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痹唬骸耙积R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善:變善
齊語:說齊國話,。
咻(xiū):吵,,喧擾。
獨:獨自,。如……何:拿……怎樣,。
孟子為論證環(huán)境的重要性而舉出的楚人學(xué)齊語的故事,說明學(xué)習(xí)語言,,師資很重要,,語言環(huán)境更重要,而且這也成為漢語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這個故事說明,當(dāng)時各諸侯國之間的方言不同,,齊語和楚語的差異比較大,,以至于孟子曾斥責(zé)楚人許行是“南蠻鴃舌之人”。因此,,各國之間的交流溝通,,就需要使用類似于今日普通話的雅言,,《論語·述而》里記載,孔子在誦讀《詩》《書》和行禮的時候,,都是用雅言的,。
儒生的理解:自己為自己設(shè)置環(huán)境場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大(tài)王:即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被周武王追尊為太王,?!对娊?jīng)·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边摚╞īn):地名,,也作“豳”,在今陜西彬州市,?!墩f文》:“邠,周太王國,?!?p> 君子:才德出眾的人。創(chuàng)業(yè):開創(chuàng)基業(yè)。統(tǒng):指一脈相傳,、世代繼承的系統(tǒng),。垂統(tǒng):把基業(yè)留傳給后代。為(wèi):為了,。繼:傳承,。
若:至于。夫(fú):那,。成功:成就功業(yè),。
孟子在與諸侯國的君王討論為政時,多從正面立論,,熱情鼓勵君王接受并實施仁政,。若換一個角度解讀孟子的這段話,則可以更透徹地領(lǐng)會孟子的深意,。
孟子自然明白,,在諸侯紛爭、弱肉強食的環(huán)境下,,采用激進的純功利主義的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富國強兵,從而避免被別國兼并的命運,,甚至有力量去吞并別的國家,。但是,孟子相信,,用純功利的手段,,即使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如此建立的純功利的社會并非百姓之福,,也是不可持續(xù)的,。
如果創(chuàng)業(yè)立國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作,,這樣留傳的統(tǒng)緒在本質(zhì)上就是邪惡的,,后世必然造就整個社會的墮落。惡業(yè),、惡政必不能長久,,對此古人有很多精彩的論述。
《左傳·隱公六年》中評論陳桓公時說:“善不可失,,惡不可長”,,“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大意是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如果任由惡滋長卻不悔改,,必將自取其禍,。自取其禍是沒有辦法挽救的。接下來作者引用了《商書》里的名言:“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惡的蔓延如同大火燎原,,直到整個體系土崩瓦解,才有可能撲滅吧,?作者又引用了周代史官周任的話:“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如果“為國家者”本身作惡多端,,則社會的善性將蕩然無存,。
歷史事實證明了孟子深刻的洞察力。秦王嬴政以法家思想為指導(dǎo),,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然而,,暴政肆虐,,生靈涂炭,秦王朝也迅速走向覆亡,。漢代學(xué)者總結(jié)秦王朝的教訓(xùn),,認為:一切從實用主義出發(fā),急功近利,,根本不顧及國家的長遠利益,,拋棄善性,崇尚暴力,,這是導(dǎo)致秦王朝崩潰的根本原因,。
儒生的理解:刑名之學(xué)沒什么不好的,不過是國家的核心訴求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