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四年,董何二宮相爭,。何后落于下風,,顏面盡失,。
何后還至內(nèi)宮,氣憤不過,,連夜便召兄弟何進入宮,,令其設謀,陷害董太后,。
何進未料一日之間竟生此風波大變,,又被妹妹催逼不過,只得回至府中,,急召朝中三公共議,,又唆使親弟何苗,與廷臣聯(lián)名奏劾董太后種種不法,。
三公及諸臣因國舅握有兵權,,只得奉命,搜腸刮肚,,拼就一道奏章呈上,。其疏略云:
董太后向居河間,原系解瀆亭侯劉萇藩妃,,被靈帝迎入皇宮,,屢為不法之事。嘗使中常侍夏惲,、永樂太仆封谞等,,與州郡官府相互勾結,壟斷天下珍寶財貨,,賣官鬻爵,。所得財貲,全部送進董太后所居永樂宮,,且生性慳吝,,致天下黎民涂炭。今依漢室慣例,,藩國王后不能留居京城,,請將董后遷回河間,就其封國,。社稷幸甚,,萬民幸甚。
次日上朝,,何進出班,,即將奏章呈報少帝,請求施行。何后見此奏章,,即刻準本,,張讓等也無法反駁,沒有話說,。
于是詔命準行,,派兵包圍董重府第,追索驃騎將軍印綬,。董重卻是個膽小如鼠的將軍,,竟然嚇得關上屋門,上吊自殺而死,。
董太后聞說兄弟死了,,知道無望,由是臥床不起,,一月后亦因憂慮恐懼,,發(fā)病而死。
何進命將董太后棺柩送回河間,,與其夫劉萇合葬于慎陵,。
張讓、段珪見董后一枝已廢,,遂以金珠玩好等物結交何苗并其母舞陽君,,請其早晚于何太后處善言遮蔽;一面卻又流言于外,,言大將軍何進鴆殺董后,,欲謀大事。
于是民間百姓盛傳,,都認為董后是被何氏兄妹所殺,。
司隸校尉袁紹聽了這些流言,,不由大驚,,又力勸何進,不如趁機盡殺張讓等權宦,,以滅謠言,,并永絕宮中后患。
何進禁不住袁紹一力攛輟,,入宮稟明妹子何太后,,說明欲盡誅中涓閹人。
何太后受了母親及兄弟何苗蠱惑,,心中認定張讓等是好人,,遂為之辯護道:中涓宦官統(tǒng)領內(nèi)宮禁省,本來就是漢家故事。張讓被先帝稱為阿父,,舉社稷之重以任之,,此事天下人亦盡皆知曉。今先帝新棄天下,,我兄妹鴆殺太皇太后之流言未泯,,便又欲誅殺先帝舊臣,是何道理,?此舉非但不能重于宗廟社稷,,亦對少帝及我何氏名聲不利,此事萬萬不可,。
何進聽了太后之言,,唯唯而出。
袁紹上前迎問:大事若何,?
何進: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紹:可速發(fā)大將軍令于天下諸侯,,命進京勤王盡誅閹豎,。此時事關緊急,可以先斬而后奏,,不容太后不從,。
何進以為只要不是自己親自動手,又能盡誅權閹,,而不為太后責問,,便謂兩全之策。
遂大喜叫絕:此計大妙,!
當即便令主簿陳琳:即刻撰寫檄文,,發(fā)至全國各鎮(zhèn),召赴京師,,勤王除奸,。
陳琳諫道:今蹇碩伏誅,西園八尉及禁軍皆歸于大將軍,。行權立斷,,殺此閹宦,便如鼓洪爐而燎毛發(fā),,何所不能,?若召各鎮(zhèn)刺史帶兵入京,變生肘腋,,怎生是好,?
何進聽了此言,,又轉為猶豫不決。
典軍校尉曹操上前諫道:陳主薄所言甚是,,不可召外兵入京,。若將軍不欲手刃群閹,則除元惡張讓等人,,只需捏造一個罪名,,但付一兩個獄吏足矣,何必引狼入室,?
何進更不能決,,轉身看向袁紹。卻見袁紹只是冷笑,,顯是笑他耳軟心活,,沒有主意。何進臉色一紅,,決心已定,,將曹操厲聲喝退,立命陳琳:休得啰嗦,,發(fā)檄各鎮(zhèn),!
陳琳無奈,只得撰寫檄文,,用了大將軍璽印,,發(fā)往全國。
檄文下到天下各鎮(zhèn),,當即驚動各州刺史諸侯,,各自勒兵進京。只是諸侯路分遠近,,勢力亦各有大小,,軍馬數(shù)量不一,有三五千軍者,,也有萬余人者,,陸續(xù)發(fā)兵。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天下諸侯,。
西涼刺史董卓雖然屢次征伐黃巾不力,,但因結托朝中十常侍,最終得任顯官,,現(xiàn)統(tǒng)西州大軍二十余萬,,駐扎河東郡,常有不臣之心。
當時接到大將軍何進檄文,,董卓心中大喜,,當即升帳,遍示諸將道:我等兵強馬壯,,老死在這荒漠之地何為,?只愁沒有機緣進京,此番機會來也,。
遂點起五萬西涼鐵騎,,以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為統(tǒng)軍校尉,向洛陽便行,。又令女婿中郎將牛輔守住陜西,,使謀士賈詡佐之。
何進聞報西涼兵來,,急使人迎于澠池,,以牛酒犒勞。
董卓欲觀京都變化,,卻又按兵不動,。
與此同時,檄文傳到并州,。武猛都尉刺史丁原觀之再三,,猶豫難決。
字幕:丁原,,字建陽,,出自貧寒之家,為人粗略,,但武勇善射,。
丁原始為并州南縣丞吏。并州民風剽悍,,隨黃巾亂者此起彼伏,,縣官無力鎮(zhèn)壓,疲于應付,。丁原不辭危難,,在縣中募兵數(shù)千,屢與黃巾對陣,,常自身先士卒,,沖殺在前,。
因為屢破寇虜,丁原積功而至并州刺史,,授武猛都尉,,總領并州兵馬超過萬人。
此次大將軍何進發(fā)檄文至并州,,專門擢升丁原為騎都尉,,并賜執(zhí)金吾,承襲現(xiàn)任執(zhí)金吾司馬防之職,,責其帶兵進京,,掃除權閹。
丁原見了檄文,,遂問主薄呂布,、參事張遼:你二人以為如何?
字幕: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人。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聶壹后裔,。
呂布正愁沒有機會晉升,,極力攛掇道:明公勿疑,此乃百年難逢之遇,。常言道,,功高莫過救駕,計毒莫過絕糧,。況且張讓等養(yǎng)尊處優(yōu),,又失了禁軍兵權,殺之如同割雞容易,。主公替朝廷及何大將軍除了權宦,,何愁不得三公之位?
張遼:呂將軍說的是,。我聞西涼刺史董公已然起兵,,并州屬其治下,主將已發(fā)而部下壁觀,,恐事后不但獲罪朝廷,,亦且得罪董卓。請將軍早作決斷,,即刻應召發(fā)兵為上,。
丁原見二人所說一致,,主意遂定,,便下令道:命都尉張楊,,領兵六千留守并州;呂布,、張遼點兵五千,,與我同去洛陽。
張楊,、呂布,、張遼:遵命!
丁原率軍南下,,兵渡黃河,,然后下令火燒孟津渡口,以張聲勢,?;鸸庹盏萌墙粤粒裾瑹龤o數(shù),,百姓哭聲震天,。
孟津渡口火光大起,早有沿路探馬報至京城,,告訴值守黃門宦官,。
張讓聞知,急與同黨共議:外兵將至,,如其奈何,?
段珪:須搶先下手殺了何進,再矯帝詔,,阻止外兵入京,,我等方能自保。
張讓稱是,,于是命令:于長樂宮嘉德門內(nèi),,暗伏刀手五十人,你等隨我往見太后,。
于是十常侍再入后宮,,泣告何太后:大將軍不聽娘娘言語,卻聽部下袁紹挑唆,,矯詔召外兵至京,,欲滅臣等。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駕前請死,。
何太后被張讓等蠱惑日久,哪里知道其中陰謀,?聽了張讓言語,,當即降詔,令人飛馬出城,,阻止丁原人馬進京,,并宣何進入宮。
何進不知就里,,得詔便行,。主薄陳琳竭力勸止,何進不聽,,但令袁紹,、曹操:你二人隨我入宮,再各選精兵五百,,交給袁術統(tǒng)領,,布列于青瑣門外。
袁紹,、曹操應諾,,帶劍護送何進,到至長樂宮外,。
黃門假傳太后懿旨:太后特宣大將軍,,余人不許輒入。
袁紹,、曹操正要爭競,,何進說道:無妨,你等候在宮門之外,,隨時聽我呼喚可也,。
叮囑已罷,孤身而入,,昂然直至嘉德殿門,。張讓、段珪迎出,,左右圍住,,宮門盡閉,伏甲齊出,,立時將何進砍為兩段,。
張讓命將何進首級從墻上擲出,沖墻外高叫:何進謀反,已經(jīng)伏誅,!其余脅從速速棄兵投降,,盡皆赦宥,不再追究,。
袁紹及曹操見了何進人頭,,大吃一驚。
袁紹:看來今日之事,,不能善罷,。我等奈何,?
曹操:若能拼卻一死,,趁勢殺了十常侍,尚有一線生機,;若是投降閹宦,,事后仍不免有滅族之禍。
袁紹信以為然,,遂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大將軍有功無過,素日且對我等不薄,。諸將應努力向前,,與俺共誅惡黨!
何進部將吳匡聞此,,便率兵于青瑣門外放火,,直殺入內(nèi)庭。忽見何苗提劍而出,,遂命禁軍:都是這奸賊與張讓同謀,,害死親兄,與我斬了,!
眾軍應聲上前,,不由分說,將何苗亂刀砍為肉醬,。
袁術看見宮內(nèi)火光突起,,叫道:與我突入宮庭,但見閹官盡皆殺之,,一個不留,!
眾軍應諾,斬關入內(nèi),,見到宦官便殺,。一剎時宮內(nèi)鬼哭狼嚎,尸橫遍地,。
袁紹見宦官大半伏誅,,便令軍士:分頭剿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
趙忠,、程曠、夏惲,、郭勝四個中常侍被趕至翠花樓前,,剁為肉泥。
張讓,、段珪,、曹節(jié)、侯覽見機得快,,急引禁軍進入內(nèi)苑,,將何太后、少帝劉辯并陳留王劉協(xié)劫去內(nèi)省,,從后道潛走北宮而去,。
何太后被張讓等簇擁上車出宮,耳聽殺聲四起,,方悟是自己害了兄長何進性命,,以至于此,不由悔之莫及,。
時有尚書盧植正在外廷值守,,見到宮中火起,知道發(fā)生事變,,立即擐甲持戈,,率領護衛(wèi)立于閣下,擋住車駕,,大聲喝道:惡賊劫持車駕,,欲往哪里去?盧植在此,!
段珪擁逼何后過來,,見到盧植攔路,回身便走,,連部下及天子車駕也都不顧,。
何太后見此,拼命跳車逃生,,摔了一個趔趄,。盧植看見,急命軍士救下。
正在這時,,只聽喊聲大起,,曹操領著禁軍到來。
盧植:孟德來得正好,,速命你軍,,撲滅大火。
曹操:遵命,。
盧植復又回頭,,看見河南中部掾閔貢在側,遂道:我分一半衛(wèi)兵與你,,速去追襲張讓,、段珪等賊,尋覓天子還朝,。
閔貢:得令,。
當即奉命,,引兵追出城去,。
胡車兒、臧霸此時剛剛趕到宮闕,,聽盧尚書說到不見了少帝劉辯,,二人吃這一驚非同小可,急忙互使一個眼色,,趁亂裹入閔貢隊伍,,一齊出城,前去尋找少帝,。
張讓,、段珪劫擁著少帝劉辯及陳留王劉協(xié),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
二更時分,只聽后面喊聲大舉,,閔貢率領人馬趕至,,揚聲大呼:劫駕逆賊休走!
張讓大驚,,急令隨身禁軍迎戰(zhàn),,兩下里殺作一處,混成一團,,不辨彼此,。胡車兒和臧霸兩桿槍沖入陣伍之中,片刻間殺得人仰馬翻。
胡車兒救主心切,,如潑風一般殺入陣伍之中,。將要沖到帝駕車仗之前,一眼看到張讓,,不由怒火萬丈,,催馬提槍前沖,無人能擋,。
張讓見事緊急,,怕遭擒不免受辱,遂跳下車來,,轉身投河而死,。
胡車兒殺散車旁護從,掀開車簾看時,,見車內(nèi)只遺下帝服與王服兩套,,扔在榻上,少帝與陳留王卻無蹤跡,。不由叫一聲苦,,不知高低。
臧霸飛馬已至,,問道:皇帝何在,?
胡車兒未及回答,閔貢策馬而至,。因見車旁草叢中蹲著兩個車夫,,抖作一團,遂以手中馬鞭敲打左首車夫頭頂,,問道:皇帝和陳留王安在,?
那車夫抖得愈加厲害,隨手指道:被段珪帶人,,劫持往東去了,。
閔貢聽了更不怠慢,急忙帶兵去趕,。
胡車兒和臧霸正要隨閔貢去追,,卻被那車夫立起身來,一把拉住胡車兒轡頭,,低聲道:師兄,,哪里去?
胡車兒聞言大喜,,于星光下仔細看時,,見那車夫不是少帝劉辯,,卻是哪個?
劉辯屈身將另一車夫拉起,,對胡車兒說道:此乃朕弟陳留王劉協(xié),。方才你等與張讓、段珪對敵之時,,我恐被賊人當作人質(zhì),,便與車夫換了衣服,放他們逃生去了,。你們二人來了,,這就好了。哪里也不要去,,只在車前護衛(wèi),,等候援軍前來迎駕即可。
說畢,,與陳留王重歸車內(nèi),,再次換上帝王衣冠,正襟危坐,。
臧霸:換衣脫困,,陛下機智人所不及。卻為何又對閔貢謊稱,,自己被段珪劫去,?
劉辯:段珪那奸賊罪惡盈天,豈能不逐而殲之,?朕若顯露身份,閔貢一時難辨真?zhèn)?,定要盤問,。稍作耽擱,段賊必然漏網(wǎng),,再難緝索,。
臧霸恍然大悟,暗自敬服,。
閔貢一路向東追趕,,不上十余里路程,果然趕上段珪,,因問:天子何在,?
段珪:咱家不知。你若饒我性命,,便帶你去尋,。
閔貢大怒,,一刀將段珪殺了,懸頭于馬項之下,,復循來路找尋,。此時已過五更,天空初現(xiàn)晨曦,,竟是亂了一夜,。
忽聽身后呼聲大起,只見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左軍校尉淳于瓊、右軍校尉趙萌,、后軍校尉鮑信,、中軍校尉袁紹,一行數(shù)百人馬,,前來迎接車駕,。
閔貢訴說失了少帝和陳留王蹤跡,眾人正驚慌失措間,,一騎快馬由西而至,。臧霸在馬上大呼道:陛下與陳留王在此,令各位大人前往護駕,!
王允等人大喜,,上前迎著車駕,君臣皆哭,。
正待啟程回京,,忽聽北邊喊聲大作,一支鐵騎向南疾馳而來,,約有三五千兵馬,。為首者乃是并州刺史丁原,身后左右兩員大將夾護,,正是行軍主薄呂布和參事張遼,。
丁原高叫:前面可是皇帝陛下?臣并州刺史丁原,,前來勤王護駕,!”
司徒王允和太尉楊彪見了,心中大定,,令丁原下馬見駕,。丁原伏地拜倒,陳留王好言撫慰,,命其先使人將段珪首級往京師號令,,同時簇擁少帝還京,。
畫外音:經(jīng)此一役,十常侍之亂方告平定,。先是有洛陽小兒在城內(nèi)傳唱童謠:“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敝链斯麘渥彙?p> 當下車駕返京,,前行不到數(shù)里,,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又有一枝人馬到來,。王允等不知何處兵馬,不由相顧失色,。
袁紹奮勇驟馬而出,,高聲喝問:來者何人?
繡旗影里一將飛出,,厲聲問道:天子何在,?
袁紹、曹操等聽其問得無禮,,俱各驚怒,。丁原卻已認出,來者正是西涼刺史董卓,。
呂布見狀不忿,,哼了一聲,一催坐騎,,便要上前放對,。
丁原急制止道:休得莽撞。來者乃是涼刺史董大人,,你我權且忍耐則個。
呂布聞說對面來者便是西涼刺史,,甚感驚奇,,遂按住轡頭,冷眼旁觀,,看他怎地,。
眾人不知董卓來意,齊看劉辯臉色,。少帝不知國舅何進檄召天下各鎮(zhèn)諸侯進京之事,,此時陡然見到西涼人馬到來,,一時沉吟不語,暗自思索對策,。
陳留王劉協(xié)此時年方九歲,,因見周圍有許多軍馬護駕,不由膽氣頗壯,,想要在皇兄面前顯示一番,,遂勒馬向前,向董卓喝叱道:對面來者何人,?敢在圣駕面前大呼小叫,!
董卓眼見陳留王區(qū)區(qū)稚齡少兒,但語氣頗為豪壯,,不由一怔,,順口答道:我乃西涼刺史董卓,奉大將軍檄命,,特來保駕,。
劉協(xié)高聲斥道: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
董卓不料眼前小兒竟有如此氣魄,料是親王貴胄,,又見丁原與諸大臣圍護車駕,,不由收了氣焰,慌忙下馬拜于道左,,山呼萬歲,。
陳留王唬住董桌,心中大定,,遂又以善言撫慰:西涼刺史千里勤王,,是個功臣。
董卓暗暗驚奇,,就車前拜叩少帝,,并奉酒食。
少帝略加撫慰,,詔命護駕還宮,。董卓領旨上馬,令西涼兵前導,,并州兵馬合后,,簇擁車駕回歸洛陽。丁原縱馬前來拜見,,董卓哼了一聲,,洋洋不睬,。
丁原身后呂布和張遼均各大怒,但因當著天子之面,,只得隱忍不發(fā),。
少帝劉辯當日還宮,見了何太后,,母子劫后余生如夢初醒,,俱各抱頭痛哭。
太后詔令撲滅余火,,檢點宮中,,卻不見了傳國玉璽,并許多庫中珍寶,,俱化為灰燼,。
少帝憐念兄弟劉協(xié),怕母親因國舅之死而忌恨董后,,又因忌恨董后轉而欲殺陳留王,,故將劉協(xié)留在自己身側,不使其離開半步,,并秘令胡車兒和臧霸暗地保護,。
胡、臧二人領旨,,應諾而去,。
少帝心知董卓、丁原等諸侯在京,,久必釀成大亂,,又請?zhí)笤t命擢升袁紹為都尉,曹操副之,,統(tǒng)領八尉禁軍,,以衛(wèi)內(nèi)宮。
太后心恨少帝庇護陳留王,,更恨袁紹和曹操殺害親弟何苗,,遂堅執(zhí)不準少帝所請。如此以來,,西園八尉便即群龍無首,,各自為政,亂成一團,。
董卓雖屯兵城外,但每日帶其數(shù)千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京都百姓俱都惶惶不安,。董卓為顯示自身威儀,且欲觀察百官反應,,每于下朝之際帶領兵弁出入宮庭,,略無忌憚。
后軍校尉鮑信見董卓日益跋扈,,遂向袁紹及司徒王允進言,,宜早日定計,除去董卓,。
袁紹及王允二人未得太后旨意,,皆說不可輕動,宜多加安撫為上,。鮑信一怒之下,,自引本部軍兵出京,徑投泰山去了,。
次日早朝,,何太后照例垂簾主政,詔命封賞平亂諸臣,,拜董卓大司空,、前將軍、鰲鄉(xiāng)侯,,總領京城禁軍及本部西涼兵馬,;并州刺史丁原加封執(zhí)金吾,卻無兵權,。
丁原大失所望,,本欲自回并州,卻又戀戀不舍,,于是駐兵城外,,心下猶疑不定。
呂布看出丁原心思,,進帳諫道:那董卓雖然跋扈,,手下不過三千兵馬。京中禁軍除后軍校尉鮑信出走,,其余尚有近兩萬兵馬,,都在曹操及袁紹、袁術兄弟手中,。那曹操及二袁本與董卓不和,,明公若與其聯(lián)手共除董賊,何愁大事不成!
丁原沉吟道:我欲除董卓久矣,。奈何我與袁家兄弟及曹操并無交情,,如謀不成,反遭其害,。不如遣張遼且回并州,,令張楊盡發(fā)并州兵馬前來,與董卓并力死戰(zhàn),!
即令張遼連夜趕回并州,,調(diào)兵前來。張遼得令,,飛馬出營而去,。
呂布見丁原不納自己計策,又走了膀臂張文遠,,暗自回營氣惱,。
董卓雖然表面跋扈,但自思營中只有三千人馬,,遠非西園八尉敵手,,因此忐忑不安。
謀士李儒獻計:大人何不行疑兵之計,,以震懾百官群僚,?
董卓:何為疑兵之計?
李儒:可令將部下人馬分為兩班,,輪番于夜間悄悄出城,,次日卻列隊自西門而入,擂鼓穿城而過,,又自東門而出,。如此十數(shù)次,則有數(shù)萬大軍之狀,,豈誰不懼,?
董卓大喜,便令部下李傕,、郭汜諸將,,照計而行。
如此十余日后,,滿朝文武見西涼軍馬絡繹不絕入城,,皆都大驚失色,也不知董卓到底還有多少人馬在城外,。袁紹,、曹操等西園七尉,,也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李儒見朝廷諸將不敢稍動,,即勸董卓以何太后所賜兵符,,令張濟、樊稠持至西園尉,,收攬七尉兵權。那西園七尉群龍無首,,見了兵符即降,,毫不費力。
少帝此時未及過問禁軍之事,,胡車兒和臧霸又只在內(nèi)宮應值,,一心保護少帝和陳留王安危,對宮外諸般變故,,自是一無所知,。
董卓得了西園之兵,隨后又將禁軍編入麾下,,登時兵強馬壯,,放眼京師中再無敵手。
盧植,、王允等眼見董卓以小博大,,這才知道中計,由此后悔不及,。
董卓心中大喜,,私下與李儒商議:我用先生之計,如今軍權在手,,朝廷已盡在掌握之中,。但我觀朝中文武各懷異志,袁紹等禁軍將領更是不服,,下一步將奈之何,?
李儒:主公欲收百官之心,只需一人入朝,,為公所用,。
董卓:何人具此人望?
李儒:議郎蔡邕,,文冠天下,,舉世仰為泰斗,門生遍于朝野,。十余年前,,因受中常侍曹節(jié)及將作大匠陽球迫害,去官還鄉(xiāng),浪跡江湖,。主公若得此人輔佐,,必得天下文人歸心。
董卓:某在西涼之時,,倒也早就聽說蔡邕名氣,,著實不小。但不知今在何處?
李儒:臣聞蔡邕剛自江南北返,,現(xiàn)在泰山閑居,。
董卓當即便令李儒修書,蓋上司空璽印,,發(fā)使前往泰山郡,,下令征召蔡邕入朝。
蔡邕收到公文,,因素聞董卓劣跡斑斑,,便推說年老有病,不能應征,,打發(fā)使者回報,。
董卓聞報大怒,罵道:蔡邕雖有人望,,也不過一介酸儒而已,。如此驕君傲上,實在可恨,!若是惹惱了我,,滅其三族,也只不過就是轉足之間事耳,。
便又檄令州郡刺史,,征召到府。蔡邕聞說風聲不善,,萬不得已,,且想起史子眇道長之托,也想入朝輔佐少帝劉辯,,當下只好辭別好友諸葛珪,,應命入京。
董卓見了蔡邕之面,,早就忘其抗命之過,,如獲至寶,異常敬重,,當即任命為代理祭酒,。旋即又覺不妥,,再推舉為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連升三級,遍歷三臺,,自古少見,。
接著又升任蔡邕為巴郡太守,卻又不舍其離朝,,再被留任侍中,。
蔡邕雖然寵辱不驚,心下也自感念董卓知遇之恩,。
少帝劉辯聞說蔡邕歸朝,這一喜更非小可,,立即詔命請至金殿,,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群臣,便公然以恩師稱呼,。同時心中想念蔡琰,,卻無由問候。
董卓既請蔡邕入朝為官,,又問李儒對付袁紹,、曹操等一班武將之策。
李儒:這個容易,。來日主公上朝,,可與群臣議廢少帝而立陳留王,以觀此班武將動靜,。順公者昌,,逆公者亡,此秦趙高指鹿為馬之計也,。
董卓:我觀當今少帝怯懦呆傻,,陳留王雖然年幼,而聰慧機智猶過今上,。以聰慧機智之主以代怯懦呆傻之帝,,倘終不為我所用,豈不弄巧成拙?
李儒:主公有所不知。少帝表面怯懦,,內(nèi)心頗多智狡,。且何太后在朝,文武大臣與何進有舊,,必誓死報效少帝,,此非主公所能挾制,。陳留王乃董太后撫養(yǎng)成人,,主公若詐稱與太皇太后同宗,,為其無罪而被鴆害昭雪,順其遺命立陳留王為帝,,則朝中必有因同情董后而順從主公者,。且自董后駕崩之后,陳留王無論宮內(nèi)宮外均無親信,,若被主公擁立為君,,除主公之外其還能用誰?如今朝廷無主,,主公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來日主公可于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之事,;百官有不從者當場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董卓聽罷大喜,即命次日在溫明園大排筵會,,遍請公卿,。
滿朝公卿皆懼董卓威勢,接到請柬,,無人敢予拒絕,。自是戰(zhàn)戰(zhàn)驚驚,前來溫明園中列座,,違心恭維董卓功德,,一時諛詞如潮。
酒行數(shù)巡,,董卓忽教停酒止樂,,起身厲聲道:吾有一言,你等眾官靜聽,。
眾人放下酒杯,,盡皆側耳恭聽。
董卓說道: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皇上懦弱不智,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先帝在時便欲立陳留王,,在座諸公人所共知。若非何進違制而行,,何有前日大亂,?某依先帝心意,并奉太皇太后遺旨,,欲廢少帝,,更立陳留王,諸位以為何如,?
說罷雙目炯炯,,遍視群臣。在場文武諸官聽罷,,面面相覷,,一時鴉雀無聲。
只聽澎地一聲大響,,一張桌案摔出翻倒,,盤盞散落一地,座中一人昂然直出,,立于筵前。眾臣視之,,見是并州刺史,、執(zhí)金吾將軍丁原。
董卓斜目睨視,,喝問道:丁建陽,,你有何話說?
丁原大呼道:當今天子乃是先帝嫡子,,并無過失,,你是什么東西,也敢輕言廢立,?
此言一出,,座中群臣哄地一聲,倒有一多半面呈贊佩之色,,各自以目示意,。
丁原仗著酒力,說了這番豪言壯語,,知道惹禍,,言罷抽身就走,頃刻間已奔至園門,。
董卓早知己言出口,,必有人反對,,但沒想到竟是舊部丁原,一時怒氣勃發(fā),,怒叱道: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眾武士,,不要讓那賊廝走了,,與我拿下!
幾個西涼軍士聞命而出,,挺戈上前阻攔擒拿丁原,。
說時遲,那時快,!早見從門側里跳過一條壯漢,,擋在丁原身后,手中大戟輕輕一劃,。那幾個軍士稍經(jīng)觸碰,,早已呼號倒地,傷臂折足,,站立不起,。
來者正是五原呂布。當時撥倒眾軍,,手持鐵戟擁護丁原出門,,無人敢當。
到了園門之外,,早有并州刺史帳下從人牽過坐騎,,簇擁二人上馬而去。
董卓被丁原如此一鬧,,氣了半晌,,恨恨不已,轉頭又問百官:丁原叛逆朝廷,,出言不遜,,他日我必殺之。適才吾之所言,,諸公還有什么話說,?
座中一人長身立起,卻是尚書盧植,,正言厲色道:明公此論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宮,;昌邑王造惡,,霍光告太廟而廢之,。今上聰明仁智,并無分毫過失,。公又無伊,、霍之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此為篡逆之舉,,絕不可行。
董卓大怒,,拔劍向前,,想要手刃盧植。盧植引頸待戮,,只是冷笑不已,。
座中急忙立起兩人,卻是侍中蔡邕,、議郎彭伯,。
蔡邕伸手,托住董卓持劍手腕,;彭伯擋在盧植身前,,躬身勸諫:明公不可。盧尚書海內(nèi)人望,,門人弟子遍及天下,。今若害之,惟恐天下震怖,。
董卓聞言,本來不以為然,;但扭頭看那托住自己手腕者,,竟是蔡邕,這才息怒,,還劍入鞘,,說道:若非看在蔡侍中面上,今日斷不饒此老兒,。
蔡邕與彭伯聯(lián)手救下盧植,,當下將其勸出園去。
司徒王允趁機向董卓說道:廢立茲事體大,,不可酒后相商,,應擇另日于公堂再議。
董卓一時無語可駁,,于是百官皆散,。
次日,,董卓正與李儒商議下步行止,家仆飛報進府:丁原引軍在城外,,點名搦戰(zhàn),。
董卓大怒,同李儒引軍出迎,。兩陣對圓之處,,只見大將呂布正在軍前驅馳,頭頂束發(fā)金冠,,身披百花戰(zhàn)袍,,胸擐唐猊鎧甲,腰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李儒見此,,急勸董卓:此乃丁建陽麾下大將,姓呂名布字奉先,,有萬夫莫當之勇,。昨日在溫明園中,保護丁原全身而退者,,便是此人,。主公切須回避,不可大意,。
董卓哼了一聲,,拍馬出到陣前,點名叫丁建陽答話,。
丁原縱馬出陣,,迎面而進,戟指董卓,,大罵篡逆之賊,。
董卓怒氣勃發(fā),未及回言,,對面陣中呂布已飛馬直殺過來,,沖進董卓陣角,便如劈波斬浪,,西涼諸將無人可敵,。
丁原見呂布沖動西涼陣角,隨后率軍掩殺。董卓仗著馬快,,繞陣而逃,。手下兵士擋不住呂布勢頭,敗退三十余里,,方得下寨安營,。
丁原雖然獲勝,但懼董卓兵多,,不敢追趕,,遂止住呂布,收兵返回本寨,。
呂布回營,,闖進丁原大帳,忿然道:前日大人不聽我勸,,致被董賊搶先奪了禁軍兵權,,先機盡失。今日董賊部下將佐未聚,,禁軍心懷狐疑首鼠兩端,,如我大獲全勝,其必反戈相向,,共擊董賊,。今日正好乘勝追擊,一戰(zhàn)而定,,緣何卻又回軍,?
丁原慍怒道:我本不欲與董司空爭戰(zhàn),都是你只知逞一時之勇,,這才出兵見陣,。你年少懂得甚么?兵法云十則圍之,,倍則攻之,,彼眾我寡,豈能深入敵陣,?若不是我,你便如喪家之犬一般,,哪里到得今日,?還不退!待張遼調(diào)來并州軍馬,,卻再商議,。
呂布一番好意,卻吃了一頓訓斥,心中懊惱,,回歸營帳,,悶悶不樂。即令小校整置酒菜,,一個人在帳中悶飲,,倍增惱煩。
正在一人獨酌,,百無聊賴,,帳前軍士入報:有個李肅,自稱是將軍同鄉(xiāng)故人求見,。
呂布想起自己年少家貧之時,,常受李肅接濟,今日人家來到帳前,,豈能不見,?遂道一聲有請,即站起身來,,出帳相迎,。
只聽門外一人笑道:豈敢擔得一個請字。賢弟別來無恙,!
話音未落,,李肅已步入大帳。
呂布深深一揖道:弟自并州投軍,,久不與兄相見,。不知賢兄今居何處?
李肅笑道:愚兄不才,,現(xiàn)在朝中任虎賁中郎將,。向聞賢弟一身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今日在城頭親見武勇,,真是名不虛傳。賢弟有此匡扶社稷之才,,小兄真是不勝之喜,。敢問賢弟,在丁刺史帳下?lián)魏温??定必是個將軍都尉,,或總領并州兵馬,亦未可知,。
呂布一張俏臉憋得通紅,,忙請李肅就座,,令軍校添加杯盞碗筷,再送一壇好酒進帳,。
二人敘禮落座,,呂布說道:不怕賢兄笑話,兄弟現(xiàn)在丁刺史帳下,,并無兵權,,只是一個行軍主薄而已。
李肅大為驚訝,,喟然道:何至于此,!似賢弟這般武勇天下無敵,怎能屈就區(qū)區(qū)文職,?聞說丁建陽與賢弟有父子之義,,說不定另有深意。
呂布面紅耳赤,,欲待發(fā)作,,無奈故人久別重會,只得隱忍,,自顧喝酒,。
李肅看出其中關竅,卻將話題一轉:賢弟是馬上將軍,,豈可無良馬相配,?小兄今日前來,有良馬一匹,,特為進見之禮,,贈予賢弟。
呂布正好借此話題撇卻尷尬,,遂起身道:如此,,承蒙賢兄厚意,牽來我看,。
遂與李肅攜手走出營帳,,觀看良馬。
帳外早有兩名軍士,,牽一匹紅馬相候,。此時見主人李肅陪著一員大將出來,知道來者必是呂布,,遂忙上前,,爭向呂布叩頭施禮。
呂布還了一揖,,即去看那戰(zhàn)馬。見其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紅,并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自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果是世間稀有的寶馬,。
李肅察言觀色,知道呂布早已心動,,趁機問道:看賢弟臉色,,莫非識得此馬?
呂布答道:小弟在黃公山上學藝之時,,師父曾教以馬譜,,故能識得此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不知可是,?(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