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東漢末年時,,天下本應(yīng)還有一塊樂土,,當(dāng)為蜀郡。
自秦時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以來,,蜀郡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民不知饑,,時無荒年。
其中有一件趣事,,都江堰修建過程中,,李冰次子李二郎亦有大功,蜀人感其恩德,,在灌口為其立祠祭拜,,世稱“灌口二郎”,民間俗稱“二郎神”,。
然則,,縱有水利之便,亦躲不過人禍之災(zāi),,蜀郡終究沒能成為樂土,。
由順帝、恒帝始,,南土板楯蠻因受漢朝官吏殘酷剝削壓迫,,便多次反叛,史料記載其“愁于賦役,,困乎刑酷,,至乃嫁妻賣子,或自剄割,,陳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闕廷遙遠(yuǎn),,不能自聞”,。
至靈帝時,光和二年(179),,板楯蠻再次反叛,連攻犍為,、蜀郡,、廣漢,乃至漢中,,此次叛亂歷時三載,,直至光和五年,,方才平息。
中平五年(188),,賊寇馬相號稱黃巾發(fā)動叛亂,,板楯蠻又復(fù)起,此次深受兵禍的仍是犍為,、蜀郡,,甚至巴郡也受到波及。
初平二年(191),,任岐,、賈龍反叛劉焉,交戰(zhàn)之地為何處,?仍然是蜀郡,。
蜀郡連遭戰(zhàn)事,農(nóng)時一過不可復(fù)得,,天府亦為之傾頹,。
幸而,蜀郡有地,、有水,、有人,只要不再遭戰(zhàn)火損毀,,再現(xiàn)天府之狀也只需一載而已,。翻車、水車兩物于蜀郡而言僅是錦上添花,,開荒之策亦只算小有增益,,唯江州犁,令蜀郡如虎添翼,。
有江州犁之助,,又有瑞雪兆之豐年,蔡瑜不得不暢快:估算蜀郡今歲糧產(chǎn)之?dāng)?shù),,三十稅一,,民不加賦,,便能以一郡之地養(yǎng)五萬步卒,。
若非蜀地乃這等糧倉,蔡瑜又豈會將顧雍派來親自主事呢,?
議畢兵事,、看罷蜀郡,,蔡瑜此次巡察便已完成一半目的,剩余一半落在南土,。
于是,,蔡瑜自蜀郡一路南下,,行經(jīng)蜀郡屬國、越巂郡,,邊看邊走,,歷時兩月有余,方至永昌郡治所不韋縣,,此時已是五月末,,張魯至永昌已近一載。
顧不得歇息,,蔡瑜攜張魯之臂入堂中坐定,,向其詢問永昌郡民情,張魯于是一番解說,。
南土之民生亂,,多因兩事而起,其一“不公”,,其二“賦稅”,。
不公者,因語言,、習(xí)俗不同,,常有主官視南土之民為蠻夷,凡逢力役之事,,便以南民充之,,若南民有事上告,便置之不理,。
賦稅者,,南土雖廣,多山而少地,,商事不興,。糧本就不足自用,還要繳納田賦,。錢本就難得,,又要繳納口賦、算賦,,若不能足額上繳,,便要按律受到刑罰。
張魯?shù)酱?,因地制宜,,再次改善五斗米道教法?p> 其知南民有賴打獵為生,并酷愛飲酒,便不再禁止屠殺,、酗酒。若有南民錢,、糧不足以繳納賦稅,,便允其以草藥、獸皮,、山貨代替,,若仍有不足,便由郡府借其錢糧暫繳,,待來年再還,。
如何還之?開荒,。張魯借此大力宣揚開荒一事,,鼓勵南民廣開耕地。凡南民觸犯法律,,若非謀反,、殺人等大罪,輕者罰其修路百步以贖罪,,重者亦寬大處置,。
如此種種,張魯如今深受南土之民擁戴,。
蔡瑜聽罷,,由衷贊道:“有公祺在,何愁南土不平,?!?p> 其后一月,蔡瑜由張魯陪同拜訪方圓兩百里內(nèi)的南土部族,,不論部族大小,,蔡瑜皆以禮相待,并以糧,、酒,、布等物相贈。
蔡瑜攜禮前來,,各部族首領(lǐng)自然要設(shè)宴款待,。
于宴席之上,若其崇文,,蔡瑜便與其論道,。若其尚武,蔡瑜便脫下袍服,,與其較量一番,,再一展射藝,。若其好酒,蔡瑜便與其對飲,,令其一醉方休,。偶遇狂妄之輩,夸耀其武力,,蔡瑜亦不以為忤,,只輕描淡寫道:“平日里,瑜麾下不過僅四五萬精兵而已,,若逢戰(zhàn)事,,至多只得二十萬士卒,不能再多,,否則便要損傷民力矣,。”
南土之人好歌舞,,常有部族以歌舞相迎,,蔡瑜每每欣然和之,也有一些南土少女見蔡瑜長得英俊,,便上前示之心意,,反倒令蔡瑜覺得難以招架,連連表明家中已有嬌妻,,委婉拒之,。
張魯只覺大開眼界,認(rèn)定蔡瑜必能成就大事,。
數(shù)月后,,其書信與蔡瑜,蔡瑜看后方知,,其名已在永昌郡廣為流傳,。
傳言中,益州之主相貌英武,,身高一丈,,為人謙和,又有威嚴(yán),,能歌善舞,,千杯不醉,其武藝不下蚩尤,,其射術(shù)可比后羿,,乃瑞獸麒麟轉(zhuǎn)世,更有無數(shù)天兵下凡聚于其麾下,為其掃平邪祟,,重整人間,。
蔡瑜閱后,不禁啞然失笑:這便是益州啊,,神神鬼鬼的事情總能大行其道,。轉(zhuǎn)念一想,此傳言背后定然有張魯出了大力,,為其推波助瀾。不過,,若能利于收攏人心,、安定南土,蔡瑜樂見如此,。
此乃后話也,。
永昌郡之地域囊獲后世云南西部、緬甸東北部地區(qū),,經(jīng)不韋縣向東,,便是益州郡,為后世云南東部區(qū)域,,治所在滇池縣,。
滇池縣有一個滇池,對,,就是后世的滇池,,滇池北方有一個昆明池,乃是后世之洱海,。
益州郡之繁華與后世相比乃天壤之別,,但景色之秀麗卻更勝一籌,少了些人工雕琢,,多了些原始之美,。
益州郡太守高眹乃史上留名之人,盡管知者不多,。
宋代蘇軾有一首詩,,名曰《監(jiān)試呈諸試官》,其中有一句“謂當(dāng)千載后,,石室祠高眹,。”便記載了其留名之緣由,。
高眹此人為政并不突出,,若非為安益州士族之心,彼時又無恰當(dāng)之人可用,蔡瑜定不會以其為益州太守,,但其于文化,、藝術(shù)創(chuàng)作卻有一手。
歷史中,,高眹本應(yīng)仍為蜀郡太守,,并于一載之后,在蜀中石室修建周公禮殿,,留下諸多石刻,。如今,蔡瑜改任其為益州郡太守,,恐怕這些石刻已無緣面世,。
蔡瑜在益州巡視十多日,大皺其眉,。
郡內(nèi)以雍氏為首的豪強(qiáng)作威作福,,郡民滿腹怨言,而郡守高眹卻沒有作為,。
凌操以暗部探查益州內(nèi)外,,故此,蔡瑜對此早有耳聞,,可百聞不如一見,,益州郡之事要比蔡瑜所料更為不堪。
蔡瑜心中極為不滿,,卻并未表露,,仍對郡守高眹勉勵一番,繼續(xù)向東,,至牂牁郡,。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2-09-01/060ada306fa2ca44d50f124b948d00bcg9Kw2Tv486nOLkr.jpg)
菜愚
感謝“覺非QaQ”的月票支持! 感謝“榮在液壓”,、“書友-0683”,、“書友-8457”、“詭者丶”,、“思星云飛”的推薦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