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yǎng)一段時日,陳登元氣漸復(fù),正有歸家之意,,忽聞蔡瑜相召,遂至司空府來見,。
蔡瑜見到陳登,,將手中書信與其,說道:“元龍,,當(dāng)節(jié)哀順變,。”
陳登聞言,,心中一緊,,忙接過書信,看罷,,站立不穩(wěn),悲呼一聲:“大人!”
蔡瑜忙扶住陳登,,勸慰道:
“陳公所為乃大義之事,,與陳宮共歸于盡,雖死猶榮,。
死者不能復(fù)生,,逝者已安息,生者當(dāng)奮發(fā),,元龍大病初愈,,須保重才是?!?p> 陳登當(dāng)即請辭,,欲速歸下邳,拜祭其父,。
蔡瑜未再多言,,請求天子追封陳珪為關(guān)內(nèi)侯,并親送陳登出城,,說道:
“元龍此去,,若不愿再來江州,徑去彭城赴任便是,,江湖路遠(yuǎn),,只盼能有再見之日。
然,,瑜當(dāng)翹首以盼,,以期元龍能再回江州,助我一臂之力,?!?p> 陳登聞言,默施一禮,,啟程離去,,心中卻在思量:
“蔡子珪待我以誠,對我如此看重,,又加榮耀于我父,,此恩甚重。
而蔡子珪素有大志,,心懷天下,,我不如將家小遷至益州,為其效力,,既能護(hù)佑家族,,又能報其知遇之恩,,不失為兩全之策?!?p> 行了數(shù)里,,陳登心意已決,遂打馬返回江州,,卻見蔡瑜仍在城外目送,,并未離去。
陳登心中更是大為所動,,不待蔡瑜說話,,便翻身下馬,雙手奉上其彭城國相之委任詔書,,拜道:
“待我歸鄉(xiāng)拜祭罷家嚴(yán),,必會重回江州為主公效命,請主公收回此詔書,?!?p> 蔡瑜大喜,接過詔書,,哈哈大笑:
“好,!我于江州靜候元龍歸來。有元龍相助,,大事必成,!”
又將陳登送走,蔡瑜返還司空府中,,看著案上數(shù)十封情報,,陷入沉思。
劉備,、孫策之動向頗合蔡瑜之意,,劉表之舉動亦在蔡瑜意料之中。
而袁紹,、袁術(shù),、曹操、張楊四人卻令蔡瑜有些意外,。
因蔡瑜干涉,,袁術(shù)敗亡之快遠(yuǎn)超原本歷史,而袁術(shù)竟能求得袁紹接納,,安然脫身,,有些出乎蔡瑜意料。
不過,,袁術(shù)之生死無足輕重,,袁紹愿意接納袁術(shù),,倒也并非壞事,其勢愈強(qiáng),,其越發(fā)肆無忌憚,,便會愈加不得人心,更會愈早與曹操決裂,,反是好事。
而袁術(shù)至其軍中,,不定又會搞出何等亂子,,蔡瑜對此頗為期待。
再說曹操,,其并未出力去討袁術(shù),,反而借機(jī)擴(kuò)充勢力,雖失大義,,卻得實力,。
須知,亂世之中,,空懷大義卻無實力,,毫無用處,若有實力,,即便大義有虧,,亦有一爭之力。
況且,,其以曹仁去壽春與袁術(shù)戰(zhàn)過一場,,算是有所遮掩。
如此殺伐果斷,,算盡得失,,曹操不愧為亂世梟雄。
而曹操取徐州,,沒有圍城數(shù)月,,沒有水淹下邳,不至一月,,下邳便為曹操所得,,另有臧霸投效,如今除廣陵外,,徐州已改姓為曹,。
究其原因,便是郭嘉之計與陳珪之叛,。
“郭嘉,,郭奉孝,,有此對手,也是幸事,?!?p> 蔡瑜一笑,
“不過,,得來太快,,未必是好事,昔日曹操于徐州屠殺數(shù)十萬百姓,,此恨猶未解,,空得其地,不得人心,,益處不大,。
揚州之民對孫策有怨,我便以劉備此仁義之士為揚州牧,,而徐州之民恨極曹操,,我便再令孫策此勇烈之人,去與曹操相爭,,此謂釜底抽薪,,豈不妙哉?
數(shù)載之后,,劉備得揚州,,孫策得徐州,如此局面,,當(dāng)真有趣至極,!”
張楊之?dāng)≡诓惕ひ饬现校鋽〉萌绱酥?,又在蔡瑜意料之外?p> 蔡瑜固然對張楊極為恨鐵不成鋼,,更對曹操愈加忌憚,細(xì)細(xì)想來,,曹操得天獨厚,,親族之中人才輩出,著實令人艷羨,。
思慮良久,,蔡瑜心中已有定見,遂向劉協(xié)請命,,下詔斥責(zé)袁紹,、曹操,并褫奪袁紹大將軍之位,,命其將袁術(shù)捆縛至江州,。
此外,,另行封賞張楊、劉備為亭侯,,命孫策承襲其父烏程侯之爵位并督管徐州軍事,。
豫州,汝南,。
曹操大軍列于平輿縣外,,張楊心知何曼、龔都統(tǒng)兵之能皆遠(yuǎn)不如呂布,,又因劉辟一事不敢再信重黃巾將領(lǐng),,遂叫呂布、高順領(lǐng)兵出城,,襲擾曹軍。
曹軍初時無備,,吃了小虧,,后多設(shè)崗哨,防備甚密,,呂布便再不能建功,,反險為曹軍所困。
張楊見此,,緊閉城門不出,,曹操連攻半月,仍不得下,,頗為焦躁,,其所慮者,乃糧草也,。
自興平元年(194),,兗州連遭大戰(zhàn),又逢糧荒,,以致人竟相食,。
去歲,曹操依部將韓浩之策,,令青州兵屯田,,得糧百萬石,才稍解缺糧之患,。
眾所周知,,曹操麾下有三十萬大軍,何以只領(lǐng)五萬余眾攻徐州,?皆因糧草不足,。
眼下,,曹操軍中之糧已不足一月之用,若不能盡快得勝,,便必得尋百姓借糧才能維持,。
而百姓家中又何來余糧?故此,,名為“借”,,實則為“搶”。
曹操心知若如此為之,,定會大失民心,,縱是取下豫州,亦難以即刻收為己用,。
至于徐州,,更是不必再言,曹操之所以留曹昂于下邳,,便是欲以其子施恩于州里,,化解當(dāng)日屠殺之怨,若再搶糧,,只恐立時便是遍地烽火,。
便在曹操整日愁眉苦臉之時,郭嘉獻(xiàn)策道:“我有一計,,或能見效,。”
曹操聞言,,忙問道:“奉孝有何妙計可解我憂,?”
“孫子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zhàn)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此情此景,正該分之,?!?p> “如何分之?”
郭嘉笑道:
“自是攻心為上,。城中乍看為張楊一人,,實則另有二者,一為呂布,一為何曼,、龔都,。
若能令呂布疑張楊,張楊疑何,、龔,,則此城不攻自破也?!?p> 曹操素來有謀,,聞聽郭嘉之言,枉然大悟,,撫掌贊道:“奉孝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也,。”
郭嘉見曹操已心領(lǐng)神會,,暗贊一聲,,便只笑而不語,不再多言,。
曹操當(dāng)即手書一封,,叫人抄錄數(shù)百份,綁在箭上,,射入城中。
信中言道:
“若張楊愿將呂布拿下,,送與曹操,,則曹操立時撤軍,退出豫州,。
若何曼,、龔都愿棄暗投明,打開城門,,助曹軍擊破張楊,,則曹操必有重賞,并為其二人請封,。
此諾人神共鑒,,若是有違,曹操必遭天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