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潭邊的這塊大青石上篆有“雁秋”二字,,據(jù)說是稷宮曾經(jīng)的一位教習(xí),,見著公雁銜中箭亡故的母雁來此,悲聲不絕,、哀鳴而亡,,便挪青石葬之,刻碑銘以祭,。
藏書洞的守書人姜寧,,便喜歡靠臥在這青石上,觀潭看劍,,捧卷讀書,。
要說這稷宮的藏書洞可不簡單,開芥子天地,,納大夏皇朝泰半書典,,有道藏、武典,、佛卷,、儒籍、符策,、陣韜之冊,,包羅萬象,逾百萬卷不止,。
洞里的金匱石室中,,更有無數(shù)武者夢寐以求的虛境頂尖功法。
裴莘漁主修的十二品音道至典《六呂》,,便得自其中,。
依著稷宮的規(guī)矩,藏書洞的守書人可以遍覽洞中典籍,,除了石林中的萬卷雜談,,更包括金匱石室中六域武者夢寐以求的珍品書冊。這樣的特權(quán),,讓不少人欣羨不已,。
只不過姜寧這個守書人,在稷宮歷代的守書人中,,算是個另類,。左腿瘸了不說,還經(jīng)脈盡斷,、開不了脈,,進(jìn)稷宮二十年都不能納元入境,更別提什么聚府凝魂、破境入虛,。
怎么說呢,,姜寧這輩子除非突然得了什么逆天的寶藏機(jī)緣,武道這條路基本上是不用想了,。而在以武為尊的六域,,沒有武道修為,真就與廢人無異,。
因而在稷宮大多數(shù)教習(xí),、學(xué)子乃至于雜役看來,放姜寧在藏書洞,,要么是因為藏書洞守書老人鐘洄的緣故,,要么就是得了一些不可言的貴人的照拂。
畢竟姜這個姓氏,,可是大夏皇族的姓氏,。其他人雖不清楚姜寧的真實身份,但光是看姜寧的儀態(tài)氣度,,也不像毫無出身的寒門庶族,。
裴莘漁跟姜寧相識是在二十年前初入稷宮的時候,那時裴莘漁才六歲,,剛到離著汶溪萬里之外的洛黛山,,人生地不熟不說,還因為出身低微被學(xué)宮里許多人排擠,,便經(jīng)常把自己埋在藏書洞中看書,跟鐘老身邊的這個與她同歲的小書童也就認(rèn)識了,。
后來尋到魚兒潭這塊幽靜之地?fù)崆倬殑r,,看到那個小書童竟也常來這里臥石讀書,兩人便逐漸熟絡(luò)了起來,。這些年來,,兩人一起酌酒、蒔花,、凌風(fēng),、聽雨,一起漱泉,、濯足,、玩水、觀魚,,一起登高,、遠(yuǎn)眺、靜坐、望云,,一起閑聊,、看鳥、散步,、尋幽……
悠哉間二十年,,青梅竹馬,漸成知音,。
因而當(dāng)裴莘漁歸劍入鞘的那刻,,姜寧就很默契地合上書卷,抬頭接過裴莘漁的問話,,朝她露出一個暖色的微笑,,然后順著她的聲音回道,“嗯,,一起,。”
姜寧從雁秋墳上滑落下來,,朝裴莘漁接著說道,,“去我那兒吧,早上就煨了牛骨湯,?!?p> “嗯……那好,我跟綰姐姐說一聲,,免得她等我,。”裴莘漁抬手挽袖,、擦過額頭的輕汗,,笑著朝姜寧點頭回完,便從懷中摸出一枚精巧的魚符,,朝盧綰傳音過去,。
其實對裴莘漁來講,能不回景蘭苑操持廚火,,伺候那位等著“喂食”的綰姐姐,,倒也樂個清閑。就是不知道回去以后,,又要忍受綰姐姐怎樣的嘮叨……
不過,,管她呢,綰姐姐那張碎碎叨叨的婆婆嘴,,她都習(xí)慣快二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