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蔽江,無數(shù)戰(zhàn)船逆流而上,。
桓玄聞報劉裕沿江而來,,不由大驚,急忙分兵派將,,一面令水軍順流而下迎敵,,一面自率步騎,自江陵迎擊,。
五月十七日,,兩軍于崢嶸洲相遇,展開大戰(zhàn),。當(dāng)時桓玄軍占據(jù)兵力優(yōu)勢,,且恃上凌下,本應(yīng)輾壓對方,;但因軍無戰(zhàn)心,,故在劉毅進攻下迅速潰敗。
桓玄嘆道:果不出我所料耶,!
遂令焚毀輜重乘夜逃走,,步兵都督郭銓向劉毅投降?;感谑菙』亟?,命令收拾金銀珠寶數(shù)十車輛,再挾晉安帝西走,。
部將馮該攔住馬頭,,力勸桓玄整兵再戰(zhàn)。
桓玄不肯,,欲投奔梁州刺史桓希,。當(dāng)時人心已離,桓玄只與心腹數(shù)百人出發(fā),。
車駕到城門之時,,隨行中人有欲暗殺桓玄,,但射之未中,于是彼此廝殺,,亂作一團,。桓玄乃奉安帝司馬德宗,,太后何法倪及皇后王神愛車駕,,勉強登船。
此時環(huán)顧左右,,身邊大臣只有卞范之及屯騎校尉毛修之,,引數(shù)百禁軍,跟隨在側(cè),。
桓玄欲到梁州治所漢中,,毛修之誘使入蜀,桓玄只得聽從,,于是溯江而上,。
當(dāng)時正值寧州刺史毛璠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侄孫毛佑之及參軍費恬等,,領(lǐng)數(shù)百人送毛璠靈柩至江陵,,于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枚回洲與桓玄相遇。
二人痛恨當(dāng)初桓溫攻滅蜀國,,此時聞?wù)f是桓玄到來,,又見其落單,豈有不痛打落水狗之理,?于是進攻桓玄,,箭矢如雨,桓玄寵臣丁仙期,、萬蓋等為桓玄擋箭而死,。
益州督護馮遷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
桓玄急拔下頭上玉飾遞給馮遷,,令其觀看,并威嚇道:此乃御用之物也,。你是甚么人,,竟敢弒殺天子?
馮遷一掌將其頭飾擊落入水,,說道:搞笑至極,!我只殺天子叛賊,此處何有天子,!
再復(fù)一刀,,將桓玄剁翻,跌入江中,?;感毂粴⒑Γ砟耆鶜q,。
馮遷等便奉毛璠靈柩東還江陵,,置其部從余人不問,更不知晉安帝便在江中船上,。
桓玄從弟桓謙聞其兄被殺兇信,,便在舟中為兄舉哀,上謚號為武悼皇帝,?;感准墑t被毛佑之等傳至建康,掛于城頭大桁之上示眾,。
百姓看見之后無不欣喜,,奔走相告,如同元宵觀燈盛況,。
當(dāng)初穆帝皇后何法倪及安帝皇后王神愛被桓玄棄于巴陵,,殷仲文當(dāng)時以收集散卒為名,將二后移駐別船,,并趁機背叛桓玄,,迎請二后回于建康。
劉裕聞報桓玄已死,,遂引兵還于建康,,設(shè)立留臺,總率百官商議,,奉迎乘輿,,收桓玄宗族在于建康者,盡行剿滅誅殺,。
于是命尚書王暇率百官西至江陵,,奉迎晉安帝乘輿,王暇欣然領(lǐng)命西往,。司徒王謐與眾臣商議,,欲推劉裕領(lǐng)揚州牧,劉裕固辭不肯受,,乃以王謐錄尚書事,,領(lǐng)揚州刺史。
劉裕自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三吳八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領(lǐng)軍將軍。又以劉穆之為堂邑太守,,總諸京師政務(wù),,盡皆委任之。
劉穆之亦竭節(jié)盡誠,,無所遺隱,。當(dāng)時晉政寬馳,綱紀(jì)不立,,豪族陵縱,,小民窮蹙,其時劉穆之斟酌時宜,,隨方矯正,。
劉裕以身垂范,威禁內(nèi)外,,百官皆肅然奉職,,不盈旬日而建康風(fēng)俗頓時改惡為美。
當(dāng)初王謐為桓玄佐命元勛,,曾親手逼晉帝璽綬以授桓玄,。及桓玄敗亡,眾皆議誅之,,惟劉裕獨力使其保全,。
諸葛長民至豫州,因失期未及發(fā)兵,,被桓玄部將刁逵擒獲,。檻車未至,,而桓玄敗亡,。監(jiān)送軍士遂放出葛長民,還趨于歷陽,。
刁逵乃棄城而走,被部將捆送建康,。劉裕下令斬于石頭城,,子侄亦皆誅殺。
劉裕即克建康,,復(fù)念劉牢之往日恩情,乃使人前往洛陽,,召劉敬宣回來。
劉敬宣素曉天文星相,,在洛陽見天象垂現(xiàn),,便知必有興復(fù)晉室者出,,嘗告于家人道:桓玄必死,我等可歸鄉(xiāng)也,。
這日夜間,,又夢見自己搓土成丸服之,。夢醒而大喜道:夫丸者,,桓也?;讣缺晃彝谭瑒t我當(dāng)復(fù)歸本土耶,!
恰好建康使者至,,對劉敬宣說道:劉裕已滅桓玄,今命我召公回去,。
劉敬宣遂與家人馳還建康,,入見劉裕。
劉裕大喜,,以劉敬宣為武岡縣侯,問道:我與劉毅共復(fù)晉室,,卿謂我二人誰為雄杰,?
劉敬宣笑道:明公天資英邁,,賞罰嚴(yán)明,,仁德兼?zhèn)?,實乃不世英雄,毅公何能及焉,?況劉毅外寬而內(nèi)忌,,自伐而滿,,若一旦與明公為敵,當(dāng)曰陵上取禍,非可與明公同日共語,。
劉裕聞其言大喜,,由此而愈加自重。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劉裕,,復(fù)說晉帝。
當(dāng)馮遷殺桓玄之時,,晉尚書王暇與晉文帝乘于別船,見馮遷行兇而去,,于是率百官保護晉帝司馬德宗,復(fù)至江陵,。
桓謙及桓振等初時兵敗逃竄,,聞桓玄已死,,復(fù)襲取江陵,殺北府軍守將王康產(chǎn),?;刚褚姇x文帝與百官皆處宮中,,便欲弒殺皇帝,以為桓玄報仇,。
桓謙諫止道:劉裕之亂,與皇帝何干,?若殺天子,,則不容于天下,,不如暫且囚禁,。
桓振從之,乃為桓玄舉哀發(fā)喪,。
便在此時,,何無忌與劉道規(guī)引北府兵至?;钢t出城迎敵,,大敗回城,?;刚翊笈?,親率兵出戰(zhàn),戰(zhàn)于靈溪,,何無忌敗歸潯陽,。
劉敬宣在潯陽接應(yīng),進軍夏口,。
桓振遣部將馮該守住長江東岸,孟山圖據(jù)住魯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壘,水陸相援,。
劉敬宣與何無忌見桓振如此而排,,于是商量已定,,以分兵夜襲之計,,將三處壁壘悉數(shù)攻拔,,并生擒孟山圖與桓仙客。
幸虧馮該見機跑得快,,率殘部走奔石頭城去訖,。
晉義熙元年正月,南陽太守魯宗之奉劉裕之命,,引本部兵來襲襄陽,。
襄陽守將桓蔚大懼,,棄城奔走江陵,。
北府將領(lǐng)劉毅引軍至馬頭,,桓振恐不能守,遂挾晉安帝出屯江津,,遣使來見劉毅,,求割江,、荊二州以降,,愿送天子還于建康,,劉毅不許。
適逢魯宗之追擊桓蔚至江陵,,進屯紀(jì)南,?;刚袼炝艋钢t與馮該守江陵,,自引兵五千來戰(zhàn)魯宗之,。劉毅趁桓振出戰(zhàn)魯宗之,,趁機大破馮該于豫章口,桓謙聞知棄城而走,。
劉毅遂大驅(qū)三軍進入江陵,,執(zhí)卞范之等桓玄諸臣,盡行誅殺,。
桓振大破魯宗之,,勝利凱旋,但知江陵城陷,其眾皆潰,,于是只得引殘部逃于殞川。
劉毅既占江陵,,終于解救出晉安帝,,奉駕欲還建康。
晉帝詔命朝中大事皆委于劉毅處分,,封為冠軍將軍,,大赦改元,,惟桓氏不赦。因桓沖靖忠王室有功,,詔命特赦宥其孫桓胤,,徙于新安,。以魯宗之為雍州刺史,,毛璩為征西將軍,,督梁,、益等五州軍事,弟毛瑾為梁,、秦刺史,,毛瑗為寧州刺史。
桓謙走投無路,,降于秦帝姚興,。
二月,留臺百官備法駕迎晉安帝于江陵,。劉毅與劉道規(guī)二人屯兵于夏口,,以防備諸桓復(fù)來,使何無忌保晉安帝東還,。
晉安帝至于建康,。百官詣闕待罪,晉帝皆令官復(fù)原職,。
尚書殷仲文奉帝升殿,,遂以瑯琊王司馬德文為大司馬,武陵王司馬遵為太何,,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復(fù)欲加劉裕錄尚書事,,劉裕固辭不受,而請歸京口藩鎮(zhèn),。
當(dāng)初劉毅未得志之時,,曾為劉敬宣部下參軍,時人或以當(dāng)世雄杰以許之,。
劉敬宣道:此君外寬而內(nèi)忌,自伐而矜人,,若一旦得志,,必當(dāng)陵上取禍。
有人卻將此言告知劉毅,。此時劉毅既以救駕之功被封為冠軍將軍,,猶且懷恨劉敬宣當(dāng)初所說前言,。又聞劉敬宣被封江州刺史,尤為忌恨,。
乃使人進言于劉裕:劉敬宣未預(yù)復(fù)興之謀,,授予州郡已然為過,況使為江州之主乎,!
劉敬宣亦聞其奏,,由是甚不自安,便遣人來見劉裕,,自請解職歸田,。劉裕不欲其與劉毅構(gòu)隙,乃召還劉敬宣,,使為宣城內(nèi)史,。
當(dāng)時朝廷新定,風(fēng)聞盧循欲為謀亂,,劉裕未暇征討,,便與百官商議。朝中文武厭倦征戰(zhàn),,皆贊成招安,,于是朝廷詔命盧循為廣州刺史,任其部將徐道覆為始興相,。
詔命下達,,諸將皆勸盧循接受朝廷詔命。于是盧循貢獻朝廷,,且贈劉裕以益智粽,。
劉裕見其所贈,笑謂諸將:其欲我益智,,是笑我無能也,。
于是使人回贈以續(xù)命湯,意謂嘲其命短,。盧循卻不知其中之意,,猶疑不定。
盧循即受詔命為廣州刺史,,乃引兵南下,,攻陷番禺,擒執(zhí)原廣州刺史吳隱之,。盧循欲自用之,,卻接劉裕來書,令其將吳隱之解送還京,。盧循覽書,,欲不聽從,。
長史王誕諫道:當(dāng)初漢末三國之時,孫伯符豈不欲留華子魚耶,?因魏武帝曹操相召,,不得不從,以一境不容二君故耳,。
盧循聞而方悟,,于是遣吳隱之還于建康,歸見劉裕,。
又說益州刺史毛璩,,聞桓振攻陷江陵,率眾三萬順流而下,,欲親往征討,。乃使其弟毛瑗兵出外水,參軍譙縱兵出涪水,。
副將侯暉有反叛之心,,借口梁州人不愿東下,與巴西人陽昧勾結(jié)謀劃,,在五城水口率部嘩變,,并迫譙縱為盟主。
譙縱不肯聽從,,縱身投江,。侯暉將其救起,再三請求,,以兵器逼迫譙縱坐于車駕回軍,,在涪城襲擊毛璩弟西夷校尉毛瑾,并殺之,。
譙縱此時騎上虎背,,難得下來,便自稱梁,、秦二州刺史,。
毛璩到略城,聽說軍中叛亂,,飛馬回歸成都,,遣參軍王瓊率三千人征討譙縱,又派弟王瑗率領(lǐng)四千兵合后繼進,。
譙縱派其弟譙明子及侯暉在廣漢抵御,,王瓊打敗侯暉,追到綿竹。
譙明子設(shè)兩路伏兵以待,,大敗王瓊軍,益州官軍死亡者十之八九,。益州營戶李騰打開城門迎譙縱之兵,,殺毛璩及其弟毛璦,屠滅全家,。
毛璩死后,,譙縱膽子便大了起來,于是自稱成都王,,建立西蜀政權(quán),,命從弟譙洪為益州刺史,弟譙明子為鎮(zhèn)東將軍,、巴州刺史,,率徒眾五千人屯駐白帝城。
從此蜀中局勢大亂,,漢中空虛,,氐王楊盛便趁機遣其兄子楊撫入駐南鄭。
義熙元年春正月,,廣州刺史盧循使司馬徐道覆寇略東陽,,被建武將軍劉裕擊敗。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江南及西蜀皆亂,,復(fù)說冀北。
慕容熙繼承慕容盛之位,,在龍城自稱燕王,。
鏡頭閃回。中山尹苻謨原是前秦皇族,,迫于慕容垂軍強而投降后燕,,任都城中山尹。
北魏軍南下之時,,后燕惠愍帝慕容寶放棄中山城,,逃亡和龍。
苻謨被開封公慕容詳殺害,,家族慘遭屠殺,。苻娀娥與苻訓(xùn)英姐妹因當(dāng)時不在中山城中,幸免于難,,輾轉(zhuǎn)逃奔龍城,,皆被慕容熙收納。
閃回結(jié)束。慕容熙既稱燕王,,遂封苻娀娥為貴人,,將苻訓(xùn)英封為貴嬪。二女皆為慕容熙寵信,,苻訓(xùn)英尤其受到寵愛,。
丁太后初與慕容熙有染,故竭力擁其繼位,,此時見其喜新厭舊,,過河拆橋,冷落自己,,因此怨憤,,便與親侄尚書丁信謀劃,欲廢黜慕容熙,,改立章武公慕容淵為帝,。
不料行事不秘,尚未發(fā)動便被宮人發(fā)覺,,報于燕帝,。
慕容熙正覺丁太后礙眼,于是借此逼迫,,令其自殺,,仍用皇后禮儀安葬。十一月戊辰,,又?jǐn)貧⒍『笸h慕容淵及丁信,。
太后被殺,群臣大嘩,。
其后慕容熙在龍城北郊打獵,,石城令高和與宮廷庫衛(wèi)在京城內(nèi)發(fā)動叛亂。因襲殺司隸校尉張顯,,沖入宮殿搶掠,,取出庫中武器,脅迫軍營官署緊閉城門,,占領(lǐng)城池,。
慕容熙聞報,急率部眾飛馬回城,,命開城門,。城上未叛之軍打開城門,迎燕帝回城,,將叛亂者全部誅殺,,只有高和逃走,,免于一死。
光始三年,,慕容熙立苻訓(xùn)英為皇后,,苻娀娥為昭儀。
苻氏姐妹極盡奢華,,燕王慕容熙傾舉國之力應(yīng)承,,為二妃修建龍騰苑,方圓十余里,,筑景云山于苑內(nèi),征發(fā)役徒二萬人,。營建士卒不得休息,,中暑而死者超過半數(shù)。
慕容熙出游城南,,在大柳樹下休息,,忽聽樹中有人喊道:可止?fàn)I造,可止?fàn)I造,!
游目四顧,,卻不見人。慕容熙令隨從伐其樹,,不一刻樹斷,,見有大蛇從樹中爬出,長丈余,,其后瞬息不見,。
由此之后,后燕財富日漸枯竭,,次年秋,,苻娀娥患病而亡。
慕容熙大為悲痛,,將為其診病諸醫(yī)全部車裂焚尸,,其后更加寵愛苻訓(xùn)英。
苻訓(xùn)英喜歡獵游,,慕容熙相陪遠(yuǎn)出數(shù)百里,,至數(shù)千護衛(wèi)士卒凍死,或被虎狼所害,。苻訓(xùn)英愛食冬鮮地黃醮夏魚醬,,廚吏難覓,慕容熙皆命殺之,。
光始五年春,,苻訓(xùn)英隨慕容熙東征高句麗,兵臨遼東城下。
城將陷落,,慕容熙命士卒先鏟平城墻,,以便與皇后乘輦而入。由此延遲攻城時間,,高句麗得以嚴(yán)備,,故遼東城得全,燕軍鎩羽而歸,。
六年初,,苻訓(xùn)英又隨慕容熙北征契丹。
因見契丹兵盛,,慕容熙意欲撤軍,,苻訓(xùn)英不從。慕容熙遂于二月棄其輜重,,輕兵往襲高句麗,,終至大敗而回。
光始七年,,慕容熙為苻訓(xùn)英修建新宮承華殿,,令百官及軍士負(fù)土于北門,以致北城之土與米谷同價,。夏四月癸丑,,苻訓(xùn)英作孽到頭,終于病逝,。
慕容熙哀痛過度,,決定為苻訓(xùn)英修廟,強迫嫂高陽王妃張氏自殺,,為苻訓(xùn)英殉葬,。復(fù)強迫官員為苻訓(xùn)英哭喪,若不流涕者重罰,,百官只好用辛辣之物刺激雙目流淚,。
苻訓(xùn)英尸體收斂完畢,出城殯葬,,因靈車過于高大,,燕主遂令拆毀皇宮北門以出。
當(dāng)時城中百姓見狀,,皆謂此乃自毀門戶之舉,,其國祚必將不久。
靈柩至于陵穴,,慕容熙忽命開棺,,扯開裹尸布以便再細(xì)看苻訓(xùn)英樣貌,。見其容貌如生,竟至情不自禁,,親入棺與苻訓(xùn)英之尸交配而出,。
畫外音:以皇帝之尊當(dāng)眾奸尸者,慕容熙乃有史以來第一人,,亦唯獨一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真是千古奇聞,,驚艷全球!
皇后下葬次日,,慕容熙尚未回宮,,城中忽起暴亂。
鏡頭閃回,,馮跋出場。
字幕:馮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長樂信都人,。
西晉永嘉之亂時,,馮跋祖父馮和避亂于上黨。父馮安勇武兼有器量,,在西燕武桓帝慕容永時任將軍,。
西燕滅亡后,馮跋遷至和龍,,在長谷安家,。
馮跋年幼時持重寡言,寬仁大度,,喝酒一石不醉。其有三弟皆仗義游俠,,不修行業(yè),,惟有馮跋恭敬謹(jǐn)慎,致力于家業(yè),,為父母器重,。
后燕惠愍帝慕容寶繼位時,任命馮跋為中衛(wèi)將軍,。
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曾因事獲罪,,慕容熙有殺馮跋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
馮跋時聞皇后已死,,慕容熙親自送葬出城,,自覺時機已至,遂與諸兄弟商議:慕容熙昏庸暴虐,,又忌恨我兄弟,,既無退路,不能坐等被殺,。今彼出城營葬皇后,,我兄弟應(yīng)及時而起,建立公侯大業(yè),。若不成功,,無非死耳。
諸兄弟二十二人聞聽,,都愿聽從,。策劃已定,便與從兄馮萬泥,、張光等人實施行動,。
當(dāng)夜,馮跋與二弟藏于車中,,令家眷婦女駕車,,潛入龍城,隱藏于北部司馬孫護家宅,。
因慕容熙自毀宮城門戶出城送葬,,數(shù)人毫不費力,便即摸入宮城,,趁機砸監(jiān)反獄,,共推慕容寶養(yǎng)子慕容云為首領(lǐng),召集五千余服役囚徒關(guān)閉城門拒守,。
中黃門趙洛生聞變急逃出城,,趕去陵地報告燕主。
慕容熙聞?wù)f是馮跋為首起事,,說道:不過是小盜賊作亂而已,,我回城便皆誅之。
于是整理頭發(fā),,穿好甲胄,,引送葬兵士馳赴禍難。
閃回結(jié)束,。慕容熙夜間回到龍城,,攻打北門不下,,軍士皆潰。
慕容熙于是逃進龍騰苑,,身穿便服躲進樹林,,但終被叛軍抓住,押送馮跋,。慕容云遂親將慕容熙弒殺,,令與其諸子一同葬于城北。慕容熙死時僅二十三歲,,共在位七年,。
馮跋等叛將遂擁立慕容云為帝,史稱北燕惠懿帝,。
慕容云此時既為皇帝,,便即恢復(fù)原姓,喚作高云,。遂改年號為正始,,國號仍為大燕。
于是大封功臣:任命馮跋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武邑郡公,;命馮萬泥為尚書令,,馮素弗為昌黎尹,馮弘為征東大將軍,,孫護為尚書左仆射,,張興為輔國大將軍。又封五十多人為伯,、子,、男、鄉(xiāng),、亭侯,,賞賜士兵谷帛不等。
慕容熙原班官僚人馬,,亦皆令恢復(fù)爵位,。立妻李氏為后,子高彭城為太子,。
二月,,越騎校尉慕輿良謀叛,,被高云誅殺。
高云故此心中常懷恐懼,,選拔精壯武士為心腹爪牙,。使寵臣離班、桃仁掌管宮廷警衛(wèi),,對二人賞賜不計其數(shù),,甚至其衣食住行也與己同。
離班,、桃仁貪得無厭,,即便如此亦滿腹怨言,時懷叛逆之心,。
正始三年十月十三日,,高云駕臨東堂,離班與桃仁懷藏利劍而入,,聲稱有事稟報,。當(dāng)近高云之身時,離班突然抽劍直刺,,高云以茶幾抵擋,,桃仁又從旁行刺,遂將高云弒殺,。
馮跋帳下督張?zhí)?、李桑分別搶入東堂,將離班,、桃仁殺死,。
馮跋平滅叛亂,令將高云尸首移到東宮,,謚為惠懿皇帝,。安置皇帝靈柩已畢,復(fù)命人往內(nèi)宮尋找太子之時,,方知太子高彭城竟已死于亂軍之中,。
部下見此,遂擁馮跋為主,,勸其登基為帝,。
馮跋不答諸將之言,因命修復(fù)被慕容熙所拆毀北門,,在殿中大宴群僚,,慶功賀賞。正飲宴間,,馮跋忽見有血從左臂流出,,乃極為厭惡,,心下不樂。
從事中郎王垂見此,,離座上前,,拜倒稱賀:明公左臂血出,實乃大吉之兆,!
馮跋:此言何意,?
王垂:國中早有讖語,說是左臂血出,,當(dāng)為燕主,。今日應(yīng)驗符命,更有何疑,!
馮跋聞言大喜,,亦起身離座道:我燕國不幸,陛下被亂賊所弒,,太子亦于亂軍中身亡,。國中不能一日無主,今有我弟范陽公馮素弗才略非凡,,此次立志平定戰(zhàn)亂,,掃清兇暴,皆其功勞,。我欲推之為主,,諸公以為如何?
素弗推辭道:我聞父兄先有天下,,方傳子弟,,而未聞子弟憑父兄功業(yè)先為帝王者。今王業(yè)未建,,帝位不能空曠,王業(yè)其在我兄之身,。望我兄上順皇天之命,,下合百姓心愿。
王垂率眾臣一齊跪倒,,說道:符命應(yīng)在主公身上,,豈可讓與他人?
馮跋這才答允,,便在昌黎僭稱天王,,仍以燕為國號,史稱北燕,,建年號太平,。
于是追謚先祖,,設(shè)置官屬:追尊祖父馮和為元皇帝,父馮安為宣皇帝,,母張氏為太后,,立妻孫氏為王后,子馮永為太子,。任弟馮素弗為侍中,、車騎大將軍、錄尚書事,,馮弘為侍中,、征東大將軍、尚書右仆射,、汲郡公,,從兄馮萬泥為驃騎大將軍、幽平二州牧,,務(wù)銀提為上大將軍,、遼東太守,孫護為侍中,、尚書令,、陽平公,張興為衛(wèi)將軍,、尚書左仆射,、永寧公,郭生為鎮(zhèn)東大將軍,、領(lǐng)右衛(wèi)將軍,、陳留公,從兄之子馮乳陳為征西大將軍,、并青二州牧,、上谷公,姚昭為鎮(zhèn)南大將軍,、司隸校尉,、上黨公,馬弗勤為吏部尚書,、廣宗公,,王難為侍中、撫軍將軍,、穎川公,,其余拜官授職進位各有不等。
馮萬泥上表請求讓別人代己,馮跋不從,,并加任馮萬泥為開府儀同三司,。
繼又下詔:昔漢高祖為楚義帝舉哀,天下歸心,。孤與高云名為君臣,,恩超兄弟,應(yīng)依禮安葬高云及其妻子兒女,。
于是在韭町給高云立廟,,設(shè)置二十家園邑,令守吏一年四季供薦,。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北燕,復(fù)說南燕,。
字幕:義熙元年夏四月癸巳朔,,日食。
南燕主故吏趙融自長安來廣固城,,向燕王慕容德訴說其母兄死時情狀,。慕容德至此始得母兄準(zhǔn)確兇信,遂號慟吐血,,因而寢疾,。
司隸校尉慕容達謀反,遣牙門皇璆帥眾攻端門,,殿中帥侯赤眉開門接應(yīng),。
中黃門孫進扶慕容德逾皇城而出,匿于自己府舍,。
段宏等聞?wù)f宮中有變,,勒兵屯于四門,自孫進府中迎接慕容德入宮,,誅殺侯赤眉等,,慕容達出奔魏國。
宮變剛剛平息,,境內(nèi)盜賊又起,。這日燕王升朝坐殿,地方官遣使赍表入報:泰山賊王始聚眾數(shù)萬,,自稱太平皇帝,,署置公卿,。
燕主慕容德聞報大怒,,即命桂林王慕容鎮(zhèn)出兵討伐。
慕容鎮(zhèn)引軍而出,至泰山一戰(zhàn)獲勝,,將王始并其從屬全部擒拿,,獻于京城。燕主也不審問,,詔命一齊推出午門問斬,。
臨刑之時,監(jiān)斬官好奇,,便問王始:公自稱太平皇帝,,必有家屬。今如何不見公之父母兄弟,,只是孤家寡人一個,?
王始答道:朕父太上皇蒙塵于外,兄弟征東,、征西二將軍為亂兵所害,,惟余朕一人。
其妻被綁在身側(cè),,聞夫如此說話,,因深恨罵道:則正因你這張嘴,我全家才至此地步,,今臨死矣,,因何還在胡說八道?
王始昂然答道:皇后,!自古以來何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國乎!
行刑人恨其大言不慚,,笑罵道:到此地步,,猶然稱孤道寡,正所謂不知死者,。
王始兩眼仰視,,說道:駕崩就駕崩,朕永遠(yuǎn)不改帝號,!
其妻在一旁以俚語破口大罵,,行刑軍士俱各無言,乃斬之,。其后將行刑之狀報與皇帝,,慕容德聞之譏笑不已,以為趣談,。
當(dāng)夜慕容德入寢,,夜夢父親慕容皝,,勸己早立慕容超為太子。
次日醒來,,訴于妻道:先帝命我早立太子,,是召我去陰司相會,我就要死矣,。
皇后嚇一大跳,,順口安慰:夢中之事,怎做得準(zhǔn),!陛下春秋正盛,,不必懷憂。
慕容德不聽,,于是下詔立慕容超為皇太子,,大赦境內(nèi),朝中子承父業(yè)者每人爵升二級,。當(dāng)年八月,,南燕主慕容德去世,年七十歲,,共在位六年,,謚號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內(nèi),改年號為太上,。
于是大封宗室:尊慕容德妻段氏為皇太后,,命慕容鐘為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慕容法為征南將軍,、都督徐、兗,、揚,、南兗四州諸軍事,慕容鎮(zhèn)加任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
然后加封文武:命封孚為太尉,鞠仲為司空,,潘聰為左光祿大夫,,封嵩為尚書左仆射;又命慕容鐘為青州牧,,段宏為徐州刺史,,公孫五樓為武衛(wèi)將軍,、兼任屯騎校尉。
太尉封孚奏道:臣聞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為五上者,不應(yīng)在邊地戍守,;出身賤,、年輩小、關(guān)系遠(yuǎn),、資歷淺,、地位低謂五下,不應(yīng)在朝廷供職,。慕容鐘乃國之宗臣,,社稷靠山,段宏身為外戚,,美聲望,,賢者皆瞻仰之。此二人正應(yīng)協(xié)助處理國政,,不宜往鎮(zhèn)邊遠(yuǎn)之地,。今慕容鐘等外鎮(zhèn)邊地,公孫五樓在朝輔助國政,,臣下竊感不安,。
慕容超聞之,便以封孚之奏問公孫五樓,,求其意見,。公孫五樓正欲專斷朝政,不欲慕容鐘留于朝廷,,遂加離間之語,。慕容超信之,遂不聽封孚之奏,。
慕容鐘,、段宏各有不平,互相論道:恐黃狗之皮,,終補狐裘也,。
公孫五樓聞之,遂與二人結(jié)怨,。
慕容超將為慕容德下葬,,見慕容法不來奔喪,,遂遣使至兗州下詔,厲言責(zé)之,。
慕容法因此大懼,,恐有不測之禍,即與慕容鐘,、段宏等商議謀反,,但舉棋未定。慕容超卻因聽到風(fēng)聲,,因而下詔,,征其三人入京。
慕容鐘接詔,,稱病不至,。
慕容超將其同黨侍中慕容統(tǒng)、右衛(wèi)慕容根,、散騎常侍段封執(zhí)而殺之,,并在東門外車裂仆射封嵩。又派慕容鎮(zhèn)攻打青州,,慕容昱攻打徐州,,慕容凝、韓范攻打梁父,。
慕容昱等攻破莒城,,徐州刺史段宏兵敗投奔北魏。封融復(fù)引兵回,,又招集盜賊襲擊石塞城,,殺死鎮(zhèn)西大將軍余郁,青州一帶人心大懼,,人人皆懷異志,。
慕容凝策劃準(zhǔn)備襲擊廣固,欲殺韓范,。
韓范知之,,先帶兵來攻,慕容凝逃往梁父,。韓范兼并慕容凝軍并攻陷梁父,,慕容凝投奔姚興,慕容法出逃北魏,。
與此同時,,慕容鎮(zhèn)亦攻克青州。
慕容鐘遂狠心殺其妻子兒女,,自府宅中挖地道潛出青州,,單槍匹馬前往長安投奔姚興,。至此宗室大部外逃,慕容德所置基業(yè)毀半,。
除去各方政敵之后,,慕容超便不理政事,只喜出游圍獵,,百姓深受其害,。仆射韓淖直言極諫,慕容超不納,。又欲恢復(fù)肉刑及九等官制,即頒布詔令,,付于公議,。
群臣多不同意,慕容超方才作罷,。念及母妻尚在長安,,被姚興拘禁,于是遣使去討,。
姚興要慕容超獻太樂歌舞女伎以降,,或送千名晉人至長安易其母妻。
慕容超議于群臣,,左仆射段暉進言:陛下不應(yīng)向秦王稱臣,,宜搶掠晉人,前去交換,。
尚書張華卻道:臣謂陛下新登帝位,,不宜輕易與晉國啟釁,再興兵戈,。若依愚議,,應(yīng)暫且降低尊號,以權(quán)變以盡孝道,。
慕容超贊之,,遂遣韓范去向姚興通問修好。
姚興與韓范此前同為前秦太子舍人,,此時見其奉燕王之命為使,,于是便先公事公辦,以責(zé)問口氣問道:以前封愷來時,,燕王和朕行對等之禮,。今卿遠(yuǎn)來,卻是納款歸附,。是因依照《春秋》以小事大之道,,或是因孝母而屈身耶,?
韓范說道:周朝爵分五等,公侯不同,,故有以小事大之禮,。今陛下?lián)碛形髑兀抑髟跂|齊建立王業(yè),,與陛下平分秋色,,共稱王稱帝。燕王崇尚謙讓,,陛下若狂妄自大,,隨意折辱使節(jié),則恐傷大秦威名,,有損皇燕美德,,于雙方都無益也。
姚興笑道:久不見韓生,,孤自以為學(xué)問超之,,今觀仍不如也。
于是以故友之禮款待韓范,,暢敘平生,,并謂:燕王空有其表,但卻才思不敏,。
韓范則答:燕王大辯若訥,,效劉玄德當(dāng)年居許昌時和光同塵,方能今日承繼大業(yè),。
姚興笑道:卿乃來替燕王播揚贊譽者,。
遂賜韓范千金,答應(yīng)將燕王慕容超母妻歸還,。
慕容凝此時從梁父投奔秦國,,正在朝班之中,便向姚興獻諂:燕王稱臣,,本意并非擁戴陛下,,僅為母故而已。古帝王尚且發(fā)兵索質(zhì),,怎能空自歸還其母耶,!待其母歸,慕容超定不再稱臣,。臣謂應(yīng)先命其送伎人,,后歸其母。
姚興信以為然,于是改變主意,,遣使向慕容超索求伎人,。
慕容超無奈,乃使仆射張華,、給事中宗正元,,往長安送去太樂伎一百二十人。
姚興大悅,,設(shè)宴接待張華,,娛以燕齊歌舞。
秦國黃門侍郎尹雅奏道:昔殷將亡,,樂師歸周,。今燕伎歸秦,亦是此兆,。
張華答道:侍郎所言非也,。我聞總章西入,定如青蚨東歸,。
姚興贊其應(yīng)答敏捷得體,,乃歸還慕容超母妻,。
慕容超得母妻既歸,,因此大喜,遂于正月初一在東陽殿大聚群臣,,命以歌舞助樂,。
張華奏道:東伎皆已入秦,陛下豈忘之耶,?
慕容超:朕悔將伎人送給姚興,,以至本國樂舞不備。則我不如入侵晉國,,以戰(zhàn)俘中選其優(yōu)者,,再訓(xùn)練樂伎可也。
領(lǐng)軍韓淖諫道:先帝因舊京淪喪隱匿三齊,,致死不伐東晉者何,?時運不許,上智者必不興兵故也,。今陛下恪守成規(guī),,應(yīng)閉國養(yǎng)士,以待天機,,不宜與鄰國結(jié)怨,,樹立仇敵。
慕容超怒道:孤意已決,,不與卿言,。
遂派大將斛谷提,、公孫歸等率騎兵,入侵并攻陷宿豫,,獲陽平太守劉千載,、濟陰太守徐阮,大肆搶掠而歸,。即從戰(zhàn)俘中簡選二千五百名男女,,交給太樂去教歌舞。
慕容超敘論攻打宿豫功勞,,將大將斛谷提等人皆封郡,、縣公爵。
慕容鎮(zhèn)進諫:臣聞古之帝王出具賞格以待有功勛者,,無大功者皆不得封侯,。今斛谷提、公孫歸以暴兵引起災(zāi)禍,,若致東晉來攻,,則必兵連禍接殘害百姓,陛下以此封其公侯,,概不宜乎,?常言道忠言逆耳,臣忝為國戚藩王,,則要竭盡忠誠,,望陛下思之。
慕容超心中著惱,,不作回答,。從此文武百官皆緘其口,不敢再說,。
南燕時以公孫五樓為侍中,、尚書,兼領(lǐng)左衛(wèi)將軍,,專擅朝政,;兄公孫歸為冠軍、常山公,,叔父公孫頹為武衛(wèi),、興樂公。由此公孫五樓宗族兄弟皆得高位,,王公內(nèi)外無不懼之,。
慕容超復(fù)派公孫歸率三千騎兵入侵濟南,擒濟南太守趙元,搶掠千余男女而歸,。
東晉大將軍劉裕聞報大怒,,便欲率軍討伐燕國。
慕容超聞報,,急聚群臣,,商討抵抗之策。
公孫五樓進言:吳兵輕疾果決,,利于速戰(zhàn),,始來時鋒芒勇銳,不能與戰(zhàn),。莫若據(jù)大峴不使其進,,拖延時間敗其銳氣,后選二千精騎沿海向南斷其糧道,,另命段暉率兗州軍沿山坡向東而攻,,猛擊其腹背,乃上策也,。命各地郡守恃險固守,,計算所需輜重之外,余者皆焚之,,鏟除莊稼,,堅壁清野以待時機,乃中策也,。將盜賊放進大峴,,我等出城迎戰(zhàn),,乃下策也,。望陛下思之,擇其上策,。(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