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在覲見隋文帝之前,將隋文帝要見他的意圖分析了一下,。
首先是排除是太子這邊的事情,。
自開皇九年二月的那次楊廣中毒事件之后,太子對他的神機妙算驚為天人,,從此言聽計從,在東宮內循規(guī)蹈矩,,深得父皇和母后的贊許,。
其次是排除其他大臣挑撥離間的可能,楊安早已在皇宮內布下自己的眼線,,并沒有收到此類消息,。
唯一可能對他不利的只有晉王楊廣以及楊素,而此時他們都遠在并州,。
最后只剩下一種可能,,結合從眼線那里得到的消息,楊安斷定,,隋文帝找他的目的,,與突厥相關。
隋文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繼統(tǒng)一南北,、再平江南之后,現在又開始擔心突厥要搞事情,。
雖然隋文帝猜忌心很重,,但有時候也并非全是壞處。
就比如這次對突厥的猜忌,,就完全正確,。
早在大隋建立之前,北周北齊并立時期,,雙方為了壓倒對手,,都爭相結好突厥,每年給突厥進貢大量財物,。
當時的突厥可汗很是滿意,,曾驕傲地說過一句話:“我在南兩兒非常孝順,,何患貧也!”
但是北周和北齊都進貢財物,,如果發(fā)生爭端應該幫哪一方,?
這個問題難不倒突厥。
北齊強的時候就幫助北周,,北周強的時候就幫助北齊,。
總之就是利用制衡的辦法,維系東西分裂的局面,,從中漁翁得利,。
可是好景不長。
很快北周武帝上位,,統(tǒng)一了北齊,,接著楊堅建立大隋朝,又取代了北周,。
北齊北周統(tǒng)一以后,,就沒有必要再討好突厥,讓突厥幫著自己,。
這對突厥相當不利,。
但突厥可汗向來驕傲,認為突厥憑借著強大的戰(zhàn)斗力,,足以威懾隋朝,,而且中原人向來孝順慣了,沒有理由停止進貢,。
但隋文帝還是讓他們失望了,。
大隋建立以后,對突厥非常冷淡,,停止了對突厥的一切進貢,。
突厥當然不能容忍!
于是在開皇二年五月,,突厥向大隋發(fā)起進攻,。
雖然隋朝剛剛立國才一年零三個月,隋文帝還是堅決主張,,打,!
其實隋文帝在立國之初,便征調百姓,,修補長城,,并派出將領鎮(zhèn)守邊關,一直在做戰(zhàn)爭的準備工作,。
也就是說,,隋文帝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如同某偉人說過的,突厥不過是貌似強壯的紙老虎,。
在隋文帝的號召和鼓舞下,,大隋將士以一敵百,寸土不讓,、浴血奮戰(zhàn),,居然打得突厥丟下一路的尸體,落荒而逃,!
隋文帝在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的同時,,還依靠突厥專家長孫晟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
突厥大舉進犯之初,,長孫晟便上奏隋文帝,,將突厥內部的情況分析得一清二楚。
當時突厥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分裂,,長孫晟建議隋文帝,,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使用離間計,,并采用遠交進攻的策略,,各個擊破,。
隋文帝聽后大喜,,派長孫晟作為外交使臣,對突厥的五大可汗進行游說離間,。
長孫晟也不辱使命,,成功利用突厥五大可汗之間的矛盾,使他們自相殘殺,,最后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到開皇四年,突厥已經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蒙古草原的東部是沙缽略可汗,,西部是達頭可汗。
北周北齊時期,,是突厥看著中原分裂,。
到了開皇四年,是大隋看著突厥分裂,。
還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
開皇七年,,蒙古草原東部的沙缽略可汗去世,,弟弟處羅候接班,稱莫何可汗,??墒莾H僅在位一年便去世,可汗的位子又傳給沙缽略的兒子,,都藍可汗,。
而沙缽略此前的妻子,突厥的可賀敦,,大義公主,,也依據突厥的風俗,先是嫁給沙缽略的弟弟,,然后又嫁給了沙缽略的兒子,。
大義公主名義上是隋文帝的干女兒,實際上是北周的千金公主,。
只因北周被隋文帝篡位,,前夫沙缽略可汗又打不過大隋,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不得不委曲求全,,投靠大隋,改叫大義公主,。
對于隋朝公主的身份,,大義公主一直不甘心,總認為是國仇家恨,。
倘若現在的丈夫沒有什么本事,,大義公主也就認命了,而且就算有什么不滿也不會表現在臉上,。
但是她的現任丈夫,,都藍可汗非常精明強干,表面上對大隋很恭順,,以獲得隋朝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實際上卻借助大隋的威望,開疆拓土,,不斷向西擴張,。
開皇十年,都藍可汗打到天山地區(qū),,得意忘形之下,,將掠奪回來的一柄玉手杖獻給了隋文帝。
隋文帝一看,立馬就猜疑聯想起來,,都藍現在變得這么強大,,他會不會有一天統(tǒng)一草原,重新對大隋形成威脅,?
若真如此,,就無法制衡突厥勢力,對大隋顯然不利,。
所有隋文帝就想找個機會,,旁敲側擊一下都藍可汗,讓他不要太得意,。
正好開皇九年,,大隋伐陳取勝,于是隋文帝就派人,,將一架從陳朝掠來的屏風送給了大義公主,。
用意是警告大義公主和都藍可汗:陳朝如此強大,也被我大隋滅掉,,今天我可以滅了強大的陳朝,,明天也可以滅了你們突厥。
做人還是收斂一點,,低調的好,,不要太張揚。
按理說,,大義公主應該能領悟到隋文帝送屏風的含義,。
但是恰恰相反。
大義公主看到陳朝的東西擺在自己面前后,,觸景生情,,一下子想到自己的母國北周,,和陳朝一樣,,都是被隋文帝滅了。
作為北周的公主,,大義公主也善舞文弄墨,,而且她還很有才,要不然也不會如此驕傲,。
再加上現在的丈夫都藍可汗足夠強大,,也給了大義公主表露心事的底氣。
歷史上有文化又有才的人,,有了心事,,就會借助筆墨表達出來。
大義公主也不例外,。
她在隋文帝送的屏風上踢了一首詩: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p> “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詎有聲?!?p>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惟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p> 意思就是:
盛衰就像早晨和晚上那樣輪回,世道也像浮萍一樣不定,。榮華富貴不能常有,,就像水池和高坡一樣,都有成為平地的那天,。
我曾經的富貴又在哪里,?只在這屏風的畫里罷了。這畫里的酒哪能給人帶來快樂,?這畫里的歌又怎么會有聲音,?
我本來是皇家的公主,現在不幸漂泊到了突厥的宮廷,。目睹了這么多的興衰成敗,,我再也忍不住熱淚縱橫。
古往今來就是這樣啊,,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命運,。盡管如此。聽到王昭君留下的《出塞曲》,,我還是忍不住產生遠嫁天涯的悲涼之情,。
這首詩如果拋去政治意義,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可謂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當這首詩傳到隋文帝的耳朵里后,意義立即就變得不一樣了,。
隋文帝是一國之君,,當然要考慮這首詩的政治意義。
大義公主的詩情真意切,,恰恰反映她始終忘不了北周的亡國之痛,!
忘不了北周,那就是對大隋心懷二心,!
更可況有前車之鑒,,沙缽略可汗在開皇二年對大隋的進犯,大義公主便在其中攛掇挑唆,,上躥下跳,。
如果都藍可汗再受到大義公主的挑唆,極有可能會對大隋形成新的威脅,。
而楊安得到的消息便是,,隋文帝對大義公主的警惕性越來越高,有意制定下一步對付大義公主和都藍可汗的計劃,。
至于隋文帝為什么要找他去詢問看法,,楊安推測是因為太子少師的身份。
隋文帝現在對太子的表現越來越滿意,,太子作為一國儲君,,是要當皇帝的,當上皇帝之后,,自然需要左膀右臂的輔助,。
而楊安作為太子少師,隋文帝自然要考察一番,,看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輔助太子,,尤其是如何應付類似于突厥這樣的威脅。
見到楊安后,,隋文帝對他的大婚表示了一個皇帝的問候,,隨后便直入主題,。
但隋文帝最先談到的不是突厥的威脅和大義公主的問題,。而是楊安給隋文帝上的一份奏章。
楊安接珠兒回大興城后,,便抽空給隋文帝上了一份奏章,,主要是講在老家縣城處理張五被誣告盜賊的案件。
他本以為這份奏章會跟上次的一樣,被隋文帝丟棄一邊,。
但是由于這一次釀成命案,,還是引起了隋文帝的重視。
此次談話,,隋文帝便是要深入了解誣告案的詳細情況,。
楊安不得不將整件事從頭到尾詳細說了一遍,在楊安說的過程中,,隋文帝隨時打斷,,提出自己的疑問。
而楊安也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最后,,隋文帝終于意識到此條律法的不合理之處。
楊安趁熱打鐵,,指出不合理的原因,,在于“罪刑不等”。律法的制定應該本著“罪刑相當”的原則,。
當初為了威懾盜賊,,出臺“以沒收盜賊家產賞賜給舉報人”的律法,便是因為刑罰遠遠大過所犯的盜竊罪,,才讓宵小之輩生出貪心,,致使治盜不成,反釀成奸,。
楊安提出建議,,應該“明刑慎罰”,以寬仁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