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是恒定不變的,,人之道卻變幻萬千,,所以諸子百家,,每一家都只抓住了一點皮毛,,去蕪存菁,,合而為一才有可能接近于真正的道,?
陳蒨文等一干人走后,,一幫士子幾乎全都蒙圈了,。
這一句對大家來說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把諸子百家給全都否定了,!
眾所周知,關于道的定義,,諸子百家雖多,,但基本上都是以道家為準,而道家對于道的定義,,雖然也分為天之道和人之道,,但總體而言,那個道字是混在一起用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道家的這一核心主張來看,這個道字確實沒有分人和天,。
而道家關于道字的這一定義,,也基本上被諸子百家所采納。
包括儒家,。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天之道不變,人之道卻變幻萬千,那這兩個道字,,定義上還能統(tǒng)一嗎,?
如果不能統(tǒng)一,那道家的道法自然主張還成立嗎,?
假如這一主張不成立,,那其它家的道呢?
而按這一說法,,諸子百家,,除了墨家等個別以外,研究的幾乎都是人之道,,而人之道若是變幻萬千,,那每一家所抓住的都只是皮毛,去蕪存菁,,合而為一才接近真正的道,,豈不是這一說法也很有道理?
人之道變幻萬千這一前提成立嗎,?
似乎是成立的,,所謂人心難測,說的不就是人之道的多變嗎,?
“這是要滅諸子百家的說法啊,,真不知是哪個狂妄之徒提出來的?居心叵測,!”
琢磨了半天后,,席希明搖頭說道。
這一說法很快就得到了不少士子的認同,。
畢竟在場的都是讀書人,,若問讀書人信仰什么,首選肯定是儒家,,就算對儒家產生懷疑,,那十有八九也是轉信道家,或者兩家權衡著信,。
現(xiàn)在,,這一說法,不僅把道家的根毀了,,還把儒家也說成了只懂道的皮毛,,那讓大家以后信什么?
信這胡說八道嗎,?
所以相當一部分人的本能反應,,就是對這一說法抗拒。
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對此是半信半疑的,,只是恨陳蒨文關于這一說法透露得太少,,讓他們有點茫無頭緒,無法繼續(xù)深入往下思考,。
就好比說顧傾城,,他在聽了席希明的話之后,就并不完全認同,,但他也并不跟席希明爭辯,,而是在想,如何獲得更多的思維線索,。
找蒨文郡主問個清楚去,!
這是他的反應。
他本能地覺得,,既然這一說辭是從諸糅真人嘴里傳出來的,,那跟諸糅真人有過密切接觸的德王妃一家人,,理應有更多線索,。
于是他很快就到了舷梯前,向看守舷梯的守衛(wèi)發(fā)起了求見蒨文郡主的請求,。
然后在守衛(wèi)上樓稟報的過程中,,他忐忑地在舷梯邊踱起步來。
這是生怕求見被拒,。
……
二樓之上,。
一群女人又扎堆在一起,包括德王妃在內,。
其實在船離開渦陽之后,,這基本已經成了樓船二樓的常態(tài)。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鄭經獨自呆在自己的尾艙里,,去整理他所收獲的那些道家道藏,而其他人則基本上是跟德王妃湊一起,,也只有在鄭經教陳蒨武經義時,,以及討論真理社的事務時,全部人才會湊到一起,。
“書笙,,情況如何,會有魚上鉤不,?”
當鄭書笙等人從一樓回到二樓后,,德王妃就在第一時間問起了鄭書笙。
別以為她是在問鄭經拉流釣的事,事實上,,她問的是剛剛大家下到一樓跟那幫士子見面的結果,。
長途行船是無聊的。
天天聽陳蒨文練琴,,已經聽得耳朵都快起繭了,。
沿途的風景,也早已看了個夠,。
因此在離開渦陽之后,,已經對論道有點上癮的德王妃干脆把幾乎全部的興致投入到了真理社的事情上來。
當鄭經給陳蒨武講經義時,,她會旁聽,。
當鄭經給幾女講道時,她更是會旁聽,,甚至還主動參與到話題中去,。
而當鄭經跟大家商量如何壯大真理社,如何去給真理社拉人時,,她也會參與進來,,偶爾還會出點小主意。
現(xiàn)在的她,,幾乎也已經成了真理社的一員,,因此當大家湊到一起時,她已徹底放下了王妃的架子,,對鄭經和鄭書笙的關系也更加親近了,,連稱呼都變得親熱了起來,不再稱鄭公子,、鄭家小姐之類的,,而是直呼其名。
唯有一點,,當大家下樓去算計那些士子時,,她礙于身份,還是沒露面,,而是事后來打探消息,。
把那些士子當成魚來釣!
這就是鄭經為真理社接下來的拉人計劃所定下的策略,。
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做,,鄭經也跟大家解釋過原因。
按照鄭經的說法,,是在秦漢之后,,儒家之人已經跟先秦儒家的人大不一樣了,,變得迂腐、固執(zhí),,言必稱圣人,,遵循古制,抵制新思想,。
過于迂腐守舊之人,,是沒資格進真理社的,以免拉進來讓大家鬧心,。
對于這一看法,,德王妃頗為認同,因此她也對鄭經所采取的釣魚策略充滿了好奇心,。
古有姜太公直鉤無餌釣魚,,結果釣到了周文王。
今有鄭浪之五鉤釣魚,,又能釣來誰呢,?
這樣的玩法,又讓德王妃找回了一絲年輕的感覺,,因此當鄭書笙等人回到樓上后,,她第一時間就關心起結果來。
“效果應該是會有的,,就是不知誰會先上鉤,?!?p> 鄭書笙笑著回道,。
很明顯,她對鄭經的無鉤釣魚法是信心十足,,因為鄭經的釣魚法雖然無鉤,,但絕對不是無餌,餌就是那一個接一個的絕對能讓人震驚的關于道的問題,。
顛覆性的那種,。
連阮留之跟諸糅真人都為此癡迷的那種。
她就不信,,這樣的問題一拋出去,,樓下那些士子就沒人會對此起好奇之心,而好奇心一起,,尋求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再來找回她們。
若是連一個都沒有,,那也只能說明,,這幫才名在外的士子,,只能算是徒有其名,一個真正有才的都沒,。
這就是鄭書笙的看法,。
而陳蒨武則插嘴道:“反正不會是席希明,依我看啊,,他就是個傻子,。”
中二小王爺終于找到了發(fā)揮的機會,,把早就想說的一句給說了出來,。
在鄭經那位學問高深的老師面前,他還不敢造次,,生怕老師說他無禮,,而在德王妃等人面前,他就沒那么多顧忌了,。
此話一出,,連徐玄機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很顯然,,她也想到了鄭經曾經說過的那一句: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子論短長。
對于固執(zhí),、武斷的席希明,,現(xiàn)在的她也認為他有點傻。
“咋回事,?”
德王妃又好奇地問了起來,。
話題就這么圍繞著所謂的會寧第一才子延續(xù)了下去。
直到護衛(wèi)前來稟報:顧公子求見,。
“咦,,最先上鉤的竟然是江南第一才子,蒨武,,快,,去叫你老師過來?!?p> 德王妃立即又興奮了起來,。
江南第一才子跟三絕公子的面對面碰撞,是多么的讓人值得期待,?