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尚書令
袁隗在得知蔡邕來訪后很是驚訝,,這個人雖是名士,,但與他素無來往,怎會突然造訪自己的府???況且這城中的亂兵?
雖是疑惑,,但袁隗并沒有拒絕的理由,,于是讓人將蔡邕引到偏廳,不是他疏于待客,,也不是他瞧不起這一介白身的蔡邕,,而是正廳中的血跡還未清洗干凈、
“稀客稀客,,早知伯喈公回了洛陽,,只是老夫忙于政事,又恐遣人代為拜訪禮數(shù)不周,,望伯喈公恕罪,。”
袁隗已經(jīng)沒了之前陰沉的表情,,笑著繼續(xù)說道:“不知伯喈公來此,,所為何事?”
要不是憂心洛陽之民,,蔡邕不會主動與袁氏聯(lián)系,,只是當他在路邊看到那些軍士的肆意妄為,知道自己沒有能力處理此事,。再加上那些軍士是董卓手下,,蔡邕感到自己被蒙騙,所以也沒有打算去顯陽苑找董卓處理,。
雖然不喜袁氏為人,,但蔡邕也不好失禮,回了一禮說道:“不知太傅可知城內(nèi)發(fā)生了什么,?“
“哦,?在下倒要聽聽伯喈公知道些什么,?!辈嚏唠m穿的是素衣,可眼尖的袁隗一眼就看到了他腰間懸掛的印綬和玉佩。
蔡邕何時為的官,?我怎么不知道,?
袁隗將疑問壓在心中,聽蔡邕說,。
“城中到處是亂兵在劫掠,,皆是董仲穎的西軍所為,太傅就不管嗎,?”
“管什么,?我只有參議朝政之權(quán),實在不好插手兵事,。再者說,,伯喈公既然知道這亂象是董卓所為,為何來找我,?”袁隗的臉上一臉疑惑,,萬石高官的演技著實厲害。
“太傅是將我蔡邕當蠢蛋嗎,?董仲穎是你門生,,若不是你遣他,他哪里來的膽子敢...”
蔡邕猶豫了一下,,袁隗問道:“敢什么,?”
“他哪里來的膽子敢兵出函谷,又怎敢任由麾下燒殺搶掠,、逼近宮室,?”雖遠離朝堂多年,可蔡邕還是知道廢立之事的嚴重性,,不敢直接逼問袁隗,。
“我已經(jīng)說了,我并無權(quán)插手兵事,,而且董卓的統(tǒng)兵之權(quán)是先帝封賞給他的,,其人感念皇家恩德,率兵東進,,我又豈能攔得?。繘r且我今日已授其司空之職,,收了他的兵權(quán),,伯喈公說話還是要慎重!”
袁隗的語氣已經(jīng)變的嚴肅,,可蔡邕卻不懼,,在他的認知里,,袁隗再是權(quán)勢滔天,畢竟還是在規(guī)則中行事,。不管他是否有效仿王莽之心,,總之在行代立之前還需收天下士庶之心,不敢肆意,。這就叫“君子可欺之以方”,,哪怕他袁隗不是個堂堂君子,可總歸要裝的似個君子,。
“太傅若收其軍權(quán),,是否又派人去統(tǒng)屬西軍?”
蔡邕去了趟尚書臺可不是裝裝樣子,,他并未在臺省中見到統(tǒng)領(lǐng)西軍的新人選,。在中樞為官的第一要事就是理清人事,這個道理不僅在中樞適用,,就是在一郡一縣也是如此,,作為佐官的長史主簿,若不識人則事倍功半,。
“那我有過,,因未到朝會,所以還未議定合適人選,??蛇@亂兵劫掠之事,確實與我無關(guān),?!?p> 蔡邕在太傅府沒得到答復,憤而離去,,直奔顯陽苑,。袁隗說與他無關(guān),蔡邕一個字都不會信,,若無袁隗默許,,他董卓一介邊將,敢行此事,?
在府中的袁隗并未在意蔡邕的來訪,,現(xiàn)在還有一件更緊要的事在等他做決定。
“家主,,都亭軍有異動,,其前軍已過石橋,觀其行止,,怕是往成皋去的,?!边@個消息是袁氏門生送來,由管家轉(zhuǎn)報袁隗,。
都亭軍,?
袁隗深吸了一口氣,,此時有誰能指揮得動都亭軍呢,?
“何苗與董仲穎勾結(jié)到一起了?”袁隗的話問出,,滲出淡淡殺意,,他一是恨為何沒殺掉何苗,二是恨那吳匡怎會如此沒用,。
“何苗此時在城南,,未與都亭軍在一起?!?p> “知道前軍統(tǒng)帥是何人否,?”袁隗問道。
“張璋,?!?p> “我記得張璋所部未有折損,還收攏了吳匡的部分殘部,,是否如此,?”袁隗像是在詢問管家,但卻沒有等管家回答,,而是下令道:“將吳班找來,,讓其去勸住都亭前軍?!?p> 吳匡是兗州陳留人,,喬瑁此時是兗州刺史,兼領(lǐng)州治東郡太守,。派吳匡前去,,不必擔心他背叛兗州老鄉(xiāng),轉(zhuǎn)而幫助張璋安撫其父軍隊,,況且吳匡的家小還在袁隗手里,。
“那吳匡的侄子?”
“好好養(yǎng)著,,不許其離開,。”
···
蔡邕又在之前那個軍士的護送下,,趕往顯陽苑,,可他并沒有在此見到董卓,,只好在苑中等待,遣那軍士回蔡府照看,。
蔡邕苦苦等待的董卓,,此時正在河南尹官署中。
“子師兄,,此職只能由你來做,。”董卓言辭懇切道,。
“為何,?我資歷不顯,又有入獄劣跡,,我任尚書令,,他人能服氣?”
“此言差矣,,卓恰以為只有子師兄能做這個位置,,袁氏、何氏故吏,、并州軍,,還有天子,四方都不會反對這個任命,?!?p> 董卓本是遣人來將王允送至尚書臺,可王允緊閉官署們,,拒不見西軍,,董卓只能自己來一趟。
天子生母姓王,,且與王允同出于并州,。王美人家鄉(xiāng)趙地是趙國祖地,而太原王氏所在,,是趙國故都晉陽,,可見兩方關(guān)系之緊密,故天子樂于王允錄尚書事,。
而王允又與宦官有血海深仇,,且聲名俱佳,袁隗不會反對此事,,因為王允絕不會給宦官們翻案,。宦官們有污名,,則靈帝,、弘農(nóng)王威望亦會受損,,袁氏樂見其成,也更便于自己掌控朝政,,對年幼的小皇帝施加影響,。
王允復起是何進之意,何進對王允有提攜,、活命之恩,,朝臣也都知道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何氏故舊不會反對此事,,袁隗恐怕更喜歡有人能分外戚之勢,。
且并州軍知道董卓提攜王允入主尚書臺,,必定會更信服愿意起用邊地人的董卓,,更何況董卓本就是邊地之人。
只要王允愿意與袁隗抗衡,,董卓甚至愿意幫助王允掌控西園八校,。董卓知道袁紹與淳于瓊要出奔,可他在蔡邕家拉攏曹操并未成功,,身邊之人也就弟弟董旻有名義執(zhí)掌西園軍,。
奉車都尉管皇帝車馬,有資歷,,也有名義統(tǒng)率天子親軍,,只是董卓知道,眼下無人會在支持自己褫奪兵權(quán),,就連今日這么快收服都亭軍,,也是仰仗了何苗的幫助。
“仲穎..”
董卓安靜地聽王允的下文,。
“若我任尚書令,,你意欲何為?”
王允目光如炬,,緊盯著董卓,,流浪的幾年,讓王允有了一雙能勘破世事的眼睛,,確切的說,,他在接觸過升斗之民后,更能洞悉世事了,。
“欲扶保天子親政,,還政清明?!倍康幕卮鸸麛嗲覉詻Q,,對著王允的目光毫不露怯,。“不知子師是否亦有此想,?”
“那為何你會任由西軍搶掠,?”王允是帶過兵的,又出身邊地,,不會似蔡邕那般看不清局勢,,他知道西軍所為是依照董卓之意。
“若無此為,,卓不日將死,,天子也將...”董卓沒有明說,他知道王允知道自己的意思,。
“我自四月統(tǒng)兵入河東,,已有百五十日離鄉(xiāng),下面人皆不服水土,,偶有怨言,。數(shù)日前收到袁氏命令,更是從河東急行軍數(shù)百里,,強過函谷,,直奔洛陽。期間又違抗了數(shù)封命我還軍的詔書,,你說將校士卒會做何想,?我只能以此拙計穩(wěn)定軍心,拉攏并州軍士,。
袁隗威逼我廢立天子,,我難道不知無論是否遵從都難逃一死?可我手里這三千西軍呢,?他們皆是好男兒,,隨我征戰(zhàn)四方,百戰(zhàn)皆捷,,難道我能看著他們因我而死,?
那些并州軍又何嘗不是?你忍心看著鄉(xiāng)里死于洛陽,,難歸故土嗎,?”
董卓的前半截話是在解釋,或者說是在狡辯,,朝廷數(shù)次勞軍,,西軍并不缺封賞。
可董卓也知道王允要聽的不是這些,王允要的是一個理由,,一個讓他入局的理由,。
袁隗的僭越、皇室的勢弱給了王允由頭,,并州鄉(xiāng)里則是擊破他心坊的致命武器,。王允自從被宦官陷害后輾轉(zhuǎn)多地,靠的就是家族委派的鄉(xiāng)里人救助和隱藏行跡,。
一個常年有異族侵擾,、搶掠的地方,其地之民往往會更為團結(jié),,而且并州地并不富饒,,多是高山溝壑,這也使得并州人更愿意抱團取暖,,同樣的,,揚州、荊州,、益州也是如此,。
涼州也在邊地,,受異族侵擾地更多,,但頗讓人玩味的是,羌人與涼州民之間常有聯(lián)系,,經(jīng)常交換物資,。涼州民本就剽悍,與羌人之風相和,,而起一些逃犯就喜歡到羌地躲藏,,逃避官府的追捕。因此涼州的良民與惡民間,,更像是涇渭分明,。
“若我入尚書,行丞相事,,你需要我如何做,?”王允松口了。
“不需子師兄沖鋒陷陣,,只望能阻攔袁氏一二,,阻截亂命?!?p> “以我一人之力,,難以阻擋袁氏鋒芒?!?p> “無需子師兄擔心,,我已征蔡邕,、荀爽等人,共抗袁氏,?!?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6-23/53aa1d41f0fc5d1015583d668a7438adcoXYq3gsnrwh38k.jpg)
南瓜大大大太大
按史,蔡邕,、荀爽等人都不是剛被征召就驟登高位,,但當時董卓并未與袁氏相爭。 而本書中董卓在廢帝后,,就在何苗的攛掇幫助下,,有了與袁氏抗衡的兵力,所以與他袁氏的關(guān)系由合作轉(zhuǎn)為對抗,,董卓也需要快速提拔這些名士來獲取政治盟友,。 所以希望書友不要問為什么蔡邕一開始就是尚書、王允直接被升為尚書令等等,。因為何苗的羽毛扇動,,事情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只是開始還不會那么激烈,。主角的戲份也會在離京后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