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間,蔡瑜所獻之策被董卓一一施行,,蔡瑜獻策之事也傳了出去,,朝中大臣多數(shù)稱贊,百姓更是深為感激,,自然也有一些人不論是非,對蔡瑜獻策的行為甚為痛心疾首,,大肆抨擊,。
蔡瑜對此莞爾一笑,不屑一顧,。
又幾日,,董卓于富戶處收斂不少錢財,志得意滿,,將麾下各營兵馬聚于西園校場,,辦酬軍大典,,一來是為示恩軍士,二來是為示威朝廷,,特意叫蔡瑜前來觀禮,。
校場之上,旌旗飄揚,,塵土彌漫,,董卓得意之極,問蔡瑜:“子珪觀我軍士如何,?”
蔡瑜行禮贊道:“太尉之兵馬強盛,,乃天下強軍也?!?p> 董卓哈哈大笑,,召喚各營、部依次出陣,,發(fā)放錢財,。
大典罷,董卓徑自回府,,兵馬自行散去,,蔡瑜卻是攔在了一人一馬身前,方才大典他聽得清清楚楚,,此人為并州軍別部司馬,,姓張名遼。
蔡瑜是雒陽近日以來最為當(dāng)紅之人,,方才就在董卓身側(cè),,張遼如何能不識得?見蔡瑜攔在身前,,不知何意,,便下馬拱手道:“末將張遼,字文遠,,不知蔡尚書有何見教,?”
蔡瑜笑答:“方才我于臺上,見張將軍所轄兵馬軍容齊整,,受賞亦不散亂,,便知將軍治軍有方,必有名將之能,,瑜心中佩服,,故冒昧攔住將軍,欲邀將軍往家中一敘?!?p> 張遼應(yīng)下,,眾人回到蔡府,入內(nèi)坐定,。
蔡瑜問道:“文遠是哪里人士?”
“某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人,?!?p> “馬邑縣?可是武帝時聶翁壹‘馬邑之謀’之馬邑,?”
“正是,,某便是聶翁后人,馬邑之謀未成,,為避匈奴報復(fù),,遂改姓為張?!?p> 蔡瑜舉起酒杯敬張遼:“瑜讀史時,,常恨馬邑之謀功虧一簣,錯失重創(chuàng)匈奴良機,,聶翁高義,,為了國家與百姓,甘冒奇險,,瑜極為敬仰,,不曾想文遠竟是聶翁后人,當(dāng)敬文遠一杯,?!?p> 后世有云: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張遼見蔡瑜先是盛贊于己,,此時又如此推崇先祖,即便一向沉穩(wěn),,也不免有些欣喜激動之意,,當(dāng)即舉杯共飲。
蔡瑜又道:“我見文遠年紀(jì)與我相仿,,又是馬邑縣人,,怎的會在太尉麾下做事?”
張遼苦笑道:“某今歲二十,,自幼便于雁門與鮮卑人作戰(zhàn),,曾為郡吏。去歲,并州刺史丁原征辟我為從事,,命我?guī)П蚌藐枮榇髮④姾芜M效力,,誰知大將軍被宦官所害,丁刺史又被呂布所殺,,無奈之下,,只好領(lǐng)并州兵歸于太尉麾下效命?!?p> 蔡瑜聽完,,沒有再深問,兩人又談了許久,,張遼方才告辭離去,。
此后,每隔幾日,,蔡瑜便邀張遼來府中,,幾人熟識之后,便時常比武較藝,,幾番比斗下來,,交情更為深厚。
張遼以外,,蔡瑜并不與人多交,,除了上朝應(yīng)卯,處置公務(wù),,皆閉門謝客,,整日深居簡出,免遭董卓猜忌,。
十一月,,董卓自請為相國,權(quán)勢更盛,,做事也更加酷烈,,動輒殺人。
蔡瑜主動勸了幾次,,不言其他,,只說相國之威已是如日中天,極為熾烈,,當(dāng)多懷柔,,方可更利于收攏人心。
董卓不聽,,卻也不以為忤,,只當(dāng)蔡瑜是真心依附于己,,對蔡瑜更為賞識。
就在董卓作威作福之時,,以袁紹為首的多地刺史,、郡守正在招兵買馬,預(yù)謀反董,,其中東郡太守橋瑁以三公的名義出具文書,,列舉董卓罪名,遣人散發(fā)至各州郡,,為討董造勢,。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nèi)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長沙太守孫堅并曹操,、鮑信、袁術(shù)共十三路兵馬一同起兵,,討伐董卓,,聲稱欲恢復(fù)廢帝劉辯之帝位。
董卓接到消息,,暴跳如雷:“韓馥,、劉岱、孔伷,、張邈之位皆是我所任命,,袁紹、王匡等人我亦不曾薄待,,如今竟要反我,!此皆是忘恩負義之徒!還敢妄稱欲使廢帝復(fù)位,!”
待其怒意稍減,,李儒進言道:“彼輩以弘農(nóng)王之名義來反相國,不若...”李儒用手在頸間一劃,,“弘農(nóng)王死,,則其大義立廢,。”
董卓聽了,,只覺茅塞頓開,,撫掌大笑道:“文優(yōu)此計甚妙,你這便去進獻鳩酒與弘農(nóng)王,,我看彼輩忘恩負義之徒還能復(fù)誰,!”
劉辯當(dāng)日便飲毒酒而死,可十三路討董聯(lián)軍來勢洶洶,,聲勢浩大,,顯然不會因劉辯被毒殺就退去,無非是換個名目罷了,。
董卓見聯(lián)軍勢大,,心生懼意,遂在朝議上提出遷都至長安,,朝中大臣反對者甚多,,蔡瑜也閉口不言。董卓極為氣惱,,下朝之后召蔡瑜前去問話,。
見到董卓,不待蔡瑜行禮,,便聽董卓呵斥道:“子珪方才于朝上為何不言,?難道對我遷都之議亦心懷不滿乎?”
蔡瑜徑自行禮,,禮罷,,笑了一笑,答道:“相國為何如此憤怒,?依瑜之見,,遷都一事,相國反掌便可為之,,乃小事耳,!”
董卓面色稍霽,再問:“如何反掌為之,?”
“以相國之威勢,,縱使有大臣反對,亦可一言決之,,豈不正是易如反掌,?”
董卓聞言哈哈大笑:“子珪知我,子珪知我也,!我聞子珪之意,,遷都乃小事,,莫非另有大事乎?”
蔡瑜答道:“請相國使人拿輿圖來,?!?p> 不一會兒,輿圖到了,,蔡瑜將輿圖掛于壁上,,指向益州,說道:“相國,,這里便是大事所在,。”
董卓疑惑不解:“益州有何大事,?”
“近年黃巾為禍甚烈,,各州郡皆疲憊不堪,唯獨益州富饒,,又地處偏遠,,偶發(fā)兵禍,須臾則定,。益州牧劉焉乃宗室,,其至益州已有兩載,,盡收上下之心,,兵強馬壯。
今關(guān)東諸軍來攻,,本是疥癬之患,,相國麾下涼州精銳身經(jīng)百戰(zhàn),自不懼之,,然則...”
說著,,蔡瑜用手指按住漢中,
“若劉焉出兵,,拿下漢中,,東可出宛縣,與關(guān)東軍成聯(lián)合之勢,,北可攻長安,,使相國腹背受敵。相國,,此為大事否,?若此事不解,相國如何能安心遷都,?”
董卓聽罷,,有些焦躁:“子珪先回府歇息,,待我思量一二?!?p> 蔡瑜知道董卓要與李儒商議,,行禮退下?;厝ズ?,蔡瑜獨自坐于堂中,心里忐忑難安,,多年籌劃,,成敗在此一舉!若不能成,,便只好伺機潛逃出雒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