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勸訓教誨
邯鄲在歡慶勝利!
遠在十里之外就能夠聽見鑼鼓喧天。
其實大多數(shù)是擊鍋敲碗,,戰(zhàn)爭可以搜刮去他們的一切,,卻剝奪不了歡樂的權(quán)利。
只有虞卿沒笑,當然也不愁,僅輕輕一嘆:
“我該走了,信陵君很快就要進城,,我絕不同他再見?!?p> 魯仲連一笑:
“其實,,我完全能給你們化解這個矛盾,和好如初,?!?p> 虞卿搖搖頭:
“問題不在于我們之間的矛盾。
當初他見死不救有負道義,。
我曾在魏齊尸邊發(fā)誓與他永不相見,。
雖然屈在魏齊,但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何況我此番再進邯鄲只為救趙,,如今心愿已了,怎可為了貪戀富貴而復與信陵共處,?”
魯仲連點點頭:
“也好,。你我終都不是久居紅塵之人,一走,,省去多少尷尬,。
我也該離開這兒啦,咱們后會有期,?!?p> 虞卿笑笑:
“好個后會有期,你我之‘會’,,必需只限于‘面對面’嗎,?”
魯仲連不禁鼓掌:
“老兄悟道之高,快成神仙了,!
仲連仍落俗套,,慚愧,慚愧,!
看起來我還真應該經(jīng)常與你‘面對面’的切磋呢,。”
虞卿邊找竹簡邊說:
“那你可得小心,我餓急了,,管他人參、蘿卜,,不搓泥就吃,,你受得了嗎?”
魯仲連哈哈大笑:
“在邯鄲這一年,,我也是什么好習慣都養(yǎng)成啦,。”
當夜,,虞卿留下告別信,,悄悄走出邯鄲。
從此,,他不再周游列國,,隱居在白云山中,茅屋藜食,,著書自娛,。
往來的樵夫、牧童,,誰知他曾兩任趙相,?
據(jù)《史記》載:
他上采《春秋》下觀近世,寫《節(jié)義》,、《稱號》,、《揣摩》、《政謀》……共八篇,,以刺譏國家之得失,。
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但我們現(xiàn)在都看不到他的大作,。
可能是因為太窮沒錢,,也不愿去拉“贊助”,更不愿意炫耀自己兩任相國當“名人”,。
所以《虞氏春秋》未能正式出版,,原稿后來也就散失,實為可惜,,卻又無奈,。
不過,只是為了“自娛”,,所以他可能不會感到遺憾,。
不久,魯仲連也走了。
在慶功宴上,,平原君滿懷激情地歷數(shù)魯仲連在保衛(wèi)邯鄲中所做的貢獻:
從挫敗“帝秦”的陰謀,,到日夜奔走、籌謀劃策,、一再出奇制勝的辛勞,,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
最后宣布趙王的決定:
請魯先生繼出走的虞卿為相國,。
“相國”的權(quán)勢,、地位,在當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僅次于國王,是文武百官中富貴榮華之首,。
多少人為之費盡心機爭奪終生,,卻都可望而不可及。
魯仲連卻一揖避謝:
“為邯鄲盡薄力,,本我輩份內(nèi)之事,,微不足道,何須掛齒,?
而且我不過是跑腿學舌,,真正做實事的還不愿意露面呢。
來喝今天這杯酒,,已是貪人之功,,這相國之位更不敢當。
魯仲連乃山野村夫,,只愿隨風漂游,,受不得禮法拘束;
為富貴而被咄于人,,非我之志,,趙國人才濟濟,何必明于外而昧于內(nèi),?”
趙王和平原君見魯仲連不愿為官,,十分過意不去,又命人捧千金相贈,。
魯仲連擺手一笑:
“我孤身一人,,四海為家,天下人有衣食我便可免饑寒,,所求足矣,,要金錢何用,?
我們這類人所以能得天下的親昵,就是因為能為人排憂患,、解紛亂而毫無所取,。
如果收取報酬,豈不成了市井商人做交易,?
這些金錢,,大王還是留給戰(zhàn)亂后的軍民重建家園吧!”
三杯酒過,,魯仲連一揖而別,終身不再相見……
太史公對魯仲連也有評價:
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于諸侯;
談說于當世,,折卿相之權(quán),。
這種淡視富貴、錢權(quán)如閑云野鶴,,以適合自己的意愿為快樂的風格,。
也許很難被那些看透“世情”的現(xiàn)實派所理解。
但終歸是一類“人生觀”,,他無須蔑視你的“聰明”,,也不在乎你把他當“傻冒”。
人生的價值可以用任何形式來體現(xiàn),,每個人都有權(quán)力去做自己的選擇,。
趙國上下,都因為信陵君是在最危難的時刻拯救了自己,,“存亡繼絕”之德沒齒難忘,,所以對公子極為尊崇。
舉行入城式時,,平原君身著戎裝,,背弓挎劍,在萬人夾道的歡呼中親自前導開路,,一直送到最高級的驛館,。
信陵君此時雖然風光無限,卻是有家難歸,,最后決定留居趙國,。
趙王與平原君對這個決定當然非常歡迎,但如何對待公子,,卻頗費斟酌:
以公子的功勞,,傾國獻之不為過,。
欲封公子五城,又怕嫌少……
信陵君聽到這個消息只一笑:
“我一生何曾計較過財物的多少,?
不過趙王未免小氣,,把趙土分一半給我也不算過分吧?”
門客們也附合著哈哈大笑:
“就是,!整個趙國都是公子從秦人手里奪回來的嘛,!”
唐雎呼地站起來,嚴肅地盯住信陵君:
“公子,!你錯了,!不應該說出這種話來!”
信陵君不禁愕然:
“不過是一句玩笑話嘛,?!?p> 唐雎仍沉著臉:
“就從這一句‘玩笑’里,已經(jīng)能讓人體會出您自居救趙首功的驕倨心態(tài),。
公子,,難道您真忘了,這個勝利是用多少人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嗎,?
不錯,,眾人之力是因公子而凝集,然而公子也是依靠眾人之力而成功,。
公子與眾人,,相輔相成,怎么可以此做為自己驕傲的資本,?”
有位門客不服氣:
“雖然大家都出力,,可誰能比公子的功勞大?”
唐雎嘆口氣:
“公子以‘義’名滿天下,,救趙者,,盡義而已,有什么功勞可言,?
就算公子應居功,,豈不聞:
受人之施,刻骨不忘,;
施之于人,,隨風而去,方為君子,。
君子施恩不圖報,,公子怎可把救趙之功念念不忘,使自己淪落到與小人為伍,?
稍有建樹便沾沾自喜,,昂首挺腹睥睨天下的人,,乃是井底之蛙,沒有大出息,!
所以我勸公子,,越是受到贊頌越要謙虛謹慎,才能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否則會被有識之士譏笑為狂妄無知,!”
聽了唐雎的教訓,信陵君眼前又浮現(xiàn)出如姬夫人寧靜的面容,、如煙兒凄婉的一笑,;
侯嬴那血染的白須、馮諼緊閉的雙眼,;
傷痕累累的李同,、粉身碎骨的禽滑繼、以及萬千將士浴血苦戰(zhàn)的場面……
而自己,,則不過是曾想逞血氣之勇,率三千門客做投入虎口的“一塊兒肉”,!
全靠大家的幫助才僥幸活到今天,,居然要站在用他們的血肉生命筑成的高臺上,炫耀自己的“功勞”,!
豈止狂妄無知,,簡直就是卑鄙無恥!
想到這里,,信陵君鼻子一酸,,離席而跪:
“謝先生教誨,無忌知罪矣,!
無忌本因人而成事,,何德何能而敢貪天下之功以為己有?
不得先生指教,,無忌永遠是個庸俗小人,!”
說著,哭了,。
眾人也一齊跪下:
“不僅公子之錯,,我等也都是助君之惡,以此共蒙此羞,!”
唐雎喊道:
“都請起,!”
雙手扶起信陵君:
“并不是說公子無德無能、浮冒虛名,,沒有公子率領,,誰能合六國之軍逐走秦王,?
唐雎之意只是望公子存善去惡,始終如一,,做個堂堂正正的好男兒,!”
就是一塊美玉,也要經(jīng)過琢磨方成珍寶,。
信陵君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精神境界一次次升華,所以才能“名冠諸侯”,。
可知“英雄”不是天生的,,僅僅具備“身份、地位”這些先天條件還構(gòu)不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