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罷甘寧之言,蔡瑜又問:
“夷陵處于險地,,水道狹窄,,陸路崎嶇,,易守難攻,。
興霸,,你若領五千水軍經(jīng)水路去攻夷陵,,能否攻下,?”
甘寧狡黠一笑:
“主公,正因夷陵有天險相守,,前方又有秭歸縣作為屏障,,劉表于此處屯兵不多,只千余人,,便是強攻,,旬日間亦能將其攻下,更不必說,,其不知我軍將去,,猝不及防。
我若于明日天色微亮之時啟程,,當可于后日晚間抵至夷陵,,正可休整一晚,。
到時,我再領一百悍卒,,埋伏于城外,,待其卯時打開城門之時,趁其無備,,搶下城門,,便能一舉奪下夷陵?!?p> 蔡瑜見甘寧如此自信,,又這般心急,不由笑道:
“便依興霸之言,,今日整軍,,明日發(fā)兵,?!?p> 說罷,蔡瑜又正色道:
“興霸,,夷陵此地,,自益州去攻,甚為難攻,,可若由江陵攻來,,卻便宜許多。
你奪下夷陵后,,我領三萬步兵需費時十余日方能抵至,。
雖說以我之見,劉表多半不會反攻夷陵,,而是會下令據(jù)江陵而守,。
然則,人心豈能算盡,?
若劉表派大軍來攻,,你又勢弱難守時,當撤便撤,。
再者,,若未能如愿奪城,你亦當引軍后撤,,待大軍到時,,再一同攻城。
城池易得,,一將難求,,興霸,,你我兄弟來日方長,勿要因區(qū)區(qū)一城而弄險,,務必小心,!”
甘寧聞言,心中感動,,面上卻甚為輕松,,說道:“我曉得,主公且安心便是,?!?p> 次日一早,蔡瑜目送兩百蒙沖如梭般向東遠去,,其后一聲令下,,誓師出征。
出得魚復,,便是巫縣,。
巫縣距魚復約百里,縣民不多,,又無險可守,,故此,劉表于巫縣只屯有數(shù)百士卒,,作探聽消息之用,。
此時,眾士卒遠遠望見蔡瑜領大軍前來,,頓時四散奔逃而去,,蔡瑜無意追趕,留下一曲兵士在此守衛(wèi),,沿石門山,,徑自向秭歸行去。
秭歸縣乃荊州西之門戶,,劉表只派張允領五千兵馬在此,,并非不看重此地,實是另有考量,。
劉表此人或許并無遠謀,,但絕非無智之輩,其知秭歸城小,,其險遠不及夷陵,,且秭歸距夷陵近三百里山路,若有戰(zhàn)事,不易來援,,一旦蔡瑜來攻,,必然能下,無非時日長短而已,。
既如此,,反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敵來攻秭歸時,能守便守,,若不能守,,索性退至夷陵。
彼時,,張允領五千兵馬據(jù)夷陵之險,,足可應對數(shù)倍之敵,縱是因兵力有所不及而勢弱,,亦可由枝江,、江陵來援,其間不過兩百里坦途,,三五日便能抵至,。
不過,張允此時卻不似劉表這般思量,。
且說甘寧領軍順江而下,,途經(jīng)秭歸縣水域,,被人看到報與張允,。
張允得知,頓時明了:
“蔡子珪興兵來攻,,大戰(zhàn)將起,!而益州水軍經(jīng)秭歸不停,定是去襲夷陵或江陵,!”
若去江陵,,張允不憂。
一則,,江陵城深,,若欲以兩百蒙沖,四五千人馬攻下,,可謂癡心妄想,。
二則,便是江陵城破,,又與張允有何干系,?事不可為之時,領兵退回襄陽便是。
可益州水軍若是去夷陵,,便大事不好矣,。
夷陵雖險,卻駐軍不多,,又無大將,,以無備對有心之下,不知能否拒敵,?
張允心知,,無論夷陵可否守得,秭歸斷然無法守住,,于是暗自思忖:
“若魚復兵馬盡出,,秭歸縣遲早要丟,夷陵若再被奪,,我便再無退路,,想要活命,只有北經(jīng)香溪谷道,,逃至房陵縣東南,,再東歸襄陽。
雖說丟城失地為重罪,,可事出有因,,我又乃主公之外甥,想來主公不會苛責于我,?!?p> 既已作好打算,張允派人經(jīng)兩路向劉表傳訊,,一經(jīng)夷陵,,一經(jīng)香溪谷道,又命人勤加打探東,、西兩處消息,。
五日后,打探消息之人尚未歸來,,卻有巫縣逃兵先至,,言道蔡瑜大軍就在身后,一兩日間便到,。
張允聞言,,心中一突,卻也并未如何驚懼:早有所料之事,,盡在掌握也,!
一日后,蔡瑜兵至秭歸,叫人喊話勸降,。
張允乃劉表之外甥,,又得劉表信重,從未想過降于蔡瑜,,對其自是不加理會,。
蔡瑜心念甘寧處安危,亦無意多勸,,見張允不答,,便下令以徐晃為先登,全軍攻城,。
攻城,,是古代最為慘烈,也是最為困難的一種戰(zhàn)爭,。
彼時,,沒有炸藥這等無堅不摧之物,一道城墻相阻,,對攻城之人而言便恍若天塹,。
事實上,但凡堅城被破,,十之八九皆非由外敵攻破,,而是內部生變所致。
故此,,孫子兵法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所幸,,城與城之間大有不同,。
比如襄陽,堪稱古代最難攻下的城池之一,,余者不談,,僅兩百米寬之護城河便令人望而卻步。
歷史上,,二十余年后,,天降暴雨來了一出水淹七軍,關羽借勢大破襄陽,威震天下,。
一千多年后,,宋元戰(zhàn)爭,元將攻襄陽六年有余而不能克,,直至守將呂文煥見援軍不至,,知大勢已去,這才動搖,,開城降元,,否則,只怕仍能撐上幾載,。
秭歸并非襄陽,,既無護城河,又無甕城,,更無以磚石加固過的高聳城墻,。
秭歸縣之城墻乃天下間最為常見之夯土墻,高不過一丈,,而城中守兵又只有蔡瑜大軍兩成之數(shù),,因此,四面齊攻之下,,不至兩刻,,徐晃已領兵攀上城頭,占下一段城墻,。
張允見此,,異常果決,當即收攏附近士卒,,決意棄城遁逃,。
蔡瑜大軍自益州來,道路難走,,并未攜帶大型攻城器具,,而古代城門多以棗木、榆木,、鐵樺等硬木所造,,其外包裹鐵皮,再用鉚釘加固,,人力難傷,。
故此,盡管益州大軍攻城之勢甚是浩蕩,,而秭歸城門處反而無人,。
于是,,張允收攏千余兵士,打開城門一陣猛沖,,輕易便沖出重圍,,逃入山中。
沿香溪向北逃了數(shù)里,,張允身形狼狽,,面上卻喜形于色,對左右言道:
“我等雖敗,,皆因敵軍勢大,,而非我等作戰(zhàn)不力。
況我只五千兵馬,,依憑秭歸這等小城,,卻阻敵三萬大軍達半日之久,便是無功亦無過也,?!?p> 身為敗軍,又棄城而逃,,此千余士卒雖歡喜逃得一命,,亦憂心軍法,此時一聽張允這等脫罪之辭,,頓時人人稱是,,令張允得意非常。
菜愚
【發(fā)現(xiàn)寫到戰(zhàn)爭時,,不連更很難保持劇情連貫,,所以還是兩章連更】 感謝“洪武天王”的打賞支持! 感謝“羅武勇”,、“星辰夢淚”,、“鬼義虎”、“愛國者1986”,、“hongzhang02”,、“嬌鶯恰恰”、“夢境淪落人”,、“不愛波波糖”,、“沒事也想來個神評論”、“書友-5368”,、“性王者”、“抓住青春的小尾巴”,、“黑白是好人”,、“zwdb”,、“老衲智丈”的推薦票支持! 多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