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完顏璟對金國最滿意的就是其稅制了,,在金國不分各族都要交稅,,對朝廷百官宗室也沒有免稅一說,,上至親王下至讀書人都要交稅,。哪怕是出國歸來使臣都得交物力錢,。
金國稅收制度是分為租跟稅,私田交稅,,官田交租,。不過金國雖然所有人都要交稅,但金國的稅收對百姓來說是諸國中最低的,,金國的輕稅賦也成了對于北方漢人的拉攏利器,。
如蒙古和南宋合力滅金時,有大量的漢族大臣為金國殉死,,比如戶部尚書任天寵,、知大興府高霖,、觀州刺史高守約,、參政定海節(jié)度使王維翰等幾百漢族大臣,。
甚至有一名漢族大臣張?zhí)炀V被南宋俘虜后,還嘲笑南宋“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為什么金國真正統(tǒng)治長江以北廣大區(qū)域不過九十四年(1140年金宋議和),長江以北的漢人就完全被金國“征服”了,。
這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金國稅收只有南宋的十分之一,,金國治下百姓要活的比南宋百姓輕松多了,。
當然,,金國稅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輕的,。
公元1140年的《紹興和議》可以看作是一個分水嶺。
在1140年之前,,金國上下并沒有真正把河北以南的地區(qū)當做是自己真正的領(lǐng)土,,所以金國軍隊在進入河南,、山東、陜西這些地區(qū)的時候都是隨意征發(fā)民夫,,肆意搶劫,。
所以這一段時間,有大量的北方漢人逃亡到南宋,。
但是《紹興和議》簽署后,,正式確立了金國對北方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金國開始全面統(tǒng)治北方,。
相比于北宋和南宋,,金國在統(tǒng)治上要比南宋寬松太多了。
以老百姓息息相關(guān)的“兩稅”為例夏稅與秋稅,。
金代兩稅的征收額與北宋相比,,北宋秋稅中田八升,下田七升四合,,金代夏秋兩稅合在一起為五升三合,,比北宋秋稅下田所輸尚少二升一合。金代兩稅輕于遼,、宋,,這是北方經(jīng)濟恢復(fù)和人口大幅度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更為關(guān)鍵的是金代的兩稅不僅征收額度比北宋低,,只有南宋的十分之一,,而且金代兩稅完全是征收實物稅的,也就是說百姓種什么就交什么,,不用去換錢或換糧,。
也就是說金代老百姓繳稅繳納的是糧食等農(nóng)作物,而南宋老百姓除了糧食還要繳納銅錢,。
而宋金所處的公元12世紀,,不管是金國還是南宋,都沒有統(tǒng)一糧食價格,,糧食都是隨行就市,,這也就意味著秋天糧食豐收的時候,如果征收的是錢或者絹,,那么老百姓就要把糧食賣了換錢或者絹來繳稅,,但是一個地區(qū)突然大規(guī)模出售糧食,勢必會造成糧食收購價格的下跌,。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繳納貨幣稅,對于古代農(nóng)民來說,,本身就是加重了他們的負擔。而征收糧食則要好得多,。
而且金代規(guī)定輸送粟米,,可依道程之遠近遞減其稅數(shù),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百姓在運輸途中的負擔,,比宋代以假借“支移”的名稱向百姓征腳費的辦法不僅不同,,而且是個很大的改進。
金代兩稅輸送采取遞減稅額的辦法,,也與宋代在田稅以外,,每斛各輸二升謂之“雀鼠耗”,或者強迫人民輸二斗謂之“省耗”不同,。
另外,,與南宋相比,金國的鹽只在很短一段時間實行了專賣,,之后就變成普通人也可以煮鹽賣鹽了,。
《紹興和議》之后,南宋朝廷并沒有因為議和而減少稅收,,反而變本加厲對老百姓進行盤剝,,以鹽為例,南宋的鹽是官府專賣,,一斤官鹽在南宋要賣到150—200文銅錢,。
而金國由于私鹽屢禁不止,后來在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金國干脆按照私鹽定價來定價官鹽,,20文一斤。由于官鹽價格和私鹽一樣,,但是官鹽質(zhì)量比私鹽好,,所以金國都沒什么人販賣私鹽了,這和南宋販賣私鹽屢禁不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過了沒多久,,金國甚至把巡鹽兵丁(緝私)都裁撤了,,因為官鹽太便宜,,沒人販賣私鹽了。
甚至由于南宋盤剝太厲害,,從公元1145——1170年短短25年時間里,,大概有上百萬南宋百姓以各種方式逃亡到了金國。
因為金國稅收低,甚至還被元朝恥笑道“平時不知道積累,,只知道一味地輕徭薄賦,,結(jié)果打仗的時候挖地三尺,破家無數(shù),?!?p> 宋軍在金國滅亡時進入汴梁,結(jié)果被汴梁百姓給趕了出來,,可見宋朝是有多不得人心的,。說起重視百姓金絕對比宋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趙宋自己把國家搞廢了,,打不過金國丟了北方,,跑到南方繼續(xù)過“太平盛世”去了。對心向宋朝從北方而來的讀書人更是歧視排擠,,視之為不穩(wěn)定因素,,視北人之為異國人。
趙宋自己對內(nèi)橫征暴斂,,對比金國的內(nèi)政那是下線都沒了,。軍事上那就更沒得比了。
如開禧北伐時打不過女真人,,就把氣都撒在北方漢人身上,,燒田毀屋,搶劫屠殺,,女真人沒殺幾個漢人百姓倒是殺了一大堆,。
后來發(fā)現(xiàn)金國中原的女真猛安的援兵來了,打不過金軍想就跑路,。
兩萬精銳宋軍殺起北方百姓來都一個個跟天兵天將一樣,,結(jié)果被兩百女真騎兵殺入陣中打的損兵折將丟盔棄甲,狼狽南逃,,絕對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觀,。
而所謂的數(shù)十萬北伐軍更是被金國從中原調(diào)來的女真猛安給打的全軍覆沒,丟城失地跪地求饒,。
趙宋一慣是對外我畏畏縮縮,,對內(nèi)我重拳出擊。所以完顏璟把趙宋從沒放在心上,,北方草原比南方重要多了,,金要想要一統(tǒng)華夏,絕對要先打斷草原的統(tǒng)一,,才能放心南下,,而要打斷草原的統(tǒng)一,,就得有強悍軍隊,以及龐大的國力,。
而想要有龐大的國力,,就得把金國潛力都激發(fā)出來,而想要激發(fā)出金國的潛力,,就得一改金國的所有弊政,,提高金國的組織力,行政執(zhí)行力,。
在完顏璟看來古代的改革,跟工業(yè)革命時代的社會改革是不一樣的,。在生產(chǎn)力度不變的情況下,,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激發(fā)國家潛力而改革。
就像商鞅變法一般,,商鞅變法最核心的改革就是將全國人口,,跟錢糧等生產(chǎn)資料掌握在政府手里。比如一個國家有一百個人,,跟一百斤糧食,,而沒有改革之前,政府可以運用的只有三十個人跟三十斤糧食,,而改革之后政府可以運用到一百個人跟一百斤糧食,。
在人口沒變糧食也沒變的情況下,但改革后國力卻增強了兩倍不止,,這就是所謂的生產(chǎn)力度不變下的改革,,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改革。
而工業(yè)革命時的改革,,是因為生產(chǎn)力度提高了,,而之前的社會制度,行政制度已經(jīng)跟不上社會發(fā)展所以改革,。
比如一個國家沒有工業(yè)革命時,,生產(chǎn)力度沒變之前,這個國家有一百個人,,有一百斤糧食,,而這個國家的管理人員以二十個人設(shè)一人管理,那就是五個管理人員,,而糧食有一百斤,,只能養(yǎng)活一百個人,一口也就多不起來,,所以制度不用變,。
而工業(yè)革命后,,生產(chǎn)力度大大提高了,這個國家從之前的一百斤糧食提高到五百斤糧食,,那相應(yīng)的人口也提高到五百個人,,那如果管理制度不變。
還是五個管理人員,,用五個人每個人管理二十個人還可以,,但用五個人每個人管理一百個人就明顯不合適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只能改革,。這就是生產(chǎn)力度提高下的現(xiàn)代改革,。
在古代生產(chǎn)力度不變的情況下,所有對政府制度跟政策的改變都是為了提高政府所掌握的生產(chǎn)資料,,激發(fā)自己的潛力,,提高組織力度,除去行政阻力,,提高行政執(zhí)行力,。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改革都是以這些為核心。
所以在古代生產(chǎn)力度不變的情況下搞資本主義,,重商那一套都是自尋死路,,農(nóng)民都跑去經(jīng)商,做手工業(yè),,或改稻為槡,,糧食大量減產(chǎn)那是要餓死人的。
就像明末一樣,,糧食不夠,,北方諸省起碼有五千多萬人吃不上飯,那他們就只能造反,,只能跟蝗蟲一樣去搶,。
別說明朝財政不行,就是給崇禎十億白銀,,他也救不了明朝,,銀子,金子可不能當飯吃,,有錢也沒地方買糧,,明朝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chǎn)糧國。
哪怕就是把整個南方的糧食除去南方人口吃的外,,全拿去救濟北方也不夠,,明末時北方那是大面積欠收,而且還是連著六七年顆粒無收,,不是說承受個一兩年就過去了,。
所以說明末朝廷缺的不是錢,,是糧食,沒有糧任何辦法也沒用,,就只能社會自我淘汰,,那些沒有糧食多出來的人口沒了,社會也就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