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饃饃的售賣事宜全部交給了李全彬,李景裕又要去攻克下一個難關了。
在建造王府別院時,李景裕專門讓人在王府別院外一里處建造出一座寬大的實驗室,將所有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都安置在那里,。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李景裕覺得后世的經(jīng)驗證明不同的思想理念的碰撞,,總能衍生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成果,。而他也期待著這群工匠能帶給自己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指望這群工匠現(xiàn)在就給自己帶來驚喜那是不太可能了,。
還是得靠自己的記憶,!
李景裕下一步打算研制的就是蒸餾酒。
關于蒸餾酒的起源,,歷來都是眾說紛紜,。即便到了后世,國內(nèi)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
“溜酒”之名,,最早見于唐詩。
白居易的《荔枝樓對酒》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而陶雍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詩句,,可見唐代已有蒸餾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這只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在宋代的《北山酒經(jīng)》中這種操作又稱為“火迫酒”。所以唐代已有蒸餾酒的說法還難以成立,。
明代的醫(yī)學家李時珍則認為蒸餾酒始創(chuàng)于元代,,在他的《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p> 而在元代的文獻中確實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所以十四世紀初,,蒸餾酒確實已經(jīng)存在了,。但是否始創(chuàng)于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但不管蒸餾酒是在何時出現(xiàn)的,,至少現(xiàn)在知道最先進的蒸餾之法的就只有李景裕一人。
蒸餾酒的技術并不高深,,最重要的便是器皿的打造,。
承熱的器皿,,裝酒的容器,收集蒸汽的外罩,,一根用于冷凝蒸汽的導管,,一根用于導出酒液的導管。
這些東西,,李景裕早就吩咐李弘準備了。李弘也一早就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實驗室里,,隨時等著李景裕來做實驗,。
既然工具都準備好了,李景裕就按照自己記憶,,讓人稍加改動,,使之更符合自己印象中的模樣。
然后便是命人將買來的米酒盡數(shù)搬運過來,,拍開泥封,,在那些工匠們難以理解的眼神中,依次倒入那些已經(jīng)改造好的器皿中,,再生火猛蒸起來,。
雖然并不理解李景裕的做法,但卻不妨礙工匠們按照李景裕的吩咐行事,。
很快,,器皿內(nèi)的酒液就沸騰了起來,與此同時一股極為濃郁的酒氣散逸出來,,滿室飄香,。
李景裕緊緊的盯著用于冷凝蒸汽導管,直到蒸汽冷凝化作液體流淌出來,,李景裕才感覺松了一口氣,。
不管結果怎么樣,至少證明了自己的這些工具還是有用的,。
眼見有了成果,,李景裕便讓人加大火力。而他則舀起一點蒸餾過的酒液,,略一品嘗,。
唔……
老實說,這蒸餾過的酒液確實不如原本的米酒味道好,,只有一股辛辣味,,既沒有富于變化的口感,也沒有可堪咂摸的回韻,,更近似直接摻了水的酒精,。
但李景裕本就不是要釀造什么絕世佳釀,,口感色澤之類都是虛的,用途才是真正的王道,!只要這酒的度數(shù)夠高,,那就夠了。
李景裕倒是還記得后世的幾種酒的釀造之法,,但是一來沒必要,,二來時間耗不起。
一種佳釀的釀造絕對不是短時間內(nèi)就能完成的,,那是要經(jīng)過數(shù)道工藝,,花費無數(shù)時間醞釀的,絕非一日之功,。
而李景裕之所以要研制蒸餾酒,,是因為他要研制出醫(yī)用酒精!
當初與馬匪交戰(zhàn)時,,李景裕身邊有三名侍衛(wèi)僅僅只是受了輕傷,,當時他們也并沒有太在意,結果到了淮陰縣后沒過多久就傷口感染,,死了,!
這件事給李景裕敲響了警鐘,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士兵沒有死在戰(zhàn)場,,反而死在了傷口感染這樣的小毛病上。
這樣的事情是他絕對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