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村,村東頭社科院考古所租住的小院之中,。
位于一樓靠近廚房的一間小隔間內(nèi),,已經(jīng)被改成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室,。
不過,這個實驗室之中,,可沒有絲毫“科研”的感覺,。
陳翰六人,圍著一口正在咕嚕咕嚕冒熱氣的大鍋,,一個個都緊鎖著眉頭,,愁眉苦臉的。
“阿翰,,遺址里出土的那碗面,,一根面條的長度足足有五十厘米,而且放了四千多年了,,還基本沒有斷點,。”
“結(jié)果到我們手上,,五厘米的面都搓不出來,,這咋整啊?!?p> 莊云鵬苦這一張臉,,非常的喪氣。
【復(fù)刻喇家小米面條】的這個課題,,已經(jīng)正式啟動半個月了,。
只是,在過去的半個月里,,幾乎沒有任何好消息出現(xiàn),。
一開始,小組的成員們按照陳翰想到的“索餅”,,用“搓”的方式,,試圖將小米面團(tuán)搓成一根根的面條,。
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無比。
光是掌握好小米面粉和水的比例,讓其能夠揉成一團(tuán)不散開的面團(tuán),,就花了幾乎一周的時間,。
即便如此,最終做出來的小米面團(tuán),,粘性也非常的差,,只要稍微放一會,水分蒸發(fā)一下,,立馬就會散開,。
不過至少能團(tuán)成團(tuán)了,可以開始下一步試驗了,。
隨后,,大家就立馬開始嘗試著搓面。
這又是一道難關(guān),。
“搓”這個動作,,顯然是很考驗力道的。
重了,,很容易搓斷,。
輕了,又不能搓成面條的那種橢圓形狀,。
課題小組的六個人,,足足搓了五天,用了將近三十斤的小米面粉,。
最終小組內(nèi)最心靈手巧的兩位女性研究員蘇颯和林雅,,才勉強(qiáng)熟練的能搓出十幾二十厘米的小米面條了。
雖然說,,離著喇家遺址出土的那五十厘米長的小米面條還有段距離,。
但是二十厘米的長度,怎么也算是達(dá)到“面條”的標(biāo)準(zhǔn)了,。
于是陳翰就打算試煮一下,,看看效果了。
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剛才那一幕,。
二十厘米長度的小米面條放進(jìn)鍋里,只不過煮了一分鐘,,就全都斷開了,。
等到煮熟的時候,都斷成1-2厘米的小節(jié)了,,根本算不上是面條,。
近半個月的努力,,全部功虧一簣。
實驗證明了,,用索餅的制作方法,,雖然說能夠搓出來二十厘米長的小米面條,但是根本沒辦法煮,。
看到這個結(jié)果,,辛苦了半個月的莊云鵬能不沮喪才怪。
倒是陳翰在看到這個結(jié)果后,,表情沒有絲毫的變化,,依舊很是沉穩(wěn)。
“既然用水煮不行,,我們試一試蒸的,。”
“蒸面條也是北方很常見的烹飪方法嘛,!”
為了復(fù)刻小米面條,,陳翰這半個月以來一直在孜孜不倦的上網(wǎng)了解與查詢?nèi)魏闻c面條相關(guān)的資料。
雖然動手能力沒有多少增強(qiáng),,但是理論知識還是掌握了很多,。
一聽他這么說,大家立馬就燃起了一絲希望,。
蘇颯和林雅跑到案板邊,,熟練的從小米面粉袋里抓了幾把面粉,加水揉面,、搓面,。
不一會后,十來根長度在十幾厘米的小米面條,,就再次被搓了出來,。
張健波也跑去隔壁的廚房,借了個蒸鍋過來,。
在鍋底打了兩盆水,,放上了蒸格后,蘇颯就將搓好的面放到蒸鍋里,,開始蒸了起來,。
每個人都一臉期待的緊盯著蒸鍋。
看著它從平靜到沸騰再到冒氣,。
張健波掐著時間,,在鍋開三分鐘的時候,立馬伸手掀開了鍋蓋,。
然而,,當(dāng)繚繞的蒸汽散去后,,看到蒸鍋里斷裂成一堆1-2厘米小段的面條,所有人都重重的嘆了口氣,。
陳翰的眉頭也皺了起來,。
又失敗了,。
“不然,,我們試一試先用油炸再煮?”在李教授手下讀博的汪維達(dá),,弱弱的舉手提議道,。
陳翰搖了搖頭:“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并沒有油炸的痕跡?!?p> 一樣食物有沒有被油炸過,還是很容易能看得出來的,。
而且以史前文明的那條件,,應(yīng)該也沒奢侈到可以煉油,拿油來做面條的程度,。
如果蒸和煮都行不通的話,,那出問題的肯定是源頭的制作方法,而不是烹飪手段了,。
陳翰有些頭疼的揉了揉鼻根,,嘆氣道:“今天大家也都忙了一天了,實驗就先做到這吧,?!?p> “回去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或者想想我們在制作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可以完善的步驟,?!?p> “大家也都去查一查,其他地方的面條制作手法,,之后我們分組都試一遍,。”
索餅這條路,,大概是走不通了,。
陳翰雖然感到很遺憾,,但是也還沒到徹底失去信心的地步。
既然四千年前的先民都能用小米做出面條來,,沒道理他們這些現(xiàn)代人就做不了。
絕對是方法沒有找對而已,。
做科研,,最不怕的就是研究了!
實在不行就走窮舉法的路子唄,,將華夏北方所有地方的面條制作方法都試一遍,!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反正陳翰是下定決心了,,要和這個課題死磕!
只是組里的其他人可就愁了,。
大家是來學(xué)考古的啊,!
怎么學(xué)著學(xué)著,,開始變成研究面條的廚子了!
只是這條船上都上了,,而且已經(jīng)付出了半個月的努力,,現(xiàn)在說放棄也來不及了,也舍不得放棄了,。
不研究出個所以然,,發(fā)幾篇中文核心期刊的論文,實在是對不起這半個月搓出來的面,!
“沒問題,!”
互相加油打勁了一番后,大家就各自回了房間,,思索的思索,,查資料的查資料,總之就是不放棄,。
陳翰也和莊云鵬回了宿舍,,開始上網(wǎng)查起了北方比較流行的面食和制作手法。
有句話說得好,。
世界面食在華夏,,華夏面食在山西。
陳翰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光是山西一省,,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玉米面,、黃米面,、土豆淀粉、紅薯淀粉等等原料制作的面食,,有據(jù)可查的就有280種之多,。
雖然其中很多面食用的面條都是同一種制作工藝,只是烹飪手法不一樣而已,。
但是光看制作工藝,,他也至少查出了十多種不同的面條制作方法。
有只用小麥面粉的,,有用好幾種面粉混合的,也有根本不用小麥面粉,,只用一些粗糧面粉制作的,。
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面條制作工藝,,一時之間都讓陳翰看花了眼,。
這么多種,真要是用窮舉法一個一個的試,,得試到猴年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