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
松云有一剎那的呆滯,,剎那之后,,他回過神來睜開了眼睛,入眼的不再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松樹,,而是一座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的島嶼,。
眨眼間天地變幻,眨眼間滄海桑田,,看著同樣呆愣著睜開眼睛的冰靈,,松云略微平靜了些許,還不等他繼續(xù)逃避,,耳邊再次傳來了帶笑的聲音,。
“太古紀元是你們,此刻同樣是你們,,此心唯一,,此心不改,任天地變幻,,我終究是我,,有此修持,難能可貴,,你二人可愿拜我為師,?”
松云和冰靈猛然抬頭,才發(fā)現(xiàn)在生機盎然的島嶼前方,,一位看起來下意識便會忽略的青年一直在這里,,青年面帶笑意,華珠內斂,。
看著東王公,,感受著周圍熟悉的溫暖氣息,兩人連忙點頭,,同時激動地彎腰對著東王公行了一個拜師禮,,直到彎腰時,兩人才從激動中回過神來,,接著便異口同聲道,。
“弟子松云,弟子冰靈,,拜見師尊,!祝師尊證道不可描述之境,,超脫天地束縛,,得享大自在,!”
東王公聽的微微一笑,兩人的聲音很整齊,,也很默契,,但還是掩飾不住其中雕琢的痕跡,想不到一縷長河寒潭本源和五行本源化形而出的生靈,,是這個模樣,。
想到這里,東王公再次笑了笑,,赤子純潔,,自由隨性,正合道性,。天地圓滿,,紀元交替,一個紀元過后,,相比面前的兩位弟子,,自己的心態(tài)似乎也成熟了些許?
微微收斂了心底的念頭,,東王公抬手扶起了兩位略微有些不自然的新弟子,,接著開口說道:“拜師一禮便可,今后冰靈為吾大弟子,,松云為吾二弟子,。”
“既已拜師,,為師也需與你們說說跟腳,,我乃先天之陽化形而出,于太古初期化形而出天地留名,,稱為東王公,。此地為流波島,也可稱為流波山,,正是我之道場,,也是你們修行之地?!?p> “我之門下沒有規(guī)矩,,只要道心澄澈,修持堅定,,萬事隨心即可,。這同樣也是對你們的要求,,要想隨心,先要尋心,,道心堅定才能隨心所欲,。修行不假外物,只在個人,?!?p> 說道這里,東王公微微停頓了片刻,,看著兩位神色鄭重的弟子,,話音一轉:“不過你們二人對于外物的態(tài)度,卻很可取,,比如這滴靈泉水,。”
兩人聞言,,神色越發(fā)不自然起來,,但除了不自然,更多的還是興奮和激動,,因為能夠知曉其中關鍵,,師尊肯定是贈靈泉水之人。
想到這里,,兩人連忙彎腰行禮:“一切都是師尊栽培,!”
還不等他們彎腰,東王公便抬手止住了兩人的動作,,看著整齊劃一的兩人,,東王公嘴角略微抽搐了一下,接著邁步向著島上走去,。
“跟上吧,。”
松云和冰靈聞言,,連忙跟上了東王公的步伐,。島嶼樹木蒼翠,靈機自顯,,感受著迎面而來的生機,,兩人才真正有了一絲踏實感。
他們有師尊了,!
而且?guī)熥鹫菑幕伍_始,,便在找的那個人。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堅持沒有白費,,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數次練習的拜師禮沒有做無用功!
想到這里,,兩人的步伐都輕快了些許,,空氣中的天地靈氣蘊含某種特殊的道韻,兩人一路吸取感悟,,沒過多久,,東王公便停住了步伐。
松云和冰靈抬頭一看,,只見一株道韻彌漫的大樹正在靜靜地搖曳著枝丫,樹并不高,,卻有種博大的氣勢,,在大樹旁,一汪清池在太陽下熠熠生輝,。
看著此景,,兩人的心情都很復雜,大樹的氣息他們很熟悉,,池水他們同樣熟悉,,因為這兩者,都在他們本源之中,,都在強化著他們的本源,。
松云看了眼冰靈,冰靈會意,,接著兩人同時對著東王公彎腰行了一禮,,一樣整齊劃一,一樣步調一致,,但這一禮沒有排練,,而是兩人最真實的感激。
追隨這兩縷氣息,,兩人一路向東來到了流波山,,這一路并不平靜,也不安穩(wěn),,有過艱難,,有過險阻,但兩人不后悔,,因為這是修持,。
一禮畢,兩人起身,,東王公沒有像剛才這樣攔住這一禮,,而是站在兩人面前,,毫無顧忌地接受了這一禮,這一禮是對他的感激,,同樣是兩人對自己的交代,。
看著悄然間陷入頓悟道境,身上氣息正在緩緩增強的兩位新弟子,,東王公點了點頭,,接著直接將兩人融入混沌靈水池,浸沒其中,,兩人自然地吸收著池水,,強化自身。
安頓好修持完成陷入頓悟中的弟子,,東王公踱步來到了扶桑木下盤膝而坐,,靜靜地思考著其中的機緣,其中的因果玄妙之處,。
為了結因果,,也為了留一份羈絆,東王公才會在當初多送一滴混沌靈水精華給五行松,,但機緣巧合,,五行松又將這滴靈泉精華給了冰靈,讓其得以化形而出,。
長河為洪荒兩大水脈之一,,本無靈智,但洪荒天地厚積薄發(fā),,圓滿無漏,,因此天地萬物各有一線生機,再得混沌靈泉相助,,這一線生機顯現(xiàn),。
若太古大能行有不怠,則天地難以圓滿,,若東王公無饋贈之意,,若五行松無此饋贈之心,若長河之靈出世再晚一剎那,,均將會是另一種結果,。
尋其脈絡,一種特殊的法理意境悄然出現(xiàn)在東王公心底,,法理詭異無序,,又有種玄奇的規(guī)則約束。
東王公感悟了片刻,便收回了注意力此刻更重要的不是感悟因果之道,,而是該思考作為師父,,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應該如何教導弟子,。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傳道,。大道唯一,,各自不同,即使此時天地變動,,難以走上創(chuàng)道者之路,,但兩人有基礎,又有諸多寶物相助,,未必沒有機會,,因此傳道先不急。
解惑,。自身境界比弟子高,此刻突破太乙之后,,更是有高屋建瓴之感,,太乙之下大道法理盡在眼底,不過修行終究在自身,,與其解惑,,不如教解惑的方法,因此解惑也不急,。
最后只能在授業(yè)上做文章,,說起授業(yè),從修行之初,,自己便師法天地,,一步一步積累,并無功法約束,,但以此刻太乙境界眼光來看,,功法未必是約束。
想到這里,,東王公心底有了脈絡,,看了眼陷入深層定境中的兩位弟子,東王公緩緩閉上了眼睛,,創(chuàng)授業(yè)功法的時機已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