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厚待重臣賞同宴,、手不釋卷圣德顯
反之,,阿諛奉承之言,,古來久經(jīng)不衰。
如果他人不喜,,非不喜諂媚之言,,實乃技術(shù)尚未到家,話里話外太過獻媚,、肉麻,,讓人聽了覺得惡心而已。
真善此道之人,,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以古喻今,說得他人心花怒放,,且手段之高,,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也,。
“而今已至飯時,,吾腹中空空,還是用完膳食再談,!”朱厚熜不疾不徐,,笑著對二人說了一句,然后又對旁邊內(nèi)侍吩咐:“上膳,!”
“臣等安敢與陛下同膳,?”
“昔日圣祖善待重臣,常有與諸臣共膳,,惟與宋文憲公景廉相處最愉,,小子才德雖不及孝陵,然拾人牙慧,,安能不會邪,?”
朱厚熜面對二人之言,并未有太多感觸,,而是笑臉盈盈,,還以宋濂舊事為例子。
明初之時,,宋濂因教導(dǎo)朱標有功,,故而深受明太祖所信賴,每每朱元璋燕居之時,,宋濂來拜見皆奉茶賜座,,而且還要賞宴招待,反復(fù)向宋濂咨詢事務(wù),,且常常長夜促膝而談,。
朱厚熜以此為例,向二人表示,,此乃國朝有所典例,,無須如此惶恐。
二人笑顏拱手:“圣人已近太祖矣,!”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yīng)運,豪杰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yè),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后所未有也。
懲元政弛隳,,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jīng)義,,尊崇正學(xué),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后宮名義,,內(nèi)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wèi)屯田,兵食俱足,。
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朕安敢望此,?向有可得太祖九牛一毛,,當令國朝中興可期也!”
“圣人所言甚是,,然陛下亦有天縱之資,,翌日必能攘除弊政,使國祚中興,,無須妄自菲?。 倍宋⑽㈩h首,,符和朱厚熜之言,。
蓋朱厚熜所言無誤,向如其所言,朱元璋之德,、之英明凡明朝,,無一人可及也!
朱厚熜如今雖然表現(xiàn)皆為圣主之表,,但依然距離朱元璋甚遠,。
甚至于,哪怕朱厚熜日后中興國朝,,恐怕亦難與朱元璋相提并論。
蓋朱元璋者,,以布衣而取天下,,有開國之功,且有開國之難,,是故朱厚熜難以企及,。
哪怕朱厚熜開疆拓土萬里,亦然如此,。
因朱厚熜所遇困難不及朱元璋,,且身為朱元璋之苗裔,朱厚熜越圣明,,功績越大,,則證明太祖更加圣明,能夠有如此血脈,,非太祖血脈之功,,而不可得也。
此時內(nèi)侍已將膳宴,,放置餐桌,,等待三人用膳。
因朱厚熜言節(jié)約之故,,今日比起往日飯菜并不豐盛,,僅四菜一湯。
即東坡肉,、椒醋鵝,、蒸魚、椒末羊肉,、豬耳脆以及豬肉汆湯而已,,相比往日則是身為節(jié)約。
不過既然是用膳,,自然不可能沒有酒,,內(nèi)侍將一壺美酒送上,然后一一嘗過無毒,再讓三人安心用膳,,其余人退出一旁侍候,。
朱厚熜見菜肴已然上畢,輕輕點頭,,對著內(nèi)侍說道:“將乘輿里面《大明會典》取來,,再將椒沫羊肉與一壺御酒,送至元輔先生處,,務(wù)必讓其吃完,。”
然后再對王瓊,、梁儲說:“國家困弊,,吾不敢多有浪費,今三人食五菜一湯,,似有浪費,,還望二公勿要介懷!”
二人不解其意,,但皇帝既然如此說,,將菜送給楊廷和,他們又何敢拒絕,?于是連道不敢,,等待天子下箸。
“吾年少,,唯恐飲酒誤事,,當不得與二公同飲,先生,、太宰自便,!”
朱厚熜一邊拿著《大明會典》看,一邊往嘴里扒飯,,見到二人斯斯文文,,遂與之說道。
王瓊聽后,,心中甚是意動,,立即搭話:“昔日,帝女令儀狄作美酒,,進獻與夏禹,。禹王飲后有感美酒甘甜可口,故令天下禁酒,,又云:‘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后世未引戒,始有成湯伐夏,,帝辛蒲社……今圣人亦知克制,,夫復(fù)何求也?”
王瓊所講,,乃說大禹禁酒之事,,大禹在位之時,帝女讓儀狄做美酒獻給大禹,,大禹飲后便下令禁酒,,更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果不其然,,其苗裔夏桀因好酒而亡,,商紂亦然。
今日朱厚熜自律也不飲酒,,如此則讓王瓊感覺日后可期,可見大明即將如日中天矣,。
“王吏部所言極是,,圣人以身作則,用膳亦不忘圖進,,實則令我輩汗顏,!”
王瓊發(fā)話,作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梁儲,,不可能一言不發(fā),。
“吾有聞:‘學(xu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故圣人云:‘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涤惺ト私鹂朴衤?,朕實不敢有任何懈怠,!”
“陛下已知道矣,!”兩人瞬間又是感動不已,一聲感嘆,,脫口而出,。
若非今日天子年齡尚幼,所經(jīng)歷之事甚少,,唯恐日后將有反復(fù),,如此圣明君主,豈非士人之愿?
今上出則圣人教訓(xùn),,入則祖宗成法,,實乃萬眾期待之君,只可惜不是由百官所教導(dǎo)成長,。
不然雙方也絕對不會如此相爭,。
如若朱厚熜是朱厚照所立皇太弟,然后在文華殿受百官教導(dǎo),,如今登基稱帝,,則必然無如此多波折。
可惜并不是,。
如此也就意味著,,群臣根本不了解皇帝,即使了解,,也只不過是表面而已,。
同樣皇帝也不了解群臣。
故而雙方介懷甚深,,以至于互相還有所防備,、猜忌。
皇帝為保自己,,百官亦保自己,,如何能夠不發(fā)生沖突?
如果皇帝懂得節(jié)制尚且還好,,如若不懂,,隨著性子胡來,則必然朝政被誤,。
群臣也會因為皇帝,,而陷入黨爭之中。
當然并非說皇帝不與百官爭,,就不會發(fā)生黨爭,,而是因為皇帝插手相爭,則會更加激化黨爭,,使黨爭矛盾會變得更加激烈,。
明代黨爭由來已久,自開國淮西黨便與其余人相爭,,而明憲宗之時,,李賢各種打壓其他黨羽,乃至明孝宗,,以及正德年間都在黨爭,,六部與內(nèi)閣相爭,、內(nèi)閣與內(nèi)閣相爭、地方官與京官相爭,。
只不過大家都稍有克制,,使得明面上看并沒什么,實際上暗地風云吊詭,,令人蹭目結(jié)舌,,直呼“精彩”。
因為這些乃是暗地之事,,故而也沒有鬧出多大事件,,不是官場中人,并沒有太大注意,。
但如果皇帝親自下場,,則結(jié)果非比一般。
有了皇帝助拳,,其攻勢必定更加迅猛,,且將暗地之事,擺上明面,,毫無顧忌,,大打出手,甚至來回傾軋,。
明朝“大禮議”乃是最好見證。
自此之后,,明朝黨爭皆擺放明面,,且出手肆無忌憚,惟有隆慶年間稍微好點,。
但也有高拱兩起兩落之事,。
如果被貶到江西,再來一起一落,,只怕高拱就可以廢帝攝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