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佛之戰(zhàn),,柴榮大獲全勝,,沒收的寺廟土地,全分給了貧民耕種,;佛像,、銅鐘則鑄成錢幣,充實國庫,;還俗僧尼大半回到了土地上耕種,,小半被強征入伍,補充兵源,!
不過鑒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后,,其孫文成帝拓跋濬又復(fù)興佛教的教訓(xùn),柴榮也給佛門戴上了枷鎖,!
其一,,王公貴族、皇親國戚,、諸道節(jié)度刺使以下,,今后不得奏請創(chuàng)造寺院及請開置戒壇。各地若要興建寺廟,,必需得到朝廷的批準(zhǔn),,僧人的數(shù)量也要限制,大寺不得超過百人,,中寺不得過五十人,,小寺不得過二十人,超出者拆,!
其二,,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處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處分,得到長輩的許可方得出家,。男子出家要年滿十五,,念得經(jīng)文一百紙,或讀得經(jīng)文五百紙,,女子出家要年滿十三,,念得經(jīng)文七十紙,,或讀得經(jīng)文三百紙。經(jīng)本府陳狀乞剃頭,,委錄事參軍本判官試驗經(jīng)文,。其未剃頭間,須留發(fā)髻,,如有私剃頭者,,卻勒還俗,其本師主決重杖勒還俗,,仍配役三年,。
其三,凡是出家的僧人,、尼姑,,需要官府發(fā)給度牒文書,每一份度牒需繳銅錢百貫,,沒有度牒者為野僧,,一經(jīng)抓獲立即充軍發(fā)配,收容野僧的寺廟同罪,!
………………
林林種種,,共計一十八條,都是束縛佛門用的,。
只要后世子孫不改變這十八條國策,,那么佛門就永無出頭之日!而柴榮定下的祖宗家法,,也不是后世子孫想改就能改的,。
不管怎么說,佛門的勢力算是壓制住了,,只要后世不出昏庸無能之輩,,可保百年之內(nèi)平安無事!
但是還沒等柴榮歇一口氣,,河?xùn)|就出事了,!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經(jīng)過了數(shù)月的傳播,,河?xùn)|的真實情況最終還是傳回了中原,!
不但忻州戰(zhàn)敗的消息傳了回來,,還有契丹退兵的消息,,不過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來當(dāng)初在柴榮班師回朝之后,,契丹鐵騎于短時間內(nèi)席卷了并州各地,,并州各縣無力抵抗,,紛紛淪陷。
唯有晉陽這一座孤城屹立不倒,,并成功牽制住了契丹鐵騎南下的步伐,,給柴榮整頓后周內(nèi)部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這里就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么晉陽這一座孤城能夠牽制住契丹鐵騎南下的步伐,?契丹鐵騎為什么不能繞過它直接南下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代經(jīng)常提到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對于古代的軍隊來說,,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吃飯問題,。解決了吃飯問題,這仗也就打贏了一半,。
但是吃飯問題要怎么解決呢,?
古人給出了兩種辦法,一種是后方供應(yīng)補給,,但是這種辦法的效率不高,,而且又有被敵人截斷糧道的危險。特別是對于戰(zhàn)線拉得很長的軍隊來說,,想要獲得后方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yīng)很難,。
另一種就是最常見的辦法,就地征召,!其實說白了就是去百姓家里搶,。但是住在城外的百姓,家里的口糧可能連自家都無法滿足,,軍隊就算去搶也搶不到多少,,反而會徹底失去民心,在行軍途中處處挨打,,雖說不一定能讓軍隊傷筋動骨,,但也會給軍隊增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于是攻占一座城池就很有必要了,!
在中國古代,,一座城池并不是那么容易建成的,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錢糧,,所以也就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地點才會建有城池,。而城池中有著大量的糧食、財物以及人口,,如果可以攻打下來,,這城中的一切就全是軍隊的補給,,不但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yīng),還能抓青壯年入伍作戰(zhàn),,補充兵源,。如果繞過去,軍隊的補給運輸線就拉得太長了,,一不小心就會被城中的敵軍截斷糧道,。所以領(lǐng)軍將領(lǐng)一般都會先拿下城池再繼續(xù)進兵。
當(dāng)然了,,凡事都有例外,,后世的永樂大帝朱棣就是繞道直取南京,打敗朱允炆最后登基為帝的,,但那是朱家人之間的內(nèi)斗,,只要坐在皇位上的人還是朱元璋的后代,天下臣民都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換了契丹人就不行了,,契丹人在后周境內(nèi)本就是處于處處挨打的狀態(tài),若是還要繞開城池直接南下,,哪怕契丹大軍全是騎兵,,吃喝拉撒全在馬背上解決,缺糧了就去沿途的百姓家里搶,,也需要擔(dān)心被城中的守軍截斷退路,!
前線作戰(zhàn)順利還好,一旦失利,,需要退兵,,那些沒打下來的城池就全都變成了絆腳石。到那時候,,前進的話打不下來,,后退又退不回去,就只剩下死路一條,。
所以契丹人將晉陽城團團圍困,,晝夜攻城,勢要拿下這座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