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議削藩
除去齊泰,,此時在建文帝朱允炆身邊還站了兩個身著官袍的人,。
那就是另外一個“顧命大臣”黃子澄,,以及方孝孺了。
相比于齊泰,,黃子澄更是一個學(xué)霸似的人物。
洪武十八年,,黃子澄考中了會試第一,,也就是傳說中的會元。
進而接著的殿試,,黃子澄更是一舉拿下,,位于一甲第三,,俗稱探花。
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位,。
乃至伴讀東宮,。
也就是陪著當(dāng)時還是皇太孫的朱允炆讀書。
黃子澄深得朱允炆敬重,,甚至每次朱允炆叫黃子澄,,都稱呼他為黃先生。
而朱允炆登基之后,,直接提拔黃子澄做了翰林院掌管學(xué)士之職,。
也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正三品,。
翰林院的人其實就是皇帝的私人機要秘書,,主管文翰,隨時準(zhǔn)備接受皇帝的咨詢,。
實權(quán)其實很接近于宰相,,此時有“內(nèi)相”之稱。
入選翰林被稱作為“點翰林”,,翰林院的讀書人是當(dāng)時社會中地位最高的讀書人群體,。
滿是精英。
由翰林而成朝臣更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最高人生理想,。
是儒家學(xué)說“達則兼濟天下”的最為具體的表現(xiàn),。
當(dāng)然,后面翰林院的政治地位逐漸被所謂“內(nèi)閣”所代替,。
慢慢變成了培養(yǎng)人才,,修書撰史的地方。
不過翰林院一直是“清貴”一詞的代言,,更是讀書人想要成為閣老重臣和地方大員的墊腳石,。
畢竟就算是后面的“內(nèi)閣”,那也是從翰林院選拔官員充當(dāng)?shù)摹?p> 這建文帝三大文臣的最后一位,,那就是讀書最厲害的方孝孺了,。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一代大儒。
洪武大帝朱元璋都曾稱贊他說:
此莊士,,當(dāng)老其才,!
方孝孺年幼之時就十分聰明好學(xué)、機警敏捷,,特別是兩只眼睛,,又大又亮,,顯得炯炯有神。
據(jù)記載,,方孝孺小時候每天讀的書都要超過一寸厚,。
一寸大概三厘米左右。
按照古籍換算下來,,方孝孺一天讀的書大概有七十頁左右,。
這在當(dāng)時,方孝孺被鄰里直接稱為“小韓愈”,。
要知道,,韓愈可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可見年幼的方孝孺神童之名傳播甚遠,。
成年之后,方孝孺開始跟著大儒宋濂學(xué)習(xí),。
大儒宋濂更了不得,,他被洪武皇帝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更是和高啟,、劉伯溫一起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以散文創(chuàng)作聞名,更被讀書人尊之為“一代之宗”,!
后人學(xué)者更是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方孝孺成年之后便跟著這樣一個大人物學(xué)習(xí),,起點不可謂不高,。
在宋濂門下學(xué)習(xí)的時候,方孝孺更是一騎絕塵,,宋濂的其它門人都不如他,,甚至一些文壇前輩也公開承認(rèn)不如方孝孺。
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成時世太平為己任,。
這是此時這個青年方孝孺的人生愿景。
在洪武九年,,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因“空印案”被牽連致死,,此時方孝孺才二十歲。
所謂“空印案”,,是明初洪武時期的一個著名大案,。
空印,就是在文書上預(yù)先蓋上印章,到了需要的時候再填寫上具體的內(nèi)容,。
而之所以這樣做,極大原因上是因為在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吏在向京城中央?yún)R報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
這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大明規(guī)定,,每年地方官都需要向中央戶部匯報錢糧收支等賬目,。
賬本上的數(shù)字必須和實際的錢糧分毫不差才可以算是了結(jié)這項賬目。
如果有一項匹配不準(zhǔn)確,,整個賬本都要被駁回,。
然后讓來京匯報的人帶回當(dāng)?shù)兀匦绿顚?,并且重新蓋上當(dāng)?shù)卣挠≌隆?p> 但是,,由于洪武年間,各地上繳的都是實打?qū)嵉募Z食,,經(jīng)過長時間的運輸,,難免有所損耗。
因此賬本和實物匹配不上是很常見的事,。
稍有不對就重新打回,,于是這對于偏遠一些地區(qū)的政府就很難受了。
再重新回去當(dāng)?shù)卣?,重新填報,,重新蓋章,一來一去再去,,一年時間有可能都過去了,。
這極大影響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因此,,這些當(dāng)?shù)卣拖氤隽恕翱沼 边@么一個辦法,。
有錯誤你就不必回來了,直接自己拿著早就蓋了印章的本子自己重新寫上就是了,。
這本是從元朝就開始存在的現(xiàn)象,,誰知道,到了洪武帝這里,,不好使了,。
朱元璋發(fā)現(xiàn)這個之后,盛怒異常,,下令處死了一大批官員,。
原因在于,朱元璋認(rèn)為這種“空印”行為極可能給貪污大開方便之門。
朱元璋甚至不想去仔細審查其中是否有不法行為,,他只知道這些人騙了他,。
欺君罔上,罪不可赦,!
皇帝震怒,,當(dāng)然又是一顆一顆人頭落地。
而方孝孺的父親就是這樣被朱元璋砍了頭,。
死了父親,,方孝孺痛苦不已,堪堪二十歲的他就失去至親,。
他把父親的靈柩帶回老家安葬,,一路走一路哭,甚至把沿途的行人們都給感動了,。
好一個至情孝子,!
自此,方孝孺的才名和孝名都傳播開來,,為當(dāng)時人所稱贊,。
洪武十五年,被地方官員推薦,,從而被朱元璋召見,。
此時朱元璋看到這個舉止嚴(yán)肅有度的大才子,很是喜歡,,甚至直接告訴當(dāng)時的太子朱標(biāo),,此人可用。
然而,,卻沒給方孝孺官做,,依禮又把方孝孺給送回去了。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被人推薦到了朝廷,。
可是此時朱元璋依舊沒給他官做,他認(rèn)為此時依舊還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時候,。
可是到了建文帝登基,,方孝孺就直接被朱允炆征召進來朝廷,做了翰林院侍講,。
正四品,。
可謂起步之高,甚至不用參加科舉,。
這才是一個一步登天的讀書人,。
話頭一轉(zhuǎn),這邊在謹(jǐn)身殿里,齊泰三人正在給剛登基的朱允炆匯報朝廷工作,。
在朱允炆登基以來,,憑借著雷厲風(fēng)行的手段,已經(jīng)接連下發(fā)了許多道圣旨,。
行仁政,,赦有罪,免欠稅,。
確實是個名副其實的仁義之君,和朱元璋時期的嚴(yán)厲政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個點,,三人齊聚謹(jǐn)身殿,除了給朱允炆匯報日常工作,,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事朱允炆要征求這三人的意見,。
那就是朱允炆老早就有的削藩心思。
當(dāng)朱允炆還只是個皇太孫的時候,,便已經(jīng)開始擔(dān)心諸藩王擁兵自重還多行不法之事的這個問題,。
朱元璋給藩王兵權(quán),為的是防備邊塞的胡人擾邊不安分,,諸藩王可以領(lǐng)兵來解決,。
而朱允炆則擔(dān)心的是,如果這些藩王不安分,,那么誰去解決呢,?
要知道,這些邊關(guān)的藩王在輩分上,,都是朱允炆的叔叔,,更是洪武大帝的兒子,還指揮著軍隊,,普通官員誰敢去管他們的事,?
并且封地離朝廷還遠,如果到時候朱允炆登基了,,他的命令傳到藩王封地之時,,這些叔叔們聽還是不聽都是個問題。
當(dāng)時朱允炆把這些問題拋給了朱元璋,,這位一統(tǒng)天下的大帝也是一時間沒有好的辦法,。
而當(dāng)時,朱允炆給的辦法是: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
如果一次不聽,就削減藩王的封地;
如果兩次不聽,,就給他換個地方封地,;
如果第三次還不聽,那抱歉了,,朝廷只能出兵打你了,。
可見,此時其實朱允炆還是給了這些藩王退路的,。
并沒有趕盡殺絕,!
可是當(dāng)朱允炆真正登上皇位之后,這位年輕的建文帝才意識到藩王的力量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強大,。
特別是他的四叔朱棣,。
所以在朱允炆的心中,削藩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1-11/8efd8ac8591acfce5bff066a3bd30a95j0f2V23k2nZR23E.jpg)
愛睡覺的大黃黃
求收藏,,求推薦票~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