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遙去了一趟河邊,,河里的魚蝦還算是不少,,但現(xiàn)在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肚子,而是50個人的肚子,。用捕蝦籠或者朱河的方法肯定是不行,效率太慢,,楚遙必須要結網了,。
不僅要結網,楚遙還打算編織一張大網,,要把整個河道堵住,,將所有的魚蝦一網打盡,反正現(xiàn)在也沒有漁政和休漁期,。
但是楚遙估算了一下工作量,,又放棄了這個打算。這個山口處河流的寬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楚遙原先居住的巨石那邊,,就算50個人一起結網,,想把河道堵住,沒有一個月是完不成,。真要是等一個月,,恐怕這些人不造反也得餓死。
楚遙只能另想辦法,。這兩天在外的時候,,楚遙發(fā)現(xiàn)了一片竹林,用竹子做一個簡單的抬網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
這種捕魚的抬網在歷史上叫做“搬罾”,,是用4根支竿綁成十字,,掛在一根主竿上,把漁網掛在4根支竿頂端,,不時調整角度和方向,,沉入水中,每隔一兩分鐘用繩子拉起來,,魚正好從網里游過,,就被捕起來。
抬網抬魚,,一般是在小河里,,即便在大河里抬魚,也是在河岸邊進行,,很少到河中間去抬魚的,。楚遙所在的這條河寬度三四十米,一人多深,,比較適合這種方法,。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要求,必須事先觀察,,憑經驗作出一定判斷,,認定哪些地方可能有魚,然后才下網,,這樣勝算才多一些,。
最適合抬魚的時間,是剛下過大雨,、河水上漲而又渾濁的時候,,這時魚類比平時就比較集中,或者到堰頭的上方,、支渠入口處冷熱水交匯地段,,往往是每網不空。
另外抬網對網的要求也很高,,每一個網眼和網結要沒有任何松動,,每一個網結必須精工細作,確保網結也不會松開,。網結要打的又小又緊實,,這樣吃水就很少,,起網就快,,等魚發(fā)覺時已經來不及逃出網。
現(xiàn)在正好是四月初,,降雨慢慢的增多起來,。楚遙決定先做這樣的一些抬網試驗一下,,等真的有了魚再組織人去狩獵。
用樹皮或者藤條編成繩子做漁網比較慢,,竹林離著棲息地不遠,,完全可以用竹子做一個抬網。
楚遙讓衛(wèi)帶著人去砍回了一些竹子,,用手斧把竹竿劈成很細的竹條,,每根竹條長約一米半。這個長度的抬網是可以一兩個人抬起來的,,如果再大的話就需要使用杠桿的原理才能起網,,楚遙等不及琢磨杠桿了。
竹條一根壓一根互相交叉著編在了一起,,雖說后世一般的抬網的網孔都是四到五厘米左右,,但是楚遙根據(jù)河里魚蝦的大小,每個網孔留了3厘米見方,,網孔太大會有魚漏網,。
一共100多根竹條編在了一起,邊緣部分用樹皮扎緊,,四個角綁上了四根竹竿,,每根竹竿的頂端被彎在一起綁成十字掛上了一根主桿。
一張最簡單的抬網就這樣做成了,,楚遙抬起來試了試,,重量還算是可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操作,。楚遙做這張?zhí)ЬW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兩個氏族所有的人都在一旁看著,楚遙一邊制作一邊通過朱河告訴周圍這些人制作的要領,。楚遙要教會他們制作方法,,每個人都要做一個,每個人也都要學會這種捕魚方法,,否則只靠楚遙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喂不飽50個人的肚子,。
衛(wèi)扛著這張?zhí)ЬW,50個人跟在衛(wèi)的后面來到了河邊,。楚遙仔細的觀察了一陣子,,這幾天并沒有下雨,河里的魚并不是太集中,,不過還算是可以,。
楚遙從衛(wèi)的手里接過抬網,慢慢的朝著河中間走去,。等到河水沒過了自己的膝蓋就停下了腳步,,這個深度正合適,,潛了沒有大魚,深了楚遙怕河水把自己沖走,。楚遙把網浸在了水中,,兩眼直勾勾的盯著河底。河水很清澈,,可以一眼見底,。
真正用抬網捕魚要下誘餌,吸引魚群到抬網處覓食,。問題是現(xiàn)在沒有誘餌,,只能靠眼睛來觀察。
楚遙等了一會,,斷斷續(xù)續(xù)的有一些小魚游了過來,,楚遙瞅準了機會抬起了漁網。
這一網只捕到了兩條魚,,大的一條有差不多三兩沉,,小的那條卡在了網眼中,只有一兩多重,。
對于這個結果,,楚遙還是滿意的,自己捕到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會這些原始人使用這個方法,。哪怕一人一天能捕上幾斤,兩個氏族30多個女人和孩子捕得魚也差不多夠吃的了,。
楚遙又演示了幾次,,并且把乃和鮮叫到身邊進行了一番講解,并讓兩個人實際操作了幾次,。直到兩個人都表示已經已經明白了怎么使用這個東西楚遙才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光有魚還不行,還得有肉,。楚遙安排所有的女人都去砍竹子做抬網,,最少也要做出30張?zhí)ЬW。男人們則分兩組出去狩獵,,在出發(fā)之前,,楚遙再三叮囑了一番,最好能帶回一些活的小動物來,,像什么兔子,、小鹿、小羊都行。
雖然兩組的首領衛(wèi)和巖并不知道楚遙要這些小動物的目的是什么,,但還是點著頭答應了。
這些天的朝夕相處,,楚遙也交給了他們很多肢體語言,,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點頭yes搖頭no的表達方式。
楚遙把朱河留在了身邊,,他要趁著這個空檔好好的規(guī)劃下一步的建設問題,。
首先是挖壕溝的問題,現(xiàn)在兩個氏族還是分開住的,,為了安全,,楚遙計劃挖一條方形壕溝,建一道土墻圍起來,。在壕溝內再蓋幾座泥房子,,每個氏族分兩座,這樣也算是分開住了,。
一萬年前的中國應該還沒有房屋,,不過對這個問題楚遙知道的不是很清楚。他只記得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有房屋的,,但是現(xiàn)在的這兩個氏族對房屋幾乎是一無所知,。
雖然朱河見過自己的泥房子,但是朱河并沒有辦法向他的族人說明白這個問題,,朱河的轉述只是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個東西是太陽神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