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蔡城外,淮水之上。
諸將見到車橋,,無不驚喜,齊聲向主將崔延伯賀道:此橋隨意沉浮,,既可切斷趙祖悅逃路,又使戰(zhàn)船不能通行,,將軍奇思,,果然妙用無窮。
只因有此車橋,河上船不能行,,梁將昌義之、王神念駐扎梁城,,便不能夠前進一步,。
魏軍主帥李平乘此機會,部署軍隊分水陸攻打硤石,,攻克外城,。乙丑日,城中糧盡,,外面救兵不至,,趙祖悅出城投降,終被李平誅殺,,盡獲其部眾,。
胡太后聞報攻克硤石,詔命崔亮乘勝深入,。
崔亮領旨,,來與李平商議進軍。
李平卻并不與崔亮商議,,立即升帳聚將,,持天子劍分派各將,從水旱兩路一同出發(fā),,會軍攻打浮山堰,。
崔亮自謂在朝中資格無匹,見李平如此目中無人,,勃然大怒,,乃違抗李平指揮,借口患病請求撤還,,且不待李平回書,,就私自率本部撤軍。
李平惱怒欲狂,,上書請?zhí)幋蘖了佬獭?p> 胡太后下詔言道: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我戰(zhàn)略計劃,雖曾獲小勝,,怎免其大罪,!然我日理萬機,不輕易殺戮,,可任其以后將功贖罪可也,。
魏軍兵分勢弱,李平無計可奈,,只得引軍北還,,以致此番南征又成畫餅,。
畫外音:此番南征不成大功,皆因魏營諸路將帥爭其爵位高下,,互不聽命之故,。崔亮之所以敢抗李平之命,亦因有李崇抗己軍令在先,,朝廷亦未處分李崇之故,。
鏡頭閃回,補說李崇抗命之事,。
字幕:李崇,,字繼長,黎陽郡頓丘縣人,,魏文成帝元皇后李氏之侄,,南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孫,公爵李誕之子,。襲爵陳留郡公,,拜鎮(zhèn)西大將軍。
孝文帝整頓吏治之時,,李崇為大使巡察冀州,,任梁州刺史。
齊國犯邊之時,,復詔李崇為將軍,、荊州刺史,鎮(zhèn)上洛,。李崇積極整飭邊戍,,宣詔綏慰,每將所掠南齊國人悉數(shù)送還,。齊國人感其恩德,,亦遣還荊州人二百余口,兩境無復烽火,。
李崇治理荊州四年,,甚有政績,后任兗州刺史,。
兗地多劫盜,,李崇令各村建一樓,樓懸一鼓,。盜發(fā)之處,,雙槌擊鼓,四面諸村始聞者擂鼓一通,次聞者以二為節(jié),,后聞者以三為節(jié),,各擊數(shù)千槌。俄傾之間聲布百里,,其中險要皆有人事先埋伏,,盜竊始發(fā)便可擒拿。諸州置樓懸鼓之習,,乃自此始。
李崇由此封侯,,加封安東將軍,,并為副驃騎大將軍。
太和初年,,魏高祖南討漢陽,,李崇任梁州刺史。巴氐部楊靈珍遣弟楊婆羅與子楊雙率步騎萬余襲破武興,,與齊國相結(jié),。高祖授李崇為使持節(jié)、都督隴右諸軍事,,率眾數(shù)萬征討,。
李崇槎山分進,出其不意,,殲敵大半,,進居赤土。楊靈珍遣從弟楊建率兵五千屯龍門,,自率精兵一萬進據(jù)鷲硤,。并在龍門以北伐樹塞路,于鷲硤之口積聚木石,,以拒官軍,。
李崇命統(tǒng)軍慕容拒領兵五千,從別路夜襲龍門,,自率軍攻楊靈珍,。
楊靈珍連戰(zhàn)敗走,俘其妻子,,繼而攻克武興,。齊國鄭猷、王思考率兵救援楊靈珍,,李崇又大破之,,斬楊婆羅首級,殺千余人,俘獲鄭猷等,,楊靈珍敗逃漢中,。
魏高祖在南陽覽表,大悅道:使朕無西顧之憂者,,皆李崇之功也,。
乃詔命授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未幾,,楊靈珍又襲據(jù)白水,李崇又率軍破之,,楊靈珍遠遁,,至此不敢復來。
世宗宣武帝初年,,征李崇為右衛(wèi)將軍,,兼七兵尚書,旋加撫軍將軍,、正尚書,,轉(zhuǎn)左衛(wèi)將軍、相州大中正,。
景明三年四月,,魯陽人柳北喜、魯北燕等聚眾數(shù)萬反叛北魏,,圍逼湖陽,。
李崇為使持節(jié)、都督征討諸軍事,,累戰(zhàn)破之,,斬魯北燕等,遷萬余戶于幽,、并二州,,世宗封李崇為魏昌縣開國伯。
東荊州樊安舉兵龍山,,僭稱大號,,南朝梁國朝廷遣兵策應。
北魏諸將進攻失利,,朝廷乃以李崇都督諸軍討之,。李崇分遣諸將攻敵營壘,連戰(zhàn)皆捷,,生擒樊安,。繼擊西荊,,又獲全勝。
魏帝加封李崇兼侍中,、東道大使,、征南將軍、揚州刺史,、都督江西諸軍事,。
李崇深沉有略,鎮(zhèn)守楊州十年,,常養(yǎng)精兵數(shù)千,,所向摧破,屢平邊患,,號曰“臥虎”,。南朝梁武帝謀除李崇,屢設反間計,,而魏世宗卻愈加信任李崇,不中其計,。
延昌元年,,大雨十三日不止,水淹楊州,,房屋皆沒,。
屬下勸李崇棄城北上,李崇凜然道:我受國重恩,,忝守藩岳,,淮南萬里,系于吾身,。一旦動腳,,百姓瓦解,楊州之地恐非復歸我國所屬,。某豈因愛一軀,,取愧千載之后!但憐茲士庶,,無辜與我同死,,爾等可桴筏隨高,人規(guī)自脫,。某必死守此城,,不離訊地半步。
州人裴絢乘水作亂,,李崇率眾殲滅,,事后以洪水為災請罪解任,。
世宗不準,且下詔慰勸褒獎,,授李崇為中書監(jiān),、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授右光祿大夫,,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諸軍事。后征拜尚書左仆射,,遷尚書令,,加侍中。
李崇明于決斷,,然好財貨,,販肆聚斂,家資巨萬,,營求不息,。其長子世哲為相州刺史,亦無清白之狀,,鄴洛市廛,,收擅其利,為時論所鄙,。
此番南北大戰(zhàn),,梁武帝遣游擊將軍趙祖悅襲據(jù)西硤石,又遣昌義之,、王神念二將溯淮而上取壽春,,田道龍攻邊城,路長平攻五門,,胡興茂攻開霍,,楊州諸戍皆遭攻擊。
李崇分遣諸將相持,,密裝船艦二百余艘,,以待大軍來援。
梁國霍州司馬率眾攻建安,,李崇遣統(tǒng)軍李神軌率軍迎戰(zhàn),,又命邊城戍主邵申賢堵其要路,破敵于濡水,,俘斬三千余人,。
許昌縣令陳平玉投梁,,引梁軍北進,李崇連上十余道表疏,,請求朝廷救援,。魏世宗遣鎮(zhèn)南將軍崔亮救硤石,南梁鎮(zhèn)東將軍蕭寶夤于決淮東注,,以阻北魏之軍,。
只因李崇不聽崔亮將令,胡太后方以尚書李平節(jié)度諸軍,;李崇于是沿淮進擊,,策應李平、崔亮合攻硤石,,這才大敗梁將趙祖悅,。
此時梁將蕭寶夤決淮堰未破,但淮河水勢日增,,大大不利于北魏步騎作戰(zhàn),。
李崇乃于硤石戍間編舟為橋,立船數(shù)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籬,延至兩岸,。又于橋樓之北連復大船,東西竟水,,防敵火栰,。又于八公山東南筑城以備大水,號曰“魏昌城”,。
閃回結(jié)束,。此番南北大戰(zhàn),終因崔亮私自引兵北還,,以至勝而不勝,,不敗而敗。
胡太后為平衡各路將帥,,詔命犒賞三軍,,敘功封贈隨征諸將。論西硤石之功,,以李崇為驃騎將軍,,加儀同三司,李平為尚書右仆射,,崔亮進號鎮(zhèn)北將軍,。
崔亮兀自不服,,與李平當面爭功于禁中大內(nèi),太后無奈,,遂加崔亮為殿中尚書,。
正當此時,中尉元匡上書,,揭發(fā)于忠借國家有難,,獨攬大權,使裴植,、郭祚蒙冤,,宰相貶黜受辱,且矯詔自封儀同三司,、尚書令,,兼任崇訓衛(wèi)尉舊事。
以此推論,,便有篡逆之實,,既在大赦之后,應當公開誅戮,。
皇太后回復道:于忠已受特恕,,不好再追究罪責,其余皆依卿議,。
元匡遂又上疏彈劾:侍中侯剛掠殺羽林衛(wèi),,經(jīng)廷尉依律而議,應處以大辟極刑,。
侯剛本為尚食典御,,凡三十年,因有德于太后,,頗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
太后覽奏,,遂下詔道:侯剛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于律不坐,。
少卿陳郡袁翻上書:所謂邂逅者,,謂其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理者也,。今羽林衛(wèi)士皆據(jù)實供認,并未抗辯,,亦未拒不認罪,。侯剛卻依然命人拷打致死,,怎能說是邂逅!
太后無奈,,于是詔命削除侯剛?cè)賾舴庖?,解除其尚食典御之職?p> 其后不久,胡太后復又追憶于忠功勞,,重封為靈壽縣公,,同時亦封崔光為平恩縣侯。
朝臣聞之,,皆謂胡太后善和稀泥,,可謂“順其胡來”神功創(chuàng)始者。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淮水,,再說梁州。
大將張齊因奉益州刺史鄱陽王蕭恢將令,,率三萬兵馬來襲北魏梁州武興,。
梁州刺史元法僧聞說梁軍突至,遂遣其子元景隆,,引領闔州兵馬來拒張齊,。張齊率其部眾與元景隆戰(zhàn)于葭萌關,一陣而大破之,,屠十余城,,遂圍武興。
元法僧嬰城自守,,見境內(nèi)皆叛,,遂急遣使間道馳往洛陽,告急于朝廷,。
胡太后急命驛傳,召鎮(zhèn)南軍司傅豎眼于淮南,,詔命其再為益州刺史,、西征都督,將步騎三千西赴武興平亂,。
傅豎眼奉詔引軍入境,,轉(zhuǎn)戰(zhàn)三日,行二百余里,,九戰(zhàn)皆捷,,并擊殺梁州刺史任太洪。川民及獠人聞說傅豎眼回來,,皆大喜若狂,,迎拜大軍于路者相繼,。
張齊雖然人多,但懼傅豎眼威名,,不敢與其相爭,,遂退保白水。傅豎眼率軍入梁州,,白水以東之民皆復安其業(yè),。
魏梓潼太守茍金龍兼任關城屯戍主將,因為當時病重,,梁朝軍隊來時,,不能指揮作戰(zhàn)。其妻劉氏率城中百姓,,復振守軍,,憑借城池抗擊敵兵,緊守一百多日,,兵士死傷過半,。
守城副將高景陰謀叛變,被劉氏發(fā)覺,,誅殺高景及其同黨數(shù)十人,。對剩余將士,平分糧食衣物,,勞逸相同,。眾人莫不敬畏,且又依賴,。
因水井位于城外,,被梁兵把守,致城內(nèi)斷水,,軍民皆渴甚,。幸遇天降大雨,劉氏令盡出公私布絹及衣服接雨,,然后絞布取水,,以所有器具儲之,缺水之困方解,。
傅豎眼率軍來到,,梁兵撤退,關城得以解圍,。因?qū)⑹现律蠄蟪?,北魏朝臣皆都感念,遂奏封劉氏子為平昌縣子爵。
鏡頭閃回,,補敘傅豎眼來歷,。
字幕:傅豎眼,祖籍清河貝丘,,北魏名將傅靈越之子,。七世祖傅伷及六世祖傅遘,曾為后趙石虎朝太常卿,。祖父傅融南徙渡河,,攜全家定居于磐陽。
傅融極為豪爽,,生有三子,,分別名喚靈慶、靈根,、靈越,,并有才力。傅融亦常以所生三子自負,,謂皆足為當世之雄,。
宋孝武帝劉駿在位,派蕭斌,、王玄謨?nèi)肟艽`磝,。當時傅融剛死,王玄謨便命其長子傅靈慶為部軍主將,。然而將攻城時,,攻車為城內(nèi)守軍所燒。
傅靈慶懼被軍法處置,,遂詐作傷重不起,,棄其部眾,乘間與壯士數(shù)十騎遁還故里,。
蕭斌,、王玄謨聞說大怒,欲命部將追而殺之,。
左右諫阻道:傅靈慶兄弟三人并有雄才,,兼其部曲多是壯勇,如彭超,、戶生之徒,,皆一當數(shù)十者,,箭不虛發(fā),。不可逼也,不如緩之!
王玄謨聞此乃止,。傅靈慶至家,,與二弟匿于山澤之間。從叔傅乾愛時為蕭斌法曹參軍,,蕭斌便遣傅乾愛誘呼其侄來歸,,以腰刀為信。
傅乾愛不知蕭斌意欲圖害傅靈慶,,領命前往召侄,,蕭斌卻密令壯健軍士隨之,囑令襲殺傅靈慶弟兄三人,,一個不留,。傅乾愛既至靈慶所藏之處,對坐言談未久離去,。
蕭斌所遣壯士伏于門外,,見傅乾愛走遠,執(zhí)刃突入,,擒傅靈慶而刺之,。又捕其母崔氏,欲以為誘餌,,待靈根,、靈越兄弟二人自投羅網(wǎng)。
傅靈慶將死,,與母崔氏訣別道:是我叔傅乾愛引刺客殺我,,此仇絕不可忘。
其母泣而頷之,,牢記在心,。
傅靈根、傅靈越當時不在,,僥幸得免,。聞說兄長被害,遂逃奔河北,。
傅靈越至北魏京師平城,,來見高宗文成帝,訴說殺兄之恨,,欲請兵報仇,。因說齊民慕化北魏圣主,只要天兵一到,,青州便可平定,。
高宗拓跋浚大悅,遂拜傅靈越為鎮(zhèn)遠將軍、青州刺史,、貝丘子,,使鎮(zhèn)守羊蘭城;傅靈根為臨齊副將,,鎮(zhèn)守明潛壘,。
宋帝劉駿恐傅靈越在邊境擾動三齊,乃以傅靈越叔父傅琰為冀州治中,,傅乾愛為樂陵太守,。又命傅琰遣其門生,與傅靈越婢女詐為夫婦,,往投傅靈越,,以其母之命招之。
傅靈越思母極甚,,遂信婢女之言,,與弟靈根相約引軍南還。
駐守羊蘭魏軍在后追擊傅靈越,,直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多虧傅乾愛遣船迎之,,傅靈越方才得免其難,。傅靈根卻因誤期不得俱渡,終被駐守臨齊主將斬殺,。
傅乾愛出郡迎接傅靈越,,問靈根愆期之狀。靈越殊不應答,,但言不知而已,。
傅乾愛猶不知傅靈慶臨終對其母遺言,不以叔侄為惡,,見其身上衣服盡被血污,,乃命左右拿出匣中烏皮褲褶,令靈越以作常服穿之,。
傅靈越聲言不須,,不肯接受其賜。傅乾愛著惱:汝豈可著體上血污衣服,,去見垣公也,?
當時南宋大將垣護之為青、兗二州刺史,,故此言之,。
傅靈越奮聲言道:垣公,!垣公!我著此血衣,,當見南方國主劉駿,豈但垣公也,!
竟不肯著其新衣,。及至丹陽,宋帝劉駿以禮待之,,拜傅靈越為員外郎,、兗州司馬,帶魯郡,;而傅乾愛亦遷青,、冀司馬,帶魏郡,。
叔侄二人俱還建康,,傅靈越得見其母,聞知兄長臨終遺言,,方知是被叔父所害,,便意恒欲為兄復仇。而傅乾愛只為叔侄情深,,不設疑防,,尚不知曉。
傅靈越知傅乾愛嗜好雞肉葵菜,,乃親下廚炒作,,下以毒藥,傅乾愛飯還而卒,。
后數(shù)年,,傅靈越為太原太守,領戍升城,。因隨劉子勛反劉彧,,拜為前軍將軍。劉子勛最終兵敗,,傅靈越為劉彧將領王廣之所擒,。
傅靈越不肯屈服,立而不跪,,叫道:我傅靈越也,!汝既得反賊,何不即殺,?
王廣之卻不發(fā)怒,,將傅靈越送詣輔國司馬劉勔,。
劉勔知其英名,躬自慰勞,,詰其叛逆之因,。
傅靈越答道:九州倡義,豈獨在我一人,?
劉勔又問:四方阻逆,,無戰(zhàn)不擒,主上皆加大恩,,即其才用,。卿何不早歸天闕?
傅靈越答道:薛安都舉兵淮北,,威震天下,。卻不能專任智勇,只將重職委付子侄,,致敗之由,,實在于此。然事之始末,,某備皆參預,,乃不赦之罪也。人生終必歸于一死,,某實無面求活,,即請殺我,別無二言,!
劉勔壯其意,,送詣建康。劉彧欲加原宥,,傅靈越終不悔改,,劉彧無奈,乃殺之,。
傅豎眼即傅靈越之子,,沉毅壯烈,少有父風,。入魏之后,,鎮(zhèn)南將軍王肅見而異之,且奇其父節(jié),,傾心禮敬,,表為參軍。
因從王肅征伐,,累有戰(zhàn)功,,稍遷給事中,、步兵校尉、左中郎將,,常為統(tǒng)軍,,東西征戰(zhàn)。魏世宗時為建武將軍,,奉命征破揚州盜賊,,還鎮(zhèn)合肥,蕭梁之民歸順者數(shù)千戶,。
其后武興氐族首領楊集義反叛,推其兄子楊紹先為主,,攻圍關城,。
梁州刺史邢巒遣傅豎眼討之,楊集義率眾迎戰(zhàn),,不敵傅豎眼智勇兼?zhèn)?,頻被擊破而走。傅豎眼乘勝追北,,乃克武興,,還師洛陽。
魏帝大悅,,下詔封傅豎眼為假節(jié),,行南兗州事。后轉(zhuǎn)昭武將軍,、益州刺史,。當時以益州初置,其境逼近巴獠,,魏帝命給傅豎眼羽林虎賁三百人,,進號為冠軍將軍。
高肇伐蜀之時,,魏帝復假楊豎眼為征虜將軍,、持節(jié),領步兵三萬先討北巴,。
蕭衍聞北魏大軍西伐,,遂遣寧州刺史任太洪從陰平偷路入益州北境,欲擾動氐蜀,,以絕魏軍糧運之路,。時因魏世宗突然駕崩,傅豎眼只得班師東歸洛陽,。
任太洪乘機煽誘益州土民,,攻破魏軍東洛,、除口二戍,于是自稱蜀王,,設置百官僚屬,,并率氐蜀將士數(shù)千,圍逼關城,。
傅豎眼遂請兵復出洛陽西向,,遣寧朔將軍成興孫為先鋒,引軍前往討伐,。
成興孫領命揮兵大進,,軍次白護,與叛軍對陣相持,。
任太洪遣輔國將軍任碩北等率眾一千,,邀險拒戰(zhàn),在虎徑南山連置三營,。
成興孫分遣帳前諸將,,隨便掩擊,將其三營皆大破之,。任太洪又遣部將邊昭率氐蜀勁卒三千,,攻逼成興孫營柵。成興孫力戰(zhàn),,為流矢所中而死,。
傅豎眼又遣統(tǒng)軍姜喜、季元度從東嵠潛入,,回出西崗,,繞于賊軍之后,表里合擊,。因大破梁軍,,斬邊昭及任太洪前部王隆護首級。
任太洪及關城五柵一時逃散,,巴蜀遂平,。
傅豎眼既平巴蜀,垂拱而治,,與民休息,。平日撿勒部下,守宰肅然,。自此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蜀國之民請投軍者旬月相繼,,思為魏國良民,。
魏肅宗即位之初,,傅豎眼屢請解職,乃以元法僧代之,,益州軍民追隨戀泣者數(shù)百里,。
傅豎眼還至洛陽,拜為征虜將軍,、太中大夫,,后使持節(jié)、鎮(zhèn)南軍司,。
元法僧既至益州,,大失民和。蕭衍遣信武將軍張齊入寇晉壽,,頻陷葭萌,、小劍諸戍,進圍州城,。北魏朝廷以西南為憂,,乃驛征傅豎眼于淮南,。
傅豎眼奉旨,,領兵乃至梁州,親率步騎三千以討張齊,。
梁武帝蕭衍聞之,,急遣冠軍將軍勾道侍、梁州刺史王太洪等十余將所在拒塞,。傅豎眼三日之中轉(zhuǎn)戰(zhàn)二百余里,,甲不去身,頻致九捷,。
梁州土民統(tǒng)軍席廣度等亦處處邀擊梁軍,,斬王太洪及征虜將軍楊伏錫等人。
張齊引兵西退,,遂奔葭萌,。傅豎眼兵至梁州,白水以東之民皆安其業(yè),。
閃回結(jié)束,,書接前文。
傅豎眼既解關城之圍,,奏封守城劉氏之子,,便引得勝之軍,來取白水,。先令探馬打聽城中備細,,得知蕭梁大將楊興起都統(tǒng)白水軍事,,征虜將軍李光宗襲據(jù)白水舊城。
探明對方虛實,,傅豎眼乃遣虎威將軍強虬與陰平王楊太赤率眾千余,,夜渡白水,在城外安營下寨,,梁軍尚且毫不知情,。
次日平旦,楊興起及李光宗見城外布滿魏軍,,不由大為驚駭,。但見其兵少,復起輕敵之心,,于是各自分兵出城交戰(zhàn),,欲將來敵盡行趕入白水。
強虬與楊太赤嚴陣以待,,見城中守兵盡出,,回頭高聲對眾軍道:今背水而戰(zhàn),后無退路矣,!愿諸將奮勇,,滅此賊而入城朝食可也!
諸將振奮,,千騎上前沖陣,,大敗賊軍,繞城而潰,。強虬大喝一聲,,刀斬楊興起首級,楊太赤率氐騎馳入吊橋,,一舉克復白水舊城,。
傅豎眼聞說前軍得勝,又遣統(tǒng)軍傅曇表出兵,,大破梁寧朔將軍王光昭于陰平,。
此時張齊引其三萬部眾,仍阻白水之險屯兵,,欲寇葭萌,。傅豎眼遂聚全部軍馬,分遣諸將水陸并進,,以討張齊,。
張齊見魏軍兵少不懼,遣寧朔將軍費忻率兵二千迎戰(zhàn)。
傅豎眼部將陳洪起力戰(zhàn),,大破費忻,,乘勝追奔,前臨夾谷三柵,,團團圍住,。傅豎眼又命統(tǒng)軍將軍胡小虎率軍來援,四面攻之,,不移時梁軍三柵皆克,,兵馬俱潰。
張齊聞報三柵俱失,,親率驍勇步騎二萬余人,,前來與魏國諸軍交戰(zhàn),并欲復奪三柵,。
傅豎眼此時躲在軍中門旗之下,,見張齊親引軍來,知道決戰(zhàn)時機已到,,便將手中大刀一舉,,喝命軍政司:擂鼓,吹號,!
鼓聲大作,,號角連天震響,魏軍諸路統(tǒng)帥同時奮擊,。前鋒都督許暢揮刀身先士卒,,專挑對陣上將交手,。梁將牟興祖挺槍上前,,未經(jīng)三個回合,被許暢一刀劈于馬下,。
魏軍左路部帥孔領周眼見梁軍帥旗,,在鞍橋上按住兵器,摘雕弓抽羽箭,,抽個冷不防一箭射去,,正中敵帥張齊左足,摔落馬下,。
孔領周待要上前復加一槍,,被梁軍部將擋住,自有衛(wèi)士救起張齊,,回馬便跑,。
傅豎眼于是大破賊軍,隨后追殺。
張齊帶傷狂奔五十余里方才住腳,,復令下柵于虎頭山下,,命叛軍賊帥任令崇分兵五千,屯據(jù)西郡,,以為犄角之勢,。
傅豎眼兵馬不歇,乘勝而進,,復遣將攻打西郡寨柵,。
任令崇不敵,棄眾連夜遁逃,。傅豎眼盡收部眾,,進討張齊,又破其二柵,,斬首萬余,。至此張齊身被重創(chuàng),回顧余眾不足半數(shù),,只得徒呼奈何,,向南奔竄而退。
小劍,、大劍之賊早聞傅豎眼大名,,見梁軍南竄,怎敢對敵,?亦捐城西走隴右,。
益州由此終于重新平定,楊豎眼具折入京,,遣使往洛陽報捷,。
胡靈太后在洛陽收得捷報,這一喜非同小可,,乃遣使持璽書往大營前來慰勞,,賜傅豎眼驊騮駿馬一匹、寶劍一口,,得專軍中升黜大權,。
益州既平,傅豎眼恐遭朝臣妒忌,,上表請求自解州事之職,,詔命不許。復轉(zhuǎn)安西將軍,、岐州刺史,,仍轉(zhuǎn)梁州刺史,,常侍、將軍如故,。
梁州之人既得傅豎眼復為州牧,,人人咸皆互相慶賀,望之如云霓,,賴之如父母,。
傅豎眼至州上任,其子傅敬紹險暴不仁,,聚貨耽色,,甚為民害,遠近怨望,。朝廷因其父之功,,非但不予見罪,反命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諸軍事,。
梁帝蕭衍欲報梁,、益二州兵敗之辱,遣北梁州長史錫休儒,、司馬魚和,、上庸太守姜平洛等十支軍馬,部眾三萬,,入寇直城,。
傅豎眼遣子傅敬紹總督部眾赴戰(zhàn),倍道而進,,前至直城,,而被梁軍襲據(jù)直口。
傅敬紹被梁軍斷卻歸路,,乃督兼統(tǒng)軍高徹,、吳和與其決戰(zhàn),,大破敵軍,,擒斬三千余人,錫休儒等敗走魏興,。傅敬紹由此引軍北上,,北進南鄭,占據(jù)漢中,。
因其少時頗覽書傳,,此時既獲大勝,便陰懷異圖,欲效漢末張魯,,擅據(jù)南鄭自立,。
遂思一計,令妾兄唐昆侖煽攪于外,,聚眾圍城,,自己謀為內(nèi)應。賊圍既合,,其事泄露,,南鄭守將擒住傅敬紹,請示傅豎眼之后殺之,。
傅豎眼因此事恥恚發(fā)疾,,卒于任上。
魏永安年中,,朝廷追贈傅豎眼為征東將軍,、吏部尚書、齊州刺史,。孝武帝即位,,復重贈散騎常侍、司徒三公,。傅豎眼之事就此說罷,,按下不提。
鏡頭轉(zhuǎn)換,,魏都洛陽,,熙平初年。
宣武靈太后任命其父胡國珍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加使持節(jié),,繼遷司徒公,,侍中如故。遂與孝明帝率百官到家祝賀,,極盡歡宴之隆,。
胡國珍年邁篤老,愈益崇信佛法,,時事清齋,,堅持親祀,禮拜不輟,。
便在此時,,邊境來報淮水上漲,,河堰被毀,決堤聲如雷鳴,,三百里以內(nèi)皆能聞之,,沿淮城鎮(zhèn)有十余萬人被漂入海。
太后以為天賜良機,,遂命任城王元澄為大將軍,、大都督南討諸軍事,率十萬大軍將從徐州出兵攻打淮河堰,。尚書右仆射李平認為不需動用兵力,,淮河堰終必自毀,其后果然,。
待河堰沖毀,,太后賞賜李平,元澄遂不出兵,。
正光末年,,北部邊郡強盜蜂擁而起,逼近舊都,,侵犯皇陵,。胡太后修建永寧寺,又在伊闕口修筑石窟寺,,窮盡土木,,建筑華美。
永寧寺尤其壯麗,,有一丈八尺金像,,十座與人等高金像,兩座玉像,。另建九層佛塔,,挖基至泉,塔高九十丈,,頂上柱高十丈,,共百丈。每至夜深時,,塔上鈴鐸聲聞十里,,其大殿便如皇宮太極殿,南大門亦如端門,。中有千間僧房,,珍珠玉石錦繡琳瑯,使人心搖目眩,。
李崇上書諫止,,太后不納,于是百姓多愿自絕后代,,也使獨生子出家為僧,。
時因魏國南遷,柔然國趁機興起,。伏跋可汗西攻高車,,獲高車王彌俄突,令系其足于馬后拖死,,復以頭顱為飲酒之器,。
鄰國叛變者皆被伏跋消滅,柔然復強,,派俟斤尉比建等人向北魏通好,。北魏孝明帝責其未盡藩國之禮,遂按漢朝對待匈奴舊例,,派使者回復答禮,。
魏尚書崔亮上書請于王屋山掘銅鑄幣,自此百姓常私自鑄錢,,朝廷財稅大受其害,。
西元五一八年,北魏神龜元年,。
胡國珍步行去看佛像,,勞熱致疾去世,享年八十歲,。靈后崇號太上秦公,,加九錫,謚號文宣公,,葬以殊禮,。
諫議大夫張普惠因孝明帝喜在苑中游獵,不理朝政,,上書懇切勸誡,。
孝明帝納之,下令商議供奉先師禮節(jié),,并從此每月接見大臣一次,。張普惠復上表論時政得失,太后與孝明帝接見張普惠于宣光殿,,隨事詰難,。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北魏,,復說南梁,。
字幕:臨川王蕭宏,,字宣達,蕭順之第六子,,梁武帝蕭衍之弟,。
蕭宏身長八尺,美須眉,,容止可觀,。因貌美而柔懦,北魏皆稱之為蕭娘,。天監(jiān)元年封臨川郡王,,官至太尉、驃騎大將軍,。
天監(jiān)四年,,蕭宏奉命都督諸軍征魏,軍至洛口畏葸不前,,結(jié)果大敗而歸,。后與梁武帝女永興公主私通,多次被降職免官,。
蕭宏怯懦貪鄙,,平庸無能但愛財如命,貯藏錢財庫房將近百間,。
當時有人向梁武帝密告,,說蕭宏家?guī)旆恐邪挡赜斜麈z甲。梁武帝甚為不快,,遂命人送給蕭宏愛妾江氏豐盛酒菜,,并傳旨道:告知臨川王,今日我要過府暢飲,。
遂引射聲校尉丘佗卿前往,,與蕭宏及江氏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梁武帝說道:聞卿庫藏豐富,,孤欲一覽。
蕭宏恐武帝看到其所藏財物,,臉色十分驚恐,。梁武帝心中愈加懷疑,便將每間房子都檢查一遍,,費時半日,,方才看完。
只見蕭宏將每百萬銅錢堆為一處,以黃色木片為志,,每千萬錢存在一間庫房,,懸紫色木板為志,共有三十余間,。
梁武帝與兵佗卿屈指計算,,算出共有三億萬錢,;其余房間則貯存布絹絲綿,、漆蜜麻蠟等雜貸,滿庫皆是,,不知其數(shù),。
武帝見不是兵器盔甲,哈哈大笑道:阿六,,你之生計,,真謂洋洋乎可觀矣。
于是遂回前廳,,復痛飲直到深夜,;掌燈回宮,兄弟二人自此重歸于好,。
蕭宏見皇帝不怪,,便愈加奢侈,沉湎聲色,。王府高屋飛甍,,仿佛帝宮;侍女千人,,爭芳斗艷,。寵妾江無畏所藏服飾珠寶,堪與東昏侯寵妾潘妃媲美,。
蕭宏在京城有數(shù)十處府第,,大行放債,立債券時令借債者將田宅或店鋪作為抵押,。若過期不能還債,,則將借債者驅(qū)走,奪其住宅店鋪,,至京城和東土百姓多人失去產(chǎn)業(yè),。
梁武帝事后知之,下令朝中世族不得再以債券侵人產(chǎn)業(yè),,此等規(guī)定即自此而始,。
蕭宏妾弟吳法壽殺人,藏在蕭宏府內(nèi),。梁武帝命臨川王交出兇手,,依法治罪,。南司奏請免去蕭宏官職,梁武帝批準,,免其司徒,、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之職,,保留王爵,。
前因蕭宏兵敗洛口,常懷羞憤,,故此京城中每當發(fā)生造反作亂,,皆打蕭宏名號。
梁武帝欲臨幸光宅寺,,有刺客埋伏在蕭宏府前浮橋驃騎航上,,欲待武帝經(jīng)過時刺駕。武帝剛要出發(fā),,忽心中一陣驚悸,,于是令儀仗走驃騎航,自己卻繞行朱雀航橋,。
刺客暴露遭擒,,審問時自稱是受蕭宏指使。
梁武帝召見蕭宏,,泣謂:朕自思人品才能勝卿百倍,,但處皇位仍感力不從心;果使卿為帝,,則卿能勝其任乎,?我非不能如漢文帝誅殺淮南王劉長,而是可憐卿之愚蠢耶,!
蕭宏聞罷,,連連叩頭謝罪,并極力辯說絕無派遣刺客之事,。
梁武帝遂復任命蕭宏為中軍將軍,、中書監(jiān),兼任司徒,。其后永興公主與蕭宏奸情敗露,,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無臉再見其父,,于是自盡,。
蕭衍雖然傷心逾恒,但亦沒有怪罪蕭宏。普通七年四月,,蕭宏病死,。
梁武帝詔贈其為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假黃鉞,并給羽葆鼓吹一部,,增班劍六十人,。給溫明秘器,斂以袞服,,謚曰靖惠,。
又說梁武帝蕭衍次子蕭綜,,生母吳淑媛原是東昏侯蕭寶卷之妃,,為蕭衍納入后宮,僅七個月就生下蕭綜,。
蕭衍不加歧視,,封其為王,授以將軍重職,。
吳淑媛其后失寵,,對蕭衍怨恨,則將七月生子之事告訴兒子,。從此蕭綜便以東昏侯之子自謂,,和蕭衍更為疏遠。
后來梁魏相爭,,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zhàn),,卻趁機投奔北魏,并改名蕭纘,,為東昏侯服斬衰之喪,。蕭衍聞說大怒,撤其封號,,將吳淑媛廢為庶人,。
其后蕭衍卻又反悔,使吳淑媛寄送其幼時衣服,,勸蕭綜回國,,蕭綜卻不愿歸。吳淑媛病逝,,蕭衍又下詔恢復蕭綜封號,,加吳淑媛謚號為敬。
自蕭宏及蕭綜兩宗家務之事,對梁武帝蕭衍打擊嚴重,,深感命運無常,,遂一心向佛。還數(shù)次舍身入寺為僧,,并親當住持,,向眾僧講解經(jīng)書。
普通八年三月八日,,梁武帝蕭衍親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通,。至大通三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再次舍身出家,。親為講解《涅槃經(jīng)》,,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蕭衍遂還俗,復改年號為大同,。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群臣復用兩億錢將其贖回,,次年改元太清,。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三十七日,,四月十日由朝廷盡搜庫銀,出資一億錢再將皇帝贖回,。
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以慈悲為名縱容邪惡,致家家齋戒,,人人懺禮,,不務農(nóng)桑。
員外散騎常侍郭祖深奏道:今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人,,資產(chǎn)豐沃。臣謂陛下宜去貪濁,,進廉平,,明法令,禁奢侈,,薄賦斂,;勤農(nóng)桑者擢以階級,惰耕織者告以明刑,;如此數(shù)年,,則家給人足,廉讓可生,。
蕭衍知其耿介為國,,但不能聽。復因信佛,,不近女色,,且不吃葷。
不僅親歷親為,,還要全國效仿,,一率戒葷茹素。非但如此,,且命以后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為祭,,須以蔬菜代替,。此令下達之后,大臣議論紛紛,,皆都上疏反對,。
最后蕭衍允許以面捏成牛羊形狀,進行祭祀,。
蕭衍因精研佛法而再無精力治理朝政,,至令蕭齊后期所重用者開始出現(xiàn)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蕭衍后至晚年,,亦開始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臣下勸諫,,導致國力下降。
字幕:神龜元年,,西元五一八年,。
七月,,北魏河州羌人卻鐵忽聚眾造反,自稱水池王,。
魏孝明帝命主客郎源子恭為特使,,引兵前去討伐。源子恭領旨率軍出征,,到河州安營扎寨已畢,,卻不發(fā)兵討戰(zhàn)攻擊,然后向叛軍張貼檄文,,宣布朝廷之命,,降則免罪。
叛軍因而悔恨懼怕,,紛紛散去,,或詣魏營來降。卻鐵忽見軍心已散,,知道無力與官軍對抗,,乃與同伙百余人赤膊自縛,前來源子恭處投降,。(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