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洛陽,漢家宮闕。班超上疏,,要求平定西域,。
章帝覽表大悅,便問眾臣:朝中更有何人敢赴西域,,相助班超建功,?
太尉出班上奏:臣聞草莽之中,多有豪杰之士,。不如張榜征募勇士,,使為朝廷建功。
章帝喜而從之,,即命張榜招賢,。
皇榜貼出數日,便有平陵人徐干應募,,請求奮身異域,。
朝廷當即任命徐干為代理司馬,命率一千軍馬,,前去增援班超,。
當時莎車國認為漢軍不會前來,,已經投附龜茲,疏勒都尉番辰也隨后反叛,。
徐干率軍到達疏勒,,拜見班超,宣布朝廷詔旨,。班超大喜,,便與徐干一起殺掉番辰,又斬殺一千余人,,平息叛亂,。
既破番辰,班超欲借烏孫國兵力進攻龜茲,,乃上書朝廷:烏孫大國,,控弦十萬,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與共合力,,以平西域。
奏表入京,,章帝納之,,詔復準奏。
建初六年,,班超率西域南道諸邦軍隊兩萬五千人,,全力進攻莎車。龜茲王調兵五萬前來援助,,卻中班超之計,,潰敗而逃。
莎車由此再次歸漢,,絲綢之路南道遂通,。
消息傳至洛陽,滿朝沸騰,,舉城歡慶,。三公聯(lián)名上表,慶賀天下太平,,并請皇帝陛下及章德皇后萬圣金安,。皇帝大喜,,乃在明德殿大宴群臣,,并請皇后親為公卿酹酒,。
字幕:章德竇皇后,名字不詳,,扶風郡平陵縣人,。大司空竇融曾孫女,竇勛之女,。
鏡頭閃回,,敘述竇皇后由來。
竇氏生母,,乃為東海恭王劉彊之女沘陽公主。父親竇勛因事而死,,由此家道中落,。
沘陽公主不甘門第漸衰,因多次叫相工入宅,,使其遍相家人,,占問吉兇善惡。
相工入相竇家子弟諸女,,各褒貶不一,。然而只要見到竇氏,卻是異口同聲,,都說此女定會大尊大貴,,不是凡俗容貌。
竇氏六歲之時,,不經教授,,就能自己讀書識字,親友見之,,無不驚奇萬分,。
建初二年八月,竇氏姐妹二人同時選入長樂宮,,進止合乎規(guī)矩,,風度容貌出眾。漢章帝劉炟早就聽說竇氏才色雙絕,,見面之后更加滿意,。
漢明帝明德皇后馬氏也覺竇氏奇異,因而命其進入掖庭,,見于北宮章德殿,。竇氏天性敏捷,盡心承歡應接,,上下應酬得體,,于是名揚深宮大內,。
建初三年三月,漢章帝立竇氏為皇后,,封其妹為貴人,。
竇氏由此受到章帝殊愛,獨占后宮之寵,。
起初宋貴人生皇太子劉慶,,梁貴人生劉肇。竇氏無子,,妒忌宋,、梁二貴人,屢在天子面前說其二人壞話,,使二妃逐漸被漢章帝疏遠,。
宋貴人本來受寵于馬太后,雖被章帝疏遠,,但榮寵不衰,。建初五年,馬太后駕崩,,竇皇后寵盛,,遂與母親沘陽公主合謀,欲誣陷宋氏,,外令兄弟求其纖過,,內使御者偵伺得失。
閃回結束,,再敘漢宮史實,。
建初七年壬午,春正月,,沛王劉輔,、濟南王劉康、東平王劉蒼,、中山王劉焉,、東海王劉政、瑯邪王劉宇來朝,,拜祭祖廟,,向天子慶賀元旦。
章帝詔命沛王,、濟南王,、東平王、中山王贊拜不名,,升殿乃拜,,天子親為答禮,,寵光榮顯,加于前古,。每逢四王入宮,,輒以輦車迎接至省閣,上為之興席改容,,皇后親拜于內,。
四王皆鞠躬辭謝,不能自安,。
三月,,大鴻臚奏遣諸王歸國,章帝特留二叔東平王劉蒼于京師,,共敘天倫至親之樂,。
時逢宋貴人患病,思食兔肉,,令家人索求生兔送入宮內。
竇氏聞之,,誣言宋貴人欲為厭勝之術,。由是章帝不悅,令太子出居承祿觀,。
夏六月,,甲寅,皇帝詔曰:皇太子有失惑無常之性,,不可以奉宗廟,。大義滅親,況降退乎,!今廢劉慶為清河王,。皇子劉肇保育皇后,,承訓懷衽,,今以為皇太子。
遂逐出宋貴人姊妹二人,,令外置丙舍,,使小黃門蔡倫案查其巫蠱厭勝之罪。
二貴人不能自白辯冤,,皆都飲藥自殺,,父親議郎宋楊受二女連累,被免官放歸本郡,。
廢太子劉慶當時雖然只有五歲,,亦知避嫌畏禍,,出語不敢言及母親宋氏。章帝因而更加憐之,,敕命皇后,,令清河王衣服用具及飲食,都與太子齊等,。
太子劉肇亦親愛兄長劉慶,,入則共室,出則同輿,,不分彼此,。
同月己未,徙廣平王劉羨為西平王,。因當時太子劉肇只有三歲,,竇氏效仿前朝馬太后舊例,養(yǎng)劉肇為己子,;又欲以竇氏家族為外戚,,因而忌恨太子生母梁氏。
秋八月,,仲秋飲酎已畢,,有司復奏,宜遣東平王劉蒼歸國,。
章帝許之,,以手詔賜皇叔劉蒼: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為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念王久勞,,思得還休,,欲署大鴻臚奏,不忍下筆,,顧授小黃門,;中心戀戀,惻然不能言,。
于是親擺車駕相送,,流涕而別;復賜乘輿服御,,珍寶,、輿馬,錢布等以億萬計。
九月甲戌,,章帝出巡,,游幸偃師,東涉卷津,,至河內郡,。因下詔曰:
車駕行秋稼,觀收獲,,因涉郡界,,皆精騎輕行,無它輜重,。不得輒修道橋,,遠離城郭,遣吏逢迎,,刺探起居,,出入前后,以為煩擾,。動務省約,,但患不能脫粟瓢飲耳。
己酉,,進幸鄴郡,,辛卯還宮。
冬十月癸丑,,章帝又行幸長安,封蕭何末孫后裔蕭熊為酂侯,。復進幸槐里,、岐山;又幸長平,,御池陽宮,,東至高陵。十二月丁亥,,還于洛陽皇宮,。
東平王劉蒼患疾,皇帝馳遣名醫(yī)及小黃門侍疾,,冠蓋不絕于道,,又置驛馬傳問起居。
建初八年,,竇氏以匿名書誣陷梁貴人父親梁竦謀逆不軌,,梁竦獲罪被殺,梁貴人姐妹皆都憂憤而死。從此宮房嬪妃皆因畏懼而屏息不語,,竇氏寵愛日盛,。
畫外音:劉慶被廢為清河王時,年僅五歲,,初被允許留居京師洛陽,,二十四年后才命就國,在今山東省臨清縣東北遂開創(chuàng)清河王族,。在漢章帝派下各藩中,,清河王族是較著名一支。史稱劉慶為人孝友恭謙,,由太子被廢封為藩王后,,一生遵紀守法,謹小慎微,,未有過錯,。
馬太后去世三年后,馬氏外戚逐漸失勢,,馬防,、馬光均以奢侈逾僭之由獲罪。詔令馬廖,、馬防離京翊國,,只許馬光留在京師,以大鴻臚竇固接代馬防衛(wèi)尉之職,。
由此竇氏獨家貴盛,,皇后兄長竇憲、弟竇篤門下皆都養(yǎng)士無數,。自此無論宗室諸王,、公主,或是陰,、馬等家外戚,,皆都畏懼竇太后家勢力。
當時王翊命為廬江太守,,在任時修復芍陂,,溉田萬頃,政績斐然,。大司農鄭弘奏請開鑿零陵,、桂陽嶠道,以利中原與嶺南交通,,漢章帝準奏,。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復說西域,。
漢章帝因見國內升平富盛,,乃下詔命:班超為西域將兵長史,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樂器,;提升徐干為軍司馬,,另遣衛(wèi)侯李邑護送烏孫使者回國,賜其大小昆彌及以下從人錦帛,。
李邑奉旨西行,,走到于闐,趕上龜茲進攻疏勒,,不敢再向前行,。為掩飾自己怯懦,乃上書朝廷:班超征伐西域多年,,勞而無功,,盜賊頻發(fā),道路不通,。臣聞班超擁妻抱子,,在國外享受安樂,實未有心思考慮朝廷大事也,。
漢章帝覽奏,,遣使赍此奏疏以示班超,命其自辯,。
班超覽疏,,對天使道:臣雖不比曾參賢德,卻有三至之讒,,恐朝中有人必疑我矣,。
于是毅然命妻子離開自己,還于故鄉(xiāng),。
天使以此回奏,,章帝深知班超公忠體國,,于是下詔嚴厲責備李邑:即使班超擁抱愛妻,,懷抱幼子,則士卒一千多人皆都思念家鄉(xiāng),,焉能皆與班超同心同德耶,?
便命李邑接受班超調度,又頒詔誥予班超,,命其據實決定,,是否讓李邑留在西域。
班超奉詔,當即讓李邑護送烏孫侍子回京,,不許留在西域,。
徐干勸道:李邑上書毀謗將軍,企圖使將軍平定西域功業(yè)化為烏有,,用心險惡至極,。公今既奉天子詔旨,可隨意處置此賊,,則何不將其留在帳下,,另派人護送侍子回國?
班超不悅道:公何無見識如此,?正因李邑毀謗于我,,故我才遣其回國。大丈夫行事問心無愧,,又何懼別人誣謗,?為泄私憤而圖快意,若將其留在帳下以為報復,,不算大漢忠臣,。
徐干聞聽此論,大為敬服:班公之心可昭日月,,我不如之多矣,。
便在此年,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等,,率部眾一萬八千人,、馬二萬匹、牛羊十余萬頭,,前至五原塞,,請求投降漢朝。
漢章帝準納北匈奴各部之降,,復遣和恭為代理司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鎮(zhèn)撫西域,。班超大為振奮,遂欲調集屬國疏勒,、于闐兵馬,,使與漢軍共同進攻莎車。
莎車王聞知消息,,決定先下手為強,,遂派人赍持重禮賄賂疏勒王忠,,約其造反。
疏勒王忠愛財心切,,于是背叛班超,,發(fā)動叛亂,率本部軍馬占據烏即城,。
班超聞報大怒,,即刻宣布忠為叛賊,改立府丞成大為疏勒王,,調集兵力進攻烏即,。
疏勒王忠急向康居國求救,康居王乃派精兵前往相助,,漢軍久攻烏即城不下,。
當時月氏國剛與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給月氏王送以厚禮,,請其對康居王曉以利害,。康居王接受月氏王勸告,,就此罷兵,,并將疏勒王忠?guī)Щ乇緡S后又把烏即城讓給漢軍,。
由此疏勒及康居之叛,,被班超反掌之間,便消彌于無形之中,。
鏡頭轉換,,按下西域,復說朝廷廟堂,,國舅竇憲登場,。
字幕:竇憲,字伯度,,竇融曾孫,。妹為皇后,竇憲因此由郎而遷侍中,、虎賁中郎將,。
竇憲依仗宮闈聲勢,賤價強買明帝之女沁水公主園田,,沁水公主忌憚竇憲勢焰,,不敢與他計較相爭,。
章帝出行路過沁水,,聞說此事,,甚為懊惱,回宮后直接召問竇憲內中詳情,。
竇憲不敢承認,,并禁止左右隨從實言。
章帝由是大怒,,嚴責竇憲道:卿不深思奪公主田園罪過,,何用效那趙高指鹿為馬?其心可誅,。昔永平年中,,常令陰黨、陰博,、鄧疊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
竇憲領責,,大為震懼,,使人告知其妹。
竇皇后為兄長之故,,毀服免冠,,向天深謝其罪,代為苦苦求情,。章帝稍解震怒,,使國舅以所奪園田還與公主。雖然看在皇后面上未曾追究竇憲之罪,,然亦不再授以重任,。
建初九年二月,章帝接受大司農鄭弘建議,,詔命全國:為鼓勵耕稼,,發(fā)展農業(yè),茲令天下各郡國,,準許無田百姓自由遷徙肥饒地區(qū),。遷來百姓皆須賜給公田,貸給芻糧農具,,免其租稅五年,,并除算賦三年,。后欲回歸原籍者,亦都聽其自便,,不得禁止,。
大鴻臚韋彪上奏:臣謂選舉應以才行為先,不可單以家世門第為準,;又天下樞要,,在于尚書,因而尚書選拔,,不宜多用高官及富家子弟出身郎官,。
章帝覽奏,皆都納之,。秋七月,,復又下詔:昔屢興大獄,對犯人常用鉆剔酷刑,,慘苦之極,,故下令秋冬治獄,禁止酷刑,。
字幕:鄭弘,,字巨君,會稽山陰人,。
鏡頭閃回,,敘述鄭弘來歷。
鄭弘早年之時,,曾為山陰靈文鄉(xiāng)嗇夫,。鄉(xiāng)民中有弟欠兄錢無力償還者,其嫂訴于鄭弘,。鄭弘聽罷,,二話不說,于是自賣內衣,,為彼弟還錢,。其兄聞之,深感慚愧,,自系于獄,,并遣其妻還錢給鄭弘,鄭弘卻不肯受,。
時逢太守第五倫下鄉(xiāng)勸農,,聽說此事后深以為奇,就命督郵將鄭弘推舉為孝廉,。
鄭弘曾師從同郡人河東太守焦貺,,后逢焦貺因事犯罪,,被捕解京,不幸半道死去,。
官府不肯罷休,將焦貺妻子系于詔獄,,連年拷掠究問,。焦貺學生故舊怕被牽連,都改變姓名避之,,只有鄭弘披發(fā)戴枷,,給皇帝上疏,為焦貺辯訟,。
漢明帝終于覺悟,,詔命釋放焦貺家屬。
鄭弘親自為焦貺治喪,,送其妻子還歸鄉(xiāng)里,,從此天下知名。因舉孝廉之后出任騶縣令,,為政仁惠,,民得蘇息。后遷淮陽太守,,累官至尚書令,,又出為平原相,征拜侍中,。
在平原相位上,,鄭弘為官清廉,勤于政事,,愛民如子,。到任后便即減免賦稅,農忙季節(jié)則微服私訪,,調查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農戶。如遇天旱,,就親自隨車求雨,。
鄭弘有次下鄉(xiāng)私訪民情,遇到成群白鹿挾車而過,,轉瞬而逝,。于是特別驚奇,就問隨從主簿黃國:白鹿出現,,主何吉兇,?
黃國見問,,當即整衣跪倒,再拜稱賀:在下聞說昔日三公大臣依仗中幡之上,,皆都裝飾白鹿圖案,。今明公既遇白鹿挾車而過,是為大吉之兆,,主大人不久將為朝中宰相也,。
鄭弘聞說點頭,笑而不答,。
建初六年,,漢章帝欲恢復鹽鐵官營,大司農鄭眾極力反對,,言辭頗為激烈,,以至被人上書彈劾,直至罷官,。建初八年,,鄭弘便被征調入京,升任大司農一職,,位列公卿,。
鄭弘上奏:臣啟陛下,今南方七郡向洛陽進貢物產,,都要先運到東冶,,然后用船沿海路北上。海上風暴浪急,,波高濤險,,船沉人亡悲劇經常發(fā)生。臣因此奏請朝廷,,當開鑿零陵,、桂陽之間山路,從此路直接送抵洛陽,,安全且又節(jié)省人力,,可謂一勞永逸之舉。
章帝覽奏稱善,,詔命采納施行,。
于是批下銀餉,征召役夫,,將零桂山道鑿通,。兩年之間,為朝廷節(jié)省三億萬資財。
閃回結束,。章帝采納鄭弘鼓勵耕稼建言,,允許天下郡國無田貧民自由遷徙,以至舉國稱頌,,百姓受益,。
時逢天下大旱,鄭弘復上疏奏請免除進貢,,減少百姓差役,,都被章帝采納。
字幕:建初九年冬,,改元為元和元年,。
太尉鄧彪稱病辭官,,章帝詔命鄭弘取而代之,,由司農升為太尉。由此終列三公之位,,職同宰相,,果應當年晝見白鹿挾車之兆。
鄭弘不忘舊恩,,遂舉薦原會稽太守第五倫為司空,,章帝準之。第五倫曾有恩于鄭弘,,但職位在鄭弘之下,;故此每日早朝,鄭弘都向第五倫行禮,,第五倫十分不安,。
章帝問明原委,特令設立云母屏風,,將兩人隔開,,免得彼此為難。鄭弘在太尉任上剛正不阿,,深得人心,。
元和元年十一月,武威太守孟云奏報:北匈奴單于寄書于臣,,聲稱愿與漢朝吏民恢復互市,,以通有無。臣謂此誠一舉兩得之事,,但不敢自專,,伏乞圣裁。
章帝覽奏,詔復準許,,并令孟云派驛使接納胡商,。
北單于聞說大漢天子準許互市,遂派大且渠伊莫訾王等人,,驅牛馬萬余頭東進南下,,到邊塞來與漢朝商賈交易。
漢章帝復下詔命,,凡遇北匈奴諸王大人前來,,所在郡國,都需設官邸予以接待,。
南單于得知消息,,大為不悅,遂派輕騎出于上郡,,略互市牲口,,抄掠牛馬,驅還入塞,。元和二年冬,,南匈奴又進攻北匈奴,斬俘北匈奴人員牲畜以歸,。
孟云上奏:北匈奴已同漢朝和解,,南匈奴屢次出兵搶掠。若天朝坐視不管,,北匈奴必謂我故意縱容,,因此作亂犯邊。依臣之議,,當命南匈奴將搶掠人畜歸還北匈奴,,以消敵意。
漢章帝覽奏,,召集百官商議,。
公卿大臣多說:北匈奴狡詐,反復無常,;而南匈奴歸附漢朝已久,,不能同意此事。
司徒桓虞,、太仆袁安反駁:眾議皆非,,陛下宜允孟云所奏。
群臣見此,,便不敢言,。惟鄭弘,、第五倫聞聽,一齊出班,。
鄭弘向桓虞喊道:凡主張歸還北匈奴人畜者,,俱是不忠不孝之徒!
桓虞,、袁安大怒,,各以眼色指使門生故舊同黨等人,齊向鄭弘戟指呼喝,,還以顏色,。
結果第五倫加入爭論,雙方吵吵鬧鬧,,廷會亂成一團,。
司隸校尉上奏:鄭弘等人失禮,是為欺君,。
鄭弘與第五倫聞此,,遂免冠徒跣,上繳印綬,,請求處分,。
漢章帝見此,,居中調和:廷議重大國是,,皆需集思廣益,而忠正溫和應為大臣本色,。但如都緘口不言,,又決非國家之福。卿等何罪,?請各正衣冠,,共圖大計。
因下詔旨:令度遼將軍領中郎將龐奮,,加倍償還北匈奴所失牲口,,但對南匈奴抄掠斬獲,仍照常計功受賞,,如此和稀泥而罷,。
元和四年夏,詔曰瑞物仍集,,改元章和,。
太尉鄭弘見外戚竇憲專權,勢力日強,,恐危及朝廷社稷,,因此上書皇帝,,請求處置。
章帝因礙于竇皇后面子,,只是溫顏聽受,,未加制裁。
鄭弘復又上書:尚書張林依附竇憲,,平時行為多有不檢,,惡跡昭彰。又洛陽令楊光原為竇憲門客,,今在任上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奏請罷其官職,。
天子不置可否,,只道:容朕查之。
消息傳出,,楊光聞說大驚,,立即向國舅求救。竇憲因此大為惱火,,乃與張林密議毒計,,然后進宮面君,私下奏道:太尉鄭弘泄露國家機密,,失其三公身份,,不可再用。
章帝:卿據何事,,而言及此,?
竇憲:鄭弘位列三公,所上奏章皆為朝廷重事,,關乎國家氣運,,可謂至高機密。然其常將其所奏之事輕易轉述門客外賓,,如同兒戲,,如何不是泄露國家機密?
章帝:捕風捉影之事,,卿休得妄言,。
竇憲:如何是捕風捉影之論?鄭弘所上奏章,,朝野上下皆知,,臣也略聞一二。
于是朗朗背誦,,將鄭弘所上幾通奏疏,,簡述一遍,。
天子不信,向尚書令索來奏章觀閱,,見內容正如竇憲所言,。皇帝雖然依賴鄭弘,,但對此不由不疑,,由中便中竇憲離間之計,隨即下詔責問鄭弘,,并收繳其太尉印綬,。
鄭弘知道自己被人誣陷出賣,并不分辨,,直到廷尉,,等候處置。
皇帝卻也明知國舅為人,,知道其中必有蹊蹺,,隨即下太詔令,赦免鄭弘,。
鄭弘怒被誣陷,,請求辭官歸田,皇帝又不允許,。鄭弘由此積憤成疾,,臥床不起,猶然耿直上書,,陳述竇氏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欺壓百官惡跡,。
奏疏末尾,鄭弘寫道:竇憲罪惡,,上達于天,,下通于地,四海之內無論賢愚,,無不憎恨,。若不懲之,臣恐必至禍亂漢室社稷也,!
章帝劉炟看罷奏章,,有所醒悟,立派御醫(yī)到太尉府為鄭弘治病,。但當御醫(yī)到府,,鄭弘已經溘然長逝,。臨終遺言妻子,將皇帝素日所賜之物一律奉還,,喪事從簡,。
妻子遵照遺囑,歸還朝廷之賜,,將丈夫布衣入殮,,素木為棺,與子扶柩還鄉(xiāng),。
司空第五倫聞說,,便知摯友是為竇憲偽造奏章誣陷致死,不由痛斷膽腸,,揮淚上疏:
臣以空虛之質,,當輔弼之任。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抱迫大義,思自策厲,,雖遭百死,,不敢擇地,又況親遇危言之世哉,!今承百王之敝,,人尚文巧,感趨邪路,,莫能守正,。伏見虎賁中郎將竇憲,以椒房之親,,仗典司禁兵,,出入省闥,年盛志美,,卑謙樂善,,此誠其好士交結之方也。然諸出入貴戚之門下者,,類多瑕釁禁錮之人,,尤少守約安貧之節(jié);士大夫無志之徒更相販賣,,云集其門,。眾煦飄山,聚蚊成雷,,蓋驕佚所從生也,。三輔論議者,,至云以貴戚廢錮,當復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诐險趣勢之徒,誠不可親近,。臣雖愚劣,,惟愿陛下中宮嚴密,當敕令竇憲等閉門自守,,無妄交通士大夫,,防其未萌,慮于無形,。如此,,則更令竇憲永保福祿,君臣交歡,,無纖介之隙耳,。疏不盡意,此臣之至所愿也,。
奏疏雖上,,章帝不答。
第五倫知道竇憲之寵已固,,天子雖然英明,,但須拗不過太后,自己若戀棧權位,,亦終不免似鄭弘般被害,。于是多次以年老多病為由,上疏請求辭職,。
章帝終被第五倫聒噪得無奈,,只得允準其請辭,詔命終身給予二千石官俸,,加賜錢五十萬,,公宅一所。
第五倫就此還第休致,,數年后于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壽終正寢,。
朝廷念其為政勤懇,多有功績,,下詔褒勉,,賜給安葬秘器,、衣衾錢布,敕命厚葬,。
鏡頭轉換,,元和三年,竇憲跋扈朝中之時,,西域狼煙又起,。
故疏勒王忠從康居王處借五千兵馬,據守損中,,并與龜茲王密謀,,派人向班超詐降。
班超一眼便看穿王忠詐謀,,于是將計就計,,答允其投降。
王忠大喜,,先布好埋伏,,后入疏勒城來見班超,欲請班超出城受降,,好行狡計,。
班超不動聲色,舉辦酒宴待之,,將其隨從皆安置別帳,,由副將作陪。酒過三巡,,班超一聲喝令,,命將王忠座中拿下,繼而斬殺,;同時副將在外,,亦將王忠隨從皆都繳械。
既殺王忠,,班超更不怠慢,,遂即引兵出城,以王忠部從為先導,,反將城外伏兵包圍,,擊敗康居、龜茲及王忠聯(lián)軍部眾,。
經此一戰(zhàn),,天山南道各國俱都畏服。
班超整兵半載,至元和四年,,調發(fā)于闐等屬國士兵二萬余人,,再攻莎車。
龜茲王發(fā)遣左將軍發(fā)溫宿,、姑墨,、尉頭,合兵五萬救援莎車,。漢朝聯(lián)軍不足叛軍半數,,眾將校及于闐國王等皆都恐懼,請求據城以守,,并向朝廷再請救兵,。
班超笑道:我有萬全之策,公等到時便知,。
來日升帳,,乃召集部下將校,并請于闐國王列席上坐,,商議軍情,。
班超故作膽怯之狀,對眾將說道:今我兵少不能克敵,,萬全之策乃是走為上計,,各自散去。諸公聽我分派,,可兵分兩路,,于闐王率本國軍從此往東,某與長史等率漢軍從此西歸,。事不宜遲,,兵貴神速,只在今夜以鼓聲為號,,大軍便可出發(fā),。
眾人聽命,當即散帳,,曉諭諸軍,。
班超復暗囑心腹部將,故意放松對龜茲俘虜看管,,使其逃回,。
俘虜得便逃出漢營,急回去向國王報信,,說漢軍及于闐軍分路逃走,。龜茲王聞訊大喜,當即派將分兵,,自率一萬騎兵在西邊截殺班超,,派溫宿王率八千人在東邊阻擊于闐王。
龜茲軍馬方動,,早被暗伏漢軍細作偵知,,飛報主將。
班超聞說龜茲王已經出兵,,遂迅速改變此前計劃,,命令諸部齊發(fā),集中全部兵力,,在雞鳴時分直撲莎車大營,。
莎車軍毫無防備,被漢軍精騎突襲之下,,當即四散奔逃,。
班超追擊不舍,一戰(zhàn)而殺敵五千多人,,盡獲其馬畜財物,。莎車國不敵,只好投降,。
戰(zhàn)爭結束,,龜茲王不由大驚如狂。此時敵我眾寡易勢,,知道不敵,,只得引軍散去。
班超因此威震西域,,諸國皆都奉若神明,。
大月氏所建貴霜帝國,曾幫助漢朝進攻車師有功,。此時聞說班超擊破莎車,,龜茲國率軍遠遁,月氏王便遣使者來到漢軍駐地,,表示祝賀,,并向漢朝進貢珍寶、獅子等物,。
班超:貴使遠來,,一路勞苦。月氏王賀則賀矣,,何勞厚賜如此,?
來使:此非為賀禮,是為聘禮也。
班超:此言何謂,?
來使:我王欲效當年匈奴,,愿意和親,請娶漢朝公主為妻,。
班超:漢胡和親,,乃上國之恥,至今二百余年矣,。一之為甚,,豈可再乎?
遂留下供品,,回賜絲帛,,拒絕其和親之請。
貴霜帝國使者歸報,,月氏王大怒道:班超此言,,是視我不如匈奴單于耶!
因此懷恨在心,,便與漢朝交惡,。
字幕:章和元年春,鮮卑軍襲擊北匈奴,,大勝,,斬北匈奴優(yōu)留單于。
北匈奴單于庭大亂,,原有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二十萬人,,經此一戰(zhàn)只剩列兵八千人,分至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四郡,,陸續(xù)投降漢朝,。
鏡頭閃回,敘述鮮卑族由來,。
畫外音:鮮卑是古代游牧民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由此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及鮮卑山,。此后均以山名作其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兩族,,皆受匈奴統(tǒng)治,。所以鮮卑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極為相似。
漢武帝時期,,派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流域。
此前鮮卑由于在烏桓北方,,一直沒同中原王朝產生聯(lián)系,;直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境,,其族人才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隨著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鮮卑逐漸擺脫匈奴控制。
閃回結束,。鮮卑族人至此斬殺北匈奴優(yōu)留單于,,便即名揚天下。
章和元年三月,,燒當羌豪迷吾復反,,與羌族諸種聯(lián)合,寇掠金城邊塞,。
護羌校尉傅育上書朝廷,,請求征調隴西、張掖,、酒泉郡兵,,并本地駐屯漢軍平叛,。
朝廷許之,詔命征發(fā)三郡各五千人,,分由各郡太守率領,,傅育率領漢陽、金城五千人,,合并兩萬兵力,,約期攻打迷吾。
傅育奉旨出兵,,命隴西郡部隊占據黃河南邊,,張掖、酒泉部在西邊攔截迷吾,。各路軍隊尚未會合,,傅育先率漢陽、金城軍單獨推進,。
迷吾聞知漢軍來伐,,急忙退兵,并將部族,、帳篷全部搬遷離去,。
傅育以為迷吾將要遠遁,遂盡棄步兵,,選三千精銳騎兵窮追,,夜間抵達建威三兜谷。
哨馬來報:前面距離敵人只有數里,!
傅育命令:就地扎營,,等待天亮進攻迷吾。
諸將領諾,,依令而行,。漢軍遠來疲憊,又欲養(yǎng)精蓄銳,,以待來日攻敵,,故此未作防備。
迷吾聞報漢軍只在數里外扎營,,且人數只有數千,,乃對左右部將道:一人怕了一人,便即作罷,;傅育如此窮追不舍,,真是欺人太甚!
于是率領精騎三百人,,趁夜沖擊傅育軍營,。
三百精騎如同一陣狂風,,卷地而至,漢軍毫無防備,,被羌兵殺入營中揮刀亂砍,,由是人不及兵,馬不及鞍,,全都驚慌潰散,,逃走無路。
傅育從睡夢中驚醒,,尋找戰(zhàn)馬不見,,遂親提寶劍,出帳迎敵,。來至帳外,,見四處皆是敵兵,于是奮起神威,,奪到一柄長矛,威殺死十余名羌兵,。
迷吾喝令放箭,,于是矢如飛蟥,射向傅育,。因為身穿常服而起,,傅育未及披甲冠盔,故此身上連中十數箭,,后背亦被重傷,,大叫數聲陣亡,死不瞑目,。
漢軍三千精騎,,當時被三百羌兵殺死八百八十余人,余眾逃回本營,。
來日天明,,河西等各郡漢軍趕到,羌人已經退走,。
傅育為官數十年,,從來不蓄私產,將俸祿全都用來救濟知己朋友,,妻子兒女都不免自己操持家務,。此戰(zhàn)死于羌亂,諸將及各郡守無不大悲,,聯(lián)名上報天子,,請求慰撫追贈,。
漢章帝劉炟下詔,追念贊美傅育,,封其子傅毅為明進侯,,食邑七百戶。又命張紆繼任護羌校尉,,繼續(xù)追擊迷吾,,以為傅育報仇,就此平定羌亂,。
張紆領旨,,遂派從事司馬防率軍搜索迎敵,務求殲滅叛軍,。
司馬防乃率漢軍在前,,三郡部眾繼后為援,與諸羌激戰(zhàn)于木乘谷,。
迷吾敗走,,派翻譯來見張紆,請求投降,。
張紆恐其散入山林不好搜剿,,佯作許之,先行安排密計,。
迷吾聞說允降,,便率羌眾前至臨羌,扎下營柵,,等待漢使前來受降,。
張紆派出使節(jié),先以毒酒饗賜降附諸羌,;同時埋伏士兵于營外,,待其羌人首領毒發(fā),縱兵殺入,,誅戳諸羌酋豪八百余人,,并斬迷吾首級,以祭傅育,。
諸羌首領既滅,,張紆趁夜打鐵,又揮兵襲擊諸羌余眾,,屠村滅寨,,再又斬獲數千。
迷吾之子迷唐僥幸逃脫此難,,由此心懷滅族殺父大恨,,便與諸羌種盡釋前嫌,,解去舊仇,結婚交質,。復聚部落余眾,,占據大、小榆谷,,立誓為父親報仇雪恨,。
由于漢軍濫殺,導致諸羌反抗熾盛,,猶如火焰漲天,,張紆終不能應付討平。
消息傳至京師,,公卿薦舉,,以高密侯鄧禹之子鄧訓代張紆為護羌校尉。
迷唐率萬余騎兵至塞下,,企圖脅迫小月氏胡反漢,。
鄧訓派兵護衛(wèi)小月氏胡及其家屬,湟中諸胡因此對鄧訓十分感激,。鄧訓撫養(yǎng)教諭,,賞賂招誘諸羌種,迷唐叔父號吾也率種人八百戶降附,。鄧訓隨發(fā)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在寫谷擊敗迷唐,迫其撤離大小榆谷,,退據頗巖谷,,部眾逐漸離散。
期年之后,,迷唐欲還歸故地,。
鄧訓發(fā)湟中六千人,由長史任尚率領襲擊,,斬首一千八百級,,俘獲生口二千人,馬牛羊三萬余頭,。迷唐收拾殘眾,,西徙千余里,十種羌人隨之脫離,,與燒當羌豪帥一并投降漢朝,。鄧訓接納歸附諸羌胡,,威信大行,遂罷屯兵,,各歸本郡,。
字幕:章和二年二月三十日,正當隴西諸羌大亂之時,,漢章帝劉炟崩于章德前殿,,時年三十三歲,在位十三年,。
畫外音:史云漢章帝以繼世承平,,天下無事,敬奉神明,,友于兄弟,,悉省徭賦,綏靜兆民,,除苛法,,蠲禁錮,抑有仁賢之風,。是以陰陽洽和,,而百姓安樂;眾瑞并集,,不可勝載,,考之圖籍,有徵云爾,。又曰孝章皇帝宏裕有余,,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余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漢章帝既崩,,皇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年僅九歲,。因和帝年幼,不能理政,眾官請竇太后臨朝稱制,,行前漢呂太后故事,,改次年為永元元年。于是竇太后臨朝稱制,,引領漢朝進入外戚專權時代,。(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