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城郡資料
成都(蜀的首都):
位于蜀境內(nèi),,同時也是蜀漢的首府。成都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四周平坦,,無險可守,所以在四川北部的梓潼和劍閣為入蜀咽喉,,一旦固守,,則可確保成都無憂,中國朝代中南北對峙的時候一般都憑借上面的天險來固守四川,。不過成都是西南財富的中心,,是蜀地糧食,財富的集散地,,是奪取天下的帝王之資,,當年強秦憑借蜀地膏腴,漢中糧倉和關中基地來平定天下,,漢高祖亦然,,三國時諸葛亮北伐皆以為補給中心,后李唐復國,,玄宗也逃入蜀地成都,。不過以蜀地的地勢更容易形成割據(jù),但割據(jù)的結果一般都是被統(tǒng)一,比如公孫述,、李雄等,。
漢中:
漢中北臨關中,南抵蜀地,,是英雄用武之地,,漢中是在漢中平原之中心,,南有南鄭天險毗鄰蜀地,北有三條谷通往關中,,皆為兵家必爭之所,,昔日秦楚大戰(zhàn),而后高祖以漢中為基地,,進軍三秦,,東出潼關,平定天下,,后來諸葛亮憑借漢中基地,,數(shù)出祁山,南北朝時,,南朝延終南山以漢中為蜀地緩沖來并未蜀地地富庶,。
上庸:
北臨武當山,是毗鄰汗水地中等城市,,這里一直古代益州和荊州接壤的第一線,,因此也算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當年劉備東出漢中,,北臨上庸,,關羽從荊州北上配合,攻得曹操險些放棄宛地,,遷都以避其威風,。
江州:
古代地巴地的首都,是延西長江防線的的西部最終點,,延江州往西,,已經(jīng)是無險可守,而延江州溯江東上是白帝,,歸姊,,夷陵,是蜀地的東部門戶的要地,,中國從三峽西入川有東晉的桓溫,,他以8000人溯長江****定了成漢,而除了他其他朝代基本是從那里出發(fā),,征服南方的朝廷,。比如三國統(tǒng)一,蒙古滅宋等等,。
桎潼:
劍閣以西的一個關隘,。蜀國的關隘都以險要而聞名,劍閣,、桎潼,、葭萌,、綿竹四個關隘更是其中之最,地勢之險要,,令人咋舌,。劍閣是建立在懸崖上的,可以說是在古代很少能強攻下來,,只有鄧艾出奇計,,延陰平南下,繞過劍閣天險,,才迫降劉禪,。不過劍閣天險在蒙古鐵騎面前根本就是虛設,蒙古鐵騎曾經(jīng)數(shù)次通過劍閣,,掃蕩蜀地,并且完成了千里的迂回,。
許昌(魏的首都)
漢帝國最后的首都,。同時這里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如果沒有得到通過的允許,,那么想從陸路舒服地南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有一點更討厭的,就是許昌是那種即使和江陵相比也毫不顯遜色的堅城,。因此有人認為,,得到許昌,至少可以保證自己能在亂世活下去——但是有能力得到許昌的人會為生存這種事情費心嗎,?
陳留:
曹操起兵的地方,。這座城池可以說許昌朝東的一個前哨陣地,如果想要從山東半島打到許昌,,那么陳留就是最后一顆“衛(wèi)星”,,但同時也是最不好拿下的一顆衛(wèi)星。另外,,這里還有不少杰出的人才,,如果沒有一座大城做大業(yè)的根本,那么陳留這座城池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鄴:
北方的大城市之一,,城池堅固,錢糧充裕,,百姓富足,。原屬韓馥,后為袁紹所奪,。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在這里挖到了一只銅雀,,在眾人的建議下,,曹操在鄴城筑了銅雀臺,。古人有詩曰:“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臺內(nèi)鎖二喬”,。藏嬌的地方自然是金屋,,而建金屋的地方自然是好地方,。
晉陽:
晉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春秋時秦晉爭霸,,晉楚爭峰,,晉陽就是晉的中心,山西自古就是天下脊梁,,那里名人輩出,,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那里起兵,西進關中,,平定天下,,五代的驍勇騎兵皆出自那里,宋太祖親率大軍攻晉陽不下,,幾十萬平定南唐的大軍可以打退彪悍的突厥騎兵,,但就是難以攻下晉陽小城。最后宋對待晉陽的結果就是將那座英雄的城市徹底毀滅,,可是那座英雄城市的精神難以毀滅,,晉人尚武之風不滅。山西多勁旅,,后明朝宣大鐵騎,,也是其最佳的證明,他曾經(jīng)和名震天下的蒙古鐵騎在草原上進行數(shù)次廝殺,,還參加了對日的朝鮮戰(zhàn)爭,。
PY:
黃河邊的一座堅城,一代梟雄曹操當年險些命喪于次,,因此對與有心統(tǒng)一河北的人來說,,這里絕對是必須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的,否則統(tǒng)一河北的進程可能會延遲十年,,也可能就此中斷,。五胡初期張賓對石勒提建議說,如果平定河北就一定要先定邢城,,PY,。
建業(yè)(吳的首都)
又稱石頭城,亦即南京城,。自古金陵王氣升,,那里從來就是國都的首選城市,,先后有很多的王朝在這里定都,當然也包括了吳,。因為特殊的文化背景,,這里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正所謂“品吳人俊雅”,,讀書人如果不去建業(yè),,那絕對是一生最值得遺憾的事情。
柴桑:
柴桑是長江防線的核心樞紐,,北依大別山,,南靠鄱陽湖,西通荊州,,東抵揚州,,春秋時吳楚數(shù)次交鋒皆在那里,三國時東吳以那里為戰(zhàn)略的樞紐,,機動兵力配屬在柴桑,,荊州忙則帥軍西進,揚州吃緊則東調(diào),,所以是東吳的最主要的戰(zhàn)略基地,并且是吳國的西部門戶,。戰(zhàn)略意義非常主要,,太平軍的長江防線就是延武昌到九江(柴桑),安慶,,南京,,所以曾國藩就從西往東步步為營,逐步突破太平軍的長江防線,,最后包圍南京,,平定太平天國。
吳郡:
如果說柴桑是吳國的戰(zhàn)略基地,,而吳國的戰(zhàn)略補給基地就一定是吳郡了,,吳郡西靠太湖,東部是平坦的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當年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就先過牛楮磯,,東定吳郡,,以建立自己的大后方,為西破黃祖,,北擊袁術,,威脅許昌坐了堅實的補給準備,。
會稽:
春秋越王勾踐在那里臥薪嘗膽,平定吳國,,建立的春秋的一世霸業(yè),,那里是東為大海,南靠武夷,,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后代的錢塘王吳氏在那里建立一個小王朝,。南宋的會稽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
廬江:
長江西岸的一座稱池,也是東吳各地與敵對勢力接壤的地方,,因此這里有大軍駐守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廬江唯一的缺陷就是作為一個前線城市,它的城防要比想象中的脆弱很多,,初此之外,,廬江還是一座相當不錯的城市的。
長沙(楚的首都)
自古湘人多勇,,近世更有無湘不成軍之說,,看見湖南士兵之兇猛,曾國藩憑借湘勇平定的稱雄近半個富庶中國太平軍,,他起兵的地方就是長沙,。
長安:
秦朝舊都,同時也是十分有名的堅城,。在董卓火焚洛陽之后,,這里就變成了漢帝國的首都,。但是作為長安東漢首都的時間確實也太短了一點,,在曹操奉迎天子之后,,長安首都的地位就被許昌取而代之,。
安定:
涼州的城市,位于石城以東,、秦川以北,是出關之前的最后一站,,從安定再向西走,,就進入了羌人的勢力范圍。這里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非常適合騎兵作戰(zhàn),。因此這里通常都是有重兵把守的,。
武威:
涼州第一大城,,有塞外江陵之稱的大城市,。因為和羌人的底盤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所以這里駐扎的兵力占到整個秦國兵力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但是這里的士兵多數(shù)都是新兵,所以還有正規(guī)軍一半兵力的雇傭軍,。不過這無法從根本上彌補士兵經(jīng)驗不足的問題,,所以這里的士兵裝備是最好的、統(tǒng)帥是最出色的,,但是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的老兵們還是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把他們放在眼里的。
天水:
祁山以北的一個郡國,。正所謂“天水產(chǎn)異才”,,指的就是這里諸多杰出人才的代表:姜維。作為一個郡國,,它城墻還算是比較堅固,內(nèi)政也是不錯的,,關鍵是這里盛產(chǎn)馬匹,,秦國騎兵的戰(zhàn)馬有五分之一是天水提供的,因此如果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天水是一定要掌握的,。
西涼:
隴右的騎兵是當時乃至以后決定中國這個帝國命運的軍隊,秦帝國向西擴地千里,,得到了無比勇猛地樓煩騎兵,,向南擴張了蜀地,,并且修筑鄭國渠,使秦的補給充足,,奠定了平定天下的基礎。天下無雙的項羽就是在巨鹿那里得到了無雙的樓煩騎兵,,才可以創(chuàng)造出三萬殺退漢軍聯(lián)軍幾十萬人的奇跡,并且后來南征北討,,屢戰(zhàn)皆勝的不世功績,。漢帝國從那里出征西域,征服國家無數(shù),,三國時諸葛亮屢次出擊隴右,除去建立祁山到渭水的補給外,,其目的也是希望可以擁有隴右那里民風尚武的人民和那里天下無雙的騎兵,威震天下的唐帝國在那里養(yǎng)馬,,可是一旦隴右一失,,則唐軍戰(zhàn)斗力急劇下降。居住在隴右的西夏以少量的軍隊就輕易的戰(zhàn)勝了宋帝國的大量常規(guī)軍隊,,而最令那里自豪的是,天驕成吉思汗因為對那里的進行的六次戰(zhàn)爭都異常殘酷,,對他的族人宣布說:“吃飯前要先問:西夏人死完了嗎?”可見那里的軍隊兵威之盛,。
江陵(朝廷首都):
“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如果沒有這首詩,,那么知道這座城市的人或許就沒有那么多了。這是整個三國時期最出色的城市: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繁榮的商業(yè),、安居樂業(yè)的百姓、堅固的城墻……同時,,這里還有一大批各種類型的人才,。所以曾有人說:“欲得天下,必先得江陵,;既得江陵,,則必得天下?!?p> 漢朝州郡設置
州
漢代監(jiān)察區(qū)名,。又稱部,。東漢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每州設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污吏,。東漢靈帝中平五年,,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qū),,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zhuǎn)移,。
司隸州
東漢州名,。亦稱司隸校尉部。東漢時轄郡七,,縣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機構所在地,,在洛陽縣。洛陽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司隸州的轄境相當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陜西渭河平原,。
青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ZB市臨淄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qū),。
幽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九十,。治所薊縣,,在今BJ大興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BJ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徐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qū),。
冀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九,,縣一百,。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三國曹魏移治信都縣,,在今河北冀縣。轄地相當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
荊州
東漢州名,。初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后增置襄陽和章陵二郡,。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又有荊襄九郡,,即荊州。
揚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二,。治所歷陽,,在今AH和縣。漢末移治壽春,,在今AH壽縣,。轄境相當于今AH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
憲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八,,縣八十,。治所昌邑縣,在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
豫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六,,縣九十七。治所譙縣,,在今AH亳州,。轄境相當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AH北部,。
涼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治所隴縣,,在今甘肅張家川*自治縣。三國營魏移治姑臧縣,,在今甘肅武威縣,。轄境相當于今甘肅,、NXZZ區(qū)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陜西西部。
益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二,縣一百一十八,。治所雒縣,,在今四川廣漢。漢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于今四川、云南,、貴州大部,,及陜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
東漢州名。轄郡九,,縣九十八,。治所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西,、
NMG自治區(qū)、河北,、陜西的部分地區(qū),。
交州
東漢州名。轄郡七,,蒼太十六,。治所龍編,在今越南河內(nèi)以北,。三國孫吳移治番禺,,在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qū),。
雍州
東漢州名。東漢興平元年分涼州和三輔地區(qū)置,。轄郡九,。治所長安,在今陜西西安西北,。轄境相當于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NXZZ區(qū)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涼州,。因地處中原之西部而稱西州。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荊州,。按:當為九郡四十二縣,。東漢荊州共轄縣實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實為南陽,、江夏,、襄陽三郡所轄縣數(shù)目。
江東八十一州
江東六郡實為九十二縣,。
廣州
州名,。東吳所置。轄十郡,、國,。治所番禺,在今廣東廣州南,。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
西。
蔡頗
即蔡州,、穎川,。按:蔡州,本漢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縣。二地:處穎水,、汝水上游,,順二水可達淮河,抵壽春。
隴右
指隴山以西地區(qū),,即涼州,。相當于今陜西隴縣西部甘肅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