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文嘀咕了幾句,,眼前驀然一亮,這毅哥兒會挖石碳,、做蠟燭,,還會開窯燒磚…
想到這,,他猛然一拍大腿,,高聲驚叫道:“毅哥兒,,你是讀書人,會挖石碳做蠟燭,,還會開窯燒磚,,什么都會!那這個,,這個”
他指著眼前這個快要干涸的水塘,,終究是沒敢把‘旱災’這兩個字給說出來。
畏如猛虎,。
話在嘴邊,踟躕了半天,,方才虎頭蛇尾的問道:“你總該會有辦法的吧,!”
他這話說完,分立在兩旁的眾人,,全都不自覺的把視線向郭毅匯聚,。
滿懷著忐忑,和殷切的希望,。
這可是從京里回來的讀書人呀,!
郭毅立時就感到了沉重如山的壓力,壓的他有些喘不過氣來,。
隨即就滿臉的苦笑,。
我,才十七呀,!
還是個孩咂,!
但是,到最后只能重重的點了點頭:“有辦法!”
“真的,?你咋說,,俺們就咋做!”
“對,!俺們都聽你的,!”
眾人全都燃起了希望,急不可耐的表態(tài),,連手腳都忍不住的輕微顫抖著,。
郭毅點了點頭,站起身來,,發(fā)話道:“第一,,除了挖石碳、做蠟燭的,,還有開窯燒磚的,,其余人全都停下手里的活計,幫十三舅做水車,。
趁著‘西漳河’跟‘西林河’里都還有水,,先用水車把河水提到溝渠里,把這幾個水塘灌滿,?!?p> 他剛說完,楊立杰就開口問道:“都這個時候了,,還燒磚做甚,?”
挖石碳、做蠟燭可以理解,,畢竟是掙錢的買賣,,萬萬不能舍棄。
但燒磚,?
郭毅開誠布公的回應道:“我打算挖井,,或許得用磚石來砌井口!如你們所見,,那兩條河里的水也都已經(jīng)十分淺顯了,,這就證明,上游即便降雨了,,估計也多不到哪去,。”
眾人聞言,,再次沉默了,。如果上游也不下雨…
那將會是更大范圍的旱災,!
老天爺呀!
想到這,,膽小的都快站不穩(wěn)了,。
楊老爺子點頭表示同意,扭頭看著自家外孫,,又追問了一聲:“那第二呢,?就是打井?”
老人家的言語之中充滿了擔憂,,活了這么大年紀,,他心里很清楚,即便在這多雨多水的南方,,想要打一口好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何況,,眼前這旱災可不是打一兩口井就能夠解決的,。
郭毅眉頭輕皺,開口回應道:“嗯,,我懂一些望山尋水之術(shù),,還懂一些快速打井之法??傊?,成不成得先試一試!”
他的話說完,,眾人全都驚詫不已:“你還會望山尋水,?”
這讀書人,什么都會嘛,?
“周易嘛,!”郭毅毫不在意的聳了聳肩,把知識來源往周易身上推,,又接著說道“我晚上畫幾樣東西,三舅明天去一趟江陵城,,找鐵匠做出來,。你把錢帶夠了,千萬別心疼錢,!”
“曉得,!”楊立文點了點頭:“明早雞叫三遍,俺就起身,!”
“二杰舅,、五舅、八舅,你們待會兒回村,,把事情跟大家伙都知會一聲,,都有個心里準備?!?p> 聽見他的吩咐,,幾個人都各自點了點頭,“嗯,,俺們曉得,。”
“十三舅,,今晚遲點睡,,咱們爺倆討論一下水車的樣式?!?p> “嗯,!”楊立成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他雖然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老木匠,,可卻沒有心思在郭毅面前拿大,。
誰知道,眼前這個身為讀書人的俊俏后生,,還有什么不會的,?
楊二爺坐在一旁,看著他那井井有條的安排,,忍不住的嘆息一聲:“唉,!這荊州府,去歲剛剛遭了水災,,今歲這又…唉,!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眾人再次沉默,無言以對,。自己都尚且自顧不暇,,哪有空閑去哀嘆別人?
很快,,隨著眾人散去,,整個楊林村就都知道了消息。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旱災,!
一個多么遙遠的稱呼,但回想起來,,卻又那么的歷歷在目,。
如同一頭恐怖巨獸,張開了血盆大口,,盤旋在楊林村上空,,匍匐在眾人心頭。
而此時,,不止是楊林村有所察覺,,官府的動作更是快捷。
關于水情的報告,,已經(jīng)是第三次擺到楚王郭云哲的案頭,。
他不止是楚王,更是荊州牧,,還同時兼任荊湖北路‘安撫使’,。
水情報告,是‘都水監(jiān)’下轄的‘堤岸司’上交的,。
‘堤岸司’在每條河流的重要地段,,都設有‘水則碑’。
水則,,又叫水志,,是中國古代的水尺,也就是古代觀測水位的標記,。
‘水則’中的‘則’,,意思是‘準則’,通常每市尺為一則,,又稱為一劃,。
刻有水則標尺的碑就是水則碑。
水則碑通常被立于渠道的關鍵地段,,它的作用就是觀測水位變化,,并用來測量水位,以達到預防洪澇災害的目的,,同時作為灌區(qū)農(nóng)業(yè)灌溉配水的依據(jù),。
據(jù)史料分析,我國古代從大禹時起就開始重視對水文狀況的觀測和分析,,《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p> 其意為:禹測量土地,劃分疆界,,命名山川,,帶領眾人行走于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我國最早的‘水則’出現(xiàn)在秦昭襄王時(公元前251)。
當時,,李冰修都江堰,,用3個立于水中的石人觀測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作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標記,。
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意思是水位不能低于石人的足部,,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如果水位低了,岷江來水量不夠用,,會出現(xiàn)旱災,;水位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否則會出現(xiàn)洪災,,需要從飛沙堰溢洪,。
只有當水位在石人的足與肩之間,引水量才正好滿足農(nóng)業(yè)灌溉與防洪安全的要求,。
而到了大周朝,,量水標記由石人演變?yōu)榭坍嬎畡t。
水則刻在離堆的巖壁上,,共十則,,兩則之間相距一尺。水位達到六則就能滿足灌溉需要,;超過六則,,就需要導流泄洪。
但今歲開春至今,,水位已降至三則,,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灌溉的需求。
并且,,隨著老天爺一直不下雨,,水位還在繼續(xù)下降,。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故而,,堤岸司已經(jīng)寫了三次水文監(jiān)測報告文書,,提交于荊州府府衙。
此時,,這三則水文監(jiān)測報告,,正擺在荊州牧楚王殿下的案頭。
而下坐通判,、幕職,、司戶參軍、堤岸司等一眾屬官,。
楚王郭云哲坐于案幾之后,,有些煩憂的揉了揉眉頭,驀然開口詢問:“諸位,,堤岸司的水情文書都過目了,,可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