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雄,,作家,。1963年生于上海,1984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做過十幾年教師,,著有《說文解氣》、《耳朵的立場》,、《性格辭典》,,《齊人物論》作者之一
…………………………………………分割線…………………………………………
文學的虛實與歷史的曲直
作者周澤雄
三國實在是一個被談論得太多的時代,因而也成了被誤解得最深的時代,。三國中人,,大抵蓋棺而不能論定,彼等身后的升遷榮辱甚至較生前的戎馬歲月更動蕩不定,,也更富于戲劇性。設若有一艘時間潛艇將這班好漢運抵當今,,讀著由一位名叫羅貫中的后人為他們撰寫的集體傳記(且不說還有一位名喚王扶林的導演據(jù)此敷演出的八十集電視連續(xù)?。娌桓蚁胂髸胃邢?。諸葛亮多半會被自己的絕頂智慧弄得目瞪口呆,,一俟看到自己竟淪為一仗劍作法的妖道而在七星壇上咒語喃喃,胡亂祭風,,大掠周郎之美,,或許一羞之下便拂袖而去。隨之離席的還有借口‘如廁‘的東吳謀士魯肅,,這位‘體貌魁奇,,少有壯節(jié)‘的‘狂夫‘型儒將,實在無法接受小說里那位──更不必說還有電視里那位──也叫‘魯子敬‘的孱頭,。張飛照例在哈哈大笑,,只管用大碗喝著‘人頭馬‘;關羽,,這個極度自負的美髯將軍一邊暗叫慚愧,,一邊尋思著哪天去給羅貫中老弟上一回墳去,雖然一出門便受到當代同性戀者的追逐,;曹操沉默無言,,只顧嚼著口香糖,眼神里布滿‘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般的憔悴,。如果個中鬧出人命案的話,多半便是周瑜了,,這位風liu倜儻,、氣宇軒昂的東吳大都督,,縱然從不曾在‘諸葛村夫‘手下受過氣,這次怕要因羅貫中的編派而氣絕身亡了,。因為,,說周公瑾氣量偏狹,本來就和說諸葛亮智力平平一樣離譜,。昔東吳老將程普,,仗著三朝元老的身份,對周大都督不理不睬,,搭足了架子,,由于公瑾天性豁達,不念舊惡,,遂重演了一出三國版的《將相和》,,致使程普慨然有嘆:‘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飲自醉,。‘三國故事肇始于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該書‘古今訾嗷者非一‘(王士禎語),,譽之者如葉適標舉為‘筆高處逼司馬遷,但少文義緣飾,,終勝班固‘,,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訶之者即如漁洋山人,,至若認為一本我莫識其名的歙人撰寫的《季漢書》,較陳著‘不惟名正言順,,抑且文詞斐然‘(《池北偶談》卷十六),。陳壽雖為蜀人,一度在蜀地為官,,但考《三國志》的立場,,仍以魏為正統(tǒng),對曹操及手下眾多謀臣武將,,著墨既夥,,也多褒揚之詞。陳壽撰書時,,世間已有《魏書》,、《吳書》可資取材,獨蜀國無史,,但這未必便是《三國志》中《蜀書》篇幅最弱的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至少在這位大半輩子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譙周后人眼里,,如關云長、張益德,、趙子龍等輩并不被特別看重,,對諸葛孔明也非一味贊譽,‘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判詞,,著實讓后人心驚。又百余年后裴松之出,,此公鑒于陳壽選材過苛(一方面也是陳壽所能依據(jù)的史料當時不過區(qū)區(qū)三種,,由是亦可見葉適所謂‘(裴)注之所載,皆壽棄余‘之不確),,遂立志增補,。裴松之本著‘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收以補其闕‘的雄心,,參較各類著述二百一十種,以超出原著數(shù)倍的篇幅,,終于使自己獲得了幾可與陳壽共享署名權的榮譽。雖然裴松之在注中不時加上點個人的指謬辨疑性的評論,,總體上仍可把他看成一位囫圇吞棗型的資料收集者,;因了他這份辛勤的羅列,我們順便知道民間的三國熱,,非自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始,。
曹操形象的嬗變在裴注中已露端倪,蓋正始玄風吹拂下的魏晉士大夫在月旦士林,、臧否人物上自有一份獨特的睿智,、寬容和超然,不似后世只知將人判為或善或惡,、壁壘分明的兩極,,是以曹操之名尚可在奸雄與英雄之間游移。曹操奸相品格的定位至少在有宋一朝已成鐵論,,不僅孩子們都會‘聞曹操敗,,則喜唱快‘(《東坡志林》),其人因是‘漢鬼域‘,,抑且為‘君子所不道‘(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二),;而當朱熹《通鑒綱目》中正式確定‘帝蜀寇魏‘的立場時,曹操的奸相也就只能畢露了,;他在去自己千余年的羅貫中筆下淪為古今第一奸人,,實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羅貫中當年著手處理三國故事時,掌握的書籍及民間傳唱資料(主要是《三國志評話》)已非常豐富,,結構上的經(jīng)營布局較之人物事件上的摹擬虛構也更為棘手和切要,。羅貫中有橫空出世之才,《三國演義》規(guī)制雄奇,,大開大闔,,小說的氣勢已不遜于所描繪的時代。塑造人物匹似顧愷之為人寫真,,寥寥數(shù)語已是頰上添毫,,龍首點睛,靡不神情畢肖,,千載之后猶獵獵生風,,呵之得生。羅貫中執(zhí)筆時雖未嘗一刻稍忘陳,、裴之《三國志》,,但他的小說在民間卻真正促成了對《三國志》的遺忘。然則羅氏所撰究系歷史耶,?小說耶,?
關于此種體裁有一個現(xiàn)成的抹稀泥似的稱謂,曰歷史小說,,然困惑亦于茲生焉,。蓋歷史與小說本屬壁壘分明的兩個領域,各秉賦著一套價值標準和操作規(guī)范,,雖然太史公(還可以上溯至左丘明)筆法里已多摹擬之情事,,但那通常是在須揣摸方得其似的情況下,正孔融所謂‘想當然耳‘之舉,,雖屬歷史著述本身的無奈,,其初衷卻又并非出于對小說筆法的注重,而實在應被視為一種‘原其終始‘的努力,,不如此,,‘鴻門宴‘將不復聞矣。我們常見的倒是,,歷史無意于借小說以美容,,小說每常演歷史為說部。歷史小說似對應于小說史,,但后者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有之,則林漢達先生編著的《上下五千年》或遼寧少兒出版社的《五千年演義》之屬,,因致力于史學的蒙學化而奉行一種‘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通俗性原則,,是‘小說化歷史‘而非‘小說史‘,亦已昭然,。歷史的小說化乃歷史的變節(jié),,小說的歷史化則不啻為小說的升華,因此,,歷史學家往往寧受‘少文義緣飾‘的指責而堅守誠信,,小說家(當然也包括戲劇家如莎士比亞、如不惜以‘滑稽的方式自由處置歷史事件‘并據(jù)此寫出了《羅慕路斯大帝》的迪倫馬特)則每每熱衷于涉獵史部,,以使作品在敘述的廣度和意蘊的深厚上都有所獵獲,。歷史有其不容篡改的神圣性自是毋庸置疑的,小說家天賦有虛構的權力也是不消分說的,,如此,,當小說家一面要捍衛(wèi)虛構的特權,一面又不愿對歷史題材割愛時,,神圣歷史的馬其諾防線只能接受崩潰的結局,,不復有尊嚴可言。歷史小說,,這并非對歷史的另一種描述,,而只是小說的別一種寫法。準乎此,,歷史本身的尊嚴便被置諸小說的法則之下,,成為小說家廚房里聊供烹飪之需的雞鴨魚肉。
回到羅貫中《三國演義》,。清章學誠在《丙辰札記》里已用‘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界定了它的虛實結構,,肯定了羅氏對歷史的基本忠實,。我無意對‘七實三虛‘的比例作出質疑,而更想對其內容加以關注,,即何者可虛,?何者當實?
答案并不因問題的重要而顯得棘手,,只要稍稍比照一下《三國志》就會發(fā)現(xiàn),,小說忠實者事,虛構者人,。應該指出,,在小說家對歷史的改編中,所謂‘忠實‘只是被視為一種手段而納入構思的,,相形之下,,改編事件較之虛構人物風險更大,。事件,尤其當這些事件又是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大戰(zhàn),、彝陵之役那樣眾所周知、耳熟能詳?shù)脑?,就更由不得小說家施展想象,,任意涂竄。在羅貫中那里我們發(fā)現(xiàn),,尊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是作為小說的敘述前提和基本背景加以考慮的,它的‘七分‘真實多半集中于此,,以便騰出手腳,,在虛構人物上略略施展,‘三分虛構‘即著墨于此,。我們且試著看看羅氏筆下的曹操如何,?
若以‘贏得生前身后名‘作為衡量偉人的標志,曹操顯然是要落選的,,和周瑜同其結局,。三國時人,除了被滿中國祭祀的忠勇典型關云長,,大概只有曾讓杜甫尋覓其祠堂的諸葛孔明可以受此殊榮,,而曾被我們明哲的魯迅先生斷定‘至少是個英雄‘的阿瞞(已故主席也曾默誦其遺篇),卻嘗盡了‘死去原知萬事空‘的滋味,。在《三國志》里,,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可說是迥出眾人之上,讀其仿‘太史公語‘的‘評曰‘,,如‘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盡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沤衲艿么说扰姓Z者實在為數(shù)寥寥,,而在三國時代,又正可謂‘舍此不作第二人想‘,。想陳壽固非曲語阿世之徒,,那么,一個少壯時高歌‘天地間,,人為貴‘,,中年時吟詠‘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晚年時不惜以‘烈士‘悲情抒發(fā)‘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之志的雄杰,逮至后世竟忽忽成了千夫所指的大奸雄,,實屬匪夷所思,。曹操不少為人詬病的劣跡,追究起來都不無可疑,。即以殺呂伯奢為例,,按此事出自吳人所著之《魏書》,立場本就飄忽,,而其所敘之事境,,又極為離奇乖情,很難按事件的邏輯加以還原,。那句令曹操遺臭萬年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原屬野史裨語,,頗難征信,。又曹操之迫荀彧自殺,亦非鐵論,。細想荀文若赴濡須塢途中尚與曹丕談藝論劍,,言笑正歡,,其人雄杰之氣固較曹操遠甚,,說謀論智,卻也相差不遠,。曹操若有殺荀之意,,荀君絕無不睹先兆之理。雖然,持此論者大多從荀彧反對曹氏篡漢自立著眼,,認為曹操殺荀,,非為無故。倘如是,,不過又一揣摩情事而已,,以之存疑則可,據(jù)之立論則謬,。羅貫中著小說本著‘兼采為美‘的信條,,對史料基本上抱著‘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對一般視為信史的陳壽《三國志》并無多少側重,。讀者若有意比照孫盛《魏氏春秋》,、司馬彪《九州春秋》、王沈《魏書》等籍(裴注中對這幾部書頗多采集),,會發(fā)現(xiàn)羅氏《三國演義》,,純出之想象添加的筆墨竟意外地少。即使面對筆力集中貫注的曹操,,羅貫中似乎也并沒有特地發(fā)明多少虛構細節(jié)以供編派之用,,他只是盡可能充分地將已有材料加以探掘組合而已。因此,,羅貫中與其說藝術地再現(xiàn)了曹操,,毋寧說乃是曹操劣行敗跡的傳述者和集大成者。
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奸滑之氣溢出尺幅,,狼戾之心隨處可見,作為文學長廊中的一個藝術形象,,他不僅在中國文學中為僅見,,放諸世界,亦難逢敵手,。西人馬基雅維里若獲知曹公行狀,,真不知要何等欣喜若狂了。有曹操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例征,,他的《君主論》無疑將寫得更為出色,,‘馬基雅維里主義‘也將更具說服力。曹操在羅貫中筆下,,除卻殺呂伯奢和借糧官人頭以安軍心兩樁著例外,,他如對許攸跣足相迎、‘拔劍斬近侍‘及‘抹書間韓遂‘諸節(jié),,在在都顯出其人驚世之偽,。我們說過羅貫中寫曹操多事出有因而通常又非真憑實據(jù),他認同了前人對曹操不一定符合事實的大量著述,只從藝術效果而非歷史公正的角度遴選材料,;又因為羅貫中在小說上也正有著他筆下曹操那份‘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才能,遂使他成了曹操形象的最終完成者,,他施諸孟德的筆墨也同時成了針對其人的終審判決,。
對羅貫中我們當然抱著崇高的謝忱,也無意否定他塑造人物上的非凡功德,,但問題在于,,我們如此給一位生前即因其‘宦官出身‘而不曾得到公正評價的‘非常之人‘涂上花臉(讀其《讓縣自明本志令》可知),就沒有一點愧疚之情嗎,?我要說的不是羅貫中是否有權如此處理曹操──他當然有權,,而只想對人間公正意識的脆弱稍表缺憾:我們一方面在現(xiàn)實社會中借助法律的大纛,決不容忍任何施諸己身的誹謗行為,,一方面卻覺得可以認同一位比利時偵探赫克爾•,;波洛的怪論‘對死人不存在誹謗‘,而將小說的魅力置諸公正概念之上,,聽任某個古人飽受著千年冤曲,。何況,這位古人又并非李鴻章‘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者流,。中國人歷來強調的‘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阿瞞不可能無所縈懷,。文學以虛實相間為美,,歷史以誠實不欺為上,而當小說干犯了歷史,,追求名留青史的曹操也就只能淪為談笑中人,、戲曲中人。為曹操翻案之所以難以成功,,并非當年郭沫若,、翦伯贊等人吶喊不力,事實上是由于吾人不忍失去這么一位任人奚落的對象,。由此我們可見所謂‘時間是最公正的‘這一陳述的蒼白和不可盡信,。歷史上的冤假錯案不宜全然算到那些暴君頭上,善良的百姓也從來有著不善良的那一面,,他們那由‘集體無意識‘所策動的觀賞心態(tài),,常常會演化為某種更致命的群體力量,遂導致一股颶風般蠢動不已的觀念施暴行為,。一個特多暴君的民族,,其子民不可能不具備助紂為虐的意識。某種意義上,,羅貫中對曹操的歪曲性描寫,,也可看成對人心世態(tài)的妥協(xié),即使在元末明初,,羅氏已無法改變人們心目中對曹操的‘奸雄‘定位了,,這一點我們可從對羅氏《三國演義》的仔細玩味中略得一二。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我一直無法接受羅貫中對曹操全然否定的說法,,不,他對阿瞞還是抱著相當程度理解的,,偶爾還會為曹操加上點閃光之處,,‘謀董賊孟德獻刀‘即是(按此節(jié)史籍不載)。至于羅貫中對劉備之非一味肯定,,識者早已指出:摔阿斗時的虛偽,,彝陵之戰(zhàn)前的暴戾等,羅貫中皆譏諷暗藏,。我這么說的另一個理由是,,我本人對曹操不可遏制的偏愛,起初正是讀羅貫中《三國演義》時生發(fā)的,,正如我對劉備的反感,,亦假諸羅貫中之手。這里便可見出羅貫中的偉大,,或曰古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本身的偉大,。
探討一個權謀術最發(fā)達的民族何以視真正的權謀大師曹操為白臉奸雄,是有趣而不乏沉郁的,。參照孫子‘兵者,,詭道也‘之立論,曹操正乃一不世出的雄杰,,他的一應機變謀略,,既不曾逾越兵法的游戲規(guī)則,也是生逢亂世時的明智選擇,。何況,,他恢廓宏奇的詩文,禮賢下士,、求賢三頒的明哲,,都是千載之下無人可及之舉?;蛟?,曹操的反對者,,事實上都是遠遠無法與孟德比肩之輩,他們既無能具備對計謀的純粹審美力,,又無力在瀟灑豪邁上與曹操爭勝,,便只能以一副‘技不如人‘者常有的羞惱,試圖通過對曹操行跡的指責,,以圖撿回一點脆薄的自尊,。以此,我們正可了解緣何一個注重君子風范的國度,,又恰成修煉‘偽君子術‘的名山道場,。從立身行事遠不如曹操的迦太基梟雄漢尼拔卻在西方暴得大名中,我們或可汲探國人思維的某些獨到之處,。
我們需要美妙的文學,,我們是否更需要歷史的神圣?這是個兩難選擇,,也許,,百姓的智慧依舊是最高的智慧,他們的做法是:拒絕選擇,。
…………………………………………華麗的分割線……………………………………
夢今天上周先生的這篇文章,,是有感于近來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某些以考史名義寫YY小說來推翻或糟踏古人的之風。小說的創(chuàng)作無可厚非,,作者要表達一種思想,,一定要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來完成。但是,,打著寫正史的名義,,用尋據(jù)論史的名義,以小說的形勢給一個作古的人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品行,,安一個無恥的名聲,,實在是令人心寒。而一些人,,打著維護作者的幌子,,喊著正義的口號,極力侮辱和糟蹋提出意見者,,并用盡污言穢詞來辱罵別人,,這種行為更是讓人不恥。
周先生這篇文章明里寫文學對三國人物的歪曲,,可句里行間無不在對歪曲古人的作法進行批判,。先生吶喊道:“我們如此給一位生前即因其‘宦官出身‘而不曾得到公正評價的‘非常之人‘涂上花臉(讀其《讓縣自明本志令》可知),就沒有一點愧疚之情嗎,?”這句吶喊針對的絕非曹操一人,。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被以文學的名義歪曲了,又有多少人正在被文學作品歪曲著,。我也想問問,,難道這樣歪曲古人或惡心古人,就真的沒有一點愧疚之情嗎,?
周先生給出了這些文人(如果他們也算文人的話)的心態(tài):“我們一方面在現(xiàn)實社會中借助法律的大纛,,決不容忍任何施諸己身的誹謗行為,,一方面卻覺得可以認同一位比利時偵探赫克爾•,;波洛的怪論‘對死人不存在誹謗‘,而將小說的魅力置諸公正概念之上,,聽任某個古人飽受著千年冤曲,。由此我們可見所謂‘時間是最公正的‘這一陳述的蒼白和不可盡信。歷史上的冤假錯案不宜全然算到那些暴君頭上,,善良的百姓也從來有著不善良的那一面,,他們那由‘集體無意識‘所策動的觀賞心態(tài),常常會演化為某種更致命的群體力量,,遂導致一股颶風般蠢動不已的觀念施暴行為,。”原來如此,,就是因為被歪曲或惡心的古人是口不能言的,,YY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報應和法律的制裁,于是乎,,就有那么一些人以YY古人為樂,,以YY古人為榮,更有甚者,,附和這種YY之風竟成了某些人大放厥詞的平臺和追捧的時髦,。
但是,周先生也說:“歷史有其不容篡改的神圣性自是毋庸置疑的,,小說家天賦有虛構的權力也是不消分說的,,如此,當小說家一面要捍衛(wèi)虛構的特權,,一面又不愿對歷史題材割愛時,,神圣歷史的馬其諾防線只能接受崩潰的結局,不復有尊嚴可言,。歷史小說,,這并非對歷史的另一種描述,而只是小說的別一種寫法,。準乎此,,歷史本身的尊嚴便被置諸小說的法則之下,,成為小說家廚房里聊供烹飪之需的雞鴨魚肉?!惫P者卻有些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人在吃青菜蘿卜的同時,無疑也是喜歡吃雞鴨魚肉的,,當某些人將雞鴨魚肉等同于青菜蘿卜時,,歷史又算什么?這種問題也是足以引發(fā)我們思索一個問題,,那就是,,讓歷史成為小說家廚房里聊供烹飪之需的雞鴨魚肉真的就對嗎?
周先生最后說:“我們需要美妙的文學,,我們是否更需要歷史的神圣,?這是個兩難選擇,也許,,百姓的智慧依舊是最高的智慧,,他們的做法是:拒絕選擇?!本芙^選擇,,多么簡單的方法,百姓可以這樣睿智地去拒絕選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也能這樣選擇拒絕嗎,?夢的回答是:否。無論百姓怎么想,,怎么選擇,,夢還是認為,每一個作者都少一些功利心,,多一點良心,,面對歷史作品的文學化,都明白該做怎樣的選擇,,那就是:尊重歷史,,尊重別人,哪怕是一個口不能言的古人,,也應該尊重,。
………………………………再次華麗地分割一下……………………………………
今天30號了,這個月的女頻PK大賽就要落下帷幕了,,夢在此呼吁各位親親,,手中還有沒來得及或因為難以選擇而保留的PK票,投給夢的姐妹藍藍的作品《絕色天嬌》吧,,她目前正在第六名上苦苦掙扎,,地位是岌岌可危,,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謝謝大家了,,有意者請點擊下面的圖片鏈接,,進去投票。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