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朝堂,君臣議事,。
秦王聞聽王猛之諫,,大悟而喜:先生之計大妙。若非王公提醒,,朕幾自誤,!
因此馬上改口,即從燕使之請,,遣洛州刺史鄧羌引兩萬精卒前來救燕,。
初秋七月,燕國大將慕容垂,、傅末波率八萬大軍前來抵抗晉軍,,兩軍對峙于枋頭。諸將見晉軍勢大,,各懷懼意,,紛紛議論,莫衷一是,。
司徒左長史申胤說道:以桓溫聲勢,,似能有為者。然由我觀之,,其必?zé)o成功,。
黃門侍郎封孚大奇,問道:公何謂如此,?
申胤:晉室衰弱,,桓溫專制其國,朝臣皆不與同心,,必將乖阻以敗其事,。桓溫又驕而恃眾,,怯于應(yīng)變,。今既驅(qū)大軍深入,需知兵貴神速,,彼卻干犯兵家大忌,,值此可乘之機,反倒逍遙于中流,,不趨其利,,反欲持久,,坐取其勝,天下寧有此事哉,!若遷延時日,,從秋至冬,休說水枯舟滯,,便是糧草一旦不繼,,則必不戰(zhàn)自潰,此自然之?dāng)?shù)也,,某故預(yù)知其敗,。
封孚聽罷此論,大為贊佩,。
慕容垂升帳,,謂諸將道:國事危矣,惟有決死一戰(zhàn),。公等各宜盡心竭力,,以報朝廷。
諸將:便請殿下派將,,我等無不從命,。
慕容垂點頭,喚過范陽王慕容德:桓溫大兵盡集于此,,糧草需經(jīng)漕運,,必經(jīng)石門運來。將軍可引重兵前去緊守石門,,不必與之出戰(zhàn),,只需令其糧草不入,便是大功一件,。
慕容德領(lǐng)命,,自引一萬精兵去了。
慕容垂又取第二支大令,,付予偏將軍李邽:桓溫若見石門不通,,必使人從旱陸運糧。將軍可引一軍抄山徑險道,,埋伏于險隘,,務(wù)必盡得其糧草,以供我軍使用,。
李邽得令,,自引本部軍兼道埋伏去了。
先說慕容德一路,,引一萬兵至于石門,,晉軍尚未到達,。
慕容德謂部將慕容宙道:將軍可引一千軍前去哨探,能戰(zhàn)則戰(zhàn),,不能戰(zhàn)則回,。
慕容宙:晉軍向來輕佻,怯于攻堅陷陣,,追擊逃兵時又不計其敗,。某可引少數(shù)軍去,則必能誘其前來,。
慕容德稱善,,便使其引二百輕騎前去哨探,,將余軍分作三處埋伏,。
慕容宙依計而行,引二百輕騎前哨至五六十里,,果遇袁真引前鋒大軍前來,,二軍相遇。袁真見燕軍兵少,,盡驅(qū)大軍來戰(zhàn),,慕容宙稍一接戰(zhàn),回馬便走,。
袁真揮兵奮追,,未出三四十里,燕軍伏兵大起,,慕容宙復(fù)引二百騎回戰(zhàn),。袁真兵大敗走回,又被燕軍伏兵出截,,三下夾攻,。
袁真只顧單騎逃回本營,然后收攏余眾,,見折去五千人馬,,于是士氣大挫。
桓溫聞報石門兵敗,,不驚反怒,,于是令將戰(zhàn)船停于黃河北岸,引步軍皆都上岸列陣,。
慕容垂聞晉軍登岸,,亦領(lǐng)軍出,兩軍在河岸對圓,。
桓溫領(lǐng)先出馬,,單叫慕容垂出陣,,以馬鞭點其額而叫道:某出兵不到百日,已盡得淮北及徐,、豫二州,,兵指鄴都,不足百里,。今大兵至此,,你胡虜焉敢對抗天朝?識時務(wù)者,,若能舉國以降,,尚不失封公封侯之位也。
慕容垂并不發(fā)怒,,從容笑答:公不聞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者耶?趁此河中有水,,公若退兵尚留臉面,,若遲些時,恐片甲不歸,,悔之何及,!
桓溫大怒,回首問道:誰敢出馬,,與我擒此逆賊,?
先鋒軍中有燕國降將段思,乃被廢太妃段氏之弟,,一見慕容垂兩眼冒火,,挺槍而出,叫道:讓某見此頭陣,,取慕容氏首級,,與我家姊報仇。
桓溫允之,,撥馬回陣觀戰(zhàn),。
慕容垂見來者是段思,不由大怒,,便要親自出戰(zhàn),,擒此叛國之賊。
只聽背后馬掛鸞鈴響處,,似一聲炸雷響在耳邊道:殺雞焉用宰牛刀,,有事末將服其勞。殿下請退,,將此賣國之賊交予咱家,!
一騎踏雪烏騅飛馳而至,,讓過慕容垂,攔住段思,,交馬只一合,,已將段思擒拿過鞍,復(fù)回馬回陣,,將段思擲于地上,,令軍士綁了。自出馬至擒將回陣,,直瞬間之事,。
兩軍皆大駭,慕容垂看時,,見出馬者正是參軍愛將悉羅騰,。
桓溫大驚失色,回顧左右:彼軍中竟有如此猛將耶,?爾等原外國降將,,不可輕易臨陣,枉自壞了性命,,且損我軍威。
話音未落,,軍中惱了一人,,也不請令,暴叫聲中出馬,,直入敵方軍陣,,從斜刺里向悉羅騰背后殺至,欲搶回被擒段思,。
桓溫及諸將看時,,卻是原后趙降將李述。想是不忿桓溫方才之語,,這才奮勇而出,。
說時遲,那時快,,頃刻之間,,李述已至敵軍陣前,手中一桿銀槍只在悉羅騰背心弄影,。燕軍一齊鼓噪,,有人叫道:將軍小心背后,有人暗算,!
悉羅騰在馬上回身,,大叫一聲,,使一招順水推舟春秋刀法,寒光閃處,,李述首級已離身而起,,旋轉(zhuǎn)飛向空中,與尸身同時砰然落地,。
李述坐下馬背上無主,,跑回本陣,連主人也不要了,。
桓溫見瞬間折了兩員上將,,不由心中著慌。
慕容垂將手中鞭梢一指,,令擊鼓吹號而進,,上前沖殺。晉軍大敗,,保著主將桓溫走奔回船,,駛離江岸,燕軍這才不追,,得勝還營,。
桓溫見首戰(zhàn)不利,于是引軍還于南岸,,二軍復(fù)又相持,。
轉(zhuǎn)眼之間,已入仲秋,,天旱不雨,。果不出郗超所料,汶水,、清水及新開三百里河道漸淺,,運行不暢,只容小舟往來,。
桓溫倒也不慌,,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引本部軍進攻譙郡,、梁國,,鑿?fù)ㄊT,連接睢水與黃河,,用以運糧,。
袁真領(lǐng)命,亦欲將功折罪,于是引兵力戰(zhàn),,不幾日即克譙郡,、梁國,但因工程浩大,,石門一時未能鑿開,。
慕容垂小勝數(shù)陣,已扭轉(zhuǎn)屢敗之勢,,穩(wěn)住陣角軍心,。此時見桓溫久持不戰(zhàn),料其必是分兵前往石門,。慕容垂于是將計就計,,命在大營中多增鼓角,虛插旌旗,,并令一千騎兵分為兩班,,每日輪換,在江岸驅(qū)馳挑戰(zhàn),,以惑晉軍,;卻暗將手中大部騎兵一萬五千人盡行交付己弟慕容德,令其趁夜?jié)撔?,越出桓溫之后,,直逼石門,以阻撓晉軍開鑿水路,。
自己仍然留守枋頭,,以牽制桓溫本部大軍。
桓溫因見燕軍每日搦戰(zhàn),,且有時慕容垂親出躍馬江岸,故此絲毫不疑,,只在寨中淺斟慢酌,,等待袁真捷報,一面遣使回朝催促糧草,。
轉(zhuǎn)眼又至九月暮秋,,慕容德到達滎陽,與袁真戰(zhàn)于石門,。
袁真未料燕軍竟忽然在此出現(xiàn),,倉促持兵迎之,一陣而潰,,狼狽逃回譙郡,。事到如今,鑿?fù)ㄊT方案完全失敗,。
石門兵敗消息傳至枋頭大營,,桓溫長嘆一聲,,后悔不及。此時前進不得,,糧草將盡,,不敢坐困于此,只得下令悄悄收拾,,預(yù)備全師而退,。
十九日,因水淺難以行舟,,桓溫命令焚燒艦船輜重,,全軍棄舟登岸,由陸路向南撤退,??盅嘬娐勑艁碜罚谑前才糯髮⒏饕鴶嗪?,緩緩而退,。
前燕眾將見南岸火光大起,晉軍船艦盡焚,,急入帳請戰(zhàn):桓溫自焚戰(zhàn)船,,必是糧盡退軍。請殿下發(fā)令急追,,必擒桓溫,,一戰(zhàn)而定。
慕容垂笑道:桓溫極善用兵,,諸公不可造次,。其大軍初退惶恐,必嚴設(shè)警備,,簡其精銳以為后拒,。我等此時擊之未必得志,且有敗兵之憂,,不如緩之,。彼若慶幸我軍并未追來,必盡撤其伏而晝夜疾趨,;我俟其士眾力盡氣衰之時,,然后引輕騎擊之,則無不克,。
于是整點軍馬,,趁黃河斷流引三軍涉溪而渡,進軍河南,并使人兼程南下,,于路放出風(fēng)來,,說晉軍南撤途中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率騎軍下過毒藥,。
桓溫聞之,雖有猶疑,,但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命令士兵遠離河流,,鑿井而飲,。
如此桓溫大軍一面撤退,一面遺井與追擊燕軍,,南撤七百里,。
慕容垂聞而大喜,將步兵輜重皆留之于后,,只親率八千騎兵在后面慢慢跟隨,,與桓溫亦步亦趨。晉軍以為燕軍不敢深入,,于是整隊探路而行,,每日只走五六十里。
如此走了十多日,,終至襄邑,。晉軍眼見淮河在望,乃心中大定,,不復(fù)防備,。
桓溫到此,亦長舒一口氣,,見天色已晚,,下令就地臨水傍林結(jié)營,休息一宵,,明早起行。
三軍安營已畢,,爭鍋奪灶,,一陣喧鬧,傳餐方罷便即進帳,,放倒身軀便睡,。因連日行軍鑿井,皆疲累已極,又見將及故國,,故各營諸將皆鹿角不豎,,崗哨不設(shè),放心大膽已極,。
當(dāng)夜將至三更,,忽聞馬蹄頓地而來,猶如地動山搖,。
慕容垂引八千久逸精騎奔到,,直殺入晉營放火殺人,便似砍瓜切菜,,輕易至極,。
晉軍直被斬殺萬余,方猛醒披衣應(yīng)戰(zhàn),,睜眼看時,,四面皆是燕國鐵騎,眼前盡為滴血馬刀,,自家軍將殘肢斷臂,,零落滿地;中傷士眾,,倒地輾轉(zhuǎn)呼號——怎一個慘字堪說,!
早有部將趁亂,從睡臥中扯出大將軍桓溫,;來不及頂盔貫甲,,只扯過一床毛氈,胡亂裹在身上,,扶其上馬,,不分東西南北,只望著淮水狂奔,。
晉軍損兵萬余,,此時猛醒,余眾仗著地埋精熟,,亦隨后向南奔逃,,慕容垂追之不及。
桓溫眼見河岸在望,,自知河中必有自家戰(zhàn)船,,于是心中大定,緩下馬來,,以等后面步軍,。正在此時,,路左忽然響起一通火炮,號角長鳴,。
炮號聲里,,密林中一彪騎兵奔上坡來,迎面截住晉軍,,不分青紅皂白,,又是一通狂殺?;笢卮篌@,,急問是何處兵馬。
親軍來報:是燕國騎兵,,旗號上書燕驃騎將軍慕容字樣,,乃是慕容德兵馬殺來也!
桓溫驚呼:此賊不在滎陽,,卻如何卻到了這里,?如此,孤命休矣,!
原來早在桓溫南撤之時,,慕容德見袁真被自己所敗,則晉軍糧道已斷,,必然南返敗撤,,故率騎兵星夜兼程,早早趕到襄邑設(shè)伏以待,,至此已等了十日之久,。
其未料晉軍行程如此之慢,桓溫若再不來時,,正欲引軍北返,,卻于此時等個正著。
桓溫正在危急之間,,一彪人馬從斜刺里殺來,,蕩開慕容德騎兵。
為首大將正是前鋒都督袁真,,叫道:主公快走,,某來斷后!
慕容德這一陣好殺,!直殺得人頭滾滾,,血滿溝渠,晉軍又折三萬,。
到至江邊,,桓溫回顧部眾,僅余七八千人,。由是心中凄惶,,令人催軍前行,步軍疲累至極,,卻已走之不動,。桓溫?zé)o奈,,令眾軍坐于泥地里稍息,,以待后軍。
正在這時,,忽聽后面鼓聲動地,,不知又有哪里兵來,左右皆驚駭欲死,,復(fù)催軍起身,。眾軍不起,桓溫令禁軍以馬鞭抽之,,卻是抽起這個,,那個復(fù)又坐倒,怨天恨地,。
只見一軍飛來,,為首者正是郗超,叫道:秦王苻堅遣茍池,、鄧羌二將來接應(yīng)燕軍,,從洛陽殺來,我三萬軍皆被其與燕軍絞殺,。今袁真將軍拼死殿后,,若再不走,俱為齏粉矣,。
晉軍聽了,,無須再加鞭打,爬起來就逃,。
后面秦軍果來,,又被裹去三千步卒,只余五千兵馬,,回至譙城,。秦兵追殺二十余里,收兵還國,,桓溫只得收集散卒,,屯于山陽,。
燕軍還師歸國,舉國歡騰,。慕容恪乘勝揮軍西進,,略地至崤谷、澠池,。
燕王隨即以慕容筑為洛州刺史,,鎮(zhèn)守金墉,慕容垂都督荊,、揚,、洛、徐,、兗,、豫、雍,、益,、涼、秦十州諸軍事,,鎮(zhèn)守魯陽,。
桓溫深以此敗為恥,又恐朝廷見責(zé),,于是使人上疏,,皆歸過于袁真,稱其為前鋒總督失略,,致敗三軍,,宜問重罪,念其前功,,可貶為庶人,。
晉帝從奏,詔命黜袁真為庶人,,復(fù)令桓溫還于本鎮(zhèn),。
袁真軍為桓溫指揮所誤,后又拼死救他性命,,至此反為所讒,,自然大怒。
遂據(jù)壽春叛變,,并暗中勾結(jié)秦,、燕二國,欲盡奪淮南之地,。
至此朝廷大慌,,復(fù)恐桓溫亦因羞惱而反,,不但不敢追究兵敗之責(zé),另命侍中羅含帶牛酒于路勞軍,,并命其子桓熙為豫州刺史,。
桓溫遂先還軍江陵,后又移鎮(zhèn)廣陵,。
燕主慕容暐聞袁真寄書來降,不由大喜,,詔署其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領(lǐng)護南蠻校尉、揚州刺史,,封宣城公,。
袁真二子袁雙之、袁愛之分別殺梁國內(nèi)史朱憲,、汝南內(nèi)史朱斌,,亦舉兵叛晉。
來年二月癸酉,,袁真不幸病死,。陳郡太守朱輔立袁真之子袁瑾繼嗣,自稱豫州刺史,,固守壽陽,,求救于燕主慕容暐。
夏四月辛未,,桓溫部將竺瑤攻擊袁瑾于武丘,;八月癸丑,桓溫再擊袁瑾于壽陽,。
太和六年春正月,,秦王苻堅遣大將王鑒、張蠔來援袁瑾,,卻被桓溫部將桓伊,、桓石虔擊敗。不久桓溫攻破壽春,,俘獲袁瑾,。
于是命造檻車,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shù)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為奴,,其所侍養(yǎng)之?dāng)?shù)百乞活軍則被活埋。
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桓溫再次掌握建康北門鎖鑰,。
歷史真相:桓溫自負才能過人,久懷異志,,因此屢次發(fā)動北伐,,望效當(dāng)初魏武帝曹操,先為國家建立功勛,,然后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quán)。前兩次得勝即歸,,不能徹底鞏固戰(zhàn)果,,是恐自己長期遠離朝廷,被朝中大臣反制,。但因至此第三次北伐失敗,,桓溫在朝中便聲望大減,終至圖謀不成,。
壽春之戰(zhàn)后,,桓溫曾問郗超:此勝可雪枋頭兵敗之恥乎?
郗超搖頭道:未也,。將軍不如效仿伊,、霍,廢立皇帝,,以重立威權(quán),。
桓溫甚善其言,至此方知郗超對自己十分忠誠,,并未因自己奪其父軍心懷恨怨,。
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劍履上殿,,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帝位。百官凜懼,,并無一個敢言,。
褚太后大驚問道:皇帝并無過錯,何無故廢之,?
桓溫:天子驕奢淫侈,,縱欲傷身,患有瘺病,滿朝皆知,。因其無后,,卻使寵臣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與后宮美人私通,,所生三子,皆充皇子建儲為王,。如此污穢宮掖,,傾頹社稷,混淆王嗣,,如何容得,?
司馬奕因縱欲患有瘺病是實,褚太后反駁不得,,且懼桓溫之勢,只得集百官于朝堂,,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
而后桓溫親率百官至?xí)踣。抉R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簡文帝,改元咸安,。
桓溫既行廢立,,自思權(quán)臣惡名已經(jīng)坐實,遂對朝中異己力量大加廢徙,。
武陵王司馬晞好習(xí)武事,,又在朝中擔(dān)任太宰重職,桓溫便以“聚納輕剽,,苞藏亡命”為由彈劾,,免去司馬晞與其子官職,令其返回封國,。又逼新蔡王司馬晃自首,,稱與司馬晞、司馬綜,、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等人謀反,,將其收付廷尉,,請予誅殺。
簡文帝不許,但終將司馬晞,、司馬晃廢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皆被族誅,。
潁川庾氏乃是晉朝高門望族,勢力強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為朝中顯貴,深為桓溫所忌,;庾倩,、庾柔被誅后,庾蘊飲鴆自盡,,庾希則與弟庾邈,、子庾攸之逃入海陵陂澤。
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為其供應(yīng)糧餉,。
庾友因兒媳桓氏是桓溫侄女,最終得以幸免,。
咸安二年,,桓溫得知庾希兄弟蹤跡,欲要斬草除根,,遂派軍隊前往搜捕,。
庾希與武沈之子武遵在海邊聚眾搶奪船只,乘夜攻入京口,,趕走晉陵太守卞耽,。并打開監(jiān)獄,放出數(shù)百囚徒,,發(fā)放兵器,,宣稱奉褚太后密旨以除桓溫,懲其擅行廢立大罪,。
卞耽逃往曲阿,,征發(fā)諸縣鄉(xiāng)兵兩千人,復(fù)來與庾希對抗,。
庾希出城戰(zhàn)敗,,只得回軍退守城池。
桓溫又命東海太守周少孫征討,,周少孫攻克京口,,擒獲庾希及其親戚部眾。最終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眾被解至建康,全部誅殺,,并夷三族,。
桓溫誅除庾氏,威勢盛極,,朝中群臣更無敢忤其意者,。便是侍中謝安亦見而遙拜,更以君臣之禮奉之,。
簡文帝繼位,,進封桓溫為丞相,欲留其在京師輔政,。
桓溫不敢放棄軍權(quán),,于是辭讓不受,率軍返回白石,,還鎮(zhèn)姑孰,。其后簡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溫,請其入朝輔政,,并增食邑萬戶,桓溫再次推辭,。
簡文帝雖為皇帝,,卻常擔(dān)心被桓溫廢黜,便向郗超詢問:卿觀桓溫是否會再行廢立,?
郗超:臣以家族百口擔(dān)保,,大將軍絕無此心。
簡文帝稍微安心,,但也開始暗聚勢力,,準備漸削桓溫身邊羽翼,弱其兵權(quán),。
桓溫擅行廢立,,不僅百官震栗,自己亦恐怕朝野物議,,且懼周邊之國借此為由來伐,,緊張不已,便派出心腹細作,,至秦,、燕兩國打探反應(yīng)。
晉朝政變消息傳至秦國,前秦皇帝苻堅正率群臣圍獵于萬年,,聞細作來報,,便于大帳中詢問王猛:桓溫擅行廢立,公以為此事若何,?
王猛呵呵大笑道:桓溫休矣,。前帝司馬奕孱弱,其尚能把控朝政,,今代之以會稽王司馬昱,,其才勝廢帝不知數(shù)倍,桓溫控之不得,,此非自掘墳?zāi)购酰?p> 苻堅大喜道:世間英雄所見略同,。桓溫此前敗于灞上,,今又敗于枋頭,,十五年內(nèi)使國家兩受重挫,不反思己過,,反廢黜君主立威,。六十歲老叟如此狂悖,則如何容于天下,?
君臣正議之間,,長安來報:燕主慕容暐遣使郝晷、梁琛來拜,,感謝出兵相助之誼,。
秦王苻堅聞報,便令尚書郎辛勁前去傳令,,請燕國二使至萬年圍場來見,。
梁琛聞言不悅,說道:前番秦使至燕國鄴都之時,,我大燕君臣朝服備禮,,灑掃宮廷,然后敢見,。今秦王欲就野營賜見燕使,,何其藐視我大燕陛下哉?外臣不敢聞命,。
辛勁:自古天子若是離都外巡,,乘輿所至便曰行在,何常居之有,?且《春秋》所載亦有路遇之禮,,何為不可,?貴使此請,可謂膠柱鼓瑟,。
梁?。何艋笢馗Q我中原,燕危則秦孤,,是以秦王為消己患,,故與燕國修好,共抗外侮,。兩國交聘方始,,宜崇禮尚義交歡,若是此般忽慢使臣,,豈是修好之義,?外臣并非不期而見,故貴國相見若不以禮,,外臣不敢茍從,。
辛勁于是還歸萬年,以燕使之語報于秦王,。
苻堅肅然起敬,,于是乃專設(shè)行宮,使百官盡列宮闕,,然后備儀仗迎接,,請燕使相見。
梁琛與郝晷聞此,,方始入見秦王,,備稱燕王感謝發(fā)兵救危之事。
苻堅大悅,,令排盛宴,以待來使,。時梁琛從兄梁奕在秦國就職,,為尚書郎,苻堅遂命典客官安排,,宴罷使燕使以梁奕府宅為館,,使梁琛居之,方便其兄弟暢敘久闊之情,。
梁琛堅拒道:昔諸葛瑾為吳國聘使于蜀,,與其弟諸葛亮惟于公朝相見,退則不相私會,。今臣奉燕王明詔為使而來,,秦王安于私室,,某不敢從也。
于是固請還居行營,。其兄梁奕便來營中相見,,敘罷兄弟之情,便問燕國之事,。
梁琛正色說道:你我兄弟本心,,各有所在。欲言本國之美,,恐兄非所欲聞,;欲言我國之惡,又非使臣之所宜,。請兄只言家事,,國事當(dāng)議之于朝堂可也。
梁奕諾諾含愧,,還報秦王,。
苻堅乃命典客,使太子苻丕延請燕使到府相會,,吩咐如此如此,,以觀梁琛應(yīng)變之才。
梁琛應(yīng)太子召請而往,,至其府堂,,贊禮官令燕國使臣行贊拜國君之禮,梁琛不從,。
典客官譏諷道:對使臣而言,,鄰國之君,猶如己君,;鄰國儲君,,乃有何不同乎?
梁琛正色答道:休說是鄰國儲君,,便是本國太子,,亦不敢以其父之臣為臣,況他國之臣乎,?禮有往來,,情豈忘恭,但恐降屈為煩耳,。
于是堅執(zhí)不拜,,常禮相見。
典客吏將此事如實還報秦王,。
王猛:似梁琛之才,,兼且忠貞之士,,不可多得。大王何不留之,,以備我國之用,?
苻堅:孤恐惟其忠貞,終不能為他國所用,。
王猛與燕使郝晷有舊,,遂暗請至府,詢問燕國朝內(nèi)備細,。
郝晷明知燕國將亡,,欲自托于秦國,于是將本國軍情政事,,積草屯糧之處一一說之,,并畫圖表以獻。王猛得圖大喜,,便如當(dāng)年張松獻圖,,武侯孔明狂喜之狀。
盤桓宴請數(shù)日,,燕使請辭秦王而歸,。
鏡頭轉(zhuǎn)換,燕都鄴城,。
慕容垂自大敗桓溫之后,,威名大振。太傅慕容評不喜,,更對慕容垂忌恨有加,。
慕容垂上奏:前番抗晉,將軍孫蓋等摧鋒陷陣,,應(yīng)蒙殊賞,,以勸為國用命之臣。
奏表既上,,但被慕容評壓住不報,。
慕容垂大為不滿,便在太后可足渾氏面前與慕容評據(jù)理相爭,。可足渾氏素恨慕容垂,,遂毀其戰(zhàn)功,,并與慕容評相謀,欲殺慕容垂,。
慕容恪之子慕容楷聞知,,急約慕容垂舅父蘭建,,夜至大司馬府:太后與太傅謀誅將軍!
慕容垂:如此怎好,?
慕容楷:某聞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將軍乃朝中干城,,國中無人不知,。今若引兵鏟除慕容評及樂安王慕容臧,朝中余者則無能為矣,。
慕容垂:骨肉相殘而首亂于國,,我有死而已,不忍為也,。
蘭建:你不忍為,,人家卻不認骨肉之親。宮內(nèi)欲除公之意已決,,公不可不早發(fā),。
慕容垂:若必不可彌縫,我寧避之于外,。
二人聞此,,連連嘆息,告辭而去,。慕容垂心中憂慮,,愁容滿面,未敢將此事告訴諸子,。
世子慕容令問道:父王如有憂色,,豈非以主上幼沖,太傅疾賢,,功高望重,,愈見猜邪?
慕容垂:你怎知道,?
慕容令:兒有一計,,可免此禍,尚請父親斟酌,。
慕容垂:我兒有何妙計,?
慕容令:主上暗弱,委任太傅,,一旦禍發(fā),,疾于駭機。父若欲全身保族,,又不失大義,,莫若逃之龍城,,遜辭謝罪,以待主上之察,。若當(dāng)初周公之居?xùn)|國,,庶幾可以感寤而得還,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則內(nèi)撫燕、代,,外懷群夷,,守險要以自保,亦其次也,。
慕容垂深以為善,,遂以打獵為由,微服出鄴,,欲歸故都龍城,。
行至邯鄲之時,因幼子慕容麟自謂不受父親寵愛,,便逃還鄴城,,向慕容評告密。慕容垂左右部將隨從見主人勢衰,,中途也多有離去者,。
慕容評聞慕容麟密報,急來見燕主慕容暐,,詔派西平公慕容強率兵追之,,直到范陽。
慕容垂聞?wù)f追兵趕來,,便使慕容令斷后,,慕容強不敢追趕而還。慕容垂乃遣散步騎,,趁夜傍南山小路復(fù)還鄴郡,,隱于后趙顯原陵。
乃殺白馬以祭天地,,遙祝先祖,,休使慕容氏骨肉相殘。
慕容令:太傅忌賢疾能,,構(gòu)事以來,,人尤忿恨。今鄴城官民望父返歸,皆如嬰兒思母,,夷夏同之。父親大人若襲其無備,,取鄴城如反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簡能,,大匡朝政,,以輔主上,安國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誠不可失,,父親若給兒數(shù)騎,,便足以辦之。
慕容垂:事成誠為大福,,不成悔之何及,!不如西奔,可以萬全,。
于是率部西行至河陽,,斬津吏而渡。行至洛陽,,遂集合家眷,,引妻段氏、舅蘭建,,子慕容令,、慕容寶、慕容農(nóng),、慕容隆,,慕容恪之子慕容楷,郎中令高弼等,,一起投奔前秦,。
乙泉戌將吳歸聞慕容垂攜家西去,急率兵追擊,,卻被慕容令以伏兵之計擊退,。
慕容垂催動軍馬西行,一邊修書,,遣使先到長安,,向秦主苻堅請降。
降書呈遞秦宮,苻堅大喜欲狂,,直從御座中跳將起來,,以手加額說道:阿彌陀佛!孤得此公前來,,大事成矣,。
于是急令全班文武,出城迎接慕容垂入城,。又喚大將鄧羌近前囑道:卿可帶數(shù)十人帶果酒前往,,排列儀仗,以迎慕容將軍,,孤自后即引百官來也,。
鄧羌領(lǐng)命而去,秦王自帶王猛等重臣隨后出迎,。
慕容垂發(fā)使既去,,自引軍緩緩而行,前面行至長安地界,。
忽見一隊軍馬約有百人迎來,,為首一將輕裘軟甲,于馬上揚聲問道:對面來者,,可是燕國吳王慕容殿下乎,?
慕容垂勒住坐騎答道:然也,不知將軍貴姓大名,,因何而來,?
那員將聞聽,急下馬上前聲諾:某乃秦國末將鄧羌,,奉我主之命,,前來迎候殿下。
慕容垂聞是猛將鄧羌,,急忙下馬答禮:原來是鄧將軍,,垂聞名久矣。
鄧羌即命捧過酒果,,進獻與道傍,,請吳王及家人稍洗征塵。
慕容垂心下感動,,暗道:人言秦王寬仁愛客,,今觀果然如此。
于是立飲數(shù)杯,,復(fù)上馬與鄧羌同行,,來至長安界口,。
此后每行二十里一站,均有果品案酒相待,,殷勤備至,。是日天晚,前到館舍,,早見有百余人列于兩側(cè),,叉手侍立門戶,又有樂隊擊鼓相迎,。
稍時又有一將騎馬奔至,卻是秦國排名第二員大將張蠔,,來至慕容垂馬前施禮:奉我主秦王之命,,為殿下遠涉風(fēng)塵,特命小將灑掃驛庭,,以待宿歇,。
慕容垂下馬,與其同入館舍,,見早備筵席相待,,水陸畢陳。當(dāng)夜宿了一宵,,次日早膳畢上馬復(fù)行,,不上數(shù)十里,只見遠遠一簇人馬到來,。
當(dāng)中麾蓋之下,,正是秦王苻堅,左有王猛,,右有權(quán)翼,,親自出城來接。
慕容垂遠遠看到,,早先下馬立于道左等候,。秦王已至,各令下馬,,前來相見,。
苻堅疾步上前,執(zhí)手言道:久聞殿下高名,,如雷灌耳,,只恨不能相見。今聞殿下不棄敝邦,,前來相投,,實乃小王之幸也。
慕容垂拜伏于地,語含哽咽道:背國之將,,承蒙陛下不棄見容,,已出望外,陛下如此見重,,臣何以克當(dāng),!
秦王遜謝:長安奄有數(shù)郡,乃荒邑之地,,只恐不堪將軍歇馬,。
于是請慕容垂并轡入城,接連三日盛宴相待,,只不提燕國及鄴城之事,。
慕容垂見秦王如此厚待,心中感念,,于是傾其肺腹:亡國之臣,,荷蒙厚恩,敢不粉身以報,!若陛下信得過時,,某愿竭盡全力,為陛下平定江南,,生擒桓溫以歸,,以報深恩。今東晉據(jù)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猶不知足,,屢使桓溫來犯。燕主慕容暐坐擁中原之地,,其性暗弱,,亦必不能守。某聞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況大王仁義布于四海,,占西京而即正統(tǒng)之位,?陛下若有心圖謀天下,臣當(dāng)竭力助之,,愿為馬前之卒,。
苻堅聞言大喜,復(fù)執(zhí)慕容垂之手道:某欲圖中原久矣,,未得其人相助,,亦畏將軍守之,。今既聞將軍披肝瀝膽,孤復(fù)何憂,?某聞圣主賢杰,,必相與共成大功,此自然之?dāng)?shù)也,。孤當(dāng)與卿共定天下,,大事若成,必還卿于本國,,世封幽州,,子孫不替。使卿雖去故國而不失人子之孝,,歸朕亦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哉!
慕容垂父子聽了,,再拜稱謝。
從此君臣相得,,遂以慕容垂為右將軍,,賜金五百斤,在長安與其置以田宅,,每有大事,,必請至共同商議,毫無間隙,。
王猛雖是鬼谷掌門之尊,,亦無法堪破功名利祿,見慕容垂奪己之寵,,不免心懷妒忌,。
于是每自暗地里勸諫秦王:某觀慕容垂父子之相,勢如虎狼,,絕非池中之物,。主公若再加以重用,譬如假龍虎于風(fēng)云,,不可制矣,。不如趁其立足未穩(wěn),早早除之,,以免后患,。
秦王向來愛才如命,聞此大為不悅:先生乃智謀之士,,如何教某行此不義之事,?孤正欲延攬英雄,,以靖四海,平定天下,;今幸得蓋世英雄來歸,,奈何殺之!且其始至,,某便推誠納之,,許以富貴與共,便如對先生一般無二,。匹夫猶不棄言諾,,況某乃萬乘之主乎?
于是不聽王猛,,復(fù)加慕容垂為冠軍將軍,。
梁琛為使入秦,自長安回歸鄴城,,來見太傅慕容評道:臣入長安,,見秦人日閱軍旅,聚糧于陜東,,陰有東征之意,,我兩國和協(xié)必不長久。今吳王慕容垂又往投之,,秦王準納其降,,其與我決裂之意已明。太傅宜為之備,,防西更甚于御南,。
慕容評:卿觀秦王苻堅,乃何如人也,?
梁?。河⒚鞫茢嘀饕病?p> 慕容評:則其謀主王猛,,又何如人也,?
梁琛:名不虛傳,,實乃天下奇士,。
慕容評:卿言過矣,不過一個喪邦流民,,山中樵夫,,何至于此!
梁琛又將此言奏于燕王,,慕容暐亦不以為意,。
皇甫真深以梁琛之奏為憂,,遂上疏燕王:梁參軍自秦國而回,深明其虛實,,其奏甚是有理,。臣請陛下選將益兵于西邊,防患于未然,,以保國泰民安,。
燕主慕容暐覽奏,亦不肯聽,。
王猛早在鄴城安布細作,,時刻打探燕國朝廷動靜,往返于長安,,不時向自己匯報,。此時聞細作報說燕國走了吳王,朝廷竟毫無反應(yīng),,不由好笑,。
于是來見秦王苻堅,進言道:今燕國第一大將歸降主公,,燕主竟置之不問,,且不加增設(shè)西邊武備,是自討其亡也,。主公可使人前去鄴城,,以報燕國謝我出師相助之禮為由,,而觀其朝中虛實國策,。若其軍備嚴整,我可待之以時,;若武備不堪,,則即可發(fā)兵攻之。
秦王大悅從之,,遂遣別駕石越出使燕國,。
燕主慕容暐親在太極殿接見,待以國禮,,后命太傅慕容評款待,。慕容評為示燕國強富,傾其庫中所有而待,,極盡奢華能事,。(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