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是九州已經覆滅的一個朝代,。
陶淵明是晉朝的一個隱士,,不過雖說是隱士,,卻已經做到了天下知名。
或許這才是隱士的最高境界,。
而李唐和大宋毗鄰,,李唐治下百姓,大多喜好牡丹華貴,,甚至奉為國花,。
因其影響,九州喜愛牡丹之人越來越多,,牡丹有成為花中之王的趨勢,。
至于蓮花,并沒有多少人喜歡,。
畢竟蓮花實在和名貴沾不了邊,,隨處可見不說,,也不需要人工照料。
從來沒有人像高大全這樣稱贊過蓮花,,而且真的把蓮花贊美的天花亂墜,。
要知道,九州的教育是很普及的,,江南州因其富裕,,儒家啟蒙比起其余大州更加普遍。
而《愛蓮說》,,絕對算得上是一篇淺顯易懂的華章,。
基本所有讀過書的人都能夠聽懂其中的意思,正因為如此,,才更加震撼,。
李師師怔在沙發(fā)上,嘴里喃喃自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p> 李師師的才學,絕不亞于任何一個進士,。
所以她更能體會到什么叫做“字字珠璣”,。
李師師明白,《愛蓮說》今日之后,,定然會名傳九州,。
高大全縱然不會因此一躍成為九州知名的文豪,但是因此一篇華章,,他就注定青史留名,。
當世人在談論《愛蓮說》的出色之時,也會稱贊《愛蓮說》作者的才華和人品,。
高潔的人品,。
任何一個讀懂《愛蓮說》的人,都能夠看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文如其人,,這是這個時代世人普遍的認知,。
所以,《愛蓮說》一出,,所有質疑高大全人品的說法都會不攻自破,。
這是一個對文人來說最好的時代。
李師師雙眼都已經出現(xiàn)小星星了,,“衙內,,你果然是無雙才子?!?p> 高大全擺擺手,,謙虛道:“別這樣說,這不能算是我現(xiàn)場做出來的,。當《扒皮高衙內》這書一出,,我就在想到底怎樣才能夠證明自己,所有才有了這篇《愛蓮說》,?!?p> “這才多長時間,”李師師不以為意,,“以師師淺見,,《愛蓮說》這種級別的文章,注定會名傳千古,,是很多文人一輩子都寫不出來的,。”
李師師這樣說,,高大全就不謙虛了,。
開玩笑,《愛蓮說》肯定是能夠名傳千古的文章,。
《愛蓮說》的原作者周敦頤,,真正一提起來就能夠被人記住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這篇文章了,。
事實上,,周敦頤在這個位面是存在的,,只是他目前并沒有作出《愛蓮說》,。
至少絕對沒有流傳出來。
既然如此,,高大全就不虛,。
反正他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來的,周敦頤不管怎么爭都爭不過他。
更不用說高大全腦子里有周敦頤一輩子的學術精華,,而且很大一部分還是他的徒子徒孫硬給他加進去的,。
可以說僅憑目前的周敦頤,不管從哪方面高大全都不虛他,,當面對質甚至直播論戰(zhàn)高大全都不怯場,。
本來,高大全是不準備這樣擠兌別人的,,雖然高大全節(jié)操低了點,,但是也還沒有這么無恥。
不過周敦頤這個人身份特殊,。
說起程朱理學,,大家最先能想起來的,肯定是程顥,、程頤還有最終定鼎的朱熹,。
但是實際上,程朱理學的源頭,,是周敦頤,。
在程朱理學這個山頭上,周敦頤的地位是開山鼻祖,。
程顥和程頤,,其實都是周敦頤的弟子。
周敦頤活著的時候,,在文壇并沒有太顯赫的地位,。
但是他的兩個弟子程顥和程頤確實是厲害,二程之名,,在儒家歷史上也是避不開的,。
更不用說二程之后的朱熹,在繼承二程學說的同時,,進一步把理學發(fā)揚光大,,一度成為儒學的代名詞。
也正是在二程和朱熹的不斷抬高之下,,周敦頤的歷史地位也不斷拔高,。
以致于到了后世,都有人冠以“周子”稱號,。
現(xiàn)在周敦頤行將就木,,而二程蓄勢待發(fā),朱熹羽翼未豐,。
根據(jù)高大全目前打探的情報推測,,理學這個怪獸,其實距離出世不遠了。
而不管怎么看,,高大全都是要和這個怪獸死杠到底的,。
沒辦法,理學推崇的“存天理滅人欲”,,直接就是要把高大全的未來堵死,。
要是真讓理學風靡九州,社會成了一攤死水,,他還混個屁,。
電視臺就真的只能每天都放《新聞聯(lián)播》了。
其實目前九州已經走到了一個拐點,,高大全已經敏銳的察覺到了,。
進一步,解放風氣,,真正進入百花齊放的盛世也是百家爭鳴的亂世,。
退一步,規(guī)矩森嚴,,消弭諸多禍患的同時也會扼殺諸多活力,,九州成為一潭死水。
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退一步是更好的選擇,,所以理學永遠不缺市場。
但是對于高大全來說,,只有進一步,,才有他這種野心家成功的機會。
誰敢退這一步,,高大全只能和他——不死不休,。
所以,從一開始,,高大全就沒有選擇向二程低頭,。
李師師不知道其中的彎彎繞,她在震撼于高大全才學過后,,猛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不由得臉色一變。
她本想替高大全隱瞞下來,,但是想到這次是直播,,收看節(jié)目的肯定不缺聰明人,所以還是問出了口:“衙內,,《愛蓮說》一出,,您未來能選擇的余地只怕很少了,?!?p>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這是主流世人的追求,。
九州爭鋒,,最絕巔還是王朝的動蕩。
英雄也好,,梟雄也罷,,哪怕千秋圣人孔子,一樣為自己在政壇所奔走,。
而《愛蓮說》,,則把高大全架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他若是想要脫下這個高人的衣服,,重新投入政壇,,只會遭到世人的唾棄。
很多聰明人想通了這一點,,不由得罵高大全一聲“蠢貨”,。
高大全自然也明白,不過面對鏡頭,,高大全聲音擲地有聲:“高某此生,,不入政壇?!?p> 這一句話,,堵死了高大全成為政治家的可能性。
卻讓高大全的聲望達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