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未來,風已滿樓,。
淮南王劉安欲反,,似乎已是路人皆知之事,但亦僅止于策劃層面,,并無動兵跡象,。
閑來無事,除卻煉丹修仙,,便與謀士伍被,、左吳計議造反,察看地圖,,紙上談兵,,部署進軍路線,以為消遣,。
伍被乃楚國人,,據(jù)傳謂是伍子胥后代。因頗具才識出名,,時為淮南國中郎,。淮南王喜歡學術,,屈身禮賢,,招集英俊博學之士,伍被列居眾士之首,。
今見淮南王每日相召,,商議造反之事,遂進諫道:大王乃是當今天子皇叔,,尊貴冠于諸王,,民殷國富,何出此亡國之言,?昔我高祖伍子胥公,,曾謂吳王:臣今見麋鹿,,游于姑蘇臺上矣。今臣亦借先祖之言,,將欲見淮南王宮中長出荊棘,露水沾襟也,。
劉安聞言大怒:依卿之言,,是謂我將如吳王,終將自盡,,無顏再見先人于地下乎,?
遂扣押伍被父母,囚禁三月不釋,。伍被不肯認錯讓步,,只日夜涕泣而已。
三月過后,,劉安再次召見伍被,,問道:孤今欲拜公為上將軍,肯從我否,?
伍被:臣不敢從命,。大王非欲起兵,臣為大王出謀劃策可也,,但不愿為將,。
劉安:卻是為何?
伍被:臣聞智者思慮通達,,事未發(fā)而能預其征兆,;故圣人行事,萬無一失,。周文王一動而名揚后世,,列為三王之一,是因應天而動者,。大王逆天而行,,不敗而何!
劉安:怎見得寡人便是逆天行事,?
伍被:依臣觀之,,朝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尊卑有序,政通人和,;天子做為,,皆遵循古圣王之道,,風俗淳正,綱紀完善,。商賈載貨周行天下,,道路無所不通,貿易繁榮,。南越歸順,,夷羌稱臣,束甌入朝,,拜見天子,。拓長榆塞,擴朔方郡,,匈奴受挫,,元氣大傷。雖不比古太平盛世,,亦謂天下平安,。王欲此時起兵,豈可成乎,!
劉安:山東若亂,,朝廷必以大將軍引兵平之。公謂衛(wèi)青其人若何,?
伍被:臣之好友黃義,,曾隨大將軍衛(wèi)青討伐匈奴。其說大將軍禮遇士大夫,,愛護士卒,,人皆愿為效力;馳騁如飛,,武功卓絕,,熟悉軍事,委實不易對付,。謁者曹梁出使長安歸來,,亦說大將軍號令嚴明,身先士卒,;士兵休而后息,,部將喝而后飲;士兵盡渡,,自己而后涉河,。皇太后所賜,,皆轉賜部下,。即使古之名將,,亦不過如此也。
劉安:我兒蓼太子,,智謀過人,,天下無雙,非凡人可比,。其謂漢廷公卿列侯,,都不過沐猴而冠,徒有其表而已,。便只一個區(qū)區(qū)衛(wèi)青,豈能阻我舉國之兵哉,!
伍被:既如此,,只有先刺殺衛(wèi)青,大王才能起事,。
劉安:公謂前番吳王起兵,,以誅晁錯,因何最終不勝,?
伍被:吳王時為劉氏祭酒,,又被賜幾杖,可免入朝,;統(tǒng)治四郡,,方圓數(shù)千里;采礦冶銅鑄錢,,煮海制鹽,,伐木造船,國富民興,。贈珍寶以賂諸侯,,與七國聯(lián)合,統(tǒng)兵西進,。以此造反,,則初敗大梁,又敗狐父,,致被越人俘獲,,死在丹徒,身首兩分,。命亡國滅者何,?是天欲懲之,高祖亦罰之也,。以兵強人眾而不能成功,,何哉,?因違民意,又不合天時也,。
劉安:吳王無能,,怎知用兵之道?不知扼其險隘,,致漢軍皆出成皋,,故而敗亡。我派上將緩先扼守成皋口,,復使周被發(fā)穎川軍擋住輾轅,、伊闕,陳定發(fā)南陽軍據(jù)守武關,;則朝廷控制洛陽,,只余北有臨晉、河東,、上黨,、河內諸郡,及趙國交界數(shù)條溪谷,,可以通行,。人謂若斷成皋通道,則必隔絕天下,。孤?lián)U要,,招集天下精兵,公謂如何不勝,?
伍被:愚臣不敏,,只見其禍,不能見其福也,。
劉安:諸卿彈劾,,天子懷疑,形勢所迫,,不得不反,!今諸侯多有過失,大都心中不安,,定有響應我者,;若諸侯不應,孤則回取衡山,,與劉徹劃江而治,,公謂如何?
伍被:依殿下之計,,是取衡山國而進擊廬江,;奪尋陽船只,,堅守下雉,駐兵九江北岸,,斷絕豫章入口,;沿江設置強弩,東保會稽,,南聯(lián)越國,,憑險于江淮??墒侨绱??
劉安:正是,正是,。公謂如何,?
伍被:如此可持期年,卻無勝算,。
劉安:我國中賢士高人眾多,,如左吳,、趟賢,、朱驕如輩,皆都認為孤若起兵,,十勝八九,,勝利在握。惟獨先生認為結果不妙,,卻是為何,?
伍被:大王多年招賢納士,大臣中堪稱將才者原本不少,。但因仗殿下威勢,,違法亂紀,都被天子收入獄中矣,!所余眾人,,已無堪作大用者。
劉安:昔陳勝,、吳廣起自傭奴,,百人之眾,。然起于大澤,,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西進到戲,,眾達一百二十萬。我國雖小,,持兵者亦有二十余萬,,公何謂有禍無福,?
伍被:秦王無道,殘害天下,,焚書坑儒,,毀滅圣績,,廢棄禮義,專用刑罰,盡輸江南之糧以饋西河,。男耕不足以供軍糧,,女織不足以做戎裝,民精疲力竭,,思亂者半數(shù),。派蒙恬筑長城綿延萬里,,常有數(shù)十萬將士風餐露宿,勞戰(zhàn)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橫尸遍野,,民十亂其六,。又派徐福入海求仙,,致其海外稱王不歸,;尉佗逾五嶺南攻百越,亦在南越稱王,。去者不歸,,百姓離心,民十亂其七,。又引千乘萬騎巡游天下,,修阿房宮,征收重賦,,征發(fā)貧民戍邊,。政令苛暴,,刑罰殘酷,,百姓捶胸怨恨君主,民十亂其八,。當此之時,,高祖尚云,姑且待之,,圣人當自東南方起,。未期年,陳勝吳廣呼,,高祖項羽和,,天下響應。此謂乘秦之間,,亡時而動,,百姓歸心。故高祖能興起于軍伍,,成就帝王之功,。
劉安:高祖起于十里亭長,,創(chuàng)此偉業(yè),。我據(jù)江淮之廣,百萬之眾,,豈不能乎,?
伍被:殿下只見高祖得天下之易,獨不見吳,、楚叛亡結局耶,?今上統(tǒng)治天下,齊政令,愛眾生,,廣施恩,,口雖不言,聲如驚雷,;令雖未發(fā),,教化神行。心有所思,,威震千里之外,;百姓贊之,景形響應,。大將軍衛(wèi)青之能,,又非章邯、楊熊可比,。殿下軍隊不及吳楚什一,,天下又比秦時安寧萬倍。望納臣諫,,則淮南幸甚,!
劉安:孤若不聽先生,,則又如何!
伍被:臣聞箕子經故都時,,作《麥秀》之歌,,為紂王不用比干而痛。孟子云:紂王貴為天子,,死時不如平民,。是謂紂王自絕于天下,,并非天不佑之,。今大王自棄千乘之尊,臣故悲之,,不忍殿下將被天子賜給絕命之書,又賜鴆酒白綾,,忍見殿下先于群臣,死于束宮耳,。
劉安:則不能憑其僥幸,,而求萬一成功耶?
伍被:實不得已,臣有愚計,。
劉安:計將安出,?
伍被:觀今時局,,天下安定,,諸侯對朝廷皆無二心,百姓對朝廷亦無怨氣,。但朔方郡地廣土肥,,百姓不足以充實其地,。大王可偽造丞相、御史奏疏,,請遷徙郡國豪強,、久罪遇赦犯人,以及家產五十萬以上諸民,,皆令遷到朔方,,多遣甲士催促,逼其按期遷徙,。又偽造皇帝詔命,,令左右都司空及上林、中都諸官,,收捕罪犯,,逮捕諸侯太子及其親幸大臣。如此,,則必使百姓怨恨,,諸侯恐懼,;殿下再派辯士去勸說諸侯謀反,或能僥幸成功,。
劉安:先生之言甚善,。盡管如此,,孤謂不至到此地步,,為此煩難。只要我直接發(fā)兵北向,,豈不兵貴神速,,攻其不備?斯可矣,。
伍被搖頭嘆息而已,,不再答言,告辭而出,,聽天由命,。
淮南王庶長子名叫劉不害,只因劉安不喜,,王后荼不以為子,,劉遷不以為兄。劉不害有子劉建,,才高負氣,,常怨父親不得封侯;于是陰結外人,,欲扳倒世子,,以其父代之。
世子劉遷得聞風聲,,便將劉建逮捕拷打,;終因無有實據(jù),然后釋放,。
劉建越加怨恨,,遂派友人嚴正上書,舉報淮南王世子陰謀作亂之事,。漢武帝聞報,,以為舊案重提,不以為意,,再將此事交給廷尉,,發(fā)付河南郡守處治。
時有辟陽侯審食其之孫審卿,,怨恨淮南王劉長殺其祖父,,聞知此事,,便向丞相公孫弘添油加醋,告發(fā)淮南王世子謀反,。并說謀反證據(jù),,皆都握于淮南王長孫劉建之手。
公孫弘聞此,,便命河南郡府暗地請來劉建,,詢問實證。
劉建趁此機會,,多方指證世子劉遷反狀,,并供其同謀朋黨名單。
劉安聞說劉建被召往郡衙受審,,害怕謀反之事敗露,,于是命令偽造皇帝印璽,丞相,、御史,、大將軍符印,以及各郡縣守丞官印,,將欲就此起兵,。
造反璽印、官服預備妥帖,,淮南王又派高手刺客,,西入長安,分別打入大將軍幕府及丞相府衙,。意欲刺殺大將軍衛(wèi)青,,說服丞相里應外合,迎接淮南王進入長安,,即皇帝大位,。
又恐國相及諸大臣不從,于是又召伍被密謀,,欲先殺死國相,,及國中二千石以上大臣。
伍被獻計:可假作宮中失火,,國相,、二千石大臣必來相救;部曲皆持水具,,不能兼兵,。殿下提前埋下精兵,待其人到時,殺死即可,。宜同時派人扮作捕盜兵卒,,手持羽檄,從南方馳來,,大呼南越兵入界,,以借機整軍發(fā)兵,可使朝廷不疑,。
劉安大喜,,又問:我率兵向西之時,諸侯若無人響應,,則當如何,?
伍被答道:則依殿下當初所定之策可也,。南取衡山以攻廬江,,奪尋陽船,守下雉城,,扼九江口,,斷豫章彭蠡湖口,以強弓勁弩臨江,,設防南郡,。再東進江都、會稽,,南聯(lián)越國,。如此,則于江淮之間屈伸自如,,猶可拖延一些時日,。
劉安贊道:先生所言,真至善之計也,。
便在淮南王依舊沉浸在紙上談兵之時,,朝廷方面已經展開動作。河南郡守因受丞相密囑,,將淮南王孫劉建供詞呈報廷尉,,繼又轉呈朝廷。漢武帝親覽供詞,,這才重視起來,,遂與丞相公孫弘商議對策。
公孫弘獻計:可使廷尉巡視各諸侯國,,以召見淮南國中尉為名,,逮捕世子劉遷以歸。則不需刀兵,乃當初漢高祖詭游云夢,,擒捉楚王韓信之計也,。
漢武帝聞而大喜,詔命依計而行,。
廷尉奉命,,乃以召見淮南國中尉名義,離京南下,。未料此事卻被淮南王公主劉陵偵知,,遂遣快馬出京,報予父親淮南王,。
劉安得報,,急與世子劉遷謀劃,詔命國相及二千石大臣進宮,,殺之起兵,。
國相毫不懷疑,坦然而至,;內史外出不在國中,,得以脫身。中尉則遣人來請罪:臣須往邊境,,迎接天子陛下派來使臣,,分身乏術,故此不能入宮面見大王,。
劉安遂對世子說道:內史,、中尉不肯前來,若只殺死國相一人,,反倒打草驚蛇,,奈何?
劉遷:無計奈何,,只得暫時罷手,。
于是只與國相閑話一番,便即放其出宮,?;茨贤醺缸泳痛嗽俣泉q豫,不敢擅自行動,。
劉遷:此前參與謀殺朝廷中尉殷宏者皆死,,已是死無對證。父王部下群臣中可依靠者,,先前都被朝廷拘捕,,今已無可倚重舉事者,。時機不熟,此時起兵,,恐難成功,。
劉安:若依汝計,卻當奈何,?
劉遷:既無人證,,兒臣甘愿前往廷尉處,與朝廷混賴一番,,或能僥幸脫罪,。
劉安也想就此罷手,不再造反,,遂應世子之請,。
于是劉遷自謂有恃無恐,便主動前往廷尉大營,,自首接受審查,。進入帳內,抬頭看時,,忽見廷尉身側站立一人,,正對自己凝視冷笑,不由大吃一驚,,亡魂皆冒。
此位廷尉侍從非別,,竟是仇人雷被,!
劉遷心知不妙,倒也果斷,,不等廷尉審訊,,便拔肋下長劍,將欲刎頸自殺,。
雷被見此,,電步上前,輕輕奪下世子手中長劍,,只割破頸肉,,鮮血淋漓,未能喪命,。
伍被聞說世子被擒,,便知所謀之事已敗,亦是果斷非常,,立即獨自往見廷尉,,自首坦白,承認自曾參與淮南王謀反之事,并將謀反詳情全盤供出,,求免滅族之罪,。
廷尉既得伍被供狀,乃命法吏包圍王宮,,先逮捕淮南國王后,,后將國中參與謀反賓客,全部搜查抓捕,。由是搜出諸多謀反器械用具,,違禁越制衣冠儀仗,,然后書奏向上呈報,。
漢武帝大為驚怒,便將此案交給公卿大臣審理,。經過連番刑訊,,又牽連出與劉安一同謀反之列侯、二千石公卿,、地方豪強數(shù)千人,。武帝下詔,一律不論罪刑輕重,,皆都處以死刑,。
廷尉上奏:衡山王劉賜不曾參與此案,但因是劉安之弟,,應予收捕,。
武帝說道:侯王各以封國為立身之本,不應彼此牽連,。劉賜之事,,爾等有司眾官,便與諸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會集商議可也。
廷尉奉旨,,遂召集趙王劉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共同商議,。
諸王列侯皆都說道:淮南王劉安大逆無道,,謀反之罪,,明白無疑,,必當誅殺不赦,。
膠西王劉端發(fā)表意見:淮南王無視王法,肆行邪惡,,心懷欺詐,,背叛祖宗,妄生邪說,。謀反態(tài)勢已成定局,,理應處死。國中秩二百石以上官吏,,不能盡責匡止淮南王謀反,,都應免官削爵,貶為士兵,。其他肋從罪犯,,可上繳二斤八兩黃金,抵償死罪,。朝廷并應公開劉安之罪,,以使天下諸侯,懂得為臣之道,,不敢再生背叛之心,。
公議已罷,丞相公孫弘,、廷尉張湯將群議上奏,。
漢武帝覽奏,猶然不信皇叔果欲謀反,,復派宗正持節(jié)去往淮南,提審劉安,。未料宗正未至淮南,,便聞劉安已經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劉遷及所有參與謀反者,,都被滿門殺盡。
至于伍被,,因曾屢次勸阻淮南王劉安謀反,,并且提前寫成奏疏,此時詳細上報,。漢武帝覽其自白奏疏,,見彼勸諫言詞雅正,,稱美朝政,便欲赦之,。
廷尉張湯奏道:伍被雖曾諫阻淮南王謀反,,但諫阻不果,何不上報朝廷,?又為保家人性命,,更曾替淮南王策劃反叛計謀。因見其事敗露,,更以詭言諱飾,,實乃罪不可赦也。
漢武帝信以為然,,于是終殺伍被,。
事件懸疑:淮南王之叛,自世子劉遷與雷被斗劍交惡起始,,終以劉安自殺,,淮南國除告終。其間只有紙上談兵,,各種陰謀,,其實未動一刀一兵。此等造反模式,,不免充滿詭秘,,實令后人不解。結果便是,,漢武帝將淮南國廢除,,自此諸王震懾,恃強割據(jù)之心漸息,。
歷史軼聞: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兼擅黃白之術。其所編《淮南子》中所敘奇異之事極多,,身后留下諸多傳聞,,并成典故。門下賓客甚眾,,多為道家弟子,,甚有不少鬼谷門人。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能最高,,稱為“八公”,。
八公聚于淮南王府,,專以煉丹為業(yè),。及至雷被歸降朝廷,劉安自殺,,其余七公均被誅戮之時,,丹藥恰好煉成。于是事后相傳,,當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之時,,劉安并非是畏罪自殺,而是為免引動刀兵,,導致生靈涂炭,,乃與七公吞服丹藥,攜手升天,。其府中雞犬,因啄食丹藥殘渣,,亦隨之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神話典故,,源出于此。
鏡頭轉換,,按下淮南王劉安,,復說大將軍衛(wèi)青。
漠北之戰(zhàn),,漢軍一舉擊潰匈奴漠南主力,。單于率部向西北遷徙,再無南下之力,。衛(wèi)青因為孤軍深入,未與李廣及時匯合,,故而損失極重,,十四萬騎出征,僅三萬余騎返回,。
此戰(zhàn)結果,,其實兩敗俱傷,。朝廷傾盡庫藏賦稅,仍不足以供給戰(zhàn)士撫恤費用,。以致此戰(zhàn)之后,,漢武帝命設武功爵,標價售爵,,以籌軍費,。
為表彰衛(wèi)青,、霍去病戰(zhàn)功,,皆加封為大司馬,管理日常軍事行政,,以代太尉之職,。衛(wèi)青受封長平侯,后又兩次益封,,封邑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寵冠群臣,貴超百官,。
元狩六年,,漢武帝再次進行戰(zhàn)爭動員,決心殲滅單于主力,。
正當此時,,霍去病卻患急病,致不能起,。乃伏于枕上,,上書天子。其疏略云:
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首淤囂?,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愿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書罷,,長嘆一聲而死,,年僅二十四歲。異母弟霍光時為中書令,,代兄上奏天子,。
畫外音:霍去病生為奴子,從不沉溺富貴豪華,,只將建功立業(yè)置為首要之事,。漢武帝曾為其修建豪華府邸,霍去病卻斷然拒絕,。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乃成千古絕響,?;羧ゲ〔欢異巯勘瞧洳蛔阒?;因私憤射殺李廣少子李敢,,也為后世所詬。
鏡頭閃回,,敘說李敢之死,。
漠北大戰(zhàn)時,李敢隨征,,隸屬霍去病賬下,,并得其重用。只因心傷父親李廣之死,,李敢大鬧中軍幕府,,動手打傷大將軍衛(wèi)青,終被眾將勸開,。
霍去病聞說舅父被打,,欲殺李敢以報,卻被衛(wèi)青制止,不許追究此事,。
諸將聞此,無不敬佩大將軍闊達心胸,。
然而霍去病卻始終耿耿于懷,,終在甘泉宮狩獵之時突施偷襲,自背后射殺李敢,。
其事之后,,天子雖然未予追究,眾將其實心寒,。
閃回結束,,霍去病年少而亡,人謂乃是當年襲殺李敢果報,。
漢武帝對霍去病之死非常悲傷,,乃調遣河西五郡鐵甲軍士,沿長安列陣,,一直排到霍去病墓,。又命將霍去病墓修成祁連山模樣,以彰其力克匈奴奇功,。
霍去病既死,,衛(wèi)青便獨掌全國大軍。
此時衛(wèi)家尊寵已極,,家族五人為侯,,乃是衛(wèi)伉、衛(wèi)不疑,、衛(wèi)登,,霍去病及其子霍嬗。
衛(wèi)青敬重人才,,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以及咸宣之才,并得天子重用,。
漢武帝為彰顯衛(wèi)青地位,,希望群臣每見大將軍時需行跪拜之禮,眾臣皆都遵行,,惟有汲黯不從,,依然行揖首之禮。衛(wèi)青非但不怒,,反愈尊重,,待其勝過常人。
漠南之戰(zhàn)后,大將軍衛(wèi)青被賜千金,。
幕僚寧乘進言:大將軍之所能顯貴者,,全因衛(wèi)皇后之力。今天子寵愛王夫人,,但其家尚未富貴,;大將軍何不將皇帝所賜千金,贈之以為示好,?
衛(wèi)青欣然聽從,,乃將五百金送給王夫人,另外五百金給散眾軍,,自己不留分文,。
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贊嘆,,詢問衛(wèi)青緣由,,乃將寧乘升為東海都尉。
衛(wèi)青雖然戰(zhàn)功顯赫,,地位尊寵,,但從不養(yǎng)門客。蘇建曾勸衛(wèi)青養(yǎng)士以博名聲,,衛(wèi)青不以為然道:古之好養(yǎng)士者,,皆犯君主忌諱。昔竇嬰,、田蚡厚待賓客,,常使天子切齒。某為臣子,,只需奉法遵職可矣,,何必養(yǎng)士?
汲黯聞此,,不由贊道:大將軍貴壓天下,,寵冠群臣,能言及此,,真忠臣哉,!
鏡頭閃回,敘述汲黯平生,。
汲黯字長孺,,衛(wèi)國濮陽人,出于卿大夫世家,。因靠父親保舉,,漢景帝時為太子洗馬,,舉止嚴正,而被世人敬畏,。武帝繼位,,便升汲黯為謁者,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東越閩人與甌人攻戰(zhàn),漢武帝聞報,,派汲黯前往視察。汲黯行至吳縣便返,,稟報天子:東越人相攻,,是當?shù)孛袼缀枚罚恢禑﹦谔熳?,使臣過問也,。
河內郡發(fā)生火災,綿延燒及千余戶,,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乃出使河內,還報天子:細民不慎失火,,火勢蔓延,,不必多憂。然臣路過河南郡時,,見當?shù)刎毭耧柺芩禐暮χ?,災民多達萬余家,至于父子相食,。臣便憑所持天子符節(jié),,下令發(fā)放官倉儲糧,賑濟災民,。今請繳還符節(jié),,并愿承擔假傳圣旨重罪。
漢武帝認為汲黯此舉賢良,,赦其無罪,,調任為滎陽縣令。
汲黯以縣令微職為恥,,不肯就任,,離京之后,便即稱病辭官還鄉(xiāng),。漢武帝無奈,,復召汲黯回朝,,升任中大夫。由于屢次直言諫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東海郡太守,。
一年有余,,東海郡被治理得清明太平,,人皆贊之,。
漢武帝復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待遇,。
汲黯與人傲慢,不講禮數(shù),,常當面頂撞他人,,不容過錯。心性相投者近之,,與己不合者厭之,,士人因此不附。但汲黯好學,,又喜仗義行俠,,注重氣節(jié)。平日居家品行純正,,入朝直言勸諫,,屢次觸犯龍顏,時常仰慕傅柏及袁盎為人,,與灌夫,、鄭當時、劉棄交好,。
漢武帝招攬文學之士,,崇奉儒學,常自詡以仁義治國,。
汲黯奏道:陛下多欲,,只表面施行仁義,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政績哉,!
漢武帝惱怒,,變色罷朝,對身邊近臣說道:汲黯愚直,,過矣,!
近臣以此責之,,汲黯答道:天子設置公卿百官,以為輔佐之臣,,豈使其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于窘境耶,?我身居九卿,,縱惜生命,若誤朝廷大事,,則其奈何,!
天子聞之,復贊其直,。漢武帝為人隨意,,大將軍衛(wèi)青入宮,踞坐床榻接見,;丞相公孫弘求見,有時不冠,。但每至汲黯進見,,武帝非冠戴整齊不可。
漢武帝曾坐武帳理政,,因天氣炎熱,,未戴冠帽。適逢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冠帶不及,,遂急避入帳內,委派近侍代為批準奏議,。汲黯被漢武帝尊敬禮遇,,以至于此。
汲黯力求國家少事,,時常建議和親,,進言阻止興兵。
漢武帝尊用丞相公孫弘及廷尉張湯,,不以其諫為然,。
汲黯當面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外逞智巧,,以阿諛主上為務;刀筆吏張湯之類,,專門苛究律條,,巧言構陷,,以勝獄邀功,。陛下重用此僚,,絕非社稷之福也。
公孫弘,、張湯深恨,乃向天子進諂,,明升暗降,,請調汲黯為右內史,。
當初汲黯身為九卿,公孫弘,、張湯等不過身為小吏而已,。不久公孫弘升為丞相,封平津侯,,張湯官至御史大夫,;汲黯昔日手下郡丞,、書史,也被重用,,職位甚至超越舊主,。
汲黯心窄性躁,向武帝直言:陛下使用群臣,,便似農夫堆柴一般,。
漢武帝:卿此言何意,?
汲黯:后來者居其上也!
漢武帝不語,。待汲黯退出,才對近臣道:不有學識可乎,?汲黯此語,,何愚直愈重也,!
群臣皆為汲黯擔憂,,恐其如此常惹天子羞惱,有日必被取下首級,。
時隔不久,,匈奴渾邪王率部降漢,朝廷征發(fā)兩萬車輛前去接運,。官府無有恁多馬匹,,便發(fā)檄令,向長安城中百姓借馬,。百姓聞說白借無償,多將馬匹藏起,,一時無法湊齊。
漢武帝大怒,,要殺長安縣令,。汲黯奏道:長安縣令無罪,,陛下可殺臣,。因若依臣和親之策,匈奴豈肯來降,,以成今日赫赫戰(zhàn)功,?渾邪王背叛其主來降,,又非貴賓;陛下盡可命沿途各縣準備車馬,,順序接運過來便是。何至舉國騷擾,,疲于奔命,,以奉匈奴降將!
漢武帝當場噎住,,再次沉默無言,。及待渾邪王率部到來,長安商人因與匈奴交易,,凡是造成糾紛,,告到官府,則必敗訴,;前后因此被判死罪者,,多達五百余人。
汲黯大怒,,直趨未央宮高門殿,,又向天子進奏。其奏疏略云:
匈奴攻我關塞,陛下發(fā)兵征討,,將士戰(zhàn)死疆場者不可勝數(shù),,且耗費百億巨資。臣愚蠢,,以為陛下擒獲匈奴,,必以為奴婢,賞給戰(zhàn)死者家屬,,并將擄獲財物賜之,,以告謝辛勞,滿足民愿,。必不能為,,則渾邪王率眾來歸,亦不應傾盡府庫賞之,,征我百姓侍之,,奉如寵兒也。百姓無知,,豈料售給匈奴貨物,,會被酷吏判罪耶?陛下縱不能繳獲匈奴慰勞天下,,又以苛法殺戮治下百姓,,是謂保葉損枝,雖愚者不取也,。
漢武帝覽奏,,再次沉默。汲黯離去,,復對侍臣道:不聞汲黯之論久矣,,今又信口胡說。
便尋其他過錯,,將其罷官。逾數(shù)年,,復又征召汲黯為淮陽太守,。汲黯辭謝,不肯接印,,漢武帝屢下詔令強迫,,這才領命,至京來見天子,。叩拜丹墀,,放聲痛哭。
漢武帝:你我君臣多年不見,,自當欣喜,,何痛哭如此耶,?
汲黯:臣謂死后尸骨將填溝壑,再不能見陛下矣,,未料復蒙收納任用,。臣常患犬馬之疾,,難任太守之煩,。敢求為中郎,出入宮禁,,為陛下糾正過失,,補救缺漏,臣之愿也,。
漢武帝:卿何輕太守之職,?因淮陽官民緊張,借公威望而已,。卿可垂拱,,以理其政。
汲黯辭帝,,來對大行令李息說道:御史大夫張湯,,智巧足撓人諫,奸詐足飾己過,;專用機巧諂媚,,強辯挑剔,不替天下進言,,一心迎合帝意,。又喜無事生非,搬弄法令,,在內懷奸以逢迎,,在外挾吏以加威。公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陛下進言,,則必被其所誅殺也。
李息雖知汲黯所言為確,,但因害怕張湯,,始終不敢進諫。
汲黯前往淮陽治理郡務,,一如往昔作風,,政治清明。其后張湯果然身敗名裂,漢武帝得知汲黯當初對李息所言,,乃將李息罷官,,自后史書中再無李息任何記錄。
漢武帝復下詔旨,,令汲黯享受諸侯國相俸祿待遇,,依舊掌管淮陽郡。濮陽人凡做官者,,皆都敬畏汲黯,,因而甘居其下。七年之后,,汲黯死于任上,。
閃回結束。按下汲黯,,復說張騫,。
元狩四年,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繼續(xù)與西漢對抗,。
漢武帝為徹底消除西部威脅,,再任博望侯張騫為中郎將,率三百多名隨員,,攜金幣絲帛等財物數(shù)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尋找反匈奴聯(lián)盟,。
此行目的,一是招徠與匈奴有仇之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lián)合,,使之成為漢朝之外臣,。張騫奉命,再次踏上萬里西征之路,。
不則一日,到達烏孫國內,。恰逢烏孫內亂,,未達勸說烏孫東歸目的。張騫乃遣副使,分別訪問中亞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諸國,,擴大西漢王朝政治影響,,增強相互之間了解。
四年之后,,張騫偕同烏孫使者數(shù)十人,,于元鼎二年返抵長安。此后漢朝與西域各國經?;ヅ墒拐?,常相往來。雙方貿易日益發(fā)展,,商胡販客,,絡繹相望于塞下。
樓蘭,、姑師仍在匈奴控制之下,,常出兵攻殺漢使,劫掠商旅,,成為漢通西域嚴重障礙,。
為確保西域通道,漢武帝遂遣趙破奴,、王恢為將,,于元封三年率七百輕騎突襲樓蘭;后又率軍數(shù)萬擊破姑師,,并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驛站,防守哨所,。
元鼎二年,,烏孫使者回國,向國王報告漢王朝強盛,。烏孫王昆莫由此羨慕漢朝,,再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愿尚漢朝公主和親,,求為昆弟,。
元封六年,漢武帝選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使嫁給昆莫,,并賜乘輿服御物,,備官屬宦官侍御數(shù)百人。細君死后,,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
兩次和親,,鞏固漢與烏孫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重要力量。
為打破匈奴對大宛控制,,并獲得大宛汗血馬,,漢武帝還于太初元年及太初三年,兩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進貢良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
沿途中亞各國聞說漢軍征服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向漢武帝呈上貢品,,并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朝效忠,。
至此,,張騫用外交手段擴張漢王朝影響力策略,取得極大成功,。
漢政府在樓蘭,、渠犁、輪臺駐兵屯墾,,設置校尉,。此乃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軍事行政機構,為后來設置西域都護,,創(chuàng)造條件,。
元封六年,漢使遠至伊朗境內,,拜見安息國王,,獻上華麗絲綢。安息國王大喜,,以鴕鳥蛋及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連接中國與羅馬帝國絲綢之路,由此正式建立,。
由于張騫等人溝通,,此后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中土,,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地毯傳入內地,,漢族經濟生活得以極大豐富。漢族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及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亦促進西域經濟發(fā)展,。
張騫在大夏時,看到四川土產邛竹杖和蜀布,,追問來源,。
大夏人告知:此物是購于身毒,其國位于大夏東南,。
張騫:由此推斷,,從身毒到長安,不會比大夏到長安更遠,。身毒國既有蜀地產物,,證明身毒距離蜀地更近。則我可從蜀地另辟路線,,直通身毒及中亞諸國,!
漢武帝欣然采納張騫建議,并命其去犍為郡,,親自主持開辟西南通使線路,。
鏡頭閃回。武帝初年,,先后派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fā)西南夷,設置犍為郡,,并使邛,、榨、冉琥諸部內附,。后因全力對付匈奴,,西南復與中原隔絕,。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之前,派出四支隊伍,,分別從四川成都,、宜賓出發(fā),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及云南境內前進,,開辟通使身毒路線。
四路使者各分別受阻于氐,、榨,、禹、滇諸部,,未能繼續(xù)前進,,先后返回。滇國又叫“乘象國”,,民無君長,,皆善寇盜。正因滇王派兵阻撓,,漢使故不得進,。
滇王:我觀你等服飾,從所未見,,不知是何國人物,,到此何干?
漢使:我等乃是漢朝使者,,奉漢帝之命,,前往身毒,以通友好,。
滇王:漢朝同我滇國比較,,哪一國大?
漢使:我大漢朝國土,,自東至西,,有萬里之遙;自北至南,,又有萬里之廣,。至若滇國廣狹大小,因是位于大王治下,,便非我等所能知也,。
滇王:未知卿言一里,卻是多少長短,?
漢使:以成年男子行路為計,,五百步是為一里,。
滇王:則萬里之遙,豈非五百萬步以上,?
漢使:大王英明,,正是,正是,。
滇王:吹象,,吹象!不信,,不信!爾等漢人專以大言唬人,,不可通過我滇國之境,。
漢使無奈,只得止步回返,。到至夜郎時,,復遇夜郎國王,亦作此問,。聞說漢朝國土有萬里之闊,,更不相信,高呼“吹?!?,卻非“吹象”。通過漢使仔細介紹,,其才知漢朝強大,。成語“夜郎自大”典故,源出于此,。
元鼎元年,,漢王朝正式設置牂牁、越僥,、沈黎,、汶山、武都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完成對西南地區(qū)開拓,。
此后漢使不斷往來于西域,,都用博望侯張騫名義,以取信諸國,。
畫外音: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揚大漢國威,溝通中國同西亞和歐洲關系,。使中國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由此開拓史上著名之絲綢之路,。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之時,,世界東西方尚還相互隔絕,直至一千一百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才踏上中國土地,。漢武帝開通西域,最初只為征討匈奴,,開拓大漢疆域,。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絲綢卻源源不斷走向世界,,西方珍寶黃金也沿此路,,涌進長安。萬里絲綢之路由張騫肇始,,由此將古老中國和西方世界連在一起,。
漢武帝元鼎二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歸來,。次年病逝于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鏡頭轉換,,復加閃回,。按下西北,復說遼東,。
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
燕王盧綰部將衛(wèi)滿東征半島,,推翻箕氏朝鮮,,建立衛(wèi)氏王朝。就此控制朝鮮半島北部,,西部及南部與漢朝燕國之地相鄰,。
遼東太守經漢廷批準,主動與朝鮮國王衛(wèi)滿相約:朝鮮當為漢朝藩屬,衛(wèi)滿是為漢帝外臣,。為漢朝保衛(wèi)塞外,,不使?jié)h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給予衛(wèi)滿以兵力及物資支援,。
衛(wèi)滿應之,由是便以西漢藩屬外臣身份,,不斷侵凌征服臨近小邦,。
真番、臨屯本地部族先后主動歸順,,衛(wèi)氏朝鮮勢力迅速膨脹,,領地擴至方圓千里。
衛(wèi)滿在位三十三年,,壽終正寢,子衛(wèi)蒙即立,。
此時漢朝文帝當政,,國力日益強大,而匈奴則是冒頓單于在位,。
衛(wèi)蒙雖然年輕氣盛,,而且野心勃勃,但在兩大強鄰壓制下,,也只能兩面交好,,從中牟利。每乘漢匈交戰(zhàn)之時,,趁機悄悄收服鄰近小國,。
至漢武帝時,衛(wèi)蒙薨逝,。太子龍祥君衛(wèi)右渠繼任,,登上朝鮮國王之位。衛(wèi)右渠此時正當壯年,,雄心勃勃,,大力引誘逃亡漢朝流民;真番,、辰國等國欲求拜見漢帝,,衛(wèi)右渠便加阻撓。漢武帝派涉何為使,責備衛(wèi)右渠不臣之舉,,衛(wèi)右渠終究不肯接受詔命,。(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