉(xiāng)里舊情所至,。
之所以答允朱靈,,皆因朱靈原本可上書袁紹,以軍令責劉策一營跟隨,,朱靈先與劉策商議,,征詢劉策想法,再去向袁紹請命,,朱靈這般做法,,也給足了劉策情面。
心中盤算片刻,,劉策使人召喚劉沖與小黑,。
劉沖和小黑聽到劉策傳話,不多時便來到劉策營帳,,小黑額頭尚有汗?jié)n,,右手隨意一抹,道:“策哥,你叫我們有何事,?”
劉策道:“兩位兄弟,,剛才朱靈來找我,他要去收復清河,,只是聽聞公孫瓚手下大將嚴綱來援,,想讓我等隨他出征?!?p> “哦,?”小黑蹙眉,有些猶豫道:“策哥,,我們這一營,,正在訓練,尚沒有嫻熟,,公孫瓚手下騎兵驍勇,,怕是會損失許多?!?p> 劉策笑著擺擺手,,道:“小黑,朱靈說了,,只要抽調幾個人,,跟隨他前去,最多不會超過十人,?!?p> 小黑猛然睜大眼睛,裂開嘴笑道:“我明白了,,策哥,,朱靈將軍也是一個妙人,他自知武藝不如兩位兄長,,想是怕斗將弱了威風,,如此看來,朱將軍真是一個磊落的好漢,?!?p> 劉策笑著點頭,這也是劉策欣賞小黑的地方,,小黑瘦弱,,智慧卻不凡,只要一點撥,,小黑就能理通其中關節(jié),,雖未曾猜到全部,也八九不離十,,不過,,劉策不會把與朱靈談論的所有都告訴小黑與劉沖。
有些事情,,終究是一個人承擔好一些,。
那一邊,劉沖聽得一頭霧水,,后劉策詳加解釋,,劉沖才算明白了其中關節(jié),對于這般費神之事,,劉沖毫無興趣,,這幾日天天訓練,劉沖又掌握了一些技巧,,尚未在戰(zhàn)場實踐,,跟隨朱靈出征,正合劉沖心意,,其他諸如行軍安排,,如何部署一眾瑣事皆交給劉策,劉沖高興的去準備出征坐騎和武器,。
朱靈做事毫不拖沓,,當日下午,劉策就接到袁紹的軍令,,著劉沖跟隨朱靈平叛清河,,一切聽從朱靈安排。
在營帳中囑咐屬下眾人嚴加訓練,,劉策挑選小黑劉沖共十人,,跟隨朱靈出征,這幾人都是在征戰(zhàn)中以技藝脫穎而出,,其中只有兩人是劉策劉沖同鄉(xiāng),,余下五人是并入劉策麾下的義勇,劉策為人嚴謹,,毫不謀私,,一切以能力軍功為首,提拔任命有理有據,,不管是同鄉(xiāng)人,,還是旁人,都挑不出任何過錯,,這些聚義之人,,在當?shù)亟孕∮忻麣?,又自負才能,武藝比不上劉策,,又親自感受到劉策的這般公平對待,,原有的一絲不甘也化作了敬佩。
已經入秋,,天氣漸冷,,加之公孫瓚起了兵亂,一路之上,,頗有蕭條之色,。
朱靈下令全力行軍,不去城池莊子休憩,,劉策心知,,這是朱靈準備在最短時間,奔赴戰(zhàn)場,,避免給清河郡加固防守,,整備防御的時間。
一路之上,,朱靈沉默不語,,主將下了命令,劉策只好以令執(zhí)行,,而對于朱靈,,劉策終究有些不安心,獨自思索良久,,劉策下了決心,,準備單獨向朱靈請命。
劉策驅馬到朱靈身旁,,道:“朱將軍,,我軍一路向北,隱瞞不了行蹤,,那些有心的細作,,或許已經開始活動,我兄弟小黑,,最為機警,,若是讓小黑先頭打探,抓捕細作,,大抵有些用處,。”
朱靈點頭道:“我亦發(fā)現(xiàn)這幾日周圍有所動,,實無偵查兵,,這才勒令全軍而行,,以防懈怠戰(zhàn)機,如此,,就麻煩劉策兄弟了,。”
劉策拱手道:“豈敢豈敢,,這是分內之事?!?p> 劉策劉沖小黑二十人,,其中有朱靈親信,從朱靈舉義跟隨著朱靈,,對于冀州乃至清河地形熟稔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