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另辟蹊徑
房遺玉的話音剛落,唐太宗騰的一聲,猛然站起,,雷目緊盯房遺玉,,其中露出驚駭之色。
兵部尚書侯君集今日剛為他送來奏章,,稟年內(nèi)新募府兵高達(dá)二十萬,然其中善騎者卻不足五千,與房遺玉所言一般無二,。
房遺玉見唐太宗這般模樣,自知先前所料不差,。
然而唐太宗畢竟是憑自己能力坐上皇位的大人物,,僅過兩三息便恢復(fù)了平日模樣,也無意瞞房遺玉,,應(yīng)聲道:“正如你所言,,大唐騎兵匱乏。朕近日也常為此事困擾,,只是不知你從何得知,?”
房遺玉淡然一笑,自是胸有成竹:“叔父只是陷入一個誤區(qū),,中原大地自古以來,,百姓便賴以農(nóng)耕為生,連馬匹都不常見,,更別提什么騎射了,?!?p> “叔父您且想想,中原百姓自出生以來,,士族攻讀學(xué)業(yè),,良籍務(wù)農(nóng)行耕,其后成家立業(yè)征為府兵,,農(nóng)忙而耕,,閑時則練。又有多少時間能夠練習(xí)騎射呢,?
“除非是天生愛好騎射的猛士,,否則哪會有人會用寶貴的時間來練習(xí)騎射?所以遺玉能猜出大唐騎兵匱乏,,也并非難事,。”
唐太宗聞言很是信服,,畢竟房遺玉的解釋直擊本質(zhì),。
“然而異邦就與我中原不同,他們生而游牧,,連小孩子都是在馬背上長大,,騎射之技對其來講不過喝水吃飯一般簡單。只要不是患有腦疾,,盡皆可為騎兵,,此乃我農(nóng)耕民族對比游牧民族的不足之處?!?p> 對此唐太宗自是心中明鏡,,也正是因他知曉騎兵的重要性,才會心中煩憂,。
唐太宗生而知之,,將帥之才,早在他弱冠之年,,就已參與了天下之爭,,親率李唐軍隊(duì)東征西討,戎馬倥傯,。
唐太宗行軍之特點(diǎn),,多是謀定后動,穩(wěn)中取勝,。每每與敵交戰(zhàn),,多以防守為主,先使己方立于不敗之地,,再另尋機(jī)會反攻,。
然而在進(jìn)攻之時,,唐太宗還有一特點(diǎn),他多命大部隊(duì)中軍對壘,,而自己則率領(lǐng)小隊(duì)人馬,,直沖敵人陣營,擒賊擒王,。
他率領(lǐng)的那支軍旅正是名震隋唐的玄甲軍,。
《資治通鑒》中對玄甲軍有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馀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duì),,使秦叔寶、程知節(jié),、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zhàn),,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jī)進(jìn)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仆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zhàn)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馀人,,世充遁歸?!?p> 記載文字雖短,,但玄甲軍的戰(zhàn)斗力與作用卻可見一斑。唐太宗每戰(zhàn)必身先士卒,,親披玄甲于身,,率眾騎兵如同黑云壓城般向敵陣突破,聲勢之大,,駭人無比,,再加之玄甲軍本身精銳,每戰(zhàn)必勢如破竹,,無往不利,。
提及大唐對異族最輝煌的戰(zhàn)役,,莫過于軍神李靖的擊滅突厥之役。
貞觀三年十一月,,突厥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jìn)擾河西,。
代州都督張公瑾提議出擊突厥,唐太宗允之,。命時任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官,發(fā)起了猛烈的攻勢,。
同時又命任城郡王李道宗,、并州都督英國公李勣、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tǒng)率大軍十余萬,皆受李靖節(jié)度,,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正月,彤云密布,,朔風(fēng)凜冽,,李靖率三千眾精銳鐵騎,頂著嚴(yán)寒風(fēng)雪,,自馬邑發(fā)兵,,進(jìn)攻惡陽嶺。
對于唐軍的突然襲擊,,頡利可汗是萬萬沒有防備,。由上至下,皆是驚慌失措,。軍中謀者認(rèn)為,,若非唐軍傾國而至,李靖決計不可能孤軍深入,,慌忙后撤,。
而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又派間諜離間其部眾,,其后頡利可汗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之孫楊政道及隋煬帝皇后蕭氏至定襄降唐。
頡利見康蘇密降唐,,不敢久留,,繼續(xù)向陰山后撤,其后又遭柴紹、李勣多次截?fù)?,敗退鐵山,。
此役直接決定了唐滅突厥的前提,頡利可汗其后雖多番抵抗周旋,,卻難逃被俘一途,。
此戰(zhàn)雖歸功軍神李靖那神鬼莫測的軍事才能,但三千驍騎之功也不可小覷,。
三千驍騎便可定兩軍勝負(fù),,那若是有兩萬、三萬,,甚是二十萬,、三十萬,豈不是周遭四夷難尋敵手,?
也正是因此,,唐太宗向來注重騎兵的培養(yǎng),而大唐又是中原歷代唯一不缺馬匹的王朝,。
史書記載,,僅是隴西一地,唐國便豢養(yǎng)軍馬七十萬余,,唐軍出征,,即便身為步卒,每每皆可分與戰(zhàn)馬,,用以騎乘趕路,,奢侈之至。
所以大唐帝國所缺并非良駒,,缺的是能夠馳騁疆場的猛士,缺的是能夠?yàn)榇筇频蹏鲬?zhàn)四夷的擅騎之士,。
“既然侄女心中有數(shù),,不知可否有良策應(yīng)對?”唐太宗這話也就隨口一問,,心中并未抱什么希望,。
“良策沒有——但是,下策倒有一個,!”房遺玉心中早有算計,,此刻臉色神秘,只待太宗追問,。
起先唐太宗的臉上還閃過些許失落,,然而聽見房遺玉后面的話,眼中又生出希冀:“下策也好,總比那滿朝文武,,屁能耐都沒有,,提及此處,只會長吁短嘆,!”
“叔父對擊鞠可有了解,?”房遺玉話題急轉(zhuǎn),談及別處,。
“自是了解,,朕閑暇之時也會喚老友們一同耍耍,競技之余,,還能鍛煉騎術(shù),。”唐太宗回話間,,已然知曉房遺玉的用意,,眸中閃亮盡是喜色:“你的意思是準(zhǔn)備將擊鞠推廣于民?”
“叔父雄才大略,,遺玉心中欽佩的緊,!”唐太宗既然倍喜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那房遺玉自然也不吝嗇,。
隨之言歸正傳道:“馬背上的民族自有其地緣優(yōu)勢,這是我們中原百姓無法與之相比的,。然而我們卻可以將擊鞠推廣于民,,令擊鞠走進(jìn)尋常百姓人家,閑暇時,,可當(dāng)此為娛樂活動,。”
“長此以往,,百姓們已然精通騎術(shù),,稍加訓(xùn)練便可為國征戰(zhàn)。雖說比之游牧民族或有不及,,但至少已有良好功底,,對我大唐軍隊(duì)甚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