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天王下山
字幕:公元589年,,隋朝開皇九年,,南陳禎明三年,,農(nóng)歷己酉,。正月二十二日,楊廣率領(lǐng)大軍攻入南陳國都建康,,俘其國主陳叔寶以歸,,隋朝就此統(tǒng)一全國。
西岳華山之巔,,松下涼亭之中,。
一名容貌奇?zhèn)ブ心昴凶樱^看兩個須發(fā)皆白老叟弈棋,。兩位老叟一個穿白,,一個著綠,穿白者乃鬼谷門第三十五代祖師李沖,,著綠者乃華山道派祖師蕭鋒,,各已一百五十余歲。
一局棋罷,,李沖投子而起,,笑道:又輸我兄半目!看來這華山靈氣,,尤勝于嵩山也,。
蕭鋒哈哈大笑道:鬼谷神算,哪個不知,?師兄此是有意相讓,,欲速罷棋爭,吩咐正事而已,。你們師徒便在此亭間說罷,,我自去喂鶴,。
于是留他二人坐在亭中,自己閑閑下山,,前往竹林精舍去了,。
李沖見蕭鋒離去,便對那個觀棋中年男子說道:本門第三十八代掌門楊素,,自從相助隋國公楊堅取得天下,一統(tǒng)華夷以來,,心胸逾見其狹,,且助楊廣為虐,天怒人怨,,命不久矣,。你這便下山,取其五胡令牌,、本門《鬼谷秘籍》以歸,,勤加習(xí)練書中奇術(shù),以助太原唐公李淵平定天下,,推倒隋家江山,,救萬民于倒懸。別不多囑,,這便起行,。
字幕: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鬼谷門傳人,,李沖弟子,。
李靖叉手領(lǐng)諾,方欲離去,,李沖喚住,,自懷中掏出一枚玄鐵令牌,并一卷帛軸,,遞予弟子道:此乃本門掌門信物,,一謂定唐令,一謂《鬼谷歷代掌門譜序》,。借此令牌,,可號令我門下弟子及江湖各派,共襄反隋興唐大業(yè),;憑此蘭譜,,可擇江湖上后起之秀,,授其藝業(yè),培養(yǎng)下代掌門,。你取得五胡令之后,,便即融化,打造成利刃,,以為掌門之兵可也,。
李靖肅立領(lǐng)命,然后倒地四拜,,恭受兩件掌門信物,。起身檢看令牌,見有手掌大小,,入手沉重,,乃是千年海底玄鐵所制。牌分陰陽雙面,,頂端皆有“定唐令”三個殷紅篆字,。陰面上鐫“鬼谷掌門,天下聽命”八字陽文,;陽面上刻“滅隋興唐,,遠誅不臣”八字陰章。
李靖觀罷會意,,將定唐令納入囊中,,再展開帛書卷軸,見上面密密麻,,皆是歷代掌門人之姓名,、稱號,甚或官職,。見其上云:
鬼谷門創(chuàng)派祖師—東周王禪,、王敖,道號鬼谷雙子,;二代祖師—田齊軍師孫臏,;三代祖師—燕國上將軍樂毅;……三十八代祖師—隋太師楊素,;三十九代祖師—唐衛(wèi)公李靖,;四十代祖師—唐英國公徐世績;四十一代祖師—唐梁公房玄齡,;……
李靖看罷,,想了一想,笑道:師父,若依此蘭譜而論,,弟子乃是師父親傳謫系之徒,,雖然掌門晚于楊素,然而卻又高出其兩輩,,當喚梁武帝蕭衍為師兄也,。
李沖聞罷怔了一怔,忽仰天大笑道:“果然如此,,一點不差,!則你便以師祖身份,去找你徒孫的晦氣罷,。
說畢,,將大袖一抖,飄然出亭,,瞬息不見。
李靖不由搔搔頭頂,,口中咕噥道:徒兒乃是據(jù)實而言,,有甚好笑?
于是回到居舍收拾行囊,,便即尋路下山,,逶迤直奔長安,往越國公府而來,。
畫外音:李靖到長安求見楊素,,此后便在越國公府奇遇驪山派師妹紅拂女;紅拂盜牌夜奔李靖,,再與虬髯客結(jié)拜,,人稱風(fēng)塵三俠。
隋開皇十年五月,,京都長安,。
隋文帝楊堅頒布詔令,繼續(xù)推行北周以來府兵制,。中央設(shè)十二衛(wèi)府,,擴大府兵實力;十二衛(wèi)分別設(shè)置大將軍,,直接受皇帝控制,。又改革軍民籍制度,實行兵農(nóng)合一,;士兵總稱衛(wèi)士,,始具禁衛(wèi)軍性質(zhì)。由此改革,,使府兵制日趨完備,。
楊堅性好猜忌,,既以奸詐奪得帝位,因而常令左右監(jiān)視內(nèi)外官員,,但有過失即加重罪,。每于殿堂杖殺大臣,執(zhí)刑者若是手下留情,,有揮杖不重者,,也要遭到殺害。
隋平南陳以后,,尚書右仆射蘇威撰寫《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讀,因此士民抱怨,。江南大族傳言,,說隋朝欲將江南百姓都遷徙到關(guān)內(nèi),于是遠近驚駭,。
時有婺州人汪文進,、越州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俱都起兵造反,,各自稱天子,設(shè)置百官,。又有樂安,、蔣山、饒州,、溫州,、泉州、杭州,、交州等地反叛,,叛首都自稱大都督,起兵攻陷州縣,。在南陳故地各郡,,幾乎都有反叛發(fā)生,勢力大者數(shù)萬人,,小者數(shù)千人,;叛軍互相聲援,抓獲隋朝縣令,,或抽其腸,,或割其肉為食,以反對誦讀《五教》。
各地告急文書入京,,猶如雪片,。
隋文帝聞報大怒,詔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奉命率師出京,向南征伐,,將欲濟江,,先使始興人麥鐵杖為斥候,頭戴束藁,,夜渡長江去刺探賊情,。麥鐵杖往返數(shù)次,終被叛軍所擒,,派三十人持兵看守,。
麥鐵杖候至夜半,磨斷綁繩,,并取賊刀,,將三十名看守軍士斬殺皆盡。
卻并不逃走,,而是從容挨個割下死者之鼻,納入懷中渡江以歸,,來向元帥報功,。
楊素聞罷其事大為驚奇,遂奏授麥鐵杖儀同三司,。既知叛軍虛實,,遂率水軍從楊子津渡江,擊敗叛首朱莫問于京口,。
隨后乘勝進軍晉陵,,再平定叛首顧世興、葉略,,擒獲沈玄兵,。
叛首高智慧據(jù)守浙江東岸營壘,連綿一百余里,,戰(zhàn)船布滿江面,,甚為雄壯。
楊素將命進軍攻打,,部將來護兒勸道:吳人向來悍勇敏捷,,善于水戰(zhàn),且懷必死決心,難與爭鋒,。便請大帥嚴陣以待,,只給末將奇兵數(shù)千,偷渡浙江,,襲敵后營,,使其退而無路,進不得戰(zhàn),,此韓信破趙之計也,。
楊素喜而從之。于是來護兒率領(lǐng)輕舟數(shù)百艘,,趁夜幕渡江,,徑直登上浙江東岸,攻破高智慧后營,,縱火焚燒其壘,,煙焰沖天。
叛軍正全力對峙西岸官軍,,回望后方營壘起火,,十分恐懼,一時軍心大亂,。
楊素望見敵營火起,,便知來護兒已經(jīng)得手,便令擊鼓鳴號,,率軍渡江,。由是隋軍奮勇進攻,叛軍潰敗,。
高智慧見大勢已去,,遂率殘部順江口而下,逃入海中,。楊素緊追不舍,,率軍跟蹤追擊,直達海邊,,高智慧借地利精熟,,復(fù)逃入海島。
楊素欲沿海岸線南下,,繼續(xù)平剿余匪,,命召行軍總管府記室參軍封德彝,前來議事,。
字幕:封德彝,,實名封倫,,祖父東魏驃騎大將軍兼司徒封隆之,出身將門,。
封德彝因聞元帥召喚,,急喚小舟前往,未料登舟時失足落水,,立被覆沒,。
從人大驚,會水者急縱身入海,,七手八腳,,將封德彝救起,得免一死,。封德彝回己船換過衣服,,急急來見楊素,從容商議軍情,,落水之事絕口不提,。
議罷軍情,傳令官將適才險事訴之,,楊素驚問:參軍因何不言,?
封德彝答道:不慎落水,彼私事也,,何足相告,!
楊素不由嘆以為奇,繼而大笑,。
封德彝拋開落水之事,,遂獻計道:高智慧匿于海島,我若分散兵馬往剿,,因失地利,,必遭其埋伏,;不如不予理會,,往剿他處叛軍。
楊素:參軍以為當先剿何處,?
封德彝:末將聞?wù)f汪文進自稱天子,,命蔡道人為司空,把守樂安,,距此甚為近便,。且其必以為我正與高智慧相持,無力他顧,,因此不防,。移兵擊之,,必獲大勝。
楊素深以為然,,遂命舍棄高智慧軍,,連夜移兵向南,往攻樂安,。
于是水陸并發(fā),,連續(xù)三日行軍,突至撫州,,對樂安叛軍發(fā)動猛力攻擊,。蔡道人果然毫無防備,一戰(zhàn)而潰,,撫州之地遂告平定,。
楊素繼又率軍進討,浙江及江西諸郡全被陸續(xù)平定,??钟袣埛宋淳福砬残熊娍偣苁啡f歲率軍兩千,,搜索山林,,剿清余匪。
史萬歲領(lǐng)命,,乃復(fù)東向金華郡,,經(jīng)小道翻嶺渡海,更入深山密林,,于路攻下無數(shù)叛軍所盤據(jù)溪洞,,每戰(zhàn)必勝,愈行愈遠,。
因轉(zhuǎn)戰(zhàn)一千余里,,前后共經(jīng)過七百多次戰(zhàn)斗,一百多天毫無消息,。
楊素駐兵四月不聞其訊,,數(shù)十批哨探斥候皆都回報絕無影響,不由心焦如焚,。
諸將皆謂:此地皆是崇山峻嶺,,人煙罕至之地,史萬歲若非中賊埋伏,,便是誤入煙瘴并發(fā)之所,,全軍覆沒矣。
楊素聞言,,愈加焦躁,,喝道:如有再言及史將軍與其部將不能還歸者,,殺無赦!
諸將聞言,,皆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說。于是在此一百多日之中,,楊素不能久等史萬歲歸來,,遂又率軍轉(zhuǎn)向溫州,經(jīng)略東南沿海,。
隋軍繼續(xù)南征,,先打敗叛軍首領(lǐng)沈孝徹,隨后由陸路揮兵天臺山,,直指臨??h,一路追捕潰逃叛軍,,前后戰(zhàn)斗一百余次,。
高智慧因缺水少食,在海島中不能久居,,果又率領(lǐng)部眾登岸,,退保閩越。
如此征戰(zhàn)年余,,隋文帝不忍楊素長期在外勤苦奔波,,風(fēng)餐露宿,遂遣使傳令征召,,命其乘坐驛站傳車回朝休養(yǎng),。
楊素奉詔大為感激,但至京未久,,復(fù)又上疏,,認為叛軍殘余尚未肅清,恐留后患,,又請出征,。文帝從之,楊素于是又乘坐傳車來到會稽,。詢問史萬歲時,,仍然未歸,。
當時浙江叛軍首領(lǐng),,最具實力者乃是王國慶。因聞隋軍主帥已被皇帝召回長安,,便謂萬事大吉,;又自以為海路艱難險阻,,北方人不習(xí)慣駕船航行,于是根本不加防備,。
不料楊素率軍突然渡海來到,,王國慶驚慌失措,棄城而逃,。余黨四散,,大半逃入海島,另有少半則據(jù)守溪洞不出,。
楊素分派部將,,水陸兩路追捕。
如此又過月余,,楊素料到王國慶走投無路,,處境艱難。遂秘派使節(jié)穿林入洞,,持親筆書往勸王國慶,,勸其只要除掉高智慧,便可贖罪免死,。
王國慶聞此大喜,,又見是隋軍大帥親口允諾,遂果然設(shè)計抓獲高智慧,,送交隋軍大營,,楊素在泉州將高智慧斬首,話符前言,,便許其余黨及王國慶投降,。
高智慧既被斬首,王國慶投降,,江南大部分地區(qū)便被平定,。
楊素平定江南,便欲班師還朝,,只是始終無有史萬歲消息,,由此猶豫不決。由是大宴諸將,,慶賀平叛得勝,,并于席間討論史萬歲之事。
諸將鑒于前番元帥暴怒,,便即不敢接言,,只顧埋頭大嚼;楊素見此,,哭笑不得,。
當日席散,,諸將皆出,楊素獨坐帳中,。忽見火頭軍頭風(fēng)風(fēng)火火報進,,面帶喜色,至帥案前施禮未畢,,便呈上一物,,說道:大帥請看,史萬歲將軍書信至也,!
楊素又驚又喜,,伸手一把搶過,卻見是個竹筒,,其封已啟,,里面露出一卷絲絹。
急忙扯出,,展開看時,,只見圖文并茂,起首一行字道:末將已盡剿山匪,,今迷路不出,。無論何人得此絹書,望速報楊大元帥,,派兵接應(yīng),!
下面卻是地圖,標明自己所在位置,。
楊素激動欲狂,,便問火頭軍頭:此書從何得來?
火頭軍頭:今晨我部下軍士前往溪中汲水為炊,,在山溪中撈得,,上交末將。末將因不知是何物,,故而啟其蠟封,,方知是史將軍求救之書。未經(jīng)元帥許可,,私啟密書,,請領(lǐng)罪罰。
楊素聞言一怔,,復(fù)沖那火頭軍前胸連捶三拳,,大笑道:卿有大功,何求罪罰?
然后連喚中軍:速派五百將士,,緣溪往上游尋找!
話音未落,,只聽咕咚一聲,,那火頭軍長倒地,昏迷不醒,。原來楊素本是有名上將,,神力驚人,那火頭軍長身無內(nèi)功,,怎禁得他連續(xù)三拳捶擊,?
楊素見他摔倒昏迷,這才醒悟,,急命侍衛(wèi)扶出,,去找醫(yī)官療治。
那火頭軍長直在榻上臥病半年,,方能下地行走,,并對家人說道:世間之事難料,寧有以老拳獎賞有功之士耶,!
楊素聞而絕倒,,遂命賞其百金,復(fù)連升三級,,此乃后話,,表過不提。
只說中軍率領(lǐng)五百軍士,,緣溪往上游接應(yīng),,終在第五日尋到史萬歲,接回大營,。
眾將皆隨元帥迎出大營以外,,見史萬歲及其兩千部將俱都枯草纏頭,灰土滿面,,須發(fā)皆乍,,渾如野人一般,俱都大笑,。
楊素由是奏凱班師回朝,,并向朝廷奏報史萬歲之事。
隋文帝連聲稱奇,,除敘賞此番隨征諸將之功,,另外特地賞賜給史萬歲家人十萬錢,部下將士各一千錢,以為撫慰,。越國公楊素功高蓋世,,隋文帝更是大加慰勞。
由是楊素戰(zhàn)無不勝,,稱為當世名將,。又為隋文帝貴幸,言無不從,。跟從楊素出征將士,,雖有微功必錄,故雖殘忍,,士亦愿從,。
便在楊素征南之際,嶺南來報:番禺夷族王仲宣起兵造反,,嶺南各族首領(lǐng)起兵響應(yīng),,包圍廣州。廣州行軍總管因中流矢戰(zhàn)死,,請旨定奪,。
隋帝大怒,詔令副總管慕容三藏為檢校廣州道行軍事,,又令給事郎裴矩巡撫嶺南,。
字幕:裴矩,本名裴世矩,,字弘大,,河?xùn)|聞喜縣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父名裴訥之,,曾為北齊太子舍人。
裴矩奉旨南征,,進至南康,,募軍數(shù)千,并發(fā)嶺南,。
王仲宣聞?wù)f隋師南來,,遂遣部下別將周師舉,率軍圍攻東衡州,,以牽制官軍,。
裴矩與大將鹿愿聯(lián)手,率軍打敗夷匪,,擒斬周師舉,,隨后進軍至南海,。
與此同時,高涼侯夫人冼英舉全族歸附隋朝,,并遣其孫馮暄引兵來救廣州,。
未料馮暄與賊將陳佛智素來友善,因此故意逗留不進,。冼夫人聞而大怒,,遣使執(zhí)拿馮暄下獄,更遣孫盎為帥,。
孫盎出討番夷叛軍,,一戰(zhàn)而勝,,陣斬佛智,。于是揮軍大進,與將軍鹿愿合兵于南海,,再與慕容三藏合擊王仲宣軍,。
王仲宣力不能支,部眾皆潰,,于是廣州獲全,。
洗夫人此時以八十余歲高齡,親被鎧甲,,騎乘介馬,,張羅錦傘,引彀騎衛(wèi),,隨從裴矩巡撫嶺南二十余州,。蒼梧首領(lǐng)陳坦等皆來謁見,嶺表遂定,。
嶺南平定,,廣州危而復(fù)安,裴矩遂凱旋班師,,回朝復(fù)命,。
隋文帝楊堅大喜,謂尚書左仆射高颎及內(nèi)史令楊素道:韋洸昔率二萬精兵,,不能早度南嶺,,朕每患其兵少。今裴矩以三千弊卒徑至南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
高,、楊聞之,,皆起身道賀。文帝敘此戰(zhàn)功,乃拔裴矩為民部侍郎,,拜馮盎為高州刺史,。追贈洗英先夫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洗英為譙國夫人,。命在嶺南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官給印章,,聽發(fā)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授予便宜行事之權(quán),。仍敕以夫人誠效之故,特赦馮暄按兵逗留之罪,,拜為羅州刺史,。
隋文帝正妻獨孤皇后聞而甚奇,另賜冼夫人首飾滿篋,,以及宴服一襲,。
冼夫人領(lǐng)受皇封,向北叩首謝恩,,乃將獨孤皇后所賜首飾,、宴服盛于金篋,敬供深藏,。又親自檢點,,并南朝梁、陳,,二朝歷代皇帝所賜寶物,,分門別類,各藏一庫,。
由此每到歲末年初,,大會家族子孫,祭拜先祖已畢,,便將歷代皇帝所賜陳列于庭中,,以示子孫,并訓(xùn)戒道:我事三朝數(shù)代君主,,不敢妄自尊大,,惟用一顆忠順之心而已。今歷朝天子所賜之物具存,,此其報我也,。汝曹皆須念之,,當盡赤心于中原天子!
畫外音:冼夫人名英,,乃是南北朝時高涼郡俚人首領(lǐng),,嫁于高涼太守馮寶。夫人善于結(jié)識英雄,,一生審時度勢,,雖割據(jù)嶺南,但未曾稱王稱帝,,而遙尊中原朝廷,。歷經(jīng)梁、陳,、隋三朝,,致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jié),,功勛卓著,,先后被三朝七代君王敕封,,被尊稱為嶺南圣母,。《隋書》,、《北史》均為其立傳,,實為歷代巾幗中所罕見。
當時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亡叛。冼夫人遣長史張融上奏趙訥罪狀,,隋文帝遣使查訪,,得其贓賄,遂將趙訥依律治罪,。
洗夫人復(fù)以朝廷名義,,曉諭嶺南各州俚、獠百姓,,所到之處皆降,。
隋帝大喜,遂封贈冼夫人之子馮仆為崖州總管,、平原公,。
字幕: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二月戊午,,吐谷渾可汗夸呂遣使到隋朝納貢,。
吐谷渾得悉南陳亡國,,非常害怕,逃往遠方,,依險自保,,不敢再來侵犯虜掠中原。其后夸呂去世,,子世伏繼承汗位,,遣其兄子無素向隋朝奉表稱藩,并請將女兒進獻隋帝后宮,。
隋文帝納其貢獻,,但拒絕送女入宮之請,并對無素說道:孤若依從世伏之請,,恐別國定會競相仿效,,則無由拒絕矣。朕愛天下百姓,,何敢征取天下美女,,以充實后宮耶?
無素還國,,向叔父極力稱贊隋帝之德,。
世伏笑道:你道其真心是為天下百姓計乎?其是縱有其心,,無有其膽也,。當今中原天子懼內(nèi)如虎,當我不知耶,?
無素聽罷,,目瞪口呆。自此之后,,西域諸胡皆知隋文帝害怕獨孤皇后,,俗謂懼內(nèi)者。
次年春二月,,己巳,。隋文帝以蜀王楊秀為內(nèi)史令,兼右領(lǐng)軍大將軍,。國子博士何妥與尚書右仆射蘇威爭議政事,,素來意見不同,各不相讓,。
蘇威之子蘇夔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因敏辯而負盛名,士大夫多依附之,。及議樂禮于朝,,蘇夔與何妥又各有所持,,互不相讓。文帝詔命百僚署其所同,,百官因懼蘇威官高爵顯,,故此贊同蘇夔者什有八九。
何妥見狀恚怒,,遂憤而上疏:蘇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為朋黨,。省中呼王弘為世子,李同和為叔,,言二人如同蘇威子弟,。
上疏已罷,復(fù)覺猶不解恨,,又附札片密奏,,告發(fā)蘇威以不正當手段,為從弟蘇徹,、蘇肅謀求官職等數(shù)項罪行,。事實俱在,贓證皆全,,圖文并茂,。
隋文帝覽奏,,大為疑惑,,便命蜀王楊秀、上柱國虞慶則等徹查此事,。
二人奉命調(diào)查,,終證何妥所奏,基本屬實,。隋文帝大怒,,遂免除蘇威官爵,令回家閑居,;盧愷免官除名,,受牽連獲罪名士,多達百余人,。
不久隋文帝警覺,,便道:蘇威有德,我被小人所誤矣,。
于是詔命蘇威,,可以參預(yù)朝會宴請,。
冬十月,己未日,。新義公韓擒虎病卒,,享年五十五歲。十二月乙酉,,以內(nèi)史令楊素為尚書右仆射,,與高颎專掌朝政。
楊素秉性粗疏而有辯才,,對他人隨意褒貶,。在朝中甚為推崇高颎,尊敬太常卿牛弘,,傾心結(jié)交薛道衡,,而輕視蘇威。其余當朝權(quán)貴,,則大都受到楊素欺凌侮辱,。
時有右領(lǐng)軍大將軍賀若弼,自謂功名遠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許,。因見楊素為仆射,自己仍為將軍,,每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被坐免官,,怨望愈甚,。
隋文帝聞之,命將賀若弼下獄,,并派獄吏問道:我以高颎,、楊素為宰相,你每揚言“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
賀若弼答道:高颎乃是臣之故人,楊素亦乃臣之舅子,。臣知其為人,,誠有此語。
楊素聞聽而大怒,,遂唆使公卿上奏,,說賀若弼對朝廷心懷怨望,罪當處死,。
隋文帝覽群臣之奏,,心懷不忍,,遂復(fù)使獄吏傳話于賀若弼:朕雖有意赦卿,但眾臣守法不移,,必要問罪,,卿可自求活命之理。
賀若弼還奏:臣恃至尊威靈,,將八千兵渡江,,擒陳叔寶以歸,竊以此望活可否,?
文帝答復(fù)道:平滅南陳之功,,朝廷早已格外重賞,何用追論,!
賀若弼答道:臣知已蒙格外重賞,,今還以此功格外望活。
文帝聞此,,略有回心轉(zhuǎn)意,,終惜其功,特令除名免死,。歲余之后,,復(fù)其爵位。
開皇十三年,,漢傳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遭人誣告,,被迫害致死,壽一百零七歲,。
鏡頭閃回,,敘述慧可往事。
字幕:慧可俗名姬光,,號神光,,洛陽虎牢人。其父名寂,,小康之家,并無官職,。
在慧可出生之前,,姬寂每每擔心無子,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yè)。終有一天黃昏,,感到佛光滿室,,妻子懷孕,,十月胎熟產(chǎn)子。
姬寂為感念佛恩,,故為兒子起名為光,,別號神光。姬光自幼志氣不凡,,為人曠達,,博聞強記,廣涉儒書,,尤精詩,、易,喜游山玩水,,不好持家立業(yè),。
后來接觸佛典,乃道:孔老之教,,禮術(shù)風(fēng)規(guī),,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便棲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產(chǎn)生出家念頭,。父母起初不允,苦口婆心訓(xùn)導(dǎo),,然見其志氣不可改移,,只得許其出家。
姬光既得父母允諾,,欣喜若狂,。因秉承儒家教義,不敢離家甚遠,,遂至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xué)佛,不久又到永穆寺,,接受具足戒律,。
此后姬光遍游各地講堂,學(xué)習(xí)大小乘佛教,。經(jīng)過多年學(xué)習(xí),,雖明經(jīng)教之義,然對生死大事不明,尤懷迷惑不解,。
三十二歲時,,姬光回到香山,放棄單純追求文字知見之行,,開始實修,。由是從早到晚打坐,望能借禪定力量解決生死問題,。
如此八年,,有日禪定,突見神人喝道:子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匪遙,汝其南矣,!
姬光接受點化,,于是改名神光。次日晨光初起,,神光便感到頭疼難忍,,不由大叫。
寶靜禪師聞聲而至,,問明癥狀,,難以決斷,便欲下山尋找郎中,,請回寺中為其治療,。將欲轉(zhuǎn)身出門,忽聞空中有聲言道:此謂脫胎換骨,,并非頭疼之疾也,。
寶靜禪師觀其頂骨,便如五峰隆起,,遂對神光道:此是吉祥之相,,你必當證悟。護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則分明是說,,少林寺達摩大師,將是你本師也,。
神光大悟,,乃辭別寶靜禪師,前往少室山,,到達摩祖師面壁之所,朝夕承侍。
達摩祖師只顧面壁打坐,,不予理睬,,更無教誨。神光并不氣餒,,反而愈發(fā)恭敬虔誠,。由此每天從早到晚,餓食困睡,,謹守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未知春秋幾度,,此歲臘月初九之夜,,天氣陡然變冷,寒風(fēng)刺骨,,并下起鵝毛大雪,。神光依舊站在洞外,一動不動,。天放亮?xí)r,,積雪居然沒膝。
直到此時,,達摩祖師才慢慢回過頭來,,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神光再拜答道:弟子并無所求,。惟愿和尚慈悲,大開甘露之門,,廣度群品,。
達摩祖師: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神光聽聞祖師教誨,,當即拔刀斬斷左臂,以右手擎之,,呈于祖師面前,。由是鮮血狂噴,,染紅身周丈余之地,白雪皆為赤色,。
達摩祖師為其虔誠感動,,說道: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求亦可在。
于是親為神光裹傷治療,,并取法名慧可,,收為傳人?;劭刹活檪?,急于聞聽無上妙道,于是便問師祖: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聞而甚覺茫然,,便道: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答道:將你心來,,我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罷祖師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觀遍諸身,,并無一個實在心可得,,也無一個實在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之后,繼續(xù)留在達摩祖師身邊學(xué)道,,時間長達六年,,精究一乘宗旨,繼承祖師衣缽,,成為禪宗二祖,。
東魏天平初年,,慧可到達鄴都,大弘禪宗妙法,。
當時道恒門下徒眾千人,,誣指慧可所說法要是為魔語,,密遣弟子群出,,詰難慧可禪師。但弟子即聞慧可說法,,欣然心服,,反為其徒。
慧可傳法三祖僧璨之后,,前往鄴都,,韜光養(yǎng)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于屠門,,或習(xí)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有人見其混跡市井之中,,于是問道:法師乃是道人,何故如是放浪形???
慧可聽聞路人如此相問,一反雍容常態(tài),,回言答道:我自調(diào)心,,何關(guān)汝事!
旁觀眾人大笑,,齊說此僧壽至百歲以上,,卻被心魔所纏,將至瘋癲,。此事但被本城僧人聞知,,卻謂此乃極深禪語,妙用無窮,,于是慧可名聲大噪,。時有辯和法師在寺中講《涅盤經(jīng)》,,其徒漸漸離席,跑去跟隨慧可學(xué)禪,。
辯和見徒弟皆叛,,不勝惱恨,便到縣衙誹謗慧可,,謂其散布異端邪說,。知縣翟仲侃聽信辨和誣告,,對慧可加以非法,將其迫害致死,尸體投入漳河,。(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