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參考資料
胡慧玲,,--個被喀拉蓋巴斯陶社區(qū)各族群眾所熟悉的名字;-個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崗位上的社區(qū)書記,始終把社區(qū)的民族團結工作牢記在心,,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信條.
工作期間,為了更好的維護民族團結,,更好的服務好社區(qū)各族群眾,,她認真學習哈薩克語言,經(jīng)常走訪入戶,,深入群眾當中,,時刻把民族團結放在心坎.上,時刻把民族團結落實到行動上,,努力辦好關系社區(qū)各族群眾切身利益的好事實事逢年過節(jié),,她總是不忘貧困群眾.為轄區(qū)低保殘疾戶、少數(shù)民族貧困戶送去大米,、食用油,、面粉等生活用品,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幫助和關心.
社區(qū)哈薩克族孤寡老人古麗扎達老大媽,,今年已經(jīng)80歲了,,她的兒子因患多種疾病,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全家一直靠老人微薄的低保維持生計,,兒媳因忍受不了生活的清苦撇下兩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了,半年后老人的兒子經(jīng)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一聲不響地也離開了家,,至今杳無音訊,,接踵而至的打擊使這個原本就拮據(jù)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兩個孫子需要撫養(yǎng),,自己的身體又每況愈下,,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年邁的古麗扎達老大媽一個人身上.手、眼里,、急在心上的胡慧玲主動與她結對幫扶,,她從自己的工資里每月拿出500元錢資助老,人,,為了解除老人的后顧之憂,,胡慧玲又積極協(xié)調孩子所在的學校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他們也像別的孩子一樣茁壯成長.古麗扎達老人被胡慧玲--次又一次的幫助和關心深深的感動著,,老人不會用電話,,但每次家里改善生活的時候,她總是第一時間跑到社區(qū),,熱情的邀請胡慧玲到家里做客.簡單的飯菜卻總能讓胡慧玲和老人一家三口感受到家的溫暖.當細心的老人得知胡慧玲平時就愛吃個奶疙瘩,,每當鄰居老鄉(xiāng)給老人幾塊奶疙瘩,老人總是背著自己兩個孫子悄悄的給胡慧玲留著.''正是在這平常不過的小事當中,,卻總能讓我們感到-種團結溫情在不同民族間流淌.
三位老人募集醫(yī)療資金五千余元.正當幸福悄悄走向這個家庭時,,意外發(fā)生了:春節(jié)前夕,,老人去世了,這個貧困的家庭,,連喪葬費都無法支付,,胡慧玲得知情況后,
及難過的她,,第--時間協(xié)調民政局相關領導為老人解決了喪葬費的問題,,在老人下葬的那一天,她組織社區(qū)人員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胡慧玲所在的喀拉蓋巴斯陶社區(qū)孤寡老人比較多,,每年端午節(jié),,為v各族老人都能吃上粽子,胡慧玲帶著所有的社區(qū)干部和“訪惠聚“工作組成員,,親自包粽子和老人們一起過節(jié),,一位哈薩克族老人激動地說:“雖然這個節(jié)日不是我們哈薩克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吃了書記和大家包的粽子,,我們也算過節(jié)
扶老攜幼,、愛心傾注,在平凡的崗位上,,胡慧玲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各民族間的真情大愛,,不論嚴寒酷暑,她總是這樣執(zhí)著的堅持著,、堅守著,,這讓她成了社區(qū)群眾的貼心人、暖心人.
民族團結在基層,,正是有了像胡慧玲這樣的基層干部,,有了他們這+Y各族群眾的真實行動和真情實感,才讓民族團結永遠駐留在各族群眾的心里.一個社區(qū)好書記就像基層--面旗幟,,-個始終把社區(qū)群眾的困難掛記在心上,,時刻維護民族團結的基層干部更是各族群眾的貼心人、至親的人,,我們喀拉蓋巴斯陶社區(qū)的好書記--胡慧玲是這樣承諾的,,也是這樣做的,讓我們大家都為她點個贊,。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2-08/3a01a3a380d816fd33b0f17a416388f5ki0b570AR03vZc4.jpg)
楚慕凝
好像還沒原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