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香燃盡徒剩唏噓 云板響秋闈終啟
一炷香的時間內(nèi)又有幾名考生冒雨趕到,,看守大門的監(jiān)門官也沒有為難他們,,只催促趕緊入內(nèi),直到香線燃盡關上貢院大門,。
不一會,,門外又響起一聲呼喊,卻是又有一位士子趕到,,見貢院大門緊閉,,情知不妙,可又不罷休地拍著門,,焦急的心情連在內(nèi)院的考生都能聽得真切,。
正堂上的盛宏聽到外面的動靜,微微搖頭,,淡淡地朝下面的金吾衛(wèi)百戶擺手示意,,后者立即意會,命令手下一個小旗帶人出去,,沒多久貢院外的呼喊聲便消失了,。
內(nèi)院中的考生,惋惜的有之,,暗自高興的也有之,,畢竟少一人考試,自己便能增一分勝算,。
淳治十四年神京鄉(xiāng)試便是在這眾生像之中緩緩拉開帷幕,。
主考官領著一眾官員與考生們先給懸掛在堂上的至圣先師畫像行三叩首之禮,隨后在金吾衛(wèi)監(jiān)督下逐一對考生進行搜檢,。
鄉(xiāng)試搜檢之嚴苛,,更甚于童試,金吾衛(wèi)更是守衛(wèi)神京的十二衛(wèi),,一個個兇神惡煞,,毫不客氣,因為若是事后有人被發(fā)現(xiàn)科考舞弊,,連帶著他們也得吃處分,。
面對身為皇帝親軍金吾衛(wèi),眾考生也是敢怒不敢言,,一個個披頭散發(fā),,衣裳不整地走出來。
大夏朝沿襲明制,,地方考試為了保證公平,,一般由三道程序構(gòu)成。
首先是擔保制度,童生考生員,,需要本籍所在官署,,一名生員或者兩名本縣的廩生作保共同作保。生員參加鄉(xiāng)試,,則需要當?shù)貙W政以及兩名生員共同作保,。
如此一來作弊的考生就要承擔強大的社會壓力,須知古代是一個人情社會,,一旦東窗事發(fā),,必定牽連他人,自己也聲敗名裂,。
其二則是考場各項制度,,從進貢院大門檢查號牌,,一直到官兵搜身,,以及考后糊名,封卷,,俱是如此,。
最后則是由考官、御史組成的評判和監(jiān)察制度,,大夏朝為了保證公平,,增加了“磨勘”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考取正榜的考卷要接受復審,,然后在張貼正榜的同時還需要公開考生原卷以接受百姓的監(jiān)督,,以此防范被調(diào)包等舞弊的漏洞。
“這位小官人請吧,?!陛喌劫Z蘭搜身時,面前的一位小旗只略略檢查了幾眼,,便堆著笑容放行,,令左右考試紛紛側(cè)目。
賈蘭見這小旗臉色并無異樣,,搖了搖頭,,“謝過這位官兵大哥的好意,可是朝廷制度所在,,賈蘭不得不遵循,。”
說罷也不管這小旗與旁人驚訝的目光,,自顧自地將身上衣物一一解下展露給左右,,連貼身的衣物也是。
又將食盒里的點心拿出一一掰開,筆盒,、卷袋等等,,以證實里面沒有夾帶。
“夠了,,小相公,!”旁邊一名總旗連忙上前:“已經(jīng)可以了!”
“這位大哥,,不要為難這位兄弟,,他也是一片好心?!辟Z蘭友好地朝那小旗微微點頭,,這才提著東西離開。
遠處的盛宏在賈蘭看著這一幕,,暗自點了點頭,。
貢院的考場分東西兩側(cè),每個考生都能分到一處八尺見方的小房間,,比起后世清代貢院那狹隘的空間已經(jīng)好了很多,。
走進考房,很快就有兩個監(jiān)考官帶著鑰匙走了過來將考房外的木板門鎖上,,除非是大小解才能放出,。
賈蘭很幸運沒有被分配到所謂的臭號,也不知道是不是考官對賈蘭的體恤,,不過真要分到這等考房也只能認命,,甚至分在臭號考中的人也有不少,無論前明還是本朝都不乏臭號考上的舉人進士,。
也因此有些考生另辟蹊徑,,帶著特制的鼻塞,專門求的考官將自己分到臭號,。
好得很,,很有精神!
賈蘭打量了考房四周,,暗贊一聲神京的貢院還是整修不錯的,,沒有漏風漏雨的情況。
以防萬一,,賈蘭還是將提前準備好的油布掛好,,在底下掛上號頂,就是大家熟悉的蚊帳,,最后在門上裝上門簾防風,,這才坐下,,將屋里的木爐點著烤了一下身上已經(jīng)有些濕漉漉的衣服。
此時外面雨勢已然停歇,,天色不再是漆黑一片,,透過門縫已經(jīng)可以看到天邊一抹紅霞。
一陣金鳴之聲敲響,,這是云板的聲音,,云板是以銅鐵或合金鑄成,體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紋,,邊穿有孔系繩。懸而擊之,。用以報時,、報事或集眾。
原著里秦可卿死后寧國府里敲響驚醒鳳姐的,,便是這云板,。
與前明不同,大夏朝從鄉(xiāng)試開始一律實行封閉式的考試方式,,一旦進入考場,,除非自愿放棄,,否則只有到第三天才能走出考場,。
如此一來考驗的就不僅僅是考生的文學功力,還有精神與身體的素質(zhì),。
這倒成了疊翠書院學生的強項了,,畢竟李玄著也教授兵學,疊翠的學生平日里也要練習射箭等小六藝,,倒是比那些四體不勤的書生強了不少,。
書吏拿著套封裝好的試題卷子,從門前的小窗子里丟了進來,。
三天的鄉(xiāng)試由此展開,。
第一天考的制義,分別是四道四書題,,以及三道五經(jīng)題,,按慣例四書題最重要,直接關系到錄取與否,,五經(jīng)題則是影響錄取的名次,。
簡單的說,就是在科考之中,,四書的地位比五經(jīng)要高,。
為何如此,?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經(jīng)過長時間演變,,四書和五經(jīng)的地位已經(jīng)反轉(zhuǎn)了,。
五經(jīng)是孔子周游列國收集而成,而四書則是孔子之后的儒門中人整理而成的,。
漢儒認為五經(jīng)是孔子親自整理,,其中蘊含了孔子真意,是最純正的儒家經(jīng)典,,而四書相對而言并不正經(jīng),。
到了唐宋時期,,韓愈掀起了對道統(tǒng)的思考,,一直到南宋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徹底奠定了四書的地位,。
另一個原因,,這就得追述到前文提過古代教育資源不平均的問題了。
因為每個地方治學水平的不一致,,導致有些五經(jīng)根本就沒有人選,,比如選《春秋》為本經(jīng)的學生少之又少,導致《春秋》被稱為“孤經(jīng)”,。
所以用五經(jīng)作為錄取與否的根據(jù),,在評判的標準上很容易產(chǎn)生爭議,是以自前明以來,,官方一直沿用重四書輕五經(jīng)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