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
第四套混戰(zhàn)計
處于不分?jǐn)秤?、軍閥混戰(zhàn)態(tài)勢之計謀,。見龍在田,。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原典】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注釋】
?、俨粩称淞Γ簲常瑒釉~,,攻打,。力,最堅強(qiáng)的部位,。
?、诙鋭荩簞荩瑲鈩荨?。
?、蹆断虑现螅骸兑捉?jīng)》六十四卦中,《履》卦為“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huán)關(guān)系和規(guī)律上說,,下必沖上,于是出現(xiàn)“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yùn)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qiáng)敵。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dāng),;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dāng)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shí)則斗,氣奪則走,?!泵鎶Z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dāng)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shù)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jiān)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jiān)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脅從者立于右,!”于是,不與謀者數(shù)百人立于右,;獨(dú)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蛉眨簲撑c敵對,搗強(qiáng)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故事】
曹操奇兵襲烏巢,。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jī)攫取不正當(dāng)?shù)睦妗R沧鳌皽喫~”,。
【原典】
乘其陰亂①,,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釋】
①乘其陰亂:陰,,內(nèi)部。意為乘敵人內(nèi)部發(fā)生混亂,。
?、陔S,以向晦入宴息:語出《易經(jīng).隨》卦,。隨,,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兌上)。本卦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震為雷,。言雷入澤中,大地寒凝,,萬物蟄伏,,故如象名“隨”。隨,,順從之意,。《隨卦》的《象》辭說:“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币鉃槿艘S應(yīng)天時去作息,,向晚就當(dāng)入室休息。
此計運(yùn)用此象理,,是說打仗時要得于抓住敵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機(jī)行事,使亂順我之意,,我便亂中取利,。
【按語】
動蕩之際,數(shù)力沖撞,,弱者依違無主,,散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读w》日:“三軍數(shù)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qiáng),,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是魚,混戰(zhàn)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故事】
攪亂局淝水?dāng)≤迗浴?p>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蟬變?yōu)槌上x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原典】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注釋】
?、俅嫫湫?,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進(jìn)一步完備繼續(xù)戰(zhàn)斗的各種態(tài)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jīng).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fēng)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fēng)行于山下,,事可順當(dāng)。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逼湟馐俏野抵兄?jǐn)慎地實(shí)行主力轉(zhuǎn)移,,穩(wěn)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zhàn)亂之危,。“蠱”,,意為順事,。
【按語】
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zhuǎn)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jié)營而去,。檀道濟(jì)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故事】
慈禧用計回BJ,。
第二十二計關(guān)門捉賊
關(guān)起門來捉進(jìn)入屋內(nèi)的盜賊。
【原典】
小敵困之①。剝,,不利有攸往②,。
【注釋】
①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數(shù)量較少的敵人,,要設(shè)法去困圍(或者說殲滅)他,。
②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jīng).剝》卦,。剝,卦名,。本卦異卦相疊(坤下艮上),,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故外名日“剝”?!皠儭?,落的意思。卦辭:“剝,,不利有彼往”意為:剝卦說,,有所往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遠(yuǎn)襲。
【按語】
捉賊而必關(guān)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fù)追,,恐其誘也,。賊署,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于礦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懼千夫,?!弊焚\者,賊有脫逃之機(jī),,勢必死斗,;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故事】
白起長平敗趙括。
第二十三計遠(yuǎn)交近攻
結(jié)交離得遠(yuǎn)的國家而進(jìn)攻鄰近的國家,。這是秦國用以并吞六國,,統(tǒng)一全國的外交策略。
【原典】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yuǎn)隔②。上火下澤③,。
【注釋】
?、傩谓麆莞瘢航?。格,,阻礙。句意為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
?、诶麖慕。σ赃h(yuǎn)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yuǎn)隔之?dāng)呈怯泻Φ摹?p> 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jīng).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huán)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為上火下澤,,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yùn)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采取“遠(yuǎn)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按語】
混戰(zhàn)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yuǎn)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jié),;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故事】
定國策范瞧拜相,。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以借路為名,,實(shí)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原典】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于他時,,我則要借機(jī)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tài)勢,。
?、诶В醒圆恍牛赫Z出《易經(jīng).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現(xiàn)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袄А?,困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yùn)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按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zhàn)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故事】
蠢虞公貪財喪國。
第五套并戰(zhàn)計
對付友軍反為敵態(tài)勢之計謀,。終日乾乾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注釋】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
?、谝菲漭喴玻骸罢Z出《易經(jīng),,既濟(jì)》紛。既濟(jì),,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jì)”,。既,,已經(jīng),;濟(jì),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币鉃?,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yùn)行了,。
此計運(yùn)用此象理,,是說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yùn)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會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語】
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zhàn)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并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故事】
貍貓換太子,。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fā)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原典】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①,。剛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②。
【注釋】
?、俅罅栊≌?,警以誘之:強(qiáng)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dǎo)他。
?、趧傊卸鴳?yīng),,行險而順:語出《易經(jīng).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辟說:“剛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薄皠傊卸鴳?yīng)”是說九二以陽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剛中”,又上應(yīng)上坤的六五,,此為此應(yīng),。下卦為坎,坎表示險,,上卦為坤,,坤表示順,故又有“行險而順”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岸尽保揭?,治的意思,。
此計運(yùn)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采取適當(dāng)?shù)膹?qiáng)剛手段便會得到應(yīng)和,,行險則遇順。
【按語】
率數(shù)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于是故為自誤,,責(zé)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qū)之也?;蛟唬捍饲矊⒅ㄒ?。
【故事】
嚴(yán)軍紀(jì)穰苴斬莊賈。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原典】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jī),云雪屯也②,。
【注釋】
?、賹巶巫鞑恢粸椋粋巫骷僦秊椋簩幙杉傺b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
②靜不露機(jī),,云雷屯也:語出《易經(jīng).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并作,,環(huán)境險惡,為事困難,?!巴停y也”,?!锻拓浴返摹跺琛忿o又說“云雷,屯?!笨矠橛?,又為云,震為雷,。這是說,,云行于上,雷動于下,,云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征,,這是屯卦之卦象。
此計運(yùn)用此象理,,是說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jìn),必得假癡不癲,,老成持重,,以達(dá)后發(fā)制人。這就如同云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jī)巧一樣,,最后一旦爆發(fā)攻擊,便出其不意而獲勝,。
【按語】
假作不知而實(shí)知,,假作不為而實(shí)不可為,或?qū)⒂兴鶠?。司馬懿之假病昏以誅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癡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dāng)其機(jī)未發(fā)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jī),,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蛉眨杭侔V可以對敵,,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fù)無以為據(jù),。”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于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dāng)酬神取錢,。”其后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
【故事】
燕王裝瘋奪皇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