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晦將李青辰送到小石城外,,李青辰一邊往家走一邊默念積善令,。
冰冷的聲音再次響起:“積善令賞善罰惡,有求必應(yīng),?!?p> “兩枚積善令已經(jīng)有了,我怎么參加選拔初試,?”
“兩枚積善令換取選拔初試魁首,,是否成交?”
李青辰一聽不僅能參加選拔初試還能拿第一,,不禁樂了,,選拔初試已不足一個(gè)月,自己要在一個(gè)月內(nèi)趕上別人一年的修行,,怎么看也是天方夜譚,。
“你不是在跟我吹牛吧?這兩枚積善令可是我拿命換來的,?!?p> “賞善罰惡,有求必應(yīng),?!?p> “好吧,反正也沒別的辦法,,暫且信你一次?!崩钋喑酱蛄藗€(gè)響指,,“成交?!?p> 只聽積善令道:“你修為低微只因道根太淺,,吾有三清道法一卷,無視道根高低,,無需打坐聚氣,,現(xiàn)在傳你?!?p> 一大篇文字瘋狂涌入腦海:天地氣息龐雜繁復(fù),,于人自身,亦有三種先天靈氣:精氣,、血?dú)?、神氣,,精氣藏于肉,血?dú)獠赜诿},,神氣藏于腦,,三氣合一,是為三清,,三清之道,,譬如天地……
李青辰將三清道法粗讀一遍,它分為三卷,,第一卷為道德真經(jīng),,講的是《道德經(jīng)》釋義,第二卷為三清真氣,,講的是如何凝聚真氣開拓氣海,,第三卷為陰陽之體,記載著金剛之體,、燭龍之眼等諸多體術(shù),。
其中第一卷令他尤為震驚。
開篇第一句便是流傳千古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文科出身的他對這些話早已爛熟于心,然而見到下面的釋義時(shí)他完全懵了:
“人道能用言辭道明,,但非尋常之道,;它的名字能用言辭命名,但非尋常之名,?!?p>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經(jīng)脈丹田最初始的狀態(tài),,有是三清真氣生成的根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p> “時(shí)刻保持丹田空虛,,體會混沌之妙,;時(shí)刻生成三清,體會人道之效,?!?p>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有無之道,,同生于人體而狀態(tài)不同,,相輔相成,相化相生,?!?p> 上學(xué)那會如果有人這么翻譯《道德經(jīng)》,只怕頭都要被語文老師敲爛吧,。
根據(jù)前身留下的殘念,,《道德經(jīng)》在六州地位極高,被譽(yù)為“萬法之祖”,,可當(dāng)世對它也沒有這樣一個(gè)版本的解釋,。
“積善令,你確定《道德經(jīng)》是這么解釋的么,?”
“當(dāng)世《道德經(jīng)》的釋義僅為本義,,三清道卷中所言為其真義?!?p> 第二卷的真氣功法同樣奇怪,,它與當(dāng)世功法背道而馳,一者為人道,,一者為天道,。
天道修天地元?dú)猓说佬奕逭鏆?;天道主靜,人道主動,;天道講究靜坐聚氣,,人道追求血?dú)獬渑妫惶斓佬奚系ぬ锬嗤鑼m與下丹田關(guān)元穴兩大氣海,,而人道全身七百二十個(gè)穴位皆為氣海,。
李青辰驚道:“七百多個(gè)氣海!那人道的太初一重境,,豈不是比天道的太初一重境強(qiáng)七百多倍,?”
“非也,,人道雖全身穴位皆為氣海,但印堂,、關(guān)元,、膻中三穴為主氣海,其余穴位為輔氣海,,人道的太初一重境約莫天道的五重境,,二重約莫七重,依次遞減,?!?p> 李青辰接著往下看。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是故氣若風(fēng)云,,血若江河,,骨若山石,肌若地土,,生老病死,,諸如四時(shí),人之道,,如天道,。”
這一段講的是人與天地的關(guān)系,,人與天地有不少相似之處,,人的氣息如同天地中的風(fēng)云,人的血流如同江河中奔騰的水流,,人的骨頭如同天地中堅(jiān)硬的山石,,人的肌肉如同天地中的土壤,生老病死如同天地的春夏秋冬四季變換,。
這些鬼話乍看之下簡直胡說八道,,但仔細(xì)一想又似乎又有那么幾分道理。
道祖的修行之法便是把人體當(dāng)成一方封閉的小天地,,以形為天,,以神為地,將體內(nèi)三道先天靈氣合為一道三清真氣,,再以真氣開拓出周身氣海反哺己身,,將混沌的身體練至至陽,,再由至陽練至至陰,最后陰陽相濟(jì)達(dá)到天人合一,。
聽起來甚是厲害,,然而李青辰卻猶豫起來。
這功法聞所未聞,,實(shí)在過于驚世駭俗,,更沒聽人練過,自己當(dāng)了第一只小白鼠,,練死了倒也罷了,,就當(dāng)沒在這個(gè)世界來過,萬一練得走火入魔,,那就大大不妙了,,自古書中的走火入魔者沒一個(gè)好下場,不是變成白癡癲子就是暴尸荒野,,死了連全尸都留不下,。
“積善令,你確認(rèn)這功法沒問題么,?我不會煉得暴斃而亡吧,?”
“你死則我亡?!?p> 李青辰一咬牙,,開始修習(xí)人道。
道門修行分為七大境,,每一大境又分九重小境,,太初一重境是七境中的最低境,也是修行者的第一道門檻,。
在踏入這道門檻之前需要入道,,即在丹田中生成第一道真氣。
入道快慢全憑資質(zhì),,快則一兩天,,慢則三四天,當(dāng)年李惜顏入道只花了半天,,而李青辰用了整整一個(gè)月,。
李青辰重修了功法,自也要重新入道,,但不是尋常的以神念引導(dǎo)天地元?dú)馊塍w而后沿十二經(jīng)脈游走大周天,,而是以神氣引導(dǎo)精血兩氣沿奇經(jīng)八脈而行,,最終在膻中穴中合三為一,。
新真氣名曰三清真氣,,此三清非道門典籍中的三清,而是神氣,、血?dú)?、精氣三股先天靈氣,它們雖合三為一但靈性未失,,依然是先天靈氣,。
憑借著強(qiáng)大的神魂,李青辰只花了半個(gè)時(shí)辰便成功入道,,三清真氣沒有像天道真氣那般存積在丹田氣海,,而是在十二主經(jīng)和奇經(jīng)八脈中流動循行。
天道晉境要靠打坐聚氣,,人道卻是“吞天地之靈,,奪天地之權(quán)”,李青辰初修三清,,無法理解,。
積善令道:“三清真氣源于先天靈氣,先天靈氣源于自身氣血,,氣血虧虛時(shí)靈氣則空,,氣血充盈時(shí)靈氣則足,是以欲積三清,,唯有一途:吞噬天地靈余之物,,搶奪天地靈氣以補(bǔ)充氣血?!?p> 聽來簡單而又霸道,。
“吞噬靈余之物,你的意思是,,吃,?”
“然。靈草,、妖丹,,凡含天地靈氣者皆可為食?!?p> “那得吃多少,?”
“如山如海,不計(jì)其數(shù),?!?p> “我上哪找這么多吃的去!”
“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