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三二六年,,乃東晉咸和元年,,成漢玉衡十六年,,漢趙光初九年,,后趙八年。
慕容廆與段氏和睦而處,,力勸段牙遷都,,于是段牙徙都令支。
段疾陸眷之孫段遼欲奪其位,,便以徙都為罪,,十二月率國人攻擊段牙,,殺之自立。
段氏自此日益強盛,,其地西接漁陽,,東界遼水,統(tǒng)轄胡,、晉三萬余戶,,騎兵四五萬人。其時北代王拓跋賀傉病故,,其國中百官擁立其弟拓跋紇那為主,亦稱代王,。
是年六月,,晉徐州刺史劉遐病卒。成帝甚為哀憫,,詔命厚葬,,以幼子劉肇襲其父爵。并令郗鑒繼任徐州刺史,,郭默兼領(lǐng)劉遐部眾,。
郗鑒既領(lǐng)徐州刺史,次日辭帝起行,。
當時王導(dǎo)雖然稱疾不朝,,但聞?chuàng)从眼b離京,于是私下餞行相送,。
咸和元年八月,。庾亮深忌陶侃在外擁有重兵,遂調(diào)溫嶠鎮(zhèn)守武昌,、王舒居于會稽,,以固軍權(quán);又命增修加固石頭城墻垣,,嚴加防備,。
同年十月,御史中丞鐘雅彈劾司馬宗謀反,。庾亮不問青紅皂白,,立即捕殺司馬宗,三子廢為庶人,。同時將其兄太宰司馬羕貶為弋陽縣王,,大宗正虞胤左遷桂陽太守。
司馬宗之死,,成帝并不知曉,,后久不得見,,便問國舅庾亮:向日白頭公公何在?
庾亮答道:因謀反,,被誅矣,。
成帝聞言淚下:舅言人作賊,便殺之,;人言舅作賊,,當如何?
庾亮聞言不知所措,,懼而變色,。
丹陽尹阮孚向與庾亮交好,此時見其狂悖,,便對家人道:今江東創(chuàng)業(yè)尚淺,,主幼時艱。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一日掌權(quán),便作威福,,以我觀之,,禍將及身矣。
于是次日上朝,,求出為廣州刺史,,成帝從之。由此庾亮勢孤,,更失遠近之心,。
字幕:晉咸和元年十月,河北鄴城,。
后趙皇帝石勒用右長史,、國舅程遐之計,詔命營建鄴地宮室,,讓王世子石弘鎮(zhèn)守鄴城,,配備禁兵萬人,車騎將軍所領(lǐng)五十四營軍士,,亦全部配署在鄴,;并令驃綺將軍兼門臣祭酒王陽,專統(tǒng)六夷部卒,,輔佐石弘,。
石虎經(jīng)營鄴城多年,又自居功勞巨大,,見鄴城為世子所占,,因此怨恨程遐,。
待修筑三臺之時,朝廷明令石虎舉家遷移,。石虎舉眾向北,,攻擊代王拓跋紇那,雙方戰(zhàn)于句注山陘北,。拓跋紇那戰(zhàn)敗,,遷都至大寧以避敵禍。
此時東晉庾亮攬政,,以為蘇峻擁兵歷陽,,早晚必為禍亂,遂欲下詔征之入朝圖之,。
正要書寫詔旨,,被司徒王導(dǎo)看見,遂執(zhí)其握筆右手,,勸道:以某所見,此詔一出,,蘇峻必不奉詔,,且速其反。公且容之,,待朝廷穩(wěn)定,,徐徐圖之,有何不可,?
庾亮:今其縱不奉命,,為禍猶淺;若復(fù)經(jīng)年,,不可控制,,則猶七國之亂、八王之禍也,。
卞壺:蘇峻今擁強兵,,逼近京邑;一旦逼其變亂,,易為蹉跌,,不可收拾,公宜深思,。
庾亮見二公意見一致,,心中嫉恨,亦不肯聽,。
當時溫嶠在江州聞知此事,,亦使人快馬入京,,上書勸阻庾亮。
庾亮反而上來文人脾氣,,竟至大怒,,皆不聽從。
蘇峻在歷陽亦聞?wù)f將被征召之事,,遂遣部下行軍司馬詣京,,至庾亮府代為固辭。
庾亮亦不許,,乃命有司下詔,,征蘇峻為大司農(nóng),使其弟蘇逸代掌其部眾,。
蘇峻大怒,,遂不應(yīng)命,果然就此舉兵謀反,。
溫嶠聞報蘇竣抗征謀反,,便欲率麾下之眾東下,護衛(wèi)建康,;三吳之地郡守刺史聞之,,亦皆響應(yīng)溫嶠,欲起兵來討蘇峻,。
庾亮聞?wù)f,,急使人下書于溫嶠道:某憂西陲之患,猶過于歷陽,;望公謹守此處,,無過雷池一步,便是擁護朝廷,。
溫嶠奉命,,只得按兵不動。庾亮復(fù)致書與蘇峻,,責其反狀,,勸其應(yīng)詔受職。
蘇峻回書:某若進京,,豈得活命乎,?我寧可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我山頭也,。
庾亮觀書大怒,,于是預(yù)備迎敵。
蘇峻見此,,便與副將劉仁商議:事已至此,,不得不反,。卿有何計教我?
劉仁:今聞豫州刺史祖約與庾亮不睦,,怨望朝廷,。其部下兵精糧足,明公若遣人持書,,推其為盟主,,共討庾亮,共除君側(cè)之惡,,則祖約必從,,大事成矣。
蘇峻:此計大善,。
于是遣使持書來見祖約,,請為聯(lián)盟,共討庾亮,。
祖約大喜,,回書即刻以兵應(yīng)之,遣使回報蘇峻,。
內(nèi)史桓宣苦諫:使君不可,。公欲為雄霸,若助朝廷討伐蘇峻,,則威名自舉,易成大功,。今乃與其俱反,,是為天下共賊也,安得久乎,?
祖約痛恨庾亮不重用自己,,不聽桓宣之勸。
桓宣遂與祖約絕交,,留書而去,,誓死再不相見。祖約不以為意,,即遣兄祖逖之子祖沛,、祖渙,女婿許柳率兵二萬,,前來會合蘇峻,,合兵共得五萬余人,來襲姑孰,。
蘇峻叛軍既發(fā),,朝廷已經(jīng)得知,。庾亮集齊文武于朝堂,共議對敵之策,。
尚書左丞孔坦,、司空司馬陶回進言:應(yīng)趁蘇峻大軍未至,遣兵斷絕阜陵,,守江西當利諸渡口,,則彼寡我眾,一戰(zhàn)決勝,。我不先往,,待敵兵先至,則京師人心危駭,,難與戰(zhàn)矣,。
王導(dǎo):善哉,二公良言,!
庾亮眼光掃視三公,,知其所言不差,但疑其聯(lián)手與自己抗衡,,一時猶豫不決,。
數(shù)日之后,前線哨馬入報:蘇峻遣部將韓晃攻陷姑孰,,取其鹽米錢糧,,以供三軍。
庾亮聞報,,此時方悔,,急使左將軍司馬流率軍三萬,據(jù)慈湖以拒叛軍,。
此時宣城內(nèi)史桓彝聞蘇峻反叛,,勃然大怒,便欲起兵勤王,。
長史裨惠諫道:今郡兵寡弱,,久未陣戰(zhàn);且若傾兵而出,,山民若來擾亂,,當復(fù)如何?將軍宜按兵不動,,靜待其變可也,。
桓彝厲色斥道:見無禮于其君者,若鷹隼之逐鳥雀。今社稷危殆,,義無晏安,,我何敢論其寡弱,坐視成敗耶,!
乃慷慨流涕上書朝廷,,并將全城精銳盡出,屯于蕪湖,。
布置軍馬未定,,韓晃大軍掩至?;敢捅?,與戰(zhàn)不利,退回宣城,;韓晃復(fù)引得勝之兵來攻,,桓彝又復(fù)退守廣德。
徐州刺史郗鑒聞?wù)f蘇峻反叛,,亦上書朝廷,,要求率領(lǐng)所鎮(zhèn)部兵,往赴國難,。朝廷恐后趙趁機入寇,,下詔不許動徐州之兵,于是郗鑒未敢南行,。
叛軍與朝廷之兵對峙年余,,勝敗未分。
咸和三年,,溫嶠欲救建康,,率軍屯集于江州城外以待。
蘇峻意欲速戰(zhàn)速決,,遣使催促韓晃進兵,,前至慈湖,。
司馬流為人平素怯懦,,聞而大懼,以至吃飯之時,,夾菜不能送到嘴中,,湯汁淋漓,灑滿前襟,。聞報韓晃遣將在營外罵陣,,只得出城迎戰(zhàn),勉強列陣,。
鼓角聲中,,韓晃驅(qū)軍大至,,沖入陣中,一刀將司馬流斬于馬下,。官軍潰敗,,逃回建康。
蘇峻聽聞前方得勝,,自率大軍橫江而下,,將欲南渡,進擊建康,。庾亮將兵出拒,,連戰(zhàn)連敗,漸至危殆,。
陶回復(fù)又進言:蘇峻積年領(lǐng)兵,,頗曉軍機。其知石頭城有重兵把守,,不敢率水軍沿江直下,,必舍舟登岸,引步兵向小丹陽南兼道而進,。我宜先伏兵在此,,則蘇峻一戰(zhàn)可擒。
庾亮見陶回夸蘇峻善會用兵,,心中不喜,,又不用其計。
蘇峻果如陶回所料,,遣兵從小丹陽步行前來,。只因夜間迷失方向,至天明方尋道至青溪柵,,整列隊伍,,令扎營造飯傳餐。
伏路軍探知,,回報城中,。
庾亮大悔道:我不聽陶回之計,今果中賊人之謀,!
只得下令,,命將重兵列于宣陽門內(nèi),以待敵人來攻,。建康城中滿朝權(quán)貴聞?wù)f叛軍兵臨城下,,恐再罹禍亂,家財不保,均先顧自家,,急遣家人順江東下避難,。
惟有左衛(wèi)將軍劉超,獨送妻孥家人入于宮中陪伴后妃,,以安天子之心,。
成帝聞叛軍兵臨城下,不由大驚失色,,急請舅公庾亮遣將御敵,。庾亮無將可派,只得詔命卞壺引兵出城,,以敵蘇峻,。
當時卞壺背生癰瘡新愈,創(chuàng)口未合,,只得扶痛而起,,頂盔貫甲,率城內(nèi)禁軍出西陵,。蘇峻兵盡為精銳,,勇不可當,卞壺大敗,,復(fù)拒敵兵于青溪柵,。
蘇峻令趁風(fēng)放火,焚燒朝廷臺省諸營皆盡,。卞壺眼見勢危,,大喝一聲,尋蘇峻交戰(zhàn),,背上瘡口崩裂,,血透戰(zhàn)袍而死。其二子卞胗,、卞盱各引部兵來救其父,,亦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
尸體運回城中,,卞壺妻裴氏撫尸哭道:父為忠臣,,子為孝子,我卞氏一門復(fù)有何恨,!
朝臣聞之,,皆嘆息謂: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集于卞氏一門!
蘇峻既殺卞壺父子,遂引兵殺入石頭城來,。丹楊尹羊曼據(jù)守云龍門,,與黃門侍郎周導(dǎo)、廬江太守陶瞻拼力抵抗,,亦都戰(zhàn)死,。
庾亮領(lǐng)兵在宣陽門準備抵抗,士卒尚未成陣,,便見蘇峻兵大至,,遂皆棄甲逃走。庾亮見不能戰(zhàn),,便與三位胞弟引數(shù)百親兵逃離,,意欲出奔潯陽,投靠溫嶠,。
侍中鐘雅正襟守立宮門,,問道:大人欲往何處?
庾亮自覺慚愧,,順口說道:我去搬外兵回來,,匡扶國難。朝廷之事,,凡委托于公,。
鐘雅冷哼一聲,答非所問:今日棟折榱崩,,是誰之咎耶,!
庾亮臉色一紅:今日之事,不復(fù)言也,。卿當觀我此后克期之效耳,!
鐘雅大笑:事已至此,還有甚么克期之效,?我想足下當不愧晉文公之主將荀林父耳,!
庾亮被他接連喪白數(shù)語,羞惱成怒,;不敢再行耽擱,,只得轉(zhuǎn)身而去,急逃出城,。
鐘雅冷笑不止,,轉(zhuǎn)身入宮,與右衛(wèi)將軍劉超侍立成帝左右,。
黃門李義驚懼欲逃,,私勸鐘雅同走,。鐘雅朗聲對道:某身為文官,只恨無力上陣殺敵,,國難不能救,;若君危亦不能濟,妄圖逃遁求免,,則恐后被董狐執(zhí)簡寫死耶,!
李義見勸之不聽,只得含愧而去,。
王導(dǎo)上殿,,喝令侍中褚颯:外兵入宮,至尊天子當御正殿,,豈能避于后宮,!
褚颯聞此,即入內(nèi)殿,,懷抱成帝登太極前殿,,正襟危坐帝位。
王導(dǎo)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凱共登御床,衛(wèi)護成帝,。劉超,、鐘雅、褚颯則率百官,,分立階下左右兩班,。又有太常孔愉,,盛具朝服守衛(wèi)宗廟,。
鐵甲鏗鏘響處,蘇峻引兵直入太極殿,,高聲叱令:侍中褚颯,,引領(lǐng)百官下殿。
褚颯亦大聲喝叱:天子在此,,蘇冠軍前來覲見陛下,,軍人豈敢持兵上殿侵逼至尊!
諸兵為其震懾,,不敢上殿,,轉(zhuǎn)入后宮,驅(qū)役百官,,掠奪宮人,,裸剝士女身上華衣,。宮中時有布帛二十萬匹,金銀五千余斤,,錢億萬之巨,綢絹數(shù)萬匹,,皆為蘇峻軍士掠奪凈盡,。
蘇峻自引甲士數(shù)百,登于太極殿上,。
王導(dǎo)喝道:圣上在此,,誰敢無禮!
蘇峻只得跪倒參拜,,與軍士高呼“萬歲”,。
成帝見其如此,驚魂稍定,,問道:卿不候宣詔,,因何帶兵入京?
蘇竣奏道:中書令庾亮為政不公,,賞罰不明,,苦虐百姓,又欲殺微臣,。臣今無奈起兵,,亦為社稷,豈敢叛亂朝廷,!
成帝:今庾亮外逃,,不在朝中,卿何不退兵,?
蘇峻:臣今入朝,,實欲輔政于陛下,未曾封爵,,故不敢退兵,。
成帝:既是如此,卿欲何授,?
蘇竣:司徒王導(dǎo)德望于萬民,,宜先復(fù)其本職。祖約廉能,,可為侍中,、太尉、尚書令,;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wèi)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臣愿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其余百官可守舊職,獨庾亮兄弟不許復(fù)任,。
成帝:準卿所請,,速退甲兵。
自此蘇峻駐軍在京,,與祖約二人共同把持朝政,,驅(qū)役百官擔泥負土登筑蔣山,又裸剝士女,,令其被逼以草席或泥土蔽體,,哀號之聲遍于宮庭內(nèi)外。
時有弋陽王司馬羕因前年被庾亮免職降爵,,閑居府中,;此時見朝中風(fēng)云突變,于是主動來見蘇峻,,稱述其功德巍巍,,不讓先賢伊尹、霍光,。蘇峻大喜,,便令其官復(fù)太宰原職。
因見朝中再無與己作對之人,,蘇峻以為吳郡時為庾氏家族把持,,復(fù)又派兵攻吳。
吳國內(nèi)史庾冰不敵蘇軍,,一戰(zhàn)而敗,,逃亡會稽,蘇峻于是派侍中蔡謨?nèi)螀菄鴥?nèi)史,。
是年三月,,皇太后庾氏因見庾亮兵敗身竄,恐怕禍及家族,,終至憂慮而崩,。百官遂奉成帝舉哀葬之,謚號為穆皇后,。
蘇峻料知天下必將太后之死歸罪于己,,又恐諸鎮(zhèn)起兵來伐,于是率軍離開建康,,退駐蕪湖,,并深慮必有后變,,日夜不安。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蘇峻,,再說庾亮。
庾亮率三弟及數(shù)百隨從來到潯陽,,投奔溫嶠,,二人相見,淚眼相望,。
溫嶠:庾公,,朝政何至不堪如此,!
庾亮:蘇峻造逆,,萬死難贖其罪。太后有詔,,命溫公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復(fù)加郗鑒為司空,,共同發(fā)兵,,討賊靖難。
溫嶠:蘇峻未平,,某不受職,。今便起兵討伐蘇峻,分兵兩萬與公,,并力討賊可也,。
夏四月,范汪自建康而至,,與溫嶠,、庾亮二人相見。
庾亮:范公來得正好,。而今朝廷事體如何,?
范汪:蘇峻雖掌朝綱,但政令不一,,貪暴縱逆,,官民皆恨,正宜及時進討,。
庾亮大喜,,即命范汪為參護軍事,因與溫嶠互相推為盟主,,各自辭謝不已,。
溫嶠從弟溫充遂道:你二公既相推辭,,則無人能敵蘇峻。征西大將軍陶侃位重兵強,,又極善用兵,,心懷忠義,何不共推其為盟主,,則大事可濟,。
二人聽罷,同聲道好,,遂聯(lián)名修書,,派督護王愆期持書到荊州,共推陶侃為盟主,,請其興兵共赴國難,,討伐蘇峻。
王愆期便至荊州來見陶侃:今有庾,、溫二公聯(lián)名書信在此,,皆推明公為盟主,請共赴國難,,同討蘇峻反叛之罪,,以建不世之功。
陶侃因先帝臨死,,未命自己為輔政大臣,,心中不快,于是拒絕其請:你回見溫平南公,,則說某乃征殺疆場外將,,不預(yù)朝廷大事,亦不敢僭越,,妄興大兵,。
王愆期見話不投機,不敢多說,,只得告辭還至潯陽,,回復(fù)溫嶠:陶侃不肯發(fā)兵。
庾亮大怒:主上有燃眉之急,,社稷有倒懸之憂,,彼猶含小忿而廢大義,不肯勤王,!
溫嶠勸道:既如此,,我一面使人再去荊州請?zhí)展d兵赴難,一面自引兵先行便了。
乃復(fù)修書道:仁公既不欲興兵,,且宜自守本鎮(zhèn),,某與庾公先下建康可也。
參軍毛寶在側(cè),,諫道:明公可改書“必與陶公俱進”,,不可作含糊之語。
溫嶠大悟,,急改其書,,再遣信使,急發(fā)荊州,。
陶侃細觀溫嶠書信,,見有俱進之約,無可奈何,;卻又不想接受庾亮管轄,,遂遣部將督護龔登:你可率引精兵一萬,前赴溫嶠之約,,聽其號令,。
龔登聽命,,引兵起行,,來與溫嶠匯合。
溫嶠即得荊州援助,,于是自率部兵七千人眾,,與庾亮、龔登誓師起行,。先發(fā)檄文,,使人呈報朝廷尚書省,并移告各鎮(zhèn),,共發(fā)各州郡義兵,,以討蘇峻、祖約,。
誓師已罷,,溫嶠引兵既登戰(zhàn)船,涕泣曉諭眾軍,,解纜欲發(fā),。
不料便在此時,陶侃卻又反悔,,使人持令追及龔登,,命其還歸荊州。龔登不敢違背,便要引軍而還,。
溫嶠苦苦留之,,又親修書信,使王愆期星夜送呈陶侃,。其書略云:
行軍以討逆者,,有進無退,可增而不可減,。今已移檄于遠近各郡,,言于盟府,惟須仁公軍至,,便可齊進,。公若返軍,遠近疑惑,,成敗之由,,將在于此,則公罪莫大焉,。當今之計,,仁公進則為大晉忠臣,參桓文之功業(yè),;退當以慈父之情,,雪愛子之痛恨。且峻,、約無道,,天下無不切齒,敗之必矣,。今我盟軍以順討逆,,如石投卵,其誰不知之,?仁公若復(fù)召兵以還,,是為敗于幾成,而或者遂謂仁公緩于討賊,,實則助逆也,。其后雖悔難追,愿深察之,。
陶侃細覽溫嶠之書,,不明“雪愛子之痛恨”所指,一時猶豫不決,。
王愆期觀其顏色意動,,遂進言道:彼蘇峻者,乃豺狼也,世人皆知,。如來日得遂其志,,明公寧有容身之地耶?某謂明公宜火速自行,,則諸鎮(zhèn)同赴國難,,大功可成矣!
正說至此處,,忽聞府門外一陣痛哭之聲大起,,繼而門軍來報:公子陶瞻前日拼死護衛(wèi)京師,與蘇峻叛軍作戰(zhàn)時被殺,,現(xiàn)由家將收得公子尸骸,,送還于府中。
陶侃聞報大驚,,啊也一聲大叫,,倒于地上,昏厥半日,,家人屢叫方蘇,。
家將急救還醒,陶侃放聲大哭,,乃悟溫嶠書中之語,,即令整軍,親自頂盔貫甲登舟,,不顧親子喪葬殯殮之事,,揮荊州水師兼程而進,,來與溫嶠大軍會合,,同進建康,來伐蘇峻,。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荊州,再說徐州,。
廣陵城內(nèi),,刺史府中。郗鑒當日接到溫嶠與庾亮討逆檄文,,便與部將商議勤王對策,。彼時廣陵糧少城孤,鄰近后趙大軍,,見今說要南下勤王,,諸將不由面呈難色,沉默不語。
郗鑒便謂諸將:今主上幼小,,被蘇賊叛逆,,污亂朝廷,全無綱紀,。我受先帝皇恩,,此用命報效之時,豈能臨難退步,?愿起兵以死報國,,望汝等亦各盡忠,同赴國難,,不得推延,。
言罷,流涕不止,。諸將為其忠義之心感動,,皆道:愿隨使君討賊,萬死不辭,!
于是聚眾誓師,,起兵討伐蘇峻。
字幕:郗鑒,,字道徽,,高平郡金鄉(xiāng)縣人,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
鏡頭閃回,,敘述郗鑒來歷。
郗鑒自小孤貧,,仍然博覽經(jīng)籍,,即使耕作時仍吟詠不斷,以儒雅著名,。及年稍長,,出任趙王司馬倫掾?qū)伲X趙王有奪權(quán)篡位之心,,便稱病辭官,。司馬倫篡位稱帝,黨羽都擢升要職,,但郗鑒則閉門自守,,不與其接觸。
惠帝復(fù)位,,郗鑒參司空軍事,,后歷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后值永嘉之亂隱居鄉(xiāng)里,,貧甚饑餒,。鄉(xiāng)人有黃長者因慕郗鑒名德,每日前來相請,,至家共食,。時家中有兄子郗邁,外甥周翼年幼,,并與相依為命,,郗鑒常攜二人至黃家就食。
黃長者道:州中饑饉,,各難活命,。某以君賢,故省儉家用供養(yǎng),,但恐不能兼其二子,。
于是郗鑒此后獨自前去就食,但存余食于兩腮還家,,復(fù)吐出與二小兒食之,,因此度過饑年,得養(yǎng)二子復(fù)存,。其后避亂過江,,郗邁位至護軍,周翼位至剡縣令,。
永嘉五年,,漢軍攻陷洛陽,郗鑒被乞活軍陳午部眾所獲,。后陳午兵敗,,郗鑒因趁其潰散時逃脫,回歸故鄉(xiāng),。
州中人士感于郗鑒恩義,,于是推舉為主,遂聚一千余戶,,遷至魯?shù)貛F山避難。
永嘉亂后,,司馬睿鎮(zhèn)守江左,,以郗鑒為龍驤將軍、兗州刺史,,出鎮(zhèn)鄒山,。當時一個小小兗州,,以郗鑒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蔡謨?yōu)槔什?,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并稱“兗州八伯”,。
永昌元年,明帝即位后因畏懼王敦,,便以郗鑒為外援,,命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jié),,鎮(zhèn)守合肥。王敦十分忌憚,,于是表請郗鑒為尚書令,,征召回朝。
郗鑒回建康時經(jīng)過姑孰,,并與王敦相見,。
王敦設(shè)宴相待,席間與郗鑒談?wù)摌窂V,、滿奮優(yōu)劣,。
郗鑒昂然說道:大丈夫潔身北面侍君,謹守三綱之義,,怎可偷生變節(jié),,居于天地之間!若果天道已終,,亦當隨之存亡,。彼滿奮背君小人,如何與樂廣相比,!
王敦心中無君,,聞而大為不滿,本欲扣而不遣,,終懼其名望地位,,只得將其釋放。
郗鑒回朝便與明帝商議平滅王敦之事,,復(fù)以尚書令統(tǒng)領(lǐng)各屯營御敵,,又派兵奇襲大敗王含軍,,四方義兵亦風(fēng)起云涌,最終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明帝駕崩,,郗鑒與王導(dǎo)、卞壺,、溫嶠,、庾亮、陸曄等接受遺詔,,輔佐成帝司馬衍,,因而晉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加領(lǐng)徐州刺史。
閃回結(jié)束,,書歸正本,。
郗鑒接受詔命,設(shè)立壇場,,宰殺白馬盟誓,,登壇慷慨陳辭,激勵眾將,,三軍士氣大振,。
三軍即發(fā),郗鑒修書一封,,告知溫嶠:蘇賊欲挾持天子?xùn)|入會稽,,將軍當先立營壘,屯據(jù)要害,,然后堅壁清野,,據(jù)守京口。至?xí)r賊軍攻城不拔,,野無所掠,,則必自潰。
溫嶠覽郗鑒之書,,深以為然,,遂依其計而行。
咸和三年,,各路勤王諸軍共起,,皆推舉陶侃為盟主。
郗鑒乃自領(lǐng)大司空,,加都督揚州八郡軍事,,率眾渡江,在茄子浦與陶侃會合,。更修筑白石堡壘,,以為盟軍總部,號令勤王諸軍,。
字幕:咸和三年,,仲夏五月,潯陽大營,。
陶侃率軍到達潯陽,,遣使約會溫嶠及庾亮,商議軍機,。
溫嶠接書,,便要與庾亮離營赴會。帳下諸將皆都諫止,,并相議論:陶公初始不肯發(fā)兵,,因是懷恨庾公。今必先殺庾公以謝天下,,然后起兵討伐蘇峻,。主公此去,兇多吉少,!
庾亮聞言以為有理,,不由大懼,便欲引兵別處鎮(zhèn)守,,借以避之,。
溫嶠止道:不可。陶公之恨,,乃因誤信人言,,不明真相。公可效趙國廉頗負荊請罪,,則陶侃必不傷害于公,。今若避去,反構(gòu)成怨,,無由解釋矣,。
庾亮即用溫嶠之計,肉袒負荊至陶侃軍營,,入帳便即跪倒:某行為乖悖,,得罪天下,并致蘇峻叛逆,,使少主蒙難,;今特來謝罪,,領(lǐng)受陶公重責,不敢含怨,。
陶侃急止其跪,,冷諷道:庾元規(guī)今日乃肯拜陶士行耶?昔君侯修筑石頭城以拒老朽,,今日反來自動求見,,何哉?
庾亮自責:先帝遣詔托輔,,司徒王導(dǎo)及中書令卞壺皆在場親見,,某豈敢隨意裁除明公?至于修筑石頭城,,是防諸侯懷有異志者,,豈敢又疑于明公哉?若果有此,,天地不容,!
說罷淚如雨下。陶侃終乃釋然,,親手扶起:原來如此,。某心量狹窄,亦相戲耳,!
二人由此釋嫌,,重歸于好。溫嶠在外聽得清楚,,亦進帳來會,。
次日,三人遂同起軍以趨建康,,共率大軍十四萬,,旌旗綿延百里不絕。
勤王之兵大舉進發(fā)之時,,早有人快馬報至姑孰,。
蘇峻聞報大驚,急引軍還朝,,召集百官說道:今陶侃起兵,,欲劫奪天子,必傷及百姓,。建康城兵甲未精,,城廓不周,難以堅持,不如暫且移都石頭城,,候太平之時再還舊都,。
王導(dǎo)出班說道:建康雖兵甲未精,城池不固,,但是龍興之所,,太廟先陵所在,,豈可一旦離棄,,委與亂兵!石頭城雖固,,宮省臺司全無所居,,如何號令天下?都城甚不可移,。
蘇峻不從,,將肋下長劍抽出一半,威脅滿朝公卿:我意已決,,違令者斬,!
于是王導(dǎo)及百官無人敢言,成帝只得哭泣從之,。
次日,,蘇峻載備車輛,請?zhí)熳拥擒?。當時大雨泥濘,,劉超、鐘雅徒步隨侍皇帝左右,,蘇峻使人牽馬與二人,,二人皆推辭不騎,而發(fā)悲哀慷慨之語,。
蘇峻心下異常厭惡,,便欲殺之,只因顧忌眾官物議,,暫且隱忍而已,。
當日至于石頭城內(nèi),安頓車駕,。蘇峻部下將士每日在帝前粗言惡語,,毫無君臣禮法。
惟有劉超,、鐘雅,、荀崧、華桓、卞潭諸臣,,常侍天子左右,,繾綣朝夕,謹守臣節(jié),。
王導(dǎo)留守建康,,密令禁軍統(tǒng)領(lǐng)張凱以太后詔諭三吳,各起義兵援救建康,,除賊勤王,。
會稽內(nèi)史王舒得到太后詔命,命人召來都督護庾冰,,將城內(nèi)部兵盡行委之,,使行奮武將軍之責,領(lǐng)兵一萬西渡浙江,,前來討伐蘇峻,。
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nèi)史蔡謨及前義興太守顧眾等聞之,,無不舉兵響應(yīng),。
虞潭母親孫氏識鑒過人,聞子起兵勤王,,召至內(nèi)堂謂道:今天子受困于石頭城,,正是我兒效命盡節(jié)之時。休以我年老為慮,,只顧舍生取義可也,。
乃盡出嫁資環(huán)佩珠寶等物以為軍費,又盡令家僮從軍,,眾皆感佩,。
至此三吳之軍大起,據(jù)于建康之東,,與陶侃西軍遙相呼應(yīng),,對蘇峻成夾擊之勢。
蘇峻聞三吳東部兵起,,不由大慌,,急遣部將管商,率兵五千前往拒之,。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三吳軍馬,先說西路勤王之兵,。
陶侃,、溫嶠前軍至茄子浦,,在江中扎好水寨。溫嶠因知蘇峻兵善于步戰(zhàn),,遂傳禁令:三軍只在江中屯扎,,有擅自上岸者殺無敕。
參軍毛寶時為南軍先鋒,,正在水寨中坐地,。忽有伏路小校來報:稟將軍,今有蘇峻押糧軍五百人,,并無大將引領(lǐng),,押解軍糧一萬斛送往祖約軍中,距此十里,,將要過去了也,。
毛寶聞報大喜,便令部將:與我上岸襲殺護軍,,奪其軍糧。
部下諸將皆道:溫公剛下禁令,,我等若違令上岸,,必然獲罪。
毛寶慷慨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從,。溫公雖然有令軍士不得上岸,但今有人押送米糧與敵,,使其飽食殺我,,又無大將護衛(wèi),豈可視其可擊,,而不上岸擊之耶,!
于是引兵大喊上岸,前往截取,。
蘇峻送糧軍早知溫嶠軍令,,故此敢于招搖過市,不料竟有軍士違背將令上岸殺來,,故而無備,,吶一聲喊,盡棄軍糧輜重而逃,,萬斛糧米盡為毛寶所得,,押回大營,分給三軍,。
祖約軍未得糧助,,于是陷于饑饉。
毛寶奪了蘇峻軍糧,遣人前往大營報功,,并向溫公請罪,。
溫嶠不怪其罪,反錄毛寶大功,,表奏毛寶為廬江太守,。陶侃亦表請王舒、虞潭二人分領(lǐng)監(jiān)浙東,、浙西軍事,,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朝廷皆從其奏,。
于是郗鑒遂率眾渡江,,與陶侃、溫嶠會兵,,舟師連帆而起,,直指石頭城。
石頭城中,,蘇峻正無計可奈,,忽聞前方探馬入報:今有陶侃軍屯于查浦,溫嶠軍屯沙門浦,,遮蔽江面,,不知多少兵眾,距石頭城僅有半日路程,,請將軍早為預(yù)備迎敵,。
蘇峻聞報心中畏懼,乃擊鼓升帳遣將:兵臨城下,,其事急矣,。命我弟蘇逸守城,某自引兵五萬出城屯扎,,與城內(nèi)守兵以為犄角之勢,。
蘇逸:兄長只管去,此城交與小弟,,百無一失,。
與此同時,陶侃大集各路軍馬,,于石頭城下扎住,,亦升帳聚將,商議進兵攻打石頭,。
部將李相進言:請主公先筑白石壘于江邊,,使人上岸守之,,以利于棄船登陸作戰(zhàn)。
陶侃從之,,命于江邊修筑石壘,,并使庾亮引一萬軍上岸固守。
蘇峻見對方修筑石壘,,知其用意,,屢次遣將來攻。庾亮死守,,蘇軍皆不能克而退,。蘇峻心下大憂,急聚諸將商議,。
參軍匡孝進言:賊軍石南寨兵少勢孤,,末將請引軍抄小路襲其寨后;明公再使公子碩以兵攻其前壘,,兩下夾攻,,其寨必破。南寨既得,,則白石壘不攻自破矣,。
蘇峻欣然從之,既令照計而行,。
匡孝便率三千精騎士卒,下令飽食戰(zhàn)飯,,當夜三更抄小路直至陶侃聯(lián)軍南小寨之后,;蘇峻復(fù)使其子蘇碩引五千兵士,去攻打寨前,。
蘇碩率軍潛出,,行至半夜,已到白石南寨,,于是下令鼓噪直進,,順風(fēng)放火。
聯(lián)軍營中主將趙胤不防敵軍夜至,,從夢中驚醒,,急尋披掛扎束,出帳上馬,,沖出營來,。迎面正遇蘇碩,兩馬相交,,戰(zhàn)在一起,。
斗不數(shù)合,,只聽后面喊聲大起,原來是匡孝引軍從后面透營而入,,到處放火,。
登時營中火焰張?zhí)欤w胤部眾尋兄喚弟,,亂作一團,。王舒騎馬穿營而逃,部將祖茂拼死步從,,保護殺出,,逃回江上水寨大營。
趙胤見前后受敵,,撥馬回走,,回頭看時,匡孝在后緊追不舍,。趙胤回身連放兩箭,,均被匡孝躲過,再放第三箭,,因用力過猛,,卻將弓弦拉折,遂棄弓箭于地,,縱馬穿林而走,。
匡孝見趙胤入林,恐有埋伏,,不敢復(fù)追,,回馬尋到本部人馬,盡燒白石南寨而回,。蘇碩亦鳴金退軍還城,,還報其父。
蘇峻大喜,,重賞二將,。
溫嶠聞南寨有失,急命王愆期率戰(zhàn)船百只,,水軍五千人出戰(zhàn),,蘇峻復(fù)使匡孝抵之。
兩軍相遇對射,,匡孝據(jù)住上風(fēng)頭,,王愆期不敵,失去戰(zhàn)船三十余只,,折軍千人而歸,。
趙胤穿林得脫,,收引敗軍來見陶侃,報說失了南寨,。陶侃搖頭,,甚以為憂。
部將孔坦說道:郗公前來會戰(zhàn),,致使東門無守,。今宜遣還京口,則雖晚能勝,。
陶侃從之,,傳令郗鑒部還據(jù)京口,立大業(yè),、曲阿,、陵亭三個堡壘,以分蘇峻兵勢,。郗鑒領(lǐng)計而行,,三個堡壘一夕筑就,分兵固守,。
蘇峻聞知果然疑慮,,分兵去攻三壘,又使人持書往祖約大營,,請其助攻郗鑒,。
祖約得到蘇峻書信,遂遣祖渙,、桓撫二將,,命率七千精兵,前去襲擊湓口,。祖渙、桓撫引兵而至,,毛寶急率部兵三千人出迎,,與二將交戰(zhàn)。
兩軍交陣,,戰(zhàn)鼓震天動地,,矢飛如雨。毛寶肋下中矢,,流髀徹鞍,,忍痛踢鞍拔箭,血流滿靴,,又復(fù)出戰(zhàn),,一馬當先,。
士卒見主將如此,并皆鼓勇而前,,祖渙,、桓撫不敵,大敗而走,。
毛寶揮軍追擊數(shù)十里,,斬其部眾五千以還。祖,、桓二將只引二千殘軍逃走,,毛寶方收軍還屯本營,令醫(yī)官敷藥治傷,。部下諸將無不感奮,,士氣大振。(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