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山第一次彈指,,是要教那宋家年輕宗主何為劍氣,,說廣義點就是術(shù)而非道。隔著若水劍,,老人還是輕易貫穿了船板,,這是要宋逸安知道劍氣無形,術(shù)之極盡也可殺人于不經(jīng)意間,。而第二次彈指,,則是實實在在的劍意。這時候若水劍已不能算作障礙,,因為王依山是隔著整艘船,,將劍意傳到了船底江面。
劍術(shù)劍意孰強孰弱,,高下立見。
王依山似是想起了一些舊事,,呢喃說道:“初出西川時,,總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以為劍道乃小道爾,,不足掛齒,。那時候天下還未統(tǒng)一,木家劍閣,,劍谷云氏名聲不顯,。主要是也沒有云山盡,木真青這樣的劍法大家,。所以老夫在中原橫行無阻,,不知徒手折斷了多少名劍。直至去了你家劍爐,,才一敗涂地,。老夫有時候想想,這劍術(shù)劍意之爭,,又何嘗不是劍道與武道之爭,?宋小子,老夫雖然走的是劍意一路,,而木家劍閣木真青卻是劍術(shù)極大成者,,同樣不可小覷。你若一心要修劍道,,最好趁早打算,。”
宋逸安聽到這話回身怔怔坐下,,他明白了很多事,,原來這王老頭是西川人,,怪不得會在八百里竹海頓悟躋身劍仙。聽老羅說,,王老頭一生只有一敗,,原來是敗給了自己爺爺。這也說通了為什么這王依山會在劍山內(nèi),。
宋家年輕宗主閉著眼,,腦子里回想剛才王依山的兩次彈指。不僅如此,,他又將之聯(lián)想到了一個月前,,自己神游天地時在木家劍閣前,木真青的那六次彈指,。感觸頗多,。
陵州近在眼前,此時江面由寬變窄,,四面開始出現(xiàn)山峰,。大船微微搖晃,之前船家已經(jīng)囑咐過臨近陵州時,,會有一片險灘,,再加上山風(fēng)呼嘯,船會顛簸一些,,但并無危險,。
這時宋三從二樓船板輕盈躍下,來到宋家年輕宗主跟前,,他半蹲下去,,又刻意低了低頭顱,小聲說道:“還有半個時辰就能到陵州了,,船家問要不要靠岸,。”
宋逸安睜開眼,,臉上浮現(xiàn)出一絲苦笑,,不過轉(zhuǎn)瞬即逝。他不自覺瞟向林空竹,,想了想,,沒有回答宋三而是反問道:“船上吃的夠嗎?”
宋三道:“足夠,?!?p> 宋逸安心想這下沒轍了,他叢林空竹身上收回目光,,平靜說道:“直接去江洲,?!?p> 林空竹看到宋三去找那世子殿下,心里就有種直覺,,隱隱猜出了他們講的是什么事情,。你就真的這樣薄情,當(dāng)我可有可無嗎,?她苦澀一笑,,神情黯然轉(zhuǎn)身,默默走近船頭,。林空竹趴在欄桿上,,低頭看向滔滔江水。猛然間,,她瞪大眼睛,,似是看到了什么怪異東西。
只見距離樓船不足十丈遠處,,有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輕輕搖曳在江心。隱約可見有位白衣人躺在輕舟里,,那人雙手枕于腦后,翹著二郎腿,,姿態(tài)悠然,。
其實這些都沒什么,此處的嘉陵江因景色怡人,,所以會有很多文人騷客來此游江煮酒,。只是眼前這小舟出現(xiàn)的位置太不合時宜了,也不知那白衣人是有意還是無意,,小舟位于宋家年輕宗主租的樓船正前方,,好像還并沒有讓開的意思。
照這樣下去,,即便樓船減速,,撞翻那一葉小舟也不是什么難事。
去而又返的宋三臉色低沉,,宋逸安感受到大船在減速,,不覺問前者道:“怎么回事?”
宋三沉聲道:“有人攔江,?!?p> 宋逸安眉毛一挑,起身向船頭走去,。當(dāng)他看到那一葉扁舟后,,看見了船中那悠哉的白衣人,,微瞇起眼,饒有興致低語道:“看著不像啊……”
————
每次佛道之辯,,除了最初的兩次,,朱家天子賞面去過外,往后幾次都是佛道兩家自己的事情了,。幸好每次都還有李三清和無量僧人這兩位巨頭出席,,才稍稍撐起了一絲門面。然而這一屆佛道之辯,,竟是傳說了太宗皇帝要親臨現(xiàn)場的消息,,這自然是在民間引起了一股浪潮。
不說去看那道士和尚吵架,,如果能在金山寺有幸看見當(dāng)今圣上一面,,也不虛此行了。無數(shù)京州百姓,,以及四大行省距離京州稍近的幾個州府的百姓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向京城長安而去。其中不乏一些世族門閥,,廟堂權(quán)貴,。而普通百姓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還有許多江湖中人也開始動身前往金山寺,。
這一屆佛道之辯,,注定不會平淡。
……
長安城今日八門禁閉,,只留有正陽門大開,。保和殿外的玉石廣場上,除了大內(nèi)侍衛(wèi)外,,不見一人一鳥,。正陽門又被百姓稱為前門,素有國門一說,。門內(nèi)設(shè)有千斤大閘,,城門厚重巍峨。外設(shè)有面向東南北三層的箭樓,,樓內(nèi)足有九十余個箭洞,。若這時候往洞內(nèi)看,則會看到一點一點銀光在閃爍,。那是已經(jīng)上弩的鋼箭發(fā)出的寒光,。
今日只見前門外的御道上,文武百官位列兩側(cè),,姿態(tài)畢恭畢敬,,有的官階稍低一些的官員,,甚至連頭都不敢抬。隨著大太監(jiān)一聲“起駕”落下,,而后便可看到一輛豪華如大船的龍輦緩緩從正陽門內(nèi)駛出,。皇帳隨風(fēng)飄飄,,隱隱可見輦內(nèi)坐著一道筆直身影,。
文武百官齊齊下跪,叩首高呼“萬歲”,。這時身穿御賜黃衫的大內(nèi)侍衛(wèi)從正陽門兩側(cè)的小門魚貫而出,,而后三步一人整齊列隊于百官身前。眾人不得見,,四周城樓以及屋檐上,,藏匿著不下百名的千戶百戶級別的錦衣衛(wèi),皆是嚴陣以待,。而此刻皇城門下,,京城九門提督親自率領(lǐng)的八百御林軍,俱是刀劍在鞘,,鐵甲森森,。
天子出巡,不過如此,。
龍輦駛出一段距離后,,才可看見前門后還站著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老人身穿華貴衣袍,,雙手插袖,雙眼還是如往常一樣半睜半閉,,宛如昏昏欲睡,。
能在當(dāng)今天子座駕后完好無損站立的,自然便是那當(dāng)朝太師蔡望津,。
太宗皇帝決定要出席金山寺佛道之辯時,,便說了自朕出宮以后,朝中大小事務(wù)皆由蔡太師一人決斷,。所以老人才會沒有跟隨朱明和一起出宮,。
蔡太師目送龍輦而去,最后默默轉(zhuǎn)身,。百官等到蔡太師徹底轉(zhuǎn)身走起來后,,才敢各自回身從正陽門兩側(cè)小門進入皇城。有些官員看出了一些不同尋常,,剛剛并未見大明寺里的那位朱指揮使,。甚至大明朝的東方武神,,也沒有現(xiàn)身。
看出一些門道的官員有的甚至是一品大員,,可即便這樣,,也不敢對此有任何非議。對皇上不敬,?或是提前領(lǐng)了秘旨先行一步,?無論哪樣,都不是他們這些人能接觸得到的,。
蔡望津一人背手走在玉石廣場上,,步履緩慢。而他的身后兩三米處,,跟著同他一樣身為大學(xué)士的胡芝渙,。
兩人年齡差了一輩人,可腳步頻率幾乎一致,。
胡芝渙看著身前暮氣沉沉老人的背影,,眼神波動。蔡望津是文人楷模不錯,,卻也是一座大山,,壓在胡芝渙這些京中文官集團頭上的一座大山。他又何曾沒有看到東方大明與那位朱指揮使沒有出現(xiàn),,只是即便是他,,也不清楚哪怕一絲一毫的內(nèi)情。這位已經(jīng)位列三公,,地位僅次于蔡望津的大學(xué)士,,袖中雙手突然緊握成拳。蔡太師你一日不死,,胡某便一日做不了上柱國?。?p> 龍輦駛出皇門,,向金山寺而去,。前方有持大鑼者敲鑼示警,兩隊共四十名錦衣衛(wèi)百戶開路,。后方九門提督楊國忠大手一揮,,八百御林軍緊隨龍輦之后,不遠不近跟著,。
而沒有人知道,,龍輦內(nèi)坐著的不是太宗皇帝朱明和,而是一個內(nèi)侍小太監(jiān)。小太監(jiān)看著約莫不到二十的年紀,,或許是因為特殊原因,,小太監(jiān)看著身形消瘦,年紀要更小一些,。
此時這位小太監(jiān)看著膽戰(zhàn)心驚,,他端坐在那張龍椅上,雖然如坐針氈,,卻是一動也不敢動,。就在昨日,他去給天子上茶時,,被朱明和硬給塞進了龍輦里,,而且還囑咐他不要亂聲張。當(dāng)時小太監(jiān)猜到了是皇帝陛下要讓他做替身,,但他也僅僅是猜到皇帝陛下是出了皇宮才讓自己做替身,。可絕沒想到龍輦從皇帝寢宮出發(fā)開始,,自己就坐在了里面,。而且看其情形,皇帝陛下一時半會兒我不會跟自己換過來了,!
坐龍輦已是死罪,,他還坐進了只有皇帝陛下才能坐的龍椅上,更是死上加死,。雖然這都是皇帝陛下受意的,,可一旦露了餡,有誰還問你這些,?小太監(jiān)越想心里越怕,,坐下本來軟和的墊子此刻成了刀劍,他突然有些內(nèi)急,,可一想到皇帝陛下不讓自己動,,小太監(jiān)便只能強忍著。
從皇宮到金山寺其實不過半日路程,,可對于這名小太監(jiān)來說,希望還來得及……
長安城西直門下,,有三人三馬整裝待發(fā),。
其中一個不怒而威的中年人接過一位兩鬢灰白,身材高大漢子遞過來的馬鞭,,笑言道:“許久沒騎過了,,也不知道還會不會。”
后者溫和笑著回應(yīng)道:“三爺說笑了,,如今大明朝誰不知道您十年前馳騁北原的事跡,?”
中年人笑而不語。他回頭看向身后一直默默無言的灰衣男人,,點了點頭,。后者面色平靜,也是以點頭回應(yīng),。
三騎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